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知乎是否会成为像微博微信那样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 第1页

  

user avatar   patrick-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较长,有兴趣阅读者请务必耐心。

个人以为,在当今网络经济的时代,要判定一个媒体平台“活性”的强弱,简而言之就是够不够“火”,以及有没有继续“火”下去的可能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准,即:

通过该平台盈利变现的可能性、潜力以及用户为实现该盈利所愿意付出的代价。

这不是唯一的判准,但无疑,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早年间互联网公共平台比较流行的形式是论坛,典型的包括天涯社区、百度贴吧以及各大中小学内部的BBS等等。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初期,这种形式当初十分火爆,当年的很多神文奇文都来自与天涯和百度贴吧,至今还经常被人翻出来津津乐道。而对于在校生来说,校园内部的BBS在当年更几乎是唯一可以分享经历、咨询问题、拓展兴趣甚至是婚恋交友的重要平台。

想当初各个论坛板块的版主和贴吧的吧主可是有极大的号召力的,一点也不比当今各平台的大V要差,召集线上线下各种活动可谓是一呼百应。典型的就是百度贴吧最火热时期的各种爆吧事件,即便在论坛文化已经不那么炙手可热的如今,去年的帝吧出征还是达到了惊世骇俗的效果,很多已经万年潜水的老成员“荣誉回归”,找寻曾经的青春和热血。

然而论坛热度的退却是可以预期的。

一方面论坛的板块和话题分界比较明确,这就导致了各板块受众群体的固化。随着信息传递的发展,特定话题的热度会降低,新话题会不断地产生,这种更迭速度在当今已经呈指数型增长。这也就导致依靠版块的更新跟不上信息的更新,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大批受众,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受众流动也由于心理成本的限制而受到阻碍。

另一方面在网络经济的推动下,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在媒体市场中分一杯羹。很多当初在论坛中撰写奇文的神人一看,同样的文章在其它平台下有人帮忙转发扩散积累粉丝有人打赏甚至还能接广告,而继续在论坛中写文章除了下面收获一条条的“顶”之外什么好处也没有。年长日久,这些写手一部分心灰意冷,一部分另谋出路,也就直接导致了论坛的清冷。

简单地说,论坛形式是缺少盈利渠道的,这与它的式微不无关系。

在论坛逐渐淡出大家视野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人收到诸如Facebook、Linkedin等国外知名网站的影响,各种SNS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人人网(早年曾用名校内网)、QQ空间、开心网等等。

这种以“社交”为主属性的网络平台,主要基于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即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的理论。

本来这是一种前景非常被看好的交友平台,居然最后一个一个地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与公司领导层的定位和决策有很大关联。

拿国内曾经最为火爆的SNS平台人人网来说,2007年我大一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校内网蓬勃发展的阶段,那时候很多人纷纷从QQ空间转战到校内网,一直到2009年校内网力图打破“校园”的桎梏,更名为“人人网”,又加入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元素,绝大多数用户还是没有放弃使用。因为对于06~08年的一批老用户来说,人人网上面还留存着很多校园中的好友,曾经的照片和日志,这些都是青春的美好记忆,让人不忍割舍。

在那两年人人网想出的圈钱招数可谓是层出不穷,游戏道具、花钱购买的礼物、会员充值享有特权……甚至拿我个人来说,当初由于人人网设定了通过购买会员来增加好友上限的门槛,我还因此充过两年的人人会员。

结果后来人人网的一系列举措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我曾经在另外一篇回答中这样评价人人网的落魄:

从校内网变成人人网,我们与朋友曾经亲密的小圈子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干扰信息。
从个人主页变成时间轴,我们很难翻找到当年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那些记忆了,只能没事时看看彼此近期的情况。
从加好友变成加关注,好了,我们终于可以连朋友都不是了,只是个曾经多看了对方一眼的路人。
这恰好是与曾经的知交好友走到形同陌路的必经之路。
我真崇拜人人网的产品设计,能一步一步毁自己毁得这么井井有条。

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纷纷弃用人人网,截止今天,人人网已经变成了所谓的“高颜值图片直播社交平台”,除了翻找一些曾经上传的老照片,我再也没有任何胃口打开这个网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反而是QQ空间还保有着半红不紫的热度,当然这与QQ空间本身的性质没有关系,主要取决于QQ作为一个聊天系统仍保有着极高的活跃度,用户也就顺带在空间里发点东西。

