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喜剧电影《不要抬头》?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地方债务悬崖日益临近,“灵活就业”人口飞速上涨,断供潮依然呈上升曲线,西方对华封锁网络越织越严,“动态清零”越来越力不从心,但充斥网络空间的依然是王力宏的那点破事。

长年累月被美女帅哥视频,搞笑视频,猫狗视频和娱乐八卦短消息喂养的人类,即使偶尔抬起头,也已经丧失了对天空和远方的思考能力,既然理解不了,还是低头回到手中的小方块里更舒适。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片笑话密度极高,不过没在美国呆过可能有些梗看不懂,但是还是值得一看。

舆论也很有趣,烂番茄上观众评分77,影评人评分55。媒体文章基本也都是扭扭捏捏的差评,网友基本一致好评。我连骂这个电影的川粉都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看都不看。

我觉得影评人和媒体破防的原因可能没有那么复杂,纯粹就是因为这个片连媒体一起骂。你骂政府骂川粉都没事,但是你怎么能骂我们无冕之王呢?必须差评!


user avatar   niu-bi-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都自嘲了,你还想让我怎么样?”

这就是最近几十年来美国文艺界左派的一股风潮,从《辛普森一家》到《南方公园》,再到《不要抬头》。

谐拟和仿制拼贴 Parody and Pastiche

谐拟是针对一种风格的刻意模仿,但是模仿风格本身不是内核,而是为了喜剧效果,这种喜剧效果常常是用以放大针对模仿对象的讽刺/批判效果。而仿制拼贴就完全只有模仿这个部分,而没有任何的内核表达,是空意符。

Pastiche is, like parody, the imitation of a peculiar or unique, idiosyncratic style, the wearing of a linguistic mask, speech in a dead language. But it is a neutral practice of such mimicry, without any of parody's ulterior motives, amputated of the satiric impulse, devoid of laughter and of any conviction that alongside the abnormal tongue you have momentarily borrowed, some healthy linguistic normality still exists. Pastiche is thus a blank parody. -----Fredric Jameson

举个例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商业电影《无极》以及当时的新闻节目播报风格,广告风格的谐拟。谐拟的目的是讽刺商业片大杂烩式的制作,剧情无脑且一团乱麻随心所欲,选角无意义堆明星,视觉风格怎么浮夸怎么来。目前B站上的各种什么《鸡汤来了》《华强买瓜》《杰哥》的排列组合鬼畜,还有各种留言板,评论区,弹幕,朋友圈文案中的玩梗废话式发言,都是仿制拼贴。没有内核的玩梗,只是排列组合现存笑料,核心目的不是表达任何“意义”,而是流量和求赞

《辛普森一家》早期也是谐拟,谐拟的对象是美国完美的“核心家庭情景喜剧”,目的是批判躲在“核心家庭价值观”背后的新自由主义。但是千禧年后被粉丝称为“僵尸辛普森”的10几季,就成了前10季(1989-1999)的仿制拼贴--没有实际意义的单纯模仿。

《不要抬头》就是对2019-2020期间美国抗疫的一系列荒诞现实的仿制拼贴。

详见:

为什么会出现「万物皆可成梗」现象?这种娱乐化解构是否会消解严肃性?


说到底是严肃批判和犬儒的区别,是“想要解决问题”还是“想要发泄情绪”之间的区别。

批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论,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要抬头》指出了问题,并将问题夸张地呈现出来:政客只考虑自己的选举利益;媒体以轰动主义(Sensationalism)为纲;民众极其反智;硅谷文化极其自恋,搞人设邪教成风,高大上的“人类未来”的口号下面全是计较。

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来在美国社会就是汗牛充栋的。缺少的是对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揭露和反思,那就是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但是电影是一定要刻意回避这些话题的,这就是为什么“白左”永远反动。

西方的自由派/左派(白左),一方面要做“进步”的表面文章去抨击右派,一边又要故意忽视问题的核心,因此他们的“反歧视”活动一定会变成“反过来歧视”而不是“反对歧视”--总之加深仇恨就对了,所以就造成了黑命贵和女权都是疯子的现象--他们的根本目的就不是消弭偏见,而是为了加深族群间的分化。他们对于共和党的批判,最终会成为流于表面的、没有内核的仿制拼贴,成为温柔的slap on the wrist.

