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说恒大问题,只说我国银行最近几年的诸多应对债务风险的措施。
从时间线上来看,16年涨价去库存之后,整个金融体系已经开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限制信贷扩张的速度,15年短期内125bp的降息之后,到2019年弃用基准利率政策期间,没有一次降息,货币供应量也是迅速下降到10%以下,长期维持在8~9%,货币是信贷创造的,货币供应放缓本就是在稳定或者降低金融体系本身的风险,杠杆如果稳定,原则上可以通过GDP增长把债务风险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内。
19年直接废弃了大开大合的基准利率政策,转而用更加接近市场利率水平的LPR+加点的形式,利率浮动不再像基准利率那样,完全凭借主观意愿大开大合,不管是加息还是降息都会更加缓和,除非市场出问题,否则很难出现像08、12、15年那样的大规模集中降息,短期内就是大几十上百bp的降息,有利差就有人敢于冒险,金融风险也就会快速积累。从此利率调控的逻辑发生的变化,以前是通过控制水龙头干预经济,现在是经济表现反馈利率调控,进而做出改变之后才能影响经济。
疫情阶段,满足市场的大幅度波动,这才有了2次,总计15bp的降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大放水,那可能是过于乐观,疫情下市场几近瘫痪,将将降息15bp,相比于15年经济环境没那么差的时候就推出125bp降息,完全是小巫见大巫,疫情期间的降息更可能是市场自然利率下降反馈下的利率下调,以及救市的一些态度。你想想,以往大开大合的央行,救市才敢拿出15bp,只能说银行的态度非常保守,疫情下都不忘记给自己建围墙。
后疫情时代,消费疲软尽数显现,也是过去十几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资产泡沫和债务积累耗干了居民消费能力,那么我们金融体系是怎么应对的呢?根据昨天发布的lpr数据,已经连续17个月利率没有一点点松动,一些人鼓吹的大放水在哪里?不能靠忽悠吧,水龙头拧的紧紧的说大放水是缺乏事实支撑的。不仅不降息,房企的三条红线,房贷的存量红线纷纷在后疫情时代陆续推出,平均首付比例进一步增加,首付10%的时候风险是银行的,当首付比例平均上涨到50%(包括首套和多套)以上的时候,风险就是投资者、购房者的了,不少地方停止了二手房贷款,更严厉的金融监管同步跟进,甚至不惜和地方债对峙,银行也要降低自身风险。
总结起来,以央行为轴心,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银行系统,从16年涨价去库存之后,就开始给自己建围墙了,包括但不限于维持利率水平不降息,废弃基准利率,用更加接近市场自然利率的lpr+加点的形式来代替,疫情下象征性的15bp降息救市,将将起到打气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即便消费疲软,也维持了17个月的利率丝毫不放松。种种迹象都在给自己建立围墙,以便在未来不确定的债务风险中降低自身风险。P2P、恒大此类事件预计也在当时制定系列应对措施的考虑范围之内,真正出了问题,最先冻结你资产的就是银行,所以大而不倒、政策为了防止进一步引发风险而救相关企业,只是深陷泥潭的企业和已经上了贼船的群体想拉更多人垫背而已。银行作为货币供应的源头早早就开始防风险了,下游这些看不清大方向的群体还在不顾风险的扩张,出了事还想威胁政策来救,只能说有点过于天真了。
偷书怎么能叫偷书,文化人的事,叫拿
侵略他国领土怎么能叫侵略他国领土,黄俄爹的事,叫公投加入
毕竟孝子不会明白国土是一个国家的底线,它只会觉得俄大人抢东西是赏赐,乌克兰怎么心里没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