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
政治偏向很大的原因是你自己所见所闻的生活环境影响。能出国读书的家里条件都还可以,从他们的在国内的经验来说本身就很少遇上城管一脚把你摊子踹翻,计生委把你家牛拉走,婴儿奶粉只买得起国产,相信法律和政策去上访被关的“小概率”事件。因为家庭阶层的不同和基层官员也比较少打交代,觉得社会非常美好很正常。
离开故土以后这种美感被放大,很多人把思乡情怀混淆成爱朝廷。记忆里面亲戚朋友家乡美食的所占比率越来越大,现实中的中国变成舌尖上的中国。社会上生活上小小的不愉快越来越淡。同时你在国外当然也能遇到种种生活上的不愉快,距离产生美这个效应又是双向的,原本在国内看国外也有不少情况是被美化过的,两边一叠加,从而引发了国外不过如此,美国也有小偷啊,民主真是笑话这点小事在老家我早摆平了,这鸟不拉屎地广人稀的破地真不是人待的等等等之类的负面情绪。
同理十年后同学会遇上以前没事就欺负你羞辱你的恶霸同学你还能哈哈一笑和他喝几盅,觉得他还没有你现在的同事可恶。
再者国内管制比较严,公知(非贬义,实在不知道怎么形容)门槛较高(高.耀.洁这种),和政府唱对台戏支出问题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干货,一般人对他们还是比较尊敬,大家对这票人观感尚可。
出了国以后这个观念就被颠覆了,那边没什么审核制度,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发表,良莠不齐各种猪一样的民主人士,时间久了就发现各种无中生有、弱智造谣越来越多,很多言论是为黑而黑,稍微动动脑子都不会相信那帮人也拿来做论据,于是很多留学生是被这帮人生生的逼出自干五。
当然自干五变路人也很简单,多回国,多被扇几次脸即可。
(删除200字,3年了。。这段被要求修改。。。我也真是。。。囧。。。)
******无关的分割线******
评论里有人觉得那帮指出问题的人上台可能会更烂,所以他们指出问题不对,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
指出问题并不是为了上台,上台以后会不会变烂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当上台的人烂了以后能不能被拉下来。
挑毛病的人和上台的人永远不是同一批人,没有道理说我不会烧红烧肉,所以也不能讲这个厨子烧红烧肉难吃,说其他厨子的红烧肉好吃并不代表我讨厌红烧肉。
其实身边骂周小平、骂戴旭之类的人基本上都非常冷静理智。
但网上你会觉得凡是相信正义相信人权的那帮人都脑残,偏激、有竖子不足与谋的感觉。
我倒觉得那是有关部门故意引导。
官员怕的不是你骂,而是你言之有物,目前的情况就是某个新闻100个跟帖,30个讲道理的被删,10个讲法律条文的有关键字发不出,5个爆料的被封帐号,剩下喊口号的评论、地域攻击的评论、问候别人下三路的评论不删,接下来的人也只好骂娘。
PS:
一年后追的加评论
一年前我说「公知」门槛高,评论里一堆人吐槽。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一个个说太累了,其实大家可以来说说自己认为哪些人哪些行为算是公知?
王小波、李银河、陈丹青、杨小凯、殷海光、胡适、鲁迅等等等这些人在我看来算是标准的公共知识份子。至少我觉得这些人的门槛都挺高的。
相反有些人盯着几个文章都没怎么写过的商人或艺人,因为人家微博粉丝多转发多,就硬说他是公知,在他微博里面一条条挑错,从而得出并推广「公知都造谣」的结论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国内的时候,你看着辅导员愚蠢的嘴脸,教授猥琐的发票,还有酒桌上觥筹交错的各种领导,更不必说那些耳闻目睹的上访户,强拆房,城管,躲猫猫;所以你下定决心要出国。要研究纯粹的学问,要寻觅公平的机会,要享受言论的自由,要追索崇高的真理和伟大的财富。于是你考托福考雅思,考gre考gmat,写ps写sop,又陶瓷又找中介,终于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来到了大洋彼岸。起先是各种惊喜,清爽的空气,绿绿的草坪,处处是小别墅,人人会朝你微笑;物资是那么丰富,价格却普遍比国内便宜;早上出门便见到松鼠,时不时的路上也能撞死野鹿,你甚至见到了多年以前干脆面上的浣熊。如果不是特大城市那自己很快就有了车,一路奔驰在旷野和海边,把照片挂到朋友圈里,你感到人生无比自得和惬意。
虽然有的时候,你不小心开车进了黑人区,胆战心惊得扫了一眼那些断壁残垣,偷眼看看一群领着救济盒饭在路边吃饭的男女老少,聆听了一下遥远零星的枪声;有的时候,麦当劳或是沃尔玛的员工对你爱理不理,他们那张臃肿的蠢脸上只写着鄙视二字;有的时候,你又发现要和美国本土同学谈笑风生是多么艰难,因为你一不懂橄榄球,二不玩棒球。但是没有关系,一旦你回到自己的世界,忙碌于每天的due和quiz,还有假期的旅游,恍恍惚惚便又充实而幸福起来了。