影片中四处弥漫的西方中心论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西方所谓“进步派”的狭隘和愚蠢。

他们的叫骂必然是绵软无力的——因为反智川普已经被你们赶下去了,你们自己又做的怎么样呢?竞选的时候说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请回福奇,尊重科学,科学指导抗疫。福奇回来之后这个画风:


航空公司ceo要求cdc 缩短隔离时间,从10天到5天,cdc就照做了,这就是科学家指导防疫?什么叫资产阶级专政啊?后仰


另外,拜登任上的新冠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川普任期死亡人数,昨天还创下一天70万感染的新纪录。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Don’t Look Up作为一个爆米花片儿,还是足够逗乐的,讽刺效果也不错(虽然不少笑点还是需要观众对美国的一些屁事儿有长年浸润)。

但只要你真的看美国国内的 “政治讽刺“ 很多年,且你是一个站在比 “美国” 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或许也有可能跟我一样,感到意犹未尽,或更直白些说,不疼不痒。

先前和人说,如果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各路主角在一片混乱中,突然集体收到消息,中国用某个更先进和强大的手段,在没和美国商量的情况下,直接把世界危机解除了。然后再主角一片惊喜又不解中,全局煞然结束,黑屏出字幕,那么这在讽刺艺术和深度上,会上一个极大的台阶。


但这不可能。


美国的一切讽刺、嘲讽乃至更直白的斥责,可以是对某一个政治人物的,某一些政治人物的,某一个党的,某一群文化概念的民众的,某一种流行文化或消费主义,甚至是特定一些资本大鳄及其商业的……但美国主流的传播视野中,几乎绝不会出现两类呈现:

1,出现除外星人之外的,在能力和/或道义上绝对更强大更进步的第三方,且当了无让步的救世主。

2,直接反思 “美国” 之更根本的存在 — “我们的制度是否是落后的,乃至是根本上错误的?” “我们是否太过于默认自己的中心性和主体性了?”

美国近些年不少著名的政治讽刺片,最终的呈现,依然是 “边界内做内斗的道场”,而完全没有触及到 “边界” 的合理性本身。但在我看来,美国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此明显,明显到不可能美国的整个精英层都意识不到。那就只能解释为,或者,我确实高估他们了,或者,其实不少人都明白,但同时更明白,美国的存在本身,靠的就是这个边界和相关定义的共识。都不用去打破这个边界,而是,哪怕开始成规模被怀疑了,就要完蛋了。

这就使得,这部在美国已经算讽刺很拉满的政治讽刺电影之存在本身,更像是这部电影想要讽刺的诸多点中的一个的具体事例彰显。


以上说的这些,看到了就看看就好。我对我国民众,真的能会心知晓我在批判什么 — 哪怕支持我的批判 — 并不抱有期待。这绝不仅是认知的门槛,而是确实涉及所见所闻的浸润式经历。

于是就姑且还是给一个阅读门槛最低的结论好了:我们常见我们对吾国吾民和体制的反思,以及对反思的反思或反对,或对反思的打压,早就见怪不怪了……但我们早已习惯的这些反思的层次,直到今天,在美国,不论日常发生或制作了多少讽刺和批判,也尚未开始,且从未存在过。


user avatar   zuo-zong-tang-de-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知乎上阅读美国文艺作品的问题回答,记得避开那种“出租车司机”式的,拽几个似是而非的名词,显得自己好像很对,实际上是暗搓搓塞自己不知道来自哪的agenda (意图)的回答。比如说高赞说什么“文艺界左派的批判”就是纯粹强行联系。

从片中元素来说,可以说是大约60%的元素是嘲讽的共和党,但40%的元素是嘲讽的民主党元素。如片中的美国女总统桌上的家人照片,很明显是影射希拉里:

左边这位女性的脸,很明显一看就是影射希拉里和克林顿的女儿。

当然,片中这位女总统融合的川普元素更多,但没办法,谁叫你川疫情中骚操作那么多呢?大量的言论直接就被化用了,你川普自己不说那些什么新冠会像“miracle”(奇迹)一样消失的话,你川没直接把自己女婿安排到白宫里插手各项他不该插手也不擅长的事务的话,也不至于直接被搬到影片里化用。

除了融合川普,另外这位女总统还融合了嘲讽奥巴马的元素,如一开始她说她一开始在竞选中隐藏自己的抽烟习惯,以及影片中有出现她和名人合影的照片,这也是嘲讽奥巴马被媒体报道的做总统时喜欢和名人开party 的新闻。

除了这位女总统外,片中还有另一个“反派”,一个科技巨头的掌控人:

