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不需要是功能,而且“对交配对象的脸的偏好”是有适应性意义的,“长得什么样都没影响”属于“你以为”。
人的审美关联到寻找模式,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作用,能找出一些表观遗传影响,并高度依赖后天学习、社会构建、模因的传递。
“大脑是为了XX而构造的”这种目的论表述,可以用于简要地谈论脑功能,而不适合拿来解释观测事实。“为生存和繁衍而构造”跟“为了寻找美而构造”“为了去海滩上整点薯条而构造”的水平都差不多。“某个可遗传性状能产生数量更多的可育后代,并有特定的外观特征可供辨认”可以自然而然地筛选出“可遗传性状有助于辨认该特征并对该特征有偏好”的异性,并将双方的遗传因素传给上述数量更多的可育后代。在人类产生文化传承后,文化上的审美倾向可以执行部分功能。
人类对脸部的审美有很多共性,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繁殖能力、免疫能力和外表健康情况的,最基本的审美共性是脸的对称性(五官端正),因为人脸的明显不对称往往是疾病引起的,脸明显不对称的个体的免疫能力往往较低。
从对称性出发的一个研究是平均脸:将若干正常人脸或被大众认为具有吸引力的脸的特征复合产生的脸,比一般人的脸更有吸引力,例如这个:
左边是某欧美时尚杂志中最吸引人的 32 张女性人脸的平均,右边是同杂志最不吸引人的 32 张女性人脸的平均。
左边是某欧美时尚杂志中最吸引人的 32 张男性人脸的平均,右边是同杂志最不吸引人的 32 张男性人脸的平均。
人对人脸的审美可以归类为:
一、攻击性
对人类女性来说,人类男性的魅力经常和宽下颚有关。这是和雄激素的水平有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类女性在这方面表现出选择攻击性更强的配偶的倾向。
许多人类男性喜欢下巴较尖的女性是因为不想选择雄激素水平高的配偶,觉得饱满的嘴唇性感是因为它能显示雌激素水平,觉得长发有魅力是因为它辅助散播性外激素,喜欢肤色较白的女性很可能是因为这样显得年轻而且更容易发现她是否贫血(古今中外喜欢白皮肤美女的社会,对白的要求绝大多数都是带有血色而不是死人的苍白)。
一些研究显示男性觉得有魅力的大量女性面孔显示出的年龄特征倾向于低龄,即人类男性的审美喜欢年轻、今后一段时间可以期待大量繁殖后代的女性。
二、免疫
雄激素水平过高容易导致免疫能力下降。有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例如雄孔雀巨大而美丽的尾部羽毛,能证明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基因品质:
三、共同生活
有实验显示,排卵期的女性更喜欢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非排卵期的女性则更喜欢阴柔面孔。这意味着出于繁殖的需要会认为男性特征明显的个体更适合,出于共处或抚养后代的需要则会认为阴柔的个体更适合。
人类对他人的审美其实是摇摆的。以近年的情况,大部分人类女性一生只繁殖很少的次数,在较长的时间里会倾向于出于共处或抚养后代来欣赏男性,表现为对帅哥、“小鲜肉”的好感。
另外,虽然人类对外观的基本审美跟动物区别并不大,但随着文明的发展,金钱、权力、武器等都可以改变人类个体具有的攻击能力与生存能力,单纯外观上的孔武有力不再那么重要。
四、短期外表
曾经有实验显示数十名男性在服用维生素后对数十名女性的吸引力有所上升,这只是暂时改善了他们外表的健康程度,并不真的从本质上提升他们的繁殖能力。这说明人类的审美在一些方面是十分肤浅的。
五、演化适应
很多脸孔细节审美跟当地的条件有关。北欧人前凸的眉骨有利于在恶劣环境保护眼睛,高鼻子有利于缓和冷空气,当地人对这样的特征觉得有吸引力,温暖地区的人们则对这些特征的辨识度较低。
六、同性特供
一些实验显示大部分人类女性对女性的裸体也有性反应,甚至有研究认为女性几乎都是双性恋或同性恋。
在这些基础上,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可以形成新的倾向,倾向可以反复叠加、增强或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