但是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你总是要找实习,找工作。你蓦然发现原来你的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常常比不上一张绿卡。你身边的人,有的为了留下来,去中餐馆打黑工,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常常比你的正规的公司实习还挣得多;有的找了印度人,编着中专生都能做的简单代码,有的居然入伍去当美国兵;最简单的当然是很多女生,直接找个洋人嫁了。当然也有成功找到工作的,尤其是码农们,尤其是名校名专业的,他们很愿意跟你聊起他们选不好是去Google还是startup,Facebook还是Amazon。但是他们也有不得意的时候,尤其是H1B抽不中的时候。读PhD的,咳,但愿不是那类要杀小白鼠的生物。但从来也不见不发愁的PhD,工资低得不用交税,却还得养家糊口,这还是教授老板比较慈眉善目的,要是碰上一个苦大仇深的,那搞不定你得在第四年转学从头开始。
于是渐渐的,你发现你的朋友越来越少,你的英文也越说越少。你曾经为西方媒体里对中国的无知,傲慢和长期沉淀的敌意感到震惊,伤心和愤怒。而你现在慢慢得也疲倦了那些比tg更加混淆视听,枉顾事实的反华媒体,西方中文媒体,西方英文媒体。你活在这个现代社会的一个悄悄的角落,除了你的老板,几个同僚,和二三亲友,没有人在乎你。虽然服务生一如既往的对你展开笑脸,虽然高速路依旧一路平坦,虽然湖光山色沙滩水渚依然美丽,虽然你想骂谁就可以骂谁,想上街就可以上街,甚至可能都获得了投票权,虽然你是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中产;但是你依旧是一个局外人,你永远是一个局外人。有一天连你的儿子都会知道,你说的是Chinglish。
很远很远传来你回国朋友的故事,听说他们都混得如鱼得水,在一波波改革的浪潮中翻云覆雨,再不济也是个社会中坚,天天呼朋唤友,天天又是宴席又是出差。他们也会向你诉苦,羡慕你的清闲自在,羡慕你的安全自由,羡慕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经,你是那个一腔义愤,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少年;你有过厌恶世俗世故,痛斥社会不公,不惜走上街头抗议的热血青春;你更有过追求普世价值,一心要告别腐败封建,向往新世界的美国梦。然而今天,你默默喝了一口咖啡,抬头看了看那没有高楼大厦的窗外,那一片蓝天居然蓝得有点苍白。
也许那一天,你开始上知乎,不小心也成了五毛。
曾经读过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
曾经有好几次有学弟学妹问我,为什么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出国之后反而表现得更爱国,或者更“左”了。还有人问我,在当前海龟如此不受待见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倾向于以后回国。
让我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在我大学三年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那是我大一的一个午夜,临近期末,宿舍里的一帮同学一起在食堂复习考试。学习间隙,随意闲谈,内容逐渐扯向了政治话题,当时正值一次关于中国的敏感事件发生不久,于是有人开始批评起中国的民主人权来。我是一桌人中唯一一个大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是当时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要考的电路,所以只是偶尔支吾几句。坐在我对面有一个黑人学生,长得很矮很瘦,而且很黑(晚上照照片用闪光灯都照不出来那种),一直一言不发地听着,直到谈话逐渐进入高潮,他突然带着浓重的非洲口音开口了。
“我觉得你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人权。”(I think you guys don't really know human rights.)
大家立刻一齐望着他。他口音很重,而且声音不大,不过他说得很慢很清晰,所有人都能听明白他在说什么。
“我来自一个真正没有人权的国家。我父亲在大屠杀之后(指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一直作为一个人权运动人士积极推动人民民主和修复种族关系,在当地有点声望。有一天,我们住的地区爆发骚乱……”
他顿了一下。
“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在我的面前被砍刀砍死。由于混乱我连凶手是谁都没看到。那之前的一天我父亲还在向这些人演讲民主和博爱。所以我觉得人权不是你们说那种。你们这样讨论人权,有点不够严肃。”
他无疑在诉说他生命中最惨痛的经历,不过我无法在他的脸上和语气中找到任何悲恸。这跟他讲述的内容一样令我震惊。由于话题很快变得过于严肃,大多数学生结束谈话继续回去学习了,只有我们两三个学生继续聊了一会儿。
“所以你来美国是作为政治庇护吗?”我问他。
他点了点头。“不过我没有入籍,美国公民身份在非洲很不受欢迎,以后回去会有麻烦。”
“你还打算回去?!”
