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所说的“宇宙运行的规律”是人们建立的物理学模型,“宇宙的运行有规律”这个命题本身是假设的。
个体化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模型可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规律,其生物学身体的各项功能运转的规律则由生理学和医学模型描述,并可以找到各自对应的物理学模型。同样地,“这一切有规律可循”是假设的。
即使不对你进行学术研究,现有的“互联网大数据”也可以预测你的一部分行为和喜好,但准确率有一定限制。
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人们所说的“天理”不是“宇宙的运行规律”,而是极其模糊的“本就存在的道理、大家都认可的道理”,筐很大,什么都敢往里塞。人们喊出“没天理了”的时候,指的是“不讲道理了”——有时候还特指不讲封建伦理道德了。
对准备电位的研究指出,人脑会先于自觉意识进入特殊的状态,该状态可以被仪器测定。
表现推理、刑侦的小说偶尔会讨论“根据人的细微动作来判断其心理活动(尤其是说谎)”,这对没有受过反侦查训练的人来说有一定作用,现实中有相关的侦查手段,但同样是机器比人更擅长识别人自主神经的活动(尤其是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导率、脑区活动之类玩意)之状态;办案人员和测谎仪也可能被受过训练的人多次骗过,有些国家为此使用迷幻药物来影响嫌疑人的意志;有时候,“被诬告的嫌疑人”会被办案的阵势吓到、过于紧张或恐惧而无法通过测谎仪。
例如:
人们说谎时,可能会模仿谈话对象的肢体语言,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做。这一发现可能引领一种新的测谎方式。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
“说谎者经常故意把自己的举动改变成他们认为的说真话者那样,但这种特定的模仿行为并不是刻意为之的,因为他们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在这么做。”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 Sophie van der Zee 表示,“这一发现可能成为识别欺骗的有趣线索。”
这可能是因为说谎需要太多的注意力,所以可能会下意识模仿听话者最微妙的肢体动作,因为模仿比自己想出肢体语言需要更少的思考。这种应对“认知超负荷”的方式肉眼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加速计检测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os.20083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王方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Marcel Just 和他的同事用 fMRI[1] 研究人脑如何处理、存储、回忆信息。通过让受试者在 fMRI 机器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特定的思考或认知体验,收集认知、情绪、大脑活动的数据,让机器学习建立“哪些大脑活动模式关联到特定的想法或情绪”的模型,他们可以判断受试者在想什么数字[2]、可能有什么情绪[3]、是否有自杀的念头[4]。
实验发现无论受试者思考时使用的语种是什么,上述全脑活动模式是普遍存在的[5],而且人脑并不像数据库那样将信息编码为按逻辑分类的离散项目,而是将信息编码为综合概念,关联到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感觉、情绪、体验和重要性。这使得看起来能划分为同一类的信息在人脑中的举动大相径庭——例如“蛋糕”和“苹果”都是食物,但人在想到它们时大脑的激活方式不同。
这导致 fMRI 识别受试者正在阅读的句子(“读心”)的效率非常低下,几分钟才能识别一句话:大脑不会像谷歌翻译那样逐字解码和存储信息,而是对整个句子的含义进行编码——这也是文字顺序不影响阅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