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历史是怎么学的……
《隆中对》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207年冬,当时刘表可还活得好好的,刘表的死已经是208年的事情。刘璋能力确实不高,可刘璋也不是被曹操灭掉的,何况刘备攻打刘璋已经是214年之后的事情。至于马腾,死于公元212年,那已经是《隆中对》五年之后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说《隆中对》的时候,刘表、刘璋、马腾等人都活的好好的,何来“荆州益州是空城”?
假使说没有《施利芬计划》,则后世将无法证明施利芬是伟大的战略家,那么也可以同样地说,若无《隆中对》,则今天人们也无法证明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
《隆中对》的“对”字,就是“对话”(Dialogue),换言之,即为当时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他谈话的记录。它虽然不具有战略计划的形式,但却有其实质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与《施利芬计划》相提并论。陈寿对诸葛亮所说的话记录得相当完整。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位战略家的诸葛亮,眼光是如何高远,思想是如何周密。
因此,正像施利芬的情形一样,仅凭《隆中对》即可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同时,它也和诸葛亮大名同垂宇宙。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所以现在将其全文引述如下,然后再作精密的分析: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这段话一气呵成,并不太长(不到500字),但却气势雄伟,层次分明,足以表现其极高深的战略修养。真可以说是要言不烦,其说服能力远超过万言书。无怪乎刘备非常佩服而决心聘请他下山为“军师”。
诸葛亮首先以曹操胜袁绍的事实为例,指出事在人为,成功要靠战略(人谋)的基本道理。接着他就作情势和利害的分析,而获得四点重要结论:
1.不可与曹操争锋;
2.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4.益州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所应采取的战略也就至为明显:
1.夺取荆益二州来作为霸业基地;
2.利用内政和外交手段以巩固和扩大权力基础;
3.天下有变,始发动总攻势,以期一举而复兴汉室。
必须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是一种真正的“长远计划”。以当时刘备的处境而言,此种构想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几乎可以说是不切实际。但天下事的确是非常玄妙,许多近似梦想的计划终于能够变成事实(至少是一部分),这也是历史给人类的最大教训之一:人的确有很大的行动自由,他能否予以充分发挥,其关键则在意志(Will)和智慧(Wisdom)。刘备戎马半生,屡败屡战,自然是一位意志极坚强的领袖,但他所缺乏的却是智慧,也就是一种能够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头脑,而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天下奇才”,足以填补刘备的战略思想真空。
因为是“长远计划”,所以自然没有预定的时间架构,而且内容也只能以“假想”(Scenario)来表达。《施利芬计划》也是这样,这足以证明古今中外虽然在情况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战略研究而言,某些基本原理并无改变。诸葛亮的《隆中对》含有很多的“假想”,换言之,也就是在当时(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根本无从控制的因素。不过就其整体而言,它还是具有一种明确的目标意识。它所想像的每一个层面,都具有统一的导向,这也代表一种标准的战略思想方法。对于今天已经受过完美战略教育的人而言,这些道理似乎没有什么稀奇,但在那个时代,诸葛亮能有如此严密完整的战略思想,则的确应该称之为“天下奇才”。
诸葛亮只是首先指出应以荆益二州为初期争取之战略目标,至于应如何争取,他并未说明。当然,那是“运作”(operation)的问题,无法纳入这样的“大纲”(outline)之内。接着他就作了一个假定,“若跨有荆益”,于是再指出第二阶段的战略重点,即“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到这些目标已经达到,则刘备始能居于不败的地位。
这样才达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此时他又作了一个假定:“天下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天下有变,然后始能发动其想像中的钳形攻势,并一举达到复兴汉室的目的。但若无变,则绝对不可轻举妄动。诸葛亮虽未做这样的明白说明,但其前面所说“此诚不可与争锋”一语即可以作为暗示。
《隆中对》是一种概括性的长远计划,其主要价值就是能对尔后的战略行动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至于此种计划应如何执行,以及其进度应如何决定,那都是另外的问题。而且根据历史的经验,很少有任何计划能够完全依照原有的构想付诸实施,事实上,也并无这样的必要。所以,《隆中对》的构想以后究竟兑现了多少,对于其作为战略计划的评价并无任何关系。
以上文字来源:《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我不知道啊。
我玩个P社游戏都无法预言游戏未来局势
现在是百年未有之的大变局,正当其时,题主请做当下的《知乎对》。
现在的人都这么狂妄了吗,我先不说你能否得到一方军阀的垂青,为其谋划天下。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村的村长为何不请你规划一下你们村的未来?
题主的问题说明里有很多硬伤啊,《隆中对》提出的时候,刘表、刘璋、马腾等都健在啊,你是不是要好好看点书再出来提问呢?你连当时什么状况都搞不清楚,就能直接判定诸葛亮是在说废话?想当年懂王——特朗普,在其当选总统后首先说的一句话是:Let's figure out ,wha's going on.
