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津湖》里为什么战士出发前没有准备好棉衣,需要后期补给? 第1页

  

user avatar   ben-pao-de-ro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实际情况: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冬装不足,主要是缺少热食、没有取暖条件以及没有寒区防冻经验所致。后勤部门足量甚至超额发放了冬装,但由于作战需要,时间紧迫导致除棉衣之外的大量冬装及御寒物资没有下发到一线作战部队,最为缺乏的是口粮。

《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

九兵团入朝时下辖三个军十二个师,全兵团总共约十五万人,而截止11月18日共发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付,各种棉鞋172331双,各种棉帽185319顶,棉背心185876件,绒裤5万条。从这一数字来看,除了棉衣还有约1万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够甚至超额发放了。从发放日期来看,应该是九兵团入朝之前在东北的时候。考虑到当时九兵员正在紧张地开进途中,时间比较仓促,不可能完全按人头发放,应该存在有的部队领用超额,有的部队未能足额发放的情况。而且,在九该兵团入朝以后,仍然收到了由志愿军后勤部发放的御寒衣物。

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全军2.5万伤员,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约1.5万人。原因则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

20军不仅仅在国内接受了大批御寒衣物补给,在进入朝鲜以后也从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和四分部得到了御寒物资的。20军在战后的总结关于军需物资报表和御寒衣物有关的摘录如下:



这里也提到有部分物资在后方没有运到一线部队手里,但军需收支表一注明除了棉胶鞋、布棉帽和棉大衣三项以外,其余各项是后来补发的,说明棉胶鞋、棉帽和棉大衣是充足的,是不需要补发的。表二单列了战后运到的物资数量和各部队发放情况。其中御寒衣物也只涉及毛皮鞋、棉背心和绒棉帽。

虽然这里说的是棉帽子和棉手套的情况 和20军自己的领用记录也有出入,但至少说明,20军的棉衣在战前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了。另外20军也有在向长津湖开进过程中存在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把领到的大衣皮帽轻装的情况。尽管在轻装的时候,气温还不是很低,但他们马上就要进入高寒地带,而且冬季即将到来,这种轻装行为实在是太过草率。

另外20军在战后总结里面涉及后勤部分的,主要都是反映粮食不足,而对御寒衣物短缺问题没写一个字。这个和20军军需物资报表上所反映的领取御寒衣物相对充足的情况是对的上的。这和20军最早抵达东北,在沈阳车站就领取大批御寒衣物的情况也吻合。

27军是长津湖战役打的最苦的一个军,作战区域最大,战果最辉煌,损失也最多。从27军军史的记载,明确是一部分御寒冬装未及发齐。据11月30日东北军区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东北军区在苏家屯向九兵团发放了4.2万件大衣,其中2980件是给兵团部,其余衣39527件则全部给了27军,因此27军缺少冬装的缺口并不太大。不过在不止一处资料和当事人回忆中都提到27军在过江的时候是把御寒衣物轻装到了临江。

26军后勤工作总结里也是提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缺粮,对于缺御寒衣被说的很少。26军也大量出现冻伤情况,但26军后勤总结中对于产生冻伤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御寒衣物。部队普遍缺乏防冻,预防知识和经验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6军御寒被服情况较好的原因主要是:该军是九兵团最后一个入朝的部队,相对在国内领用情况较好,加之入朝以后是作为二梯队,部署在后方地区,相对来说被服发放相对较为容易。

九兵团并非是像传说中那样,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棉衣就投入了战斗。

九兵团在东北和入朝之后就领到了御寒冬装,即便有缺口,数额也不是太大。20军和26军情况基本较好,27军的确存在缺少冬装的情况,但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领到的冬装留在了国内。所谓冬装不足,主要是冬装有的没有及时发放到基层部队,有的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而轻装。

所以,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冬装不足,主要是缺少热食、没有取暖条件以及没有寒区防冻经验所致。

粮食匮乏是九兵团后勤补给最大的问题,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就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就地筹措”。但长津湖地区人口稀少,而且物产贫瘠,几乎刮地三尺,所得也极为有限,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都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