截止到目前为止,用户的盈利变现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但是当初人人网中的确也曾出现过“网红”的雏形,其中也有一部分依仗于人人网从企业层面上的刻意打造。

在众多的社交平台中,微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有人认为微博并不属于社交平台,因为社交平台是基于用户之间的“强联系”的,即双方一旦加了好友就对彼此的动态都进行了关注;而微博是基于“弱联系”的,即我关注了各路的明星大V,但他们其实并不认识我。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微博是一种广义的社交平台,它很好的使强弱两种联系共存,强联系用于沟通和交友,弱联系用于跟从和学习。

微博很聪明的一点,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交平台,而是邀请各路明星大V入驻,然后微博官方与明星互炒热度,最终使二者达到了双赢的状态。

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女王”姚晨。

那天还跟朋友聊起这个问题:姚晨在微博上火起来之前有这么火爆吗?

想想好像也确实没有,那时她刚刚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变成部分人耳熟能详的郭芙蓉,要说火爆肯定是远远谈不上。

但是媒体就是这么厉害,姚晨在变身“微博女王”后,顺带也成为了“国内一线知名女星”,从此片约广告不断。

而各路明星一看哎哟还有这样出名的方法,赶紧入驻微博圈粉;况且相比起拍电视广告来说,在微博上发广告简直是躺着赚钱。

至此,微博大业,就奠定了基础。

同时,微博上也渐渐开始涌现了各路的“草根明星”、“段子手”、“知名网红”,在他们的持续推动下微博的发展生生不息。

然而微博也有其相应的问题,即由于微博的时效性所限,缺少“定点推送”的广告投放精准度。虽说微博也可以选择“特别关注”,然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设置“特别关注”还是需要一定的心理门槛的。毕竟关注的人那么多,手机总是不停地推送提醒也是够烦的。

因此微博有一个特性,造星很快陨落更快,你火的时候万人追捧,冷下来了众人取关,想要保持热度,需要怎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吸引眼球的能力啊。

更何况,你要成为那个“星”还有很高的门槛呢。

从微博开始,通过软硬性广告盈利的总规模开始全面打开。

但由于明星的存在,这些变现机遇总是分配得不那么均衡,与贫富差距类似,99%的变现成果总是掌握在那1%的人手中。换句话说,在微博上疯狂捞金的大多反而是那些本不需要通过网络媒介来赚钱的群体。

那么,草根群体下一步该怎么走?

于是,微信公众号紧随其后火了起来。

要说微信,真是互联网时代迄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居然将能手机、QQ两个媒介所网罗的线上线下最大用户群体有机结合起来,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留联系方式时都不留手机号,直接说“加个微信呗”。

更进一步地,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将QQ空间没能完成的社交任务挪到了微信中。

然后微信又建立和完善了支付功能,很多人当时并不理解,认为这单纯是为了是和支付宝在抢生意,也有人觉得一个做聊天软件的怎么能跟做黄页电商起家的人抢到市场呢,更何况支付宝还绑定着淘宝的刚性需求呢。

结果,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设计,就把很多人的脸扇肿了。那时网上流传一篇很火的文章:《微信红包,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情》。

截至到现在为止微信迈的最后一大步也是最成功的一步,就是推出了个人公众号。

不得不说,这世上写手很多,你别管他文采优劣、知识确误、三观正邪,只要肯写,就总能吸引到一批人的关注。这批人可能是青壮年,可能是中老年,也可能是少年儿童;可能是藤校海归,可能是初入校门,也可能是幼儿失学;可能是政府要员,可能是学界泰斗,也可能是家庭主妇。

这些人或许不上论坛不逛贴吧不开人人不刷微博,但偏偏,他们都有微信。

于是,很多人发现了公众号的商机,我写一类特定的文章,总能获得一个特定群体的追捧,这个群体不用大,全国十四亿人里十万人喜欢还不好找吗?但是有了十万人追捧是什么概念?即便是在微博上也算是个三流小明星了,也有可能接到一些推广写写软文了,那到时候不就是躺着赚钱了吗?

