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专业。
如果是艺术史,35岁或许正好,白谦慎、巫鸿、朱青生、汪悦进、缪哲都是这个年纪开始读博。简单说,学术就像盖楼,如果地基很小,其实楼盖不高。读博是高度突破,包括后期进入学术界也一样,多多少少都是基于实际的压力,这时,前期“无忧无虑”时的基础就特别重要,这个基础,决定了楼的高度,决定了论文的质量。
意味着你来晚了。
也意味着,你可能没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读博,绝对不是什么“沉淀自己,有一段无忧无虑、专注的做科研的时光。”
读博很特殊,非常像是一份工作,但是又会给你一个学历学位证书。
说他像工作,是因为你的导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而是老板。老板为了晋升、赚钱以及有钱做实验发文章,就要去搞钱,去接项目。
而你,作为博士,就是要来挑大梁,做项目的那个。
有指标,有工作量,甚至有PUA。
说它不是“一段无忧无虑,专注的做科研的时光。”是因为,做的很多所谓的科研,也是命题作文,是有样学样,照着别人的来,按着项目要求来。而且,很少有实验室,有顶级的装备,可以开发最前沿的技术。
另一方面。你研究的内容很可能完全用不上,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觉得“花了很多心思”罢了。如果是用得上的,那么和你在重视研发的公司里搞研发其实没什么区别,又何必非要来读博才能够有所成长。
35岁还意味着你读出来一般情况下不能当教授、不能去高校走学术道路了。因为现在博士毕业基本不能直接进高校,还要做博后。做完博后申请助理教授也就是讲师,年龄限制是35岁以下。
35岁也意味着你背后大概率已经有了一个家庭,你也有了一定的收入。而来读博,只要不是在职博士,你的工资,会有断崖式的下跌,你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的下降。
付出这一切代价的,你能从读博获得什么呢?
我想说35岁的年龄找工作,通常来说和应届生不同,是一个不再强烈依赖于学历学位评价个人水平高低找工作的年龄了。
这个时候的你,如果博士学位是你最大的优势,那么你很难比得上那些已经在工作实践中有着很强的个人能力、人脉和资源、以及实战能力的人。
原因很简单,博士阶段的研究更是脱离于实际生产工作的一些科研任务,发论文任务。你在博士阶段做的东西,大概率不是公司所要的。公司自然不会为你开高价钱,因为你不能马上带来效益。
所以,对于像你我这样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无论是学术科研去高校,还是去工作,35岁读博,你已经晚了。
在读博这个问题上,我更想把残酷的实事说出来,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灌鸡汤。
如果你就是对学历和学位有的执念,也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
并且可以承担35岁读博,40岁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
你就是想要一个博士学位和学历。
那你就来吧。
你可以来。
但是导师一定会要吗?
导师也想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也希望有新鲜的血液,也希望招有干劲、精力旺盛的年轻人。
也希望招一个不谙世事、比较听话的学生。
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之后进入事业上升期,给自己带来利益。
其实,我想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即使不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可以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修行。
而且,这些问题,也不仅限于期刊论文上的那些所谓的学术性科学问题。
2022年2月10日 更新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有点像有人问“35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列举了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缺钱”、“上有老下有小”、“体力不如从前了”、“工作压力大有瓶颈”。
然后您看了回答,来喷我,来杠我,说我让你焦虑了,痛苦了……
或者说:“难道我xxx条件,就不能读博了吗?”
或者说:“你瞎说!哪哪哪就不是这样的……”
真理不是只有读博的人才能追求的,真理是属于所有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的。
追求理想是属于每一个有理想的人的,不是读博的人的特权。
如果老本行干的不开心,要么跳槽,要么换专业,比如再读一个其他专业的硕士,或者学习别的技能。
或者换个专业读博(如果能跨专业读博)。
本专业读博,不是让你在老本行上越陷越深吗?
读博本身是一次择业,很多人忽视了,以为还是读书。
但是,翻翻培养手册,按照正儿八经的来说,读博是培养独当一面的研究人员,你走的是科研道路,写的是科技论文。
类似于你去当官,从科员,科长……一路走上去。
科研道路则是:博士,博后(可选项,不是学历,是工作经历),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江学者,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