即便有粮食,也难以加热,因为只要生火做饭,美军飞机就会循着炊烟而来,又是扫射又是轰炸,所以炊事班只好在远离一线部队的地方做饭,然后再送到一线,结果在严寒下走过这段路程,送到阵地上的饭菜都已经完全凉透,甚至土豆都结冰了。这么冷的天气里,志愿军都是要先将冻土豆含在嘴里,用口腔的温度将冰融化之后才能咽下去,不然冻土豆直接下肚保准会肠胃受寒而腹泻拉稀。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气候下,保持热量是最重要的,而热食则是热量最主要的来源,大家都有体会,冬天里一腕热汤下肚全身就都热乎了。九兵团在长津湖一没有粮食,二没有热食,无疑是导致大量冻伤减员的重要原因。

此外九兵团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都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出现冻伤后就去烤火,这就加剧了冻伤而伤情,将冻伤的情况进一步放大!这才是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情紧急+从兵团领导起的整个中高层领导的也严重缺乏防寒知识。

当时的人信息闭塞,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就很难形成正确的认知。九兵团的兵团、军师级领导基本都是南方人,没有经历过零下30度以下的严寒。基层指战员也基本上是江苏山东人,同样没有严寒的经验,对严寒能造成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也缺乏应对严寒的手段。

事实上如果对严寒有认知的话,即使是军情紧急也可以力所能及的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冻伤减员。比如迟浩田将军因为和父亲闯过关东,对严寒的威力有所认知也知道很多防寒措施,当时作为营副教导员,在自己的营推广了一系列防冻措施,于是他所在营就成为全军冻伤情况最轻的部队之一,也因为战斗力保留比较好,非战斗减员少,立下功劳。


user avatar   jian-xi-xi-xiao-hai-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太急了,部分部队来不及换装,

第二,棉衣是消耗品,军大衣那样算高级货了,一场战斗下来,全是洞。

第三,没法生火,热量不够,棉衣成为唯一选择


user avatar   ge-bi-jia-de-da-cong-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战争中,棉衣是消耗品,不是说你有你就一直有。

一场战斗下来,有可能你棉衣的膝盖,手肘子部位都被磨破了,这时候虽然棉衣开始漏风,但是你也得穿,不然要冻死。这时候如果有一件新棉服,就能解燃眉之急,可惜没有。如果班里有会缝补的人,缝缝补补还能将就着穿,保暖差点打完仗最多落下一个关节炎,不至命。如果你能走到这一步,那就算运气好的,咱接下来往下看。

这套棉服可不你现在穿的羽绒服,就几百克,还防风防水。那时候的棉服,既不防风也不防水,还死重。刚刚冲锋,你的肾上腺素分泌了很多,出了很多汗。当时不觉得有问题,打完仗下来休整,你的衣服湿透了,保暖能力急速下降,你冻得浑身哆嗦。这时候如果有一件干棉服,就能解燃眉之急,可惜没有。你好想点一把火烤一烤,然而你不敢,因为你知道一点火就会招来美军飞机的轰炸。你们只能四五个士兵坐在一起抱团,等待夜幕降临准备对美军发起攻击。这时候运气不好的士兵可能会感冒,大部分还是没啥问题的。假设感冒概率是5%,那么你算算到战斗结束会有多少人感冒发烧?不过咱是知乎er,百毒不侵,继续往下看。

你们在入朝之前吃的最好的一顿饭,就是在东北的时候吃的猪肉炖粉条子,入朝以后就只能吃炊事班做的速食,说白了,炊事员之前实现吧面或者米饭做熟,然后晒干做成干粮。到了朝鲜,炊事员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美国飞机把水烧开,然后给你们做泡米饭吃。现在到了前线,你们已经不敢开火做饭了,只能吃冷的。口感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热量摄入不够,你现在已经感觉到手脚冰凉,四肢发抖。这时候如果有一件干棉服,就能解燃眉之急,可惜没有。你作为一个知乎er,你知道这是冻伤前的前兆,可是你无可奈何,你不冻伤,就干不掉美陆1师。

现在已经是最后一个白天了,你们已经摸到了敌人整地前言500米的地方,只等夜魔降临就发起总工,这是最难熬的一个白天,你刚刚吃了你身上的最后一个土豆,低热量的摄入已经让你感觉到行动迟缓,这几天的严寒消耗了你在21世纪催肥的10kg的脂肪,你身边的革命队友一个接一个的说太冷了想睡会就再没醒来。这时候如果有一件干棉服,就能解燃眉之急,可惜没有。

战斗结束了,你们全歼了敌人一个营,但是你的衣服被火星溅到,要不是你战友动作快,把你衣服剥了,你就要被烧死了。不过你也没了衣服,这时候如果有一件干棉服,就能解燃眉之急,可惜没有。