这个镜头很明显是在“致敬”苹果手机发布会,而片中这个巨头Peter 除了融合了乔布斯的元素以外,还有特斯拉的Elon Musk. 而Peter 又掌控了人们的大量数据,能够通过数据预算人的喜好、类型、甚至死亡方式,这很明显是在嘲讽Facebook (meta) 的扎克伯格。

科技巨头元素,按照所谓的左右派二极管思维,怎么着也算不上嘲讽共和党吧?把一个“右派”Elon musk 刨掉,apple 和Facebook 在二极管叙事(划重点)里那可是所谓的左派金主。

然后来看片中的新闻女主持人和男主持人。这个新闻电视节目主要融合了两家媒体的元素,一个是MSNBC(川粉叙事中所谓“极左媒体”)的morning Joe节目,一个很明显就是fox news 的节目了。

而片中的new hork herald 很明显是影射NYT, the New York Times ,也是一家所谓“左派媒体”。与一般二极管川粉传统印象不同,NYT作为“左派媒体”,实际上曾经因其雇佣wall street journal(中右媒体) 的长期作者Bret stephens来写其关于气候变化等观点文章而引发争议,这也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new york herald 的灵感来源之一。

因此,如果从所谓的左派右派来看这部影片,实际上是一种不求甚解、只求甩词,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摇唇鼓舌显得自己很有深度似的行为。作为一部影片演员阵容大于实际质量的影片,这部片子的聚焦并没有深刻挖掘人性而是花更多力气放在影射的parody 上面,略有些浪费了这个好题材,但如果从所谓左派右派民主党共和党划派别的方式来看这部影片,那可是比所谓浅薄的parody 更加浅薄了。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美国还是傲慢到骨子里了,像极了”我考不好是因为我没认真检查"的那些学渣。

现实中如果彗星袭来,就两种结局。

1:美国用全力也解决不了(而不是影片中的不想解决),那中国可能也真解决不了,美国政府无论是认真解决问题还是演滑稽戏,都解决不了。

2:美国能解决,那中国也能解决,美国像影片里那样扯皮的时候,中国早把彗星解决了。

3:中国想解决,但美国百般阻挠,最后中国成功,拯救地球,或者美国成功,地球毁灭。我觉得这倒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过影片中完全不是这样。

这部影片说明,在美国,“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其他的都敢讽刺一遍,唯独这两条思想钢印,必须给所有的美国人都打上。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阵容罕见的强大,未必是Netflix的经费有多惊人。这部片子虽然大牌云集,整体却有一种未经雕琢的赶工的感觉。所有的讽刺都是非常直接的,表演、剪辑、后期都带着一种随性。我认为这些大牌的出演,更多的是缘于这部片子讲的是许多人对美国当今最急迫的担忧,具有公益性质。

换言之,这是一部《这就是美国》。它当然有夸张,但对美国的现存问题的描述在定性上是准确的。这个准确性也包括它本身能被拍出来。

最后大石头终于落地,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mankind deserves it。为什么说mankind?虽然片子里直接反映的是美国的情况:政客不负责任,商人唯利是图,下层愚昧无知,舆论愈发反智荒诞。其底层逻辑是:互联网时代,让盲流得以随意发声,让假信息快速传播,让德不配位的人上位,裹挟着包括中上层的整个社会奔向失控解体。其他地方也有相似或独特的问题。何况如果发生这种危机,只能靠美国来救的话,那也就是全人类活该。

这卡司还是值得的,每个大牌都得以不太费力地本色出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更神奇地将希拉里和川普融为一体,混杂着一点哈里斯和莎拉佩林。Ariana Grande的那首歌已收藏。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还是一贯的西方哲学表达,就是个体永远清醒,群体永远愚昧无知。无论多么尖刻的批判,若是没有解决方案,那么就是一个无用的杂音而已。

整个电影里最清醒的永远就是那三个人,群体里的其他人都是愚蠢、短视,这就是美式批判电影的特点,试想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人,他说他是对的别人都是愚蠢的笨蛋,我们会怎么看,可是在电影里就是成立的。

西方哲学下的故事逻辑从来不会变,西方电影永远只批判,但是没有解决方式。即使美国烂成这样,他们也不敢提一下中国面对着灾难会怎么解决。

而且他们批判的时候,依然要把富翁毁灭的锅,归于中国占有世界绝大部分稀土,这个逻辑真的牛。

现实世界里,中国是大部分稀土低成本加工方法的生产者,而储存量只占世界稀土总量的20%,但是电影里,中国是富翁原罪的核心。

这部电影看着好像在批判美国政治,但其实是在批判特朗普,而不是拜登。因为特朗普不断的提出就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才会当选,然后在任上特朗普不断因为就业而提出各种政策。

