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是一部有想法的电影。
首先,它的屁股是正的。没有那些个乱七八糟的高级黑低级红。在整个战线的描述上,虽然做了一些改编,而且在一些细节上都做了跳跃,比如对陆1师和第7师的攻击选择上,严重的冻伤,美军的南撤,等等,都选择了跳跃。这可能让一些懂点军史的人感到不满。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不可能这么面面俱到。即使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上甘岭》,也只是截取了一小部分的战斗而已。而且《上甘岭》中的坑道也是做了美化的,事实上哪有这么宽敞明亮的坑道给志愿军战士们居住。所以,剧情上有所改变,这无伤大雅。
其次,《长津湖》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了编导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是非常浪漫的。比如,大家点赞最多的长城画面。其实在第一幕伍千里回家的时候,画面就非常静谧和谐,一派田园风光,表现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氛围。伍万里玩弄伍千里的枪,被千里一个鹞子翻身拿住,体现的是千里过硬的军事素质。美军的飞机坦克全是用仰拍手法,表现出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压迫感。毛岸英牺牲后的遗物是手表,事实上当时确实是通过这块表确定的身份。毛岸英上战场时,毛泽东看他的眼神,和伍千里出发时,他的父母看他的眼神是一模一样的。雷公伏击美军时,照明弹下,志愿军官兵坚毅的面孔和美军的一脸懵逼,对比异常强烈。志愿军冲锋时,首先扔出铺天盖地的手榴弹,这跟日本战史记录两水洞战斗如出一辙。像这样的细节,我觉得是体现出了编导们的诚意的。
第三,很多人诟病密集冲锋。事实上,华野确实不用三三制,他们擅长的是玩爆破。而且这一点在前面也有伏笔。在车站的时候,李晨饰演的余从戎与炮营干架,炮营长说陈官庄战斗中,七连伤亡太大,不算英雄。而且为了影视效果,用这种冲锋方式进攻,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看《长津湖》雷公伏击美军那一段中,志愿军吹响冲锋号进攻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思绪飘到了1840年的定海,1860年的大沽,1894年的旅顺,1900年的北京,1919年的巴黎,1926年的济南,1937年的南京……而英雄的志愿军官兵在朝鲜半岛上的惊天表现,一举洗刷了百年国耻。
“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让我们这些后人享受前辈们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吧!
不论别人怎么请假,我个人力荐这部电影!
轻微剧透预警!!!
前半段很好,情节紧凑。
开头伍千里渔村探亲,半夜接到急令那一段,算是全片最佳了。
全程没有任何煽情的台词,用最平淡最朴实的生活描绘出了一幅最燃的画面,看得我瞬间泪目了…至于后面的热血描绘…雷爹牺牲,说句不太尊敬的话,我就看一乐呵而已。
前半段真的情节紧凑,寥寥几句话即把背景故事交代的一清二楚,虽然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局势介绍那里强行让漂亮国背了所有锅,对于老大哥只字未提,但并不妨碍我们观影。列车站的戏则很好的表现了老兵们的感情和应变能力,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渲染,就从一件件平常小事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的。
可以说前半段里的文戏,直至列车被轰炸为止,是整段电影精华所在。如果没有后面剧情,至此10分满分我能给9.8分。
战斗就不太合适了,完全英雄主义。伍千里身为连长,靠的就是冲冲冲,开无双,反正雷爹也说了敌人子弹跟不上他。战术安排什么的几乎为零,真应该好好学习《战火熔炉》里面四连怎么拔火力点的——几个战士留在正面躲在掩体后面举枪过头瞎撩,镜头一转几个小队分散包抄敌人后方。
再不济学习下八佰里四行仓库第一战,那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真能让人喘不过气来。上一秒还以为是重点角色,下一秒就被一枚不知道哪里来的子弹击中了。这样的场面不是比抱着炸药包跑酷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吗?