就在你快要被冻死的时候,你的班长给你了一个毯子一个巧克力:美国佬的东西,将就着用吧。
你侥幸捡回一条命,可是你发现,你们班除了你和班长。。。。。

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全局来看。从整个东西线形势的变化看起,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没有做好参战准备的情况下紧急入朝的,特别是武器装备状况极差,没有空军掩护,没有坦克装备,炮兵数量很少,尤其缺乏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物资补给运输也极为困难,对朝鲜的民情地形不熟,又临时改变原定在朝鲜北部敌军尚未占领的山区组织防御的计划。

——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句话。什么是“没有做好参战准备”?

和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火炮汽车弹药棉衣粮草”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志愿军在入朝兵力上没有做好准备。这就导致了兵力不够用。

有了这一点,后面的等等“来不及筹措棉衣”“准备仓促”才有了前提。

最初我们以为,13兵团作为当时最强的一张王牌,20万人,在国内可以单独刀劈华中白崇禧的力量,足够顶起一个战略方向了。最起码维持防御足够了吧?

结果东北边防军4个军过了江,和联合国军摊开来打了以后,我们才赫然发现:这20万人是远远不够用的。

为什么?说到底,还是火力和装备上的巨大差距。

你在国内20万人可以打果党40万人(四野渡江,先遣兵团以10万人冲40万的华中剿总)一个连敢冲果党一个营,一个团能挡果党一个师,甚至还有一个班俘敌六百的记录(26军76师王道恩班)

但是你打美军行么?完全不行,对方航、炮火力支援下,编制上都得“上挑一级”——我们一个师吃不掉对方一个团,一个营吃不掉对方一个连。

“打法上同意彭总提出的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使用三四个军(也可多一点),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

(虽然这封电报已经是1951年转入防御阶段了,但仍旧可以看出打机械化敌人的客观困难)

所以只能把兵力集中起来使用——这就造成了4个军只能全力打西线的美8集团军,东线的美10军没力量再打了。

所以我们又紧急动员了在华北的66军和50军两个军入朝,达到了6个军(38、39、40、42、50、66)但即便如此,兵力还是不够用。


又补了两个军,还是不够用。集中在西线可以,东西线摊开就不够了,大饼摊的太薄,一戳就破。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对东线战场上的联合国军,由于只能抽出1个军(42军)来应付,结果志愿军只能防御,不能进攻,更谈不上围歼;

西线背后是辽宁丹东方向,东线背后是吉林辑安方向

二是对西线战场上的联合国军,由于其机动能力较强,进攻和撤退的速度都很快,从而导致志司始终无法保证手头上随时有预备队调遣——

你刚把部队派过去,他飞快缩走打别处了;一次两次行,他老凭借机械化优势快速转进,多少预备队也不够这么追的。

而且也不是说国内有多少人就能上多少人,后勤补给能力又同时限制了在朝军队的总数——对方不断炸桥炸路,补给不足,人数越多就越是累赘。

所以高瞻远瞩的教员在入朝的一个月前,也就是1950年9月初,就做出了三线部署:

“第一线的13兵团一旦出动,第二线的9兵团就要北上接替13兵团的位置,第三线的19兵团则进入济徐一线,接替9兵团。

“9兵团出动,19兵团再北上,从而形成梯次配备、次序井然局面,防止因兵力不足被打个措手不及。

看看,伟人就是伟人,从战略到战役层面,都估计到了。

现在13兵团已经入朝,于是9兵团、19兵团也必须要立即展开行动了。

在决定入朝参战不久的10月14日,教员即致电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

“宋兵团(9兵团)仍照前定计划在泰安、曲阜区域集结整训一时期待命开东北。”

10月22日,教员又致电西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

“战事紧急,19兵团部及主力两个军,须于接电后1个月内即11月24日以前,完成一切出发准备工作,待命开东北,另一个军则可于12月内出发。”

10月23日,教员致电陈毅、张震(华东军区参谋长),命令:

“宋兵团须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

这三封电报,可以看出情况之紧急——10月14日还说在泰安整训准备一段时间,这才过去九天,就要9兵团“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了,

可稍有常识的都知道,10月19日才入朝,这时候第一枪(10.25)还没打响呢,中美还没交手呢,咋就急成这样?

