关于读博这事,这个问题下面一堆人都在说,想挣钱不要来读博。
然而,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统计数据,都清楚无误地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历与收入都是呈现强正相关性的。而且,博士的职业稳定性也往往强于本科与硕士。
什么叫职业稳定度呢?比如说在一个大公司里,本科生能应聘的基本都是基层岗位,研究生一般可以应聘到中层岗位,而博士一般都是研发、管理类的高层岗位(是高层岗位,不是高管)。这样,即便未来公司因为经营问题而裁员的时候,大概率被裁的也是基层岗位。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国内的职业环境对博士不算太友好,但博士的退路也比本科生多些。比如,我们都知道国内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年龄限制一般是35岁,但仍然有很多事业单位、国企对博士的年龄要求可以放宽到40岁甚至45岁。(像很多中小学、偏远地区的高校、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一般年龄上会对博士适当放宽)。也就是说,博士到了40多岁还有可能进高校当老师,但若是一个硕士到了40岁才毕业,恐怕找工作都挺难,更别说进高校了。
在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啃老或失业的本科生屡见不鲜,但失业的博士却真的很少。比如这两天一直在引发热议的华中师大就业报告,本科生的合同就业率是47%,博士是83%,本科生的未就业率是26.2%,博士则是13.9%。这个数字也说明,博士的就业竞争力也的确更强些。
当然就不同的专业而言,博士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哲学博士毕业后的收入,未见得有计算机的本科生高。但在同专业内部来说,博士所能获得的收入与就业机会,大概率是比本科生要高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211博士入职的起点,很有可能就是同专业绝大多数本科生奋斗的重点。
在过去,经济较好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可以借着行业发展的红利赚更多钱,但在如今的形势下,高学历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远超过行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比如说在2022年的当下,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再创新高,教师编制考试的激烈度也在上涨。可即便如此,却还是有很多学校在招聘中采取的是本科、研究生笔试+面试,博士只面试或直接引进的招聘政策——这其中还有许多二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学。类似的,很多地方的国企、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对博士的招考要求也都比较低。
之前老杨叔在某个问题的回答下,谈读博的价值时曾经说,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即便是在未来十年内,对于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博士来说,在不挑就业地域的前提下,能获得一份普通城市的体制内工作还是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的。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已经是很难的改变。
当下博士的就业难,在于绝大多数博士都还是想进一二线城市的大企业或好的科研单位,所以竞争比较激烈。但在一二线城市之外,如果说只是为了就业的话,博士的可选项其实还是挺多的。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以提升竞争力都是很常见的做法。特别是对很多第一学历不算好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能选择的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出路之一。
当然,读博也存在不确定性,毕竟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能毕业。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读博是个出路。而现在读博的难度之所以看起来高了很多,也是因为博士招生人数本来就不算多,只要申请或者考试的人稍微一多,就会让竞争变得特别激烈。再加上有意愿读博的人,至少还有一定的学术基础,脑子也不算笨,这种情绪就更容易传播。
英国的正教授博导年薪七万镑,卡车司机九万镑,大家就没那么爱读博,只有一些富家子去纯粹追求学术乐趣。
因为中国的博士太少了。
In the USA,2.0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has a doctorate.
美国2%的人有博士学位。
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是高于美国的,但中国的博士总数量只有100万左右,不到人口的0.1%。
显然,中国人对博士学位是有巨大的需求的,而目前的教育科研体系供给严重不足,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读博性价比挺高。每月可以保底拿1万多,不会因为读书而没钱。博士学历对某些工作有帮助。日后移民拿绿卡更容易,拿多本护照没坏处。
硕士学位是高扩展(Scalable)的,博士学位不是。硕士录取多少,基本上就能毕业多少。博士不一样,博士是赢的人一直赢,输的人一直输。
一直赢很好理解,一直输就是博士发不出好论文,毕业就很困难,哪怕没有论文导师放你毕业,找工作也很困难。而且一个水博学历,非但不能像硕士一样给你加分,反而会成为你找工作的绊脚石。
博士学历会拔高用人单位对你的期待,同时缩减你可以找工作的范围。比如一个公司招聘一个普通职员,对硕士肯定来者不拒,但对博士会有天然的抗拒。所以博士当下我觉得还是一种学术职业道路的培训学位,如果你想要从事科研/研究类的职业,读了不亏。
如果你把读博当成和比读研难一点的升学,我建议一定要慎重。
还能为啥,硕士被卷坏了呗,只能卷博士了。这个问题我说过好几次了,卷博士都是韩国人玩剩下的。现在韩国人只卷第一学历,为什么?
