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感谢知友鼓励,有的知友看到我说话紧张了还让我不紧张哈哈哈。
计划1个小时,最后做了3个小时,一共回答了266个问题,还好。
—————原文—————
看了所有答案,感觉压力山大。
做了一个关于长寿研究的live,这是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所以这几天一直在准备,同时也关注着各种关于live的信息,越关注越忐忑,四个字:战战兢兢。
我就根据自己的感受说一下我的一点想法。
简单说一下,我属于知乎的半透明系列,关注者37474,而知乎关注人数第500名有57548。所以应该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类型。
1、关于live
我是接到live邀请开的,刚听说现在live是所有人都可以举办了,我觉得是好事,但是开放的同时,加强管理和审核也是必要的。
2、关于定价
当时知乎给出的选择是,9.9,19,29,39,49,59好像这种梯队吧。我选择了19(结束后是20).
为什么选择19?
1)我简单的比较了下过去的live(这个可能由于结束后加价导致的)和即将进行的live,发现大部分定价都在19和19以上,更有好几百的(目瞪口呆),所以选择19应该是一个相对底价。
2)根据对自己关注的理解,我觉得这个定价应该能够有50个人参加,如果过了100那就庆幸了,总体上还属于可以控制的人数范围,毕竟即便去开会作报告,下面也就是100-200人头。
3)根据上述预计,大概是收获1-2k,对应自己准备时间,应该算是齐平(毕竟不能拿2小时的live做时薪来比较)
3,关注者和live收听者
我大体上看了下,这次收听我live的人,有一半以上是没关注我的,或者是这两天才关注我的.
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这些收听者应该是根据题目和介绍来的,而不是一直关注我的人。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些关注者,这些知识应该是相对比较新鲜的,而非老调重弹。
但是对于一直关注我的一些知友,我觉得可能认真去看一些文献或者把我的答案撸一遍也许更省事。
4,关于内容
1)网上摘录?No!
看到有不少评论提到了说live的内容基本可以在网上找到。
这一点,我是否定的。至少无论是我的答案还是我的live,基本上是网上和论坛找不到的,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我自己阅读文献或者做研究获取的,属于我自己总结整理出来的内容,算是二次加工吧,如果是本领域的专业人士,自然无需去看我的答案了。
ps:如果你愿意去google scholar或者知网去刷论文,然后看书,那你根本没必要去听live,甚至刷知乎对你都没太大必要。
2)过去答案总结?
大体应该是的,因为我觉得的除非是李开复这种超牛很少回答答案,大部分在知乎上辛勤耕耘的老黄牛,一般都不会藏私。所以很多答案其实本身就是精品,如果认真关注这个人,并且关注他的答案,那么基本上对他的思想、观点、理念都应该有所了解。
但是看和听是两码事,之前知乎专门有讨论,就是为什么阅读效率比不上听课效率,理由有很多,有关于信息接收效率的,也有关于内容整理的。
3)不仅仅是重复
答题是一个问题,而live是一个话题,相信很多live都会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很多方面进行一些解读,这种就属于一种深加工的范围了。
5,关于尺度
这一点是我比较难以把握的,也是我心里最为忐忑的一点。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我看来,严谨是很必要的。
什么叫做严谨?就是你的观点必须有参考。
这就造成了一点,很多问题,处于正在研究的范围,我们根本无法给其下一个定论,尤其是生物科学,这门2000后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至今仍然是起步阶段的科学,想要给一个定论,太难。
比如甲状腺癌高发,曾经有医生告诉我说,这个和加碘盐有巨大关系,我也的确看到过相应的文章研究,但是,在卫生部给出的解读和一些研究中,加碘盐和甲状腺癌高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个时候,我只能说,原因不明了,这个时候,部分知友就会说我在和稀泥……
6,未来考量
我觉得知乎是一个商业公司,所以,对于他们本身,盈利才是王道,所以扩大用户是必然的,要是哪一天知乎玩起了视频直播,我也丝毫不惊讶。
但是增加评价体系是应该的,很多人提了很多意见。
另外,知乎的live必须交钱才能看,也许可以采取那种分段付费的方式吧。
好了,滚回去继续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