于是,微信公众号的黄金时代,就这样展开了。

腾讯公司也很狡猾,他在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的高峰期,开通了打赏功能。

个人公众号一看,哎哟这回好了,除了广告收入还能有打赏收入,腾讯爸爸真是待我不薄呢。

接着腾讯又加入了公众号文章内的官方广告推广,当然公众号管理员也是有钱拿的哟,而且会根据公众号粉丝的人数来划分金额的等级。因而公众号要更努力地写文章来增加关注度,这就实现了产出与收入的良性循环。

这或许是最生硬的广告植入方式,但你见过它招黑吗?

对于公众号管理员来说,既然有第三份收入,我为什么不拿?

对于关注者来说,只是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加上一个小图片而已,我爱看就看不看就不看,也没什么可黑的。

而且每次打开文章,推送的广告都有可能不一样哦,所以如果真的爆出来其中某些广告涉及虚假的丑闻,你想回去再找证据都不好找。

回想起微信推出至今,它不疾不徐地用几年来固化用户群体,再建立以支付模式为核心的各项功能来铺路,最终以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强有力的定点宣传。既为自己赢得了巨额的广告收益,又实现了众多草根低门槛的盈利变现梦想。腾讯公司的这种推广和垄断模式,简直堪称教科书一般。

最后说到知乎,作为一个复制“Quora”的“知识分享类社区”,它也是一个现象级的网络平台,至于它的热度能维持多久,最高能达到多高,我不敢说。毕竟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今天所说的明天就有可能被打脸。

不过就现在来看,知乎相对于微博和微信还是有一定优势存在的:

其一,知乎主要仍采用时间轴模式,但是同时又围绕着“话题”来展开时间轴,其中具体的算法我并不懂,但是可以看出热门的、收到赞同数量比较多的回答会隔一段时间后反复出现,这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时效性的限制所造成的影响。

其二,知乎的“浏览”、“关注”和“赞同”模式让人产生的心理门槛比较低。相比起来,微信公众号一旦关注了二十个以上,对于强迫症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了,毕竟很多公众号效率较高,每日一文,但谈论的又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话题,即使感兴趣又不一定有时间看,但不点进去看着通知的小红点又觉得坐卧不安。这样久而久之对于部分关注的公众号反而会产生厌恶心理。

其三,知乎早期由于“知识分享”的特性以及封闭注册的要求,吸引了一部分较高学历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这些人虽不能说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但是的确输出了相当一部分“干货”,私以为这也是知乎最宝贵的特点之一。而且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他们的性格和习惯,是断然不会在其他平台火爆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输出环境。

其四,知乎给予了用户更多盈利变现的可能性和机遇。老实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今很多出版界和媒体圈的编辑都会关注知乎动态,寻找风格合适的答主撰写文章甚至是出版书籍;而另一方面,各类营销公司也纷纷伺机而动,大V点赞和写软文都成为了赚钱的好手段。前段时间“百度洗地文导致六知乎大V封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从粉丝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来看,完全可以预期到这种现象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像我这样粉丝数还远达不到大V零头的小透明,近期也接到了越来越多商业合作和推广的需求,这更进一步说明了知乎如今仍处于蓬勃上升的阶段,很多人依旧对它未来的发展潜质极为看好;当然这也同时提醒在座的每一位,不要轻信任何人文章中带有推广嫌疑的元素,尽量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体来说,作为混迹知乎已经半年多的非资深用户来说,我希望它发展得更好,也希望它能够更规范,毕竟写东西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能找到一个以文字输出为主的平台,也并不是很容易。

况且知乎还这么友善呢,你说是吧^_^




  

相关话题

  公众号如何一个月涨粉10000? 
  如何能做到不去在乎别人,而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 
  如何看待菜鸟驿站 4 月 15 日官宣以后免费送货上门? 
  如何理解马云为全国政法干警上课的发言? 
  孩子问:「长大了我能不能变成奥特曼」,要如何回答他才能既保护童心,又避免不切实际? 
  在线教育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微信新版本(8.0.14)打语音电话,呼出方可见对方近三天朋友圈照片,该功能的使用体验如何,你支持吗? 
  拼多多员工去世后股价再次暴涨,创历史新高,如何评价这一事件?拼多多后续发展会如何?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禁止虎牙和斗鱼合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前一个讨论
微博的「我还是很喜欢你」体,你会怎么写?
下一个讨论
《游戏王》一共有多少张卡?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