他耸了耸肩。"God makes me survive, it means something to my family and my country. I believe there is a lot I can do there."
上帝让我生还,这对我的家庭和我的国家一定意味着什么。我坚信那里有许多我能做的事情。
我与这个非洲同学只有一面之缘(他并不住在我们宿舍),连名字也没有记住。不过在这次谈话之后,我对任何非洲的国家,不论其有多么贫穷落后,决不会抱有一丝一毫的轻蔑,或者居高临下的怜悯。因为我知道有他这样的人存在。如果一个国家,在经历了最残酷的灾难(请百度一下1994卢旺达大屠杀)之后,在最萧条的条件下,仍然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他能在亲眼目睹亲人成为国家动乱的牺牲品之后,仍旧坚定地认为自己能挽救这个国家,那么我作为一个事外之人,无论如何也应该相信这个国家的命运将会由于他而改变。
而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不是卢旺达,而是中国。我也许应该感到庆幸——为我来自的国家比他来自的国家条件要好上百倍。可是正因为如此,我又不得不羡慕他。因为假如我跟他以同样的才能从事同样的事业,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实业,他所获得的成就对于他国家的意义,也要百倍于我。
在美国读完了大学本科,如果我只敢声称我学到了一样知识,那一定是关于“个人”的价值。作为“一个人”,其实能改变的事情很多、很大。他(她)被允许拥有宏大的理想,并且亲手将其理想实现。美国是一个信仰英雄的国度,这些英雄不是蝙蝠侠、蜘蛛侠,而是乔布斯与Elon Musk,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和弗莱德里克·特曼,内森·黑尔与马丁·路德·金,以及所有像我那个非洲同学这样的人。
所以现在让我回答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别人对我的提问。我不得不对中国的未来抱以最大限度的乐观态度,因为在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这一所学校里,我所认识的这些人中,立志成为中国国家级经济学家的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的人,把世界最顶尖科技带回中国的人,至少也有两位数。而在这一所学校、我所不认识的人中,这样的人也一定有。再想想世界范围内有多少跟小里兰德同样档次的学校,每年有多少人被录取进来,有着这样理想与能力的人如恒河沙数。这里我还没算上那些在稍微差一些的教育环境里却有着绝对不逊于世界一流学校学生的能力的人。即便中国真的像某些人所描述的一般,有着人类历史上最牛逼的扼杀人才的方式,即便这些学生真的像某些人所描述的一般,有着最差的为国家人民奉献的意志,我也绝对难以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人中连一个实现其理想的人都没有。
而且别忘了,只要有一个人实现其理想,这个国家的命运将因此截然不同。
我绝不轻视那些单纯追求个人幸福的人,也无意宣扬精英主义。如果有人把那些因为国内种种弊端而选择出国的人和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非洲同学对比而得出“这些人弱爆了”的结论,我一定会坚定地反驳他。一句俗话,人各有志。谁都追求安稳的生活,但安稳的生活并不是一切。人人都怕强拆、地沟油、查水表,但有的人更怕碌碌无为。有些人因为美国政治自由、文化开放、科技先进、经济发达而向往美国,也有些人因为中国政治不够自由,文化不够开放,科技不够先进,经济不够发达而向往中国。对于钱学森而言,中国的贫穷、动荡和落后不是问题,但假如中国在他回去之前就掌握了火箭技术和工程控制论,这对他才是灭顶之灾。
所以当有人问我,美国这么好,为什么还会想回去,我心里会反问,美国这么好,我能留下来干嘛?