电影里嘲讽总统对越境难民的重视,不就是特朗普政府的风格吗。

电影里总统用就业蒙蔽大家对于彗星危害的认知,彗星会提高就业,所以民众选择相信总统。

这个鬼逻辑不就是告诉大家,不要特朗普关于就业的竞选口号给骗了吗!大家因为就业问题蒙蔽了将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其实相比就业其他事情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是刺裸裸的反特朗普。

电影里的总统儿子拿着名牌包,和现实里特朗普重用女儿一样吗,不就是两个人反过来。电影里说真话的科学家被开除,影射负责疫情的福奇遭遇,福奇变成了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代言人,如果是美国人就带入福奇在拜登后被重用,这波带货牛的很。

一个看起来批判的电影,其实就是一个反特朗普电影,几乎就是趴着观众耳朵边说:四年后千万别选特朗普。


不过也看出来,美国当今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恐惧,对中国提都不敢提,提了也是稀土,对于中国是稀土导致了美国人贪婪,就是你犯错,原因在我。

拜仁努尔航天发射基地被炸了,世界就没有发射基地了,要不要科普一下,中国有目前有四个发射基地,浙江还有一个新的正在建设。

这是对中国有多害怕,就提了三次,最后一次中国告诉美国,彗星还很完整。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批判,影射特朗普政府,真的没想到美国意识形态里对中国已经怕成这样。

其实美国媒体已经锁死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方式,他们恐惧富翁垄断社会财富与资源,但是又不敢提中国政治模式。

也不是说我们有多优秀,但是我们不会被一个富翁绑架整个国家,不会从总统到平民全部短视,被就业问题蒙蔽双眼。

这部电影没有多么伟大,不过就是疯狂批判特朗普政府而已,不敢对于美国未来有丝丝建设性意见,

这个电影到了最后也没有提出一个完好的解决方式,只是批判批判特朗普政府当年干的那些蠢事。

这也是西方哲学的一贯本质,就是只批判没有解决办法。

这个结局最好玩的就是,即使这个世界毁灭了,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后的希望,即使美国不好你也要受着,美国死掉也是影响人类命运。


user avatar   lin-xi-bang-b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片子神了,本来是好莱坞左翼电影人蹿出来讽刺特朗普的,想嘲讽一把特朗普应对新冠疫情的愚蠢。万万没想到,由于拜登政府应对疫情同样拉胯,所以建制派也破防了。现在,无论是CNN还是福克斯都在骂这部电影。

关键是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小成本非主流独立电影,可为是大咖云集,大表姐和小李子主演,导演Adam McKay导过大空头,驾驭这种讽刺题材属于驾轻就熟。

最有趣的是,在豆瓣也有人破防了,但由于是美国人的电影,手心手背都是爹。要找一个骂的角度很难,就只有从电影到底算不算喜剧片的角度入手,开始艺术批判。不禁让人感叹,艺术真是块好用的遮羞布。

这部电影其实挑明了一件事,美国的精英不是不知道美国病在哪,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同流合污,但是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名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让他们什么都做不了。恭喜美国魂穿大清。


user avatar   an-fei-er-de-shen-feng-lue-lun-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谈剧情和立意,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建立在一个默认背景设定上——所谓的10公里直径彗星被提前6个月预测撞击地球,撞了能“彻底毁灭地球”、“所有人都会死”。

然而这从头到尾完全就是扯淡。

既然《不要抬头》自称以科学讽刺反智,那在科学方面死抠细节找茬,电影制作方就没有任何可以抱怨的理由。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虚构出来的所谓彗星。“迪比亚斯基彗星”被第一次发现时位置还在奥尔特云,距离太阳10000-50000个天文单位以上,一个博士和他的几个学生居然立刻就能确定其在太阳系内的轨道,撞击点精确到地球上智利外海某一个点的程度。而且彗星轨道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几个绝对时空下的简单矢量和坐标位,被兰德尔博士1个人在白板上手算出来!先不要说完成这种量级的计算,这个教授的大脑怕不是微缩超级计算机的水平,算出来的轨道也是令人无语的开普勒式稳定椭圆,1条流畅自然的弧线正中地球,早在1859年“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的提出就证明了真实太阳系天体不适用传统开普勒体系。最可笑的是博士从头到尾一口一个“我有数据”“科学证据就在这里”,自己却全然不顾在20世纪初就应用在彗星观测中的广义相对论条件下,彗星一路上多个大质量行星瞬息万变的引力场(尤其是大肉盾木星)和下一秒就可能变化的彗星本身质量、速度、构成的极端不可预测性。