只有一个原因——确实没料到朝鲜人民军会一败涂地、溃不成军。这也是教员一个劲“战事紧急”的原因。

我们只准备了20万人以备不虞,却没有料到这场仗的规模会达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规模。

(而林总提出的抗美援朝“中策”,即过江后打一仗稳住局面再固守,不大打,但也不让美军怼到江边,

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东线崩了,守都守不住)

看了地图你就明白,整个朝鲜的地形走势,并不是正东正西的,而是东北—西南走向,

所以东线的前沿正是西线的后方,美10军从东线压上来直插鸭绿江边,整个西线我6个军就会被抄后路。

望一个42军能顶住美10军那么多部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投入一个新的战役集团才行。

当然,伟大的政治家永远不会活在自怨自艾和悔不当初之中,他们会把精力集中在要做的事而不是没做的事上,

于是,10月27日,教员电告彭德怀:

“宋时轮已来京面谈,9兵团定11月1日起车运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

为什么不能轻易调用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9兵团没有做好入朝准备。

9兵团总计约15万人,从9月8日接到命令整训到10月23日准备开赴东北,留给9兵团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多天。

在这段时间里,9兵团要全员从温带部队转为寒带部队,还要筹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和粮草辎重,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

这封“不轻易调用”的电报,重重的打了那些“领袖不关心士兵”“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言论的脸。

要不是客观原因所在,谁会无故急匆匆把部队送上去挨冻?

明白了这条时间线和其中的逻辑关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9兵团来不及换棉衣就出发了。

1950年,建国刚刚一年、13兵团正准备开打大仗急需保障的情况下,还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准备15万人的棉衣,

请问哪个键盘侠在当时能做到?

众所周知,9兵团是准备对台方向使用的,由准备亚热带作战,直接转为寒带作战,这相当于改变了15万人的战略使用方向,

这中间需要多少被服、弹药、粮草(我军当时还是骡马化),还要完成寒带作战的相关人员教育、训练,完成政治动员,

还要收拢集结部队,准备铁路运输,千里投送境外,

而这一切只能在40天内完成。

作为参考,一个师的正常收拢集结,准备投入作战,就需要三天;你想想15万人的战役集团,需要多少天?

(别说调1950年的15万件棉衣了,就是2020年的条件下,紧急调15万只口罩都用了多少天……)

如果不投入9兵团,西线6个军就会被敌人直接包圆,损失会更大。

10月29日,教员再致电彭德怀、高岗:

“东面伪首、伪3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

10月31日,教员致电宋时轮、陶勇(时任9兵团副司令员),并告华东军区的陈毅、饶漱石(华东军区政委)、张震和志愿军司令部的彭德怀、邓华,以及东北军区的高岗、贺晋年:

“(一)9兵团全部着于11月1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

“(二)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第1师等4个师为目标。该敌现位于城津、咸兴、元山及以北一带地区,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

看清楚,“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敌人都要直接怼到吉林来了,再不投入9兵团真不行了。

终于,11月5日,教员致电彭德怀: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

这样,9兵团下辖的20、26、27共3个军包打东线,38、39、40、42、50、66共6个军包打西线。

13兵团突击在前,9兵团护卫在侧的格局最终形成,长津湖战役也因此名垂青史。


另,评一下关于“张东荪泄密导致9兵团被迫提前入朝”的观点。

也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即张东荪向美国透露了9兵团的行踪,其中包括开进时间、集结地点、军列车号等内容,结果9兵团不得不提前入朝,从而导致棉衣发放不足,最后酿成大面积冻死冻伤的悲剧,

其实并非如此。原因有几点:

1.张东荪叛国案中,并没有透露9兵团行踪的内容。更何况当时9兵团和19兵团都是同时开动的,如果真的是张东荪泄露,没有理由只泄露9兵团而不泄露19兵团的行踪;

2.作为民主党派人士的张东荪,以其当时的政治地位其实并不能得到有关军队调动的信息通报,张东荪案案发后,也没有任何举报其关于刺探军事机密的记录;

3.从9兵团的行动时间来看,其下属3个军并不是同时到达朝鲜的,最早抵达的20军和最后抵达的26军之间相差了7天时间,足以证明其开动都是因朝鲜战局变动而动的。

当然,张东荪这种软骨头,是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战胜美国人的。所以他虽然没有能够泄露9兵团的行踪,但也丝毫不影响他是个叛国者。


所以,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的补给不足,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战局变化太快,加上当时中国的国力太弱,所以无力在短时间内解决15万人的棉衣问题,