当时刘备是什么处境,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碌碌无为、狼狈至极。请看一段《三国志》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为刘备做的战略总规划,确定的是将来的大方向,这给身处困境的刘备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迎来了事业的飞速发展期,彻底摆脱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状态。不扯别的,刘备自从将《隆中对》定为国策之后,是不是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带领着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跨有荆益终成三巨头之一。
这样的策略,被你说成只要是个人都知道的废话。看来题主必定骨骼惊奇,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生不逢时,无人垂青了。。。
万有引力定律在未被证明之前,有谁知道万有引力?自从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你是不是觉得牛顿也在是说废话?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支持一下哈:
简单聊几点:
建安十二年荆州、益州是空城?这是连游戏都没玩明白∠( ᐛ 」∠)_
刘表菜?知道孙坚是怎么挂的么?
被公认“暗弱”的刘璋,和刘备麾下的全明星阵容——包含武庙十哲钉子户一位、六十四将两位——“攻战三年”,还干掉了二军师之一的庞统。
连点名都不配的马、韩等关西势力,潼关之战在马超带领下打的全盛时期的曹军“死者万计”,连老曹本人都差点交代。
后人印象中的超级鱼腩弟中弟张鲁,阳平关拒守,逼得曹操一筹莫展,若不是走狗屎运天降神麋,这回就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了。
若不是开了天眼,这些势力搁在一个兵不满万、寄人篱下的客将面前,都是妥妥的巨无霸,还先惹谁后惹谁?惹谁不都是个死?
知己知彼,能看穿纸老虎之为纸老虎,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这就是本事。不说远的,夫妻论才过去多久?离婚证还热乎着罢?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腰。某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看事情太易,动不动就滑铲。
这点我也不是黑刘备,从官渡之战后到赤壁之战前,整整7年的时间,刘备一直留在河南省刚曹操,甚至没有离开过河南省的范围。说个不算冷知识的话题,新野虽然是在荆州,但现代区划下它却一直是在河南省范围内的,并不属于湖北。
200年,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袁绍派刘备去河南支援汝南黄巾军将领刘辟,被曹仁击走
201年,曹操仓亭之战胜利,刘备继续在汝南结连黄巾军打游击,曹操派蔡阳去打刘备,被刘备击败杀死。曹操亲征刘备,刘备败走投奔刘表(屯新野)。
202年,曹操北征袁谭、袁尚,刘表派刘备北进,曹操派夏侯惇、于禁迎击刘备,被刘备在博望(南阳附近)击破,随后刘备因兵力不足撤退。
203年,曹操第一次围攻邺城失败,刘备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夺取冀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5年,曹操攻灭袁谭,夺取幽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夺取并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7年,曹操北征乌丸,二袁身亡。刘备向刘表请求共同出兵总攻许都,被刘表拒绝。
208年,曹操开始南征。
不难看出,在隆中对之前,刘备是一直在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奋战、坚持再坚持的执行河南战略,这自然有其道理,如果谁玩过三国志13之类明显北强南弱的游戏,那么肯定是舍不得离开中原的,毕竟一旦离开了河南,再想回来就难了。并且,要知道,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面积却并不比别的省大很多,新野距离许昌不过250公里而已,而且路途一马平川(距离洛阳大概270公里)。
但就结果而言,刘备可以说这7年里是没有取得任何经略的成果,还是只有新野1县,而曹操却在不断滚雪球壮大。
所以,在当时的视角而言,诚不可与曹操争锋,“跨有荆益”,的确是为刘备指明了方向。毕竟,袁尚、马超虽然不见得有诸位高明,但也是一方群雄,这两位大概也是因为自己战术能力强,坚信自己能正面刚得过曹操,结果一个打着打着自己人都没了,另一位也险些彻底家破人亡。在有高人指点战略之前,再强的英雄豪杰也往往过于执拗的选择直接战略。
就问你一条,如果没看过三国演义,你怎么知道这些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信息完全的上帝视角下你能不能想到,而是在信息完全闭塞的情况下如何想到。
诸葛亮出山前是个喜欢读书的农夫,考虑到汉朝的识字率和信息传递速度,你在一个山里种地,你能认识你们那片县令是谁,郡守是谁你已经很牛了。更不要说你能谋划天下了。
提问题的题主,你现在知道你们市长是谁,省长是谁吗?别百度,你也不知道吧?让你一周不上网,你很多事也不懂了吧?所以,不要那你信息上帝视角的结论去想完全没有信息的人的世界
孔子说的话是人所共知的东方基本道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是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解的基本常识,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所以都是废话。
嗯,换了你估计这样。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刘景升,号称八骏,汉室宗亲,单骑入荆,更得本地蔡、黄之拥护,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辽东公孙氏,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益州刘季玉,父子二人经略巴蜀数十载,广施仁德,根基已深,更有川地险峻,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西凉马孟起,将门虎子,能征善战,氐、羌率服,威武并昭,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天师张鲁,雄据汉中,恩施往客,信徒众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南海士燮,虽处偏州,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不如早降曹公,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
我估计题主三国志玩多了,因为三国志里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剧本,永安有时候确实是空城。至于荆州嘛,四小龙除了一个韩玄其他三个在刘备面前约等于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