在这个夏天之后,又有很多留学生要到美国或其他国家开始大学生涯。很多人从现在开始就会迷惘:自己是不是在逃避国内的环境?自己以后应不应该回国?自己从小到大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还适不适用?我想说,没有结合自己实现理想的愿望的爱国主义纯粹只是虚无。钱学森回国,那叫爱国;晕倒男回国,那叫脑子进水。关于中国的每一条负面消息都是对于年轻人的机遇,每一条正面消息也同样是。把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各种负面事件搜集起来,做个人人相册,加几句似真似假的谣言,冷嘲热讽一番,然后断言这个国家完蛋了,这是小学学历的人就能做的事情(不是有造谣者被人挖出来是小学生嘛),你好不容易读到了大学,却不辨真假地跟风凑热闹,被这些图片遮挡了你看到中国无限潜力机遇的视线,我不得不为你辛辛苦苦给你赚大学学费的父母感到悲哀。你写几条回复,随意骂一下他们想让你骂的人,抱怨几句他们想让你说的抱怨,吆喝一下他们想让你吆喝的言论自由,就觉得“举世皆浊我独醒了”?记住,在舞台上悲天悯人的都是小丑,那些真正能够激浊扬清的人,此刻都在沉寂中不倦地耕耘着。
以上。希望那些问过我的学弟学妹,能对我的答复感到满意。
原文连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70805222/859396658
嗯,好巧。
在国外上了一年半的大学。
或许已经接受了别人给我贴上的五毛标签。
因为我现在还继续辟谣,
还继续普及美国大选制度,
还继续对姿势党们冷嘲热讽。
去乌坎跟老一辈聊过天。
在G+上跟老外交流他们眼里的中国。
在学校跟这里的香港学生争论过。
我曾经想过上完四年大学要得出一个结论。可后来发现,或许没什么。
结论并不重要。
意识形态的宣传谁也没办法裁决。
究竟哪种说法是对,哪种说法是错。
大家只是观念不同。
所以谁都很难说服对方。
可观念不同的人,撇下一切与政治相关的事情,还是可以做好朋友的。
我接触到的他们,在生活中其实都很nice很kink很friendly。
那就不要在乎标签了。
好好生活。
既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中国,
那么祝愿我们殊途同归。
这就足以。
==================update====================
今天打开知乎就发现大家给了这么多赞同数,可有些东西表达的不太完善,诚惶诚恐赶紧来补充。
如果大家觉得我的想法不恰当,那么还是撤掉自己的赞同吧,因为从小到大我的思维一直是边路人。
文首的文章是我从自己的摘抄目录里面转载过来的。本来把原文地址放到了文末,但是发现微博分享的时候根本看不到,弄的好像我自己写的一样。弄的我胆战心惊,赶紧在前面说明这篇文章是自己摘抄下来的。
引用这篇文字,是因为读完之后,真是有一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把我想说的话,全部都说了。
可用了一篇引用的文章来拿了这么多赞同,实在是不该,于是在文末狗尾续貂,表达了自己特别是对最后一段的感触。
=========================================
这个话题是个坑,写完这些,应该就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了。既然大家观念不同,那么即便再辩下去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求同。
可既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那就坚持着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好,在这过程中保持反思,存个异。最后祝福我们:殊途同归。
========================================
通知栏把我叫回来这个半年前的答案。
发现微博被@了好多次,原来是被人推了。无奈微博帐号被冻结,只能看不能说,看到一条评论决定摘下来分享:
@此乃叉叉明是也:初中的时候小愤青,现在反倒变得偏五毛,但有时又还是会愤怒于政府的作为。所以觉得一个人的政治态度用贴标签一以概之是不准的,就事论事才是正道。经常在留学生发的贴下面的留言看到评论说回来工作一两年就会改变观点,身处处境不同真的是会影响对一个国家的观感让我想到好学生坏学生跟老师的关系。
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非黑即白的事情么?
如果你想看看半年后我现在的想法(当然没有太大改变):
https:// plus.google.com/1104438 72656737442755/posts/Q9A7AbUjhDw恕我没有对大家一一回复。因为我的观点已经表达清楚了。
如果你理解的有错我会跟你解释。(还是说一些比较好……不然又被人骂五毛不懂不尊重人)
你讲我书生,你讲我不谙世事,你讲我人在海外,你讲我是“既得利益集团”,你讲我没接触过社会底层,你讲我答案恶心。
这都是你的观点,大家把观点摆出来交流就好。无意为争辩而争辩,也无意讨论谁对谁错。
因为,真的太牵扯精力了,吸收你们的观点已可,可为了争论而争论不会有太多思想上的提高。
以上。
-
我一个姓耿的同学,说过一句名言:
「留学在外,异地诞生的所谓『情侣』,都是交配欲望的产物。(他的原话是『狗男女』)」
同理,我的引伸:「留学生变五毛党,都是假大空的爱国主义」。
是的,寂寞是毒药。
中了寂寞之毒,根本无药可医。
-
国外的华人留学生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群体,
大多数人与外国环境格格不入,
就像虔诚穆斯林生活在世俗世界一样,
形成自我的封闭文化社区,
这些人几乎必然会呈现出对难以适应之周边世界的蔑视与自我文化的高估。
这是群众政治的典型逻辑。同样类似的有台湾人到大陆,因为难以适应大陆,通过聚居之后,反而有了更强的台湾意识。
记住,人类政治世界本质上从来没有新事物,只有忽悠蠢材的新包装。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