再加上朝鲜战场上的后勤补给常陷于中断,9兵团的伙食补给也无法得到保证,饥寒交迫之下,于是出现了大面积冻死冻伤。

而尽管如此,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依旧克服重重困难,把战术和有限的兵力运用到了极致,

取得了击退美10军、把对手从鸭绿江逼到兴南港、再赶进大海里的光辉战果。

“杨根思连”的老战士向兴富,在战后说:

“没有找到遗骸遗骨。很多战士不愿意相信连长牺牲了。传着传着的,不知谁给我说,也许连长没有死,被哪位战士背下阵地了,隐姓埋名……”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棉衣对战局影响不大,即使有充足棉衣也改变不了历史。美军御寒装备比志愿军强,依然冻伤7000多人。

长津湖志愿军是没有现代后勤保障的军队,他们面对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利坚之矛。

志愿军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员由东北民夫担架队送往后方(民夫担架队责任心,大家都懂什么意思……)


美军轻伤员送入战地医院打吗啡,重伤员输血后直接飞往日本医治。

美军在战斗中边嚼奶糖、口香糖边射击投弹,志愿军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断粮)。

志愿军20、27军主攻部队在26军来到时已经弹尽粮绝,失去战斗力,反观美军,简直是气死人!!!!


没有现代化后勤保障要交学费,血代价教训!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部队基层官兵的战斗力及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低至零下 30°C,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不论是人还是武器装备,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第 9 兵团大部分官兵都是生活在华东温带地区,全国解放后在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训练,年平均气温在 20°C 以上,因此部队对于极寒天气的适应性相对于北方的部队来说要差一些,另外在经过东北的时候,第 9 兵团的军列也没有长时间停留,而是直接开往了朝鲜江界,导致了第 9 兵团大部分人没有领到御寒所需要的大衣、棉鞋以及棉帽,意料之外的是 1950 年 11 月,长津湖地区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寒潮,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到了接近零下 40°C,来自温热带地区的第9兵团大部分指战员从没有经历过如此的严寒。在长津湖战役中,第 9兵团冻伤高达30732人①,其中二、三、四度②冻伤占冻伤人数的 77.9%(二度冻伤的人员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三、四度冻伤的人员基本失去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极寒天气严重地影响了第 9 兵团人员战斗力的正常发挥。

相比没有任何御寒设备的第 9 兵团来说,美军陆战一师在长津湖地区的部队是各项御寒措施充分到位,步兵配有鸭绒睡袋,武器装备有防寒配件,战斗人员穿有防寒服,但依旧有 7000 多人被冻伤,由此可见极寒天气对于缺乏御寒设备的第 9 兵团来说是一种摧残,这也充分说明了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对第 9 兵团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第 9 兵团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装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军已淘汰的美制装备,而这些旧式装备对于极寒天气的适应性相对于苏制武器装备要差得多,零下 30°C 的条件下,第9兵团武器装备中不少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枪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了枪栓拉不开,炮弹无法塞进炮管,枪械射击时候卡壳,打不响等一系列
现象出现,致使在长津湖极寒环境下作战时难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有部分武器甚至失去了作用,除此之外,第9兵团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弹也是江南地区所制造,无法适应极寒天气,部分手榴弹也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综合来说,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使第 9 兵团人员受到影响,而且使部分武器装备也失去作用,所以从气候条件上看,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令第 9 兵团作战人员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导致第9兵团没能全歼陆战一师的客观原因之一。

