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趴下抱头,装成一个石头,拒绝沟通,一句话不对付,后果太严重了
人类个体/小群体和外星物种个体/小群体遭遇:
发射有规律的重复信号显示交流的意愿,然后报数,例如123,123,123,等对方的回答。
然后开始指着实物或配图谈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叫法,例如人、地面、天空、恒星、飞船。用双方都能理解的载体,例如双方视觉都对应的波段的光信号。
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展是很快的,不过早期容易出现误解。在欧美探险家接触土著人的时候,就经常将土著人指着地面的发言理解为地名。
一方的个体/小群体接近对方的社会:
发射有规律的重复信号,或者接收其社会的日常通讯、从中选出词频最高的信号朝对方重复发射,来显示交流的意愿。
然后对方社会可以派出大量专家,来大规模地做报数和谈东西的操作。
地球社会与外星社会之间的远程通讯交流:
发射重复信号显示自己的存在,然后发射二维化的数学语言信号,在确认对方的理解能力水准后传送文字和语言的信息。
1962年,苏联用摩斯码向金星发送了信息MIR,不久后又发送了领导人姓名和苏联的缩写。
1974年,阿雷西博天文台用波长12.6厘米的电磁波发射了代表数字、DNA、人类资料、星球、望远镜信息的1679比特信息。1679的质因数是73和23,将这信息排列成73行23列便能获得一张二维图片:
掌握和我们相近的射电望远镜技术的文明,理应可以有效破译它。
二进制数。规定了接下来的数字要使用的定位方法和阅读方向。
人类生物学身体依赖的四种主要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从左到右是氢、碳、氮、氧、磷原子的数量。
1974年估计的人类基因组规模=4294441823个核苷酸。
1110=14,人的身高约为本信息波长12.6厘米的14倍。用这个作为长度单位大抵也想得到。
1974年全球可统计人口:4292853750。
人类在第三行星上。
望远镜口径是本信息波长12.6厘米的2430倍。
1999年,“宇宙呼叫”任务中,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的70米天线朝太阳附近的多个恒星发射了Yvan Dutil和Stéphane Dumas共同开发的“星际罗塞塔石碑/Interstellar Rosetta Stone”信息[1],他们认为任何具备基本逻辑能力的物种都能理解它。
让你直接看这个的话,你想象中的发射者大概是一种身体坚硬、线条锐利的生命体。
2003年,这些信息被更大规模地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