因为韩国政府不允许大家卷博士了,卷完本科卷硕士,卷完硕士卷博士,没人进厂打工了,低端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了,这读了点书的人死活不进厂,不当服务员,失业了就在家啃老,女生也看不上学历低的家庭条件不好的男生,宁可终生不嫁,孤独终老也要把学历歧视和阶级差异搞得明明白白。所以大家就疯狂学历大跃进,什么读博是为了搞科研做学术,其实那都是放屁,有的人读博是为了给财阀打工,有的人是为了讨老婆,嫁人。学术都是最底层的需求,先卷了再说。最后这种大环境下,一流的或者有钱的韩国学生移民欧美,二流的韩国学生卷财阀,三流的韩国学生直接绝育。
国内这几年想读博的主体,就是2013年后研究生扩招,那些曾经渴望通过考研改变命运的人。
如果你走过的国家多了,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和韩国人和曾经的日本人这么渴望升官发财的。人均资源太贫瘠,先卷的一定要卷死后卷者,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下层普遍生活在焦虑不安之中。
在2013年之前,读研确实可以改变人生,招的不多,考的也少。招也就招四十多万,考的人基本上也就160万左右。那时候考的人是比较集中的,基本上报的就是强211,985,考生也主要集中在商科和工科。也就是说大量的硕士点最终没人报。
比如深圳大学在2013年时开了三轮调剂,还有部分硕士点最终没招到人。中国农大这样的985,最后也有部分专业没招满。
但是到了今天,你再去看研究生的作用就下滑了不少。双非硕士原来能走人才引进的地方,现在也走不了了。
专业本就不好就业的,不读博能干啥?专业好就业的貌似出来后工作也没强很远,所以,你看,过不了三年韩国卷模式就会移植过来了。相信我,读博卷还不是最卷的,别看教育部官宣第一学历这种说法不存在,卷第一学历这事在不少一线城市的大企业已经开始几年了。什么时候卷到中小企业?我们拭目以待,那时候才是真正的麻花卷,帝王卷。
我目力所及,主要有三个原因。
1.工作不好找。读博可以缓冲,保住应届生身份,等待各种机会。
2.硕士和本科生高度同质化,博士的相对竞争力也确实在提高。
3.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开始通过让孩子读博的方式为他们安排体制内的优质岗位。这一点非常明显,但是注意到的人不多。
以中国的社会模式,读博性价比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薅国家的羊毛。但是薅这种羊毛的机会成本很多穷孩子承担不起,所以才会对读博这件事有两极化的评价。
因为卷。
出了校门干什么都没出路,那也许博士有出路,最不济可以缓冲几年。
然而事实是以后毕业很可能继续没出路。
先限定范围,在中国读博,在中国就业。
我几年的观点也是读博要看兴趣,对科研没兴趣不建议读博。读博宽进严出,读博高风险低收益等等。
工作几年后,我现在的看法完全变了。首先要认清事实,在劳动力、资本、技术几个经济基本要素中,中国是劳动力过饱和,欧美是劳动力短缺,这就使得中国和欧美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发展出非常不同是社会形态和就业形态。
今天才看到个新闻,美国教师短缺,居然允许校车司机和餐厅员工做代课老师,而在中国那个学校的教师岗位不是分分钟卷爆了。
中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劳动力过饱和的状态。一方面,中国经济减速,创造就业的能力持续减弱,而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每年会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一方面,城市化率还将从65%提升至80%,这也将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进入城市的就业市场。
经济学里有一个信号模型,即用一个信号来高效区分劳动力,给劳动力打上标签,帮助企业快速筛选。而学历就是最有用和最受认可的信号,你有本科学历,自然就战胜了大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50%,有研究生学历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的前10%,有博士学历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的前1%(现在博士每年入学10万,毕业六七万)
在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学历信号也许没有那么大价值,因为哪里都缺人,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就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如在美国护士的收入高于大学教授。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哪有那么爱卷,读个卫校当个护士收入就比教授高,谁一天想着去读博士当教授呢?
在劳动力过饱和的国家,学历信号的作用就非常非常大了,因为哪里都不缺人,但凡好一点的岗位和单位,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竞争。那么这个时候,有博士学位一方面可以避开很多竞争,如要求仅限博士学位的岗位。一方面可以在竞争中自然甩开别人半个身位。
大多数行业(互联网等除外),同专业内,博士的待遇就是优于硕士优于本科,所以读博是有收益且明确的(能不能读出来是另外一回事,这里不讨论),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润的能力,既润不了国外,也转不了专业。对于大多数人,在他们眼前,读博就是最优的无风险获利机会。如果不读博,直接在本专业就业,由于行业发展早已饱和停滞,在厂里或者工地干几年,也毫无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人,在他们眼前,读博就是最优的无风险获利机会(这里的无风险是指获得博士学位后,获利是有把握的,不是指读博能否毕业的风险)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