总之,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里,开头很好的抓住了观众。中间战斗当个动作片看也还行,结尾太过支离破碎而且超级仓促。总体来说值得回票价吧,毕竟吐槽的点虽然多但总体还是在及格线以上的。
《长津湖》二刷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旁边有一对情侣,一边看一边问这问那,体验很不好。昨晚又去完整看了一次。作为军迷,去军博看过3次“抗美援朝70周年展”,这次也聊聊这部电影。
一. 问:你会给《长津湖》这部电影打多少分?
义成:嗯,其实不太好说,我这里必须精神分裂一下:
1.作为普通观众和战争片爱好者:9分。
2.作为拧巴意义逼:7分。
我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会超出电影本身。如果用一个公式来展示:
电影评价=自己的经历与认知+喜好+期待感+电影
所以为什么对《长津湖》的评价会逐渐两级分化呢?
就是因为产生这种评价的压根就不是一类人群。那么无论是从对抗美援朝的认知、还是对战争片的喜好和对电影的期待,是完全不同的。
普通人对抗美援朝的认知,要么是建国之后支援朝鲜和美国打了一仗,要么就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如果还有什么就是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等战斗英雄了。
绝大部分人对抗美援朝的认知是碎片化和符号化的。不知道抗美援朝的阶段划分,每一阶段有哪些战役和人物、也不知道不同战役之间有啥关系等等。
同时去年《金刚川》拍得太烂,又再一次拉高了大家对《长津湖》的期待,这一点我觉得关系也挺大。
二. 能说说优点么?
可以说的优点很多了,我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一般会遵循以下3个原则:
1. 是不是一个好故事,有没有讲好故事。
电影主要是围绕7连入朝执行送电台任务+ 长津湖歼灭“北极熊团”,和伍万里的成长两条线并行展开,最终万里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歼敌12+的“7连第677名战士”。
电影故事线是清晰的完整的,虽然看着挺套路,但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当然里面的结构性问题是另外一回事我在后面会说。)
2.有没有完成电影的任务。
电影任务是什么?就是这部电影在立项的时候、宣传的时候他想要传达给观众什么?
在昨晚二刷的时候,左边是一个女生。我注意到有几次她是有流泪的,电影结束后也简单聊了几句。她是那种很典型的普通观众,对抗美援朝所知有限,对电影评价很高。
那么话说回来,这部电影有什么任务呢?
和我们有关的任务,要解释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不打行不行?这场战争怎么打的?以及最后我们怎么胜的?
我看过之后,觉得表现得还不错。
隐藏任务: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形势下,提升我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一点可完成的太好了。
3. 演员的演技和表现度。
绝大部分人没得说,无论是吴京、胡军还是易烊千玺等,人物有血有肉。
当然彭总那里我有疑问,但疑问不是演技的问题,我后面再说。
在这3点之外,对这一部电影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标准,有没有拍出我们志愿军的精气神,这点表现也是不错的。
同时在炸信号塔+歼灭“北极熊团”这里有大量的战争片场面,这里我说好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场面过瘾,看得爽,而是看到了有战术。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国内绝大部分战争片,都看不出来一场具体的仗是怎么打的。基本套路是“XX动员,然后傻逼一样迎着敌人的炮火往前冲”。
这两大段的战争场面,我看的时候感觉真爽,每一秒都是经费在燃烧啊,就这两段就值回票价了。
所以综合以上,我评价这是一部9分的好电影,值得去看。
三. 既然这么好,那你又给7分的原因是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梳理。
整个抗美援朝的前因是朝鲜要越过38线统一半岛,因为很多人民军就是原来的我军,战斗力打韩军跟玩一样。就在韩军不行了的时候美国和他所谓的联合国军来了,不仅越过了38线,而且要推进到鸭绿江边。这就威胁到了我国的安全,同时美军还炸了我们边境的一些地区。