硬实力

主要指的是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场通信、后勤保障、医疗保障等,长津湖战役中,第 9 兵团的硬实力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比十分悬殊。 从中美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方面来看,长津湖战役中被第 9 兵团包围的陆战一师是由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再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而组成的战役集团,全师编制人数超过 25000 余人,有充足的运输车辆,其装备在美军当中最为精良,每一个陆战团都配备有 24 门火炮以及 5 辆坦克,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拥有 72 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54 门 105 毫米榴弹炮,18 门 155 毫米榴弹炮,这
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以及一个由 70 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大部分为美军最新的 M26“潘兴”坦克②以及“谢尔曼”M4A3E8 型坦克
③,这两种坦克防护能力虽然一般,但是相对于火力不足的志愿军来说,却很难对付,军中配备
的 85 毫米火箭筒以及其他反坦克武器无法有效击穿坦克的装甲,只能通过战士使用集束手榴弹或炸药包来对坦克进行爆破摧毁),此外陆战一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 1 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 3 个中队(72 架飞
机),最多时达 7 个中队(约 150 架飞机)①,并且陆战一师的空中支援由第一航空队派出老资格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地面部队行动,随时为空中作战飞机引导攻击目标。而包围陆战一师的第 9 兵团的武器装备虽然在解放军当中十分精良,但是与陆战一师对比处于绝对劣势,据统计,第 9 兵团总兵力 15 万人,拥有平射炮 160 门,迫击炮 1321 门,重机枪 580 挺,轻机枪3056 挺,冲锋枪 12282 支,高射机枪 3 挺,虽然装备的火炮数量总和远多于美军陆战一师,但是其大部分火炮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旧式装备,主要是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 100 毫
米,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另外在入朝时,第 9兵团还把部分重型装备(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国民党 105 毫米榴弹炮等)留在了国内,全员几乎都是轻装前进,而且志愿军第 9 兵团既没有任何装甲车辆,也没有任何空中支援,仅有的1000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的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武器装备方面与陆战一师根本没办法相比,火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战场通信是保证各级指战员正确把握战役态势走向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双方战场通信能力上看,陆战一师将通信使用的电台装配到了排一级的战斗单位,各级战斗单位之间的联系均有步话机,因此,陆战一师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十分准确。而第 9 兵团的通信保障完全不能与陆战一师相比,第 9 兵团只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才配备有电台,营、连、排一级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则是通过号声、哨声、通信兵来进行,通信装备的不足使得第 9 兵团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役局势很难做到充分且准确的把握,造成了第 9 兵团情报不准,部分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发生迷路的现象,此外,通信设备的不足还造成了第 9 兵团在战役进行中无法准确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从后勤保障上看,第 9 兵团的后勤保障条件完全不如陆战一师,刚入朝的时候,第 9 兵团就失去了后勤保障,部队所需的粮食只能通过人背、马拉等形式运送,还要翻越人迹罕至的狼林山,生活必要的补给品以及枪炮和弹药极度匮乏,物资和给养只能通过在朝鲜当地筹措,但是因为部队要隐蔽前进,行军选择的道路是气候极其恶劣、人烟罕至的朝鲜北部狼林山区,所以第 9 兵团官兵能从朝鲜当地筹措到的粮食、补给极少,导致了第 9 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补给,志愿军战士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忍饥挨饿与“联合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战斗。而陆战一师则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完成对陆战一师的日常补给需求,即使陆战一师被第 9兵团彻底包围,补给线路被彻底切断,固守在包围圈内的美军也能通过空投进行补给支援,从而作困兽之斗。

从医疗保障上看,第 9 兵团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伤员在前线进行简单处理后只能通过人扛马拉的形式走十几公里山路转送到后方基地,长时间的转运很难保证志愿军伤员不受到二次伤害,加上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对伤员后送是巨大的威胁,因此,第 9 兵团医疗保障条件是十分不足的。而陆战一师在下碣隅里修建了简易机场,可以在必要之时起降大型运输机(主要运输机型号为 C-47 型,运载能力极强),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完全不用担心转运伤员的途中遭到轰炸。1950 年 12 月 2 日- 6 日,在下碣隅里被围的陆战一师伤员以及其他“联合国军”伤员就是通过空中运输快速转运到后方接受治疗,除此之外,陆战一师还配备有直升机运送伤员。因此,医疗后勤保障条件方面,第 9兵团完全没有办法与陆战一师相提并论,这也是导致第 9 兵团大规模非战斗减员的直接原因。

综合起来,气候条件恶劣,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是第 9 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主要客观原因。


引自


长 津 湖 战 役 研 究

梅世昌


user avatar   jackliu-lian-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


user avatar   ying-mu-hua-dao-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党现在的政治纲领用三个字就可以总结:想执政。

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政治理念了。所以国民党的精英和名嘴只会一招,批评民进党,无论干什么都跟民进党唱反调。

这种路线只有在民进党的执政引起天怒人怨的情况下才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不然现在生活还过得去,选民为什么选一个除了想执政一点理念都没有的政党呢?

