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声音的传导方式不同,其实不只是是视频,还有录音,这种把声音记录下来再听的方式声音的传导介质都是空气,而你听自己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传导介质还有大脑颅骨。前者是气传导,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这种传导方式,而后者是骨传导,一般只有我们听自己发声时才会听到这种传导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时由气传导和骨传导共同完成的,因此,音色会有差异。
首先来看耳朵的结构: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耳廓主要负责收集声音,外耳道则为共鸣腔;鼓膜、鼓室、咽鼓管属于中耳,鼓膜是一个顶点朝向中耳的模性组织,鼓室是一个内有听小骨的不规则腔洞,听小骨共有三块,分别是锤骨、砧骨和镫骨,彼此以一个固定角度连接,咽鼓管连接鼓室和鼻咽部,可以平衡耳内气压;内耳又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又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三部分,耳蜗内基底膜的振动可以由机械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中的位置感受器可以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膜迷路是耳蜗内封闭的模型管,通过纤维束固定在骨迷路上,内耳中充满了淋巴液,处于膜迷路中的成为内淋巴,位于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成为外淋巴。
我们再来看看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区别。上图:
先说空气传导,扬声器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经耳廓收集,外耳道共鸣放大后带动鼓膜振动,该振动经听小骨传导进入内耳,刺激耳蜗,耳蜗将机械振动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经听觉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骨传导的传导路径就简洁了许多,人在发声时,声带振动会直接带动颅骨振动,颅骨振动会直接传导至骨迷路,带动内耳的内外淋巴振动,刺激螺旋器,将振动转换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我们发声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由气传导和骨传导完成的,除此之外,在正常的听觉功能中,骨传导贡献很少。
那为什么同是一个人的声音,骨传导和气传导听起来会有所不同呢?
这主要是因为传导介质不同导致的。
声音的性质主要由三个物理量衡量: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大声点,听不到”指的就是声音响度太低,需要提高一下。音调主要是指声音的频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传声介质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就决定了声音的频率,像中央A的频率就是440Hz。音色是发声物体的