抗美援朝的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 ,包含五次战役。
第一次第二次战役:是我志愿军秘密入朝,在美军从38线往鸭绿江推进的过程中,偷袭埋伏围困美军并将美军从兴南港赶跑,注意跑的是美第10军,并不是全部美军都跑了,其他美军退至“三八线”以南。其中第一次战役主要打的是韩军,第二次战役才是真正双方开始较量。长津湖战役就发生在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
其实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同样引人注目,战役之后,彭总激动的在电报里面写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38军的松骨峰战斗,还被一个叫魏巍的报告文学作家写进了他的文章里,文章叫做《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三次战役:我们打过38线占领汉城等地方,基本快打到37线了,但是同时我军战线拉长补给困难停止进攻。
第四次战役:美军从37线往回打,我们一边防守一边后退最终又回打38线。(注意:这个时候美军老大是李奇微了)
第五次战役:因为我军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兵力上具备一定优势,所以发起第五次战役。双方主要是在38线反复争夺最终又稳定在38线,这次战役经历7个多月,是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相对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最终大家回到谈判桌上。(这次比较惨烈)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到最终签署停战书)。
这个阶段,大家边打边谈,边谈边打,基本就围绕38线你来我往。这里面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坑道战、上甘岭、金城战役等。多说一句,去年电影《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53年7月金城战役,这都是抗美援朝最后一仗了,而且打的主要是南朝鲜军也就韩军,当然制空权还在老美手里,但我们弹药已经很富裕了。
所以我们从整体战役上面看过来就是,美军从38线往鸭绿江推进,我们悄悄入朝。第一二三次战役是我们埋伏围困再进攻最终打过了38线,然后第四次战役美军又把我们打回来了。第五次战役我们觉得兵源到了再次进攻,双方打了7个月又维持在38线。第二阶段就是围绕38线打打停停,边打边谈,并根据实际战果谈判。
四. 真正回答为啥给7分
1. 天生的电影结构性问题,不仅头重脚轻而且他没演完啊。
电影名字是《长津湖》结果留给长津湖战役的时间只有后面几十分钟,从整个战役的角度看,歼灭“北极熊团”只是长津湖战役的开始。结果好么,电影演完歼灭“北极熊团“基本就结束了,然后我军大胜,美军大败。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后面围困陆战一师、炸水门桥才是重点。当然还有一种消息是因为时间等原因,“水门桥部分”可能会作为独立电影在明年上映。
2. 对美军指挥官和战斗力的弱化。
从电影里面看,美军只是飞机和武器装备比较强大,但美军的指挥、战斗力、单兵素质等都是一塌糊涂。算了,电影里美军有指挥吗?完全看不出来。前面铺垫那么多的陆战1师师长,就只会惊讶“哪冒出来这么多敌人”。北极熊团的团长在被围困后,压根就没指挥,然后逃跑的时候被来了一枪。
3. 各别主演的剧情有点神化
比如最后阶段指导员开车扔炸弹等,嗯,是看着挺爽但也没必要到这种程度吧。
4. 电影对观众的误导
这点更多是大家对抗美援朝和长津湖战役的理解,不过我目前没看到有人提出来。
第一个误导:对长津湖战役所处阶段的理解:
通过我上面的梳理,可能大家已经清楚了,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五次战役里面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其实可以算是抗美援朝的开始,因为第一次战役打的主要是韩军,第二次战役才是中美交战的开始。这场仗是我们以优势兵力对美军先埋伏偷袭,再分割成几段围困、最后追击的一场战役。我们跑到敌人的前面提前埋伏好,等美军钻进我们的口袋。这也就是为啥电影里面宋时轮要等陆战1师然后推迟总攻时间的原因。
第二个误导:严重弱化了美军的战斗力:
就说歼灭“北极熊团”的那场战斗吧,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晚上发动总攻后,一通战斗就杀死了北极熊团长我们就打赢了,然后美军投个标识弹又来了一波轰炸。
但真实情况是仅北极熊团,我们就打了好多天。27号总攻之后,到30号我们后续增援部队到达,才又一次组织了4个团的兵力对“北极熊团”余部发动攻击。因为好多这部分资料里面时间线严重矛盾,我就不具体写过程了,我也分不清哪个资料是真实的。
而且我们本来以为美军被我们以几倍的兵力包围后,就等着我们收拾了,结果根本不是,我们就吃不下来。后面美军空运水门桥桥体,打通了逃跑路线。而且到最后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追击了。
再比如伍万里,一个新兵入朝到打第二仗就杀敌12人,嗯,能说啥呢。
第三个误导:爽盖过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里也有很多残酷的场面,比如被飞机当靶子那块,有些战争镜头被打爆的双腿等,但不到1秒就又继续爽了。当然一定意义上两者是不可兼得的,不能什么都要。
4. 部分细节和情节的处理
很多人提到刘秘书那条线多余,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谁拍这部分电影肯定都是要加上,就是怎么加的问题。
我反而是对彭总的很多镜头不满意,这一点不是周小斌的塑造问题,是拍摄镜头的角度问题。最明显的是彭总去中南海会议室不敲门坐下来之后那个镜头,我第一反应这不是美剧《末日孤舰》里面给我们的镜头方式么。
张涵予演的宋时轮在开头的那一通演讲,说抗美援朝原因,分土地之类的。他的声音不知道为啥有一种嘶哑的状态,听着特别难受。当然这点可能属于吹毛求疵了,是我个人问题。
林永健的邓华和我心中差距也较大,当然他一共也没有几个镜头和台词,无所谓了。
五. 再综合评价一下?
这是一部带着任务给我们中国人拍的战争爽片,场景炸裂,演技逼真。朝鲜历史版的《红海行动》,值得去看。作为战争片爱好者的我去电影院看了2遍,视频网站上架还会看。
当然我也很清楚,这类型电影的难拍,一部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短期内可能也没有比这部更好的了。
当然有人可能还是不满,说少了战役方面的指挥,想看将军们怎么运筹帷幄等等。说实话,这类片子以前还少么,我还是喜欢看有血有肉的7连和战士们。
还是保持一些期待吧,期待下部《水门桥》,也期待有更好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比如拍38军、180师、铁原阻击战、上甘岭等(180师后在金城战役中表现出色,喜欢这种前后对比的蜕变)。
注:国外的一些电影可能更关心人性和反战,但我更喜欢我们的家国情怀,我不认为我们这类型就比他们不好。大国之间的博弈终究是靠实力和拳头,打的赢才有和平。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辫子粉以前顶多荧幕上给人洗脑,现在知乎贴吧上也四处出击,为了打击汉人几十年来重塑的脊梁,把各种汉族英雄虚无化,把汉族领导的朝代抹黑化甚至装做汉粉进吧挑起内讧。
他们从故纸堆里制造无数耸人听闻的“新历史”来欺骗无知历史小白,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自媒体从明初“朱元璋非汉族”“朱元璋屠苏州”到明末“木匠皇帝爱奶妈”“崇祯冤杀袁崇焕”等等,把明朝描述的宦官专权、皇帝奇葩、厂卫横行、百姓吃土、官员阴暗、军队孱弱。然而“明朝那些事”的一鸣惊人,打破了辫子粉史学界对明朝印象的垄断,大量的历史爱好者纷纷拜读,而心智坚毅者更是撇开满清篡编的《明史》,自费搜阅明朝一手资料,只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大明,这下辫子粉慌了,开始培植网络写手,费尽心机利用历史资料的垄断力,搜肠刮肚寻找明朝的黑历史。并不管这些所谓的“黑历史”是否符合逻辑,一股脑都发到网上,而民间专业的明朝铁粉不甘示弱,从各种能买到搜到的明史资料里一一反驳。网友们看这些世纪辩论贴津津乐道,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基本功的PK,更是挺起几百年来被强行弯下的脊梁的使命感。辫子粉硬钢不起作用又怕更多的汉人觉醒,就开始扣帽子,譬如“明吹”,要知道一个正常的汉朝粉、唐朝粉、宋朝粉都很清楚,那些披着“明粉”来挑衅的必然是辫子粉,同样,辫子粉也知道自己人人喊打,所以尽可能伪装,今儿是宋粉,跑去唐吧里挑衅,明儿装成汉朝粉跑去宋吧里挑衅,仔细一看,这些都是铁杆元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