台湾已经长时间成为发达经济体,他的文官系统基本可以独立于政党运作。所以无论谁在台上,短期内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不太成问题。这时候选政党就是冲着理念去的。

民进党的理念就是实质台独,而且这几年有美国支持,确实给岛内选民一种台湾得到不少国际认同的感觉。反观国民党,只会批评民进党破坏两岸关系,却拿不出自己的理念。张亚中的两岸和平协议虽然天真,但是起码有个让人能看到的东西。所以今年党主席选举才突然受到很多关注和支持。

但是保守又自私的国民党高层担心张亚中的两岸路线不受中间选民欢迎影响选票,还是做掉了张亚中的主席,选了自以为的“安全牌”朱立伦。孰不知在当前全球民粹主义高涨的如今,最让选民讨厌的就是这种保守又不接地气的政治家族出身的精英。不但拉不到中间选民的支持,连国民党的支持者都充满失望,所以最近四大公投、台中补选、罢免林昶佐全部惨败。

面临这样的重大失利,朱立伦竟然不敢亲自出席新闻发布会。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愚蠢了。如果朱敢于第一时间站出来承担政治责任并且请辞,起码他本人还能保持一点尊严,也留下一些东山再起的可能性。现在这个做派,让所有人看到他的懦弱和自私。国民党已经败无可败了,还把持着一分钱不值的主席位置。幻想在明年的地方选举中也许能赢回一点政治资本。

国民党从上到下都是这么一副做派,还妄想回去执政。他们不完蛋就没有天理了。


user avatar   yue-shang-zhong-tian-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史书评价很恰当,欺负孤儿寡母的摘桃咖,刻薄寡恩,评价不高,明清祭祀帝王都把他踢出帝王庙,虽然现在有些键盘侠在为他翻案,但是现在的主流还是对他评价不高,毛主席都说他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是历史上最会扒刮地皮的皇帝,连灾年都舍不得放粮 以下我整理的杨坚实绩

1、欺负女儿外甥摘桃,屠尽宇文家族

2、屠城,毁了两座古城邺城和建康

3、为了多收税大索貌阅、强制析户

4、三斗为一斗,变相横征暴敛剥削百姓

5、大肆发放铸币炉给诸王和大臣,致使货币崩盘

6、东征高丽,三十万大军死了十之八九,二十多万人命就这么没了

7、猜忌太子,好的侍卫自己用,把老弱病残派到东宫,并让老婆毒菇监视东宫

8、杀功臣,杀功臣的数量能排进所有皇帝前三,打赢突突的史万岁一回来就被杨坚砍了,发明廷杖,曾经在朝堂上用廷杖打人,还嫌弃廷杖不够粗,后来把廷杖加到3倍粗

9、佞佛,大肆修建寺庙

10、严刑峻法酷吏,三个人偷一个瓜判死刑

11、修仁寿宫死了几万人,还夸杨素干得好

12、明明国库里装了很多粮食,但是开皇14年灾年不放粮,很多百姓都饿死在粮仓周围,而且还在灾年低卖北周旧米(此时北周灭亡已经14年了)后来忽悠百姓设置义仓(所谓义仓就是让百姓在丰收年把粮食交一些给政府保存,遇上灾荒百姓可以去义仓领粮食,但是这是欺骗百姓的,等百姓交了几年粮食,杨坚全部收归国有,相当于我们交了社保最后被收为国有一样。

13、废天下学校,苛待学官

14、禁绝私史,杀害大儒 15、逼弟弟离婚,弟弟不同意,就毒杀亲弟弟 16、剥削百姓攒钱给小老婆花,宣华夫人容华夫人生活非常奢侈,但是灾年缺不放粮。 17、对结发夫妻刻薄寡恩,妻子重病带小老婆在外游玩,不回来见妻子最后一面,导致妻子都没有机会交代遗言,临死前甩锅老婆,说独孤误我。[/cp]




  

相关话题

  你有没有因为哪个片段而追了一整部剧? 
  如何评价电影《活埋》? 
  如何评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喜剧电影《不要抬头》? 
  世界上真的像美国大片里那样有那么多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间谍、特工吗? 
  第 35 届百花奖获奖名单出炉,黄晓明获最佳男主角,周冬雨获最佳女主角,易烊千玺获新人奖,你怎么看? 
  演员的演技跟导演有关系吗? 
  如果美剧《行尸走肉》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剧情会怎样发展? 
  中国的文学缺少什么? 
  如何评价《长津湖》香港票房大爆,有望创影史纪录? 
  为什么中国的原创作者地位如此之低? 

前一个讨论
日本餐馆盘子真的洗七次吗?
下一个讨论
越南的经济未来会超过广西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