打个比方,在引力条件相比宇宙空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球大气层内发射巡航导弹,都需要在轨道末端根据回传数据修正弹道制导。还有一点,密歇根大学的这帮天文学家们,至少在电影中,是整天对着几张在地面天文台拍摄的“照片”,如果仅仅是观赏彗星的大概相对位置还好,要精确计算落点,这些照片拍摄的宇宙,严格来说根本就是已经被引力扭曲的不真实的影像、照片中奥尔特云彗星位置也并非其在相对时空中的真实位置,更谈不上根据照片预测什么未来轨道了。

1993年3月被发现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时刻被哈勃望远镜关注,直到1年多以后的1994年7月7日进入木星洛希极限,被木星潮汐力影响解体成碎片以后,才被确定会在7月16日-18日撞击木星,前后不到10天。迪比亚斯基彗星不要说靠近木星等任何1颗大质量行星,连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都没有进入,兰德尔博士没有来自空天望远镜、深空探测器等有关这个彗星的任何相对近距离精确观测数据(他的背景也不可能得到),就敢以一个手算结果报告总统,提前6个月零14天宣称什么“99%会正中地球”,我要是总统和NASA一开始也绝对不会去信他!


再看电影的结局,彗星毫无悬念地撞到了预计的地点,砰,冲击波把整个地球吞没,到处一片火红色,全部毁灭寸草不生。。。

可是仔细一看,还是经不起推敲。彗星居然是以接近90度的直角冲下来撞到海面的,现实中彗星轨道必须与地球表面的撞击点,在3D空间中形成完美十字型垂直相交的关系,也不考虑和大气层摩擦影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实际可能性极低。这个错误我已经在N个描述小行星撞地球的影视剧里发现了,估计是为了剧场特效震撼力,导演们的想法就是正面冲下去撞给你看,冲击波也是接近四面平均的同心圆。

最后整个电影给人最大的误导就是,彗星这么一撞,就是“灭绝事件”、“全完了”、“everyone dies”,除了火箭上天遁到其他星球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回看地球历史,在生命诞生以后所有的地外天体撞击事件,只有1次被主流观点怀疑导致生物大灭绝:6600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Chicxulub Impact Event,电影中也提到了),造成了除鸟类外所有恐龙,和全球70-75%的生物种类灭绝。然而希克苏鲁伯撞击的影响在全世界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距离位于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当时是海洋)的撞击坑越远,陆地生物越有机会存活。希克苏鲁伯撞击引发的海啸高度推测在1000-4000米不等,迪比亚斯基彗星撞击直径差不多,位置同样在海洋,可以互相类比。海啸虽然足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造成严重影响,在其他大洋更会减弱,也不至于淹没陆地上海拔较高的地区,远远不如《2012》中描绘的能冲上珠穆朗玛峰的超级海啸。恐龙不是高等智慧生物,不懂得如何疏散、避灾、储存生存必需品,人类确实会遭受重大打击,可能减少80%-90%的人口,人类文明可能进入长期的后启示录时代,但绝对不至于完全彻底消失。电影中美国人不往西部、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地避难,全部坐着等死,难道是被极度悲观的主角们忽悠了,以为真的没有一点点希望?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不要抬头》这样一部以“大家都不关心天体物理学事实”为主打Theme的电影,导演、编剧对基础天体物理学方面的思维,很明显还停留在19世纪末,宏观低速条件下所构建的牛顿、开普勒、拉普拉斯经典宇宙;对地外天体撞击事件的理解,更是接近末世论神话传说的水平,就这样还有脸不断重复什么“Trust the Science”?实在搞笑,令人无语凝噎。一片差评,再正常不过!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哪些电影有浓厚的建筑人文意味? 
  盖尔·加朵确认出演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毒皇后,Rachel Zegler 出演白雪公主,你期待吗? 
  电影《羞羞的铁拳》中有哪些有趣或不为人知的细节? 
  为什么印度的电影都很长,几乎每部都要接近 3 个小时? 
  为什么陈凯歌指导演员这么厉害,可是电影却差评不断? 
  如何看待《红海行动》将代表中国香港角逐 2018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烂片究竟能烂到什么程度? 
  如何评价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 
  怎样看待陈凯歌的《白昼流星》? 

前一个讨论
癸酉本《石头记》极大概率是假的,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相信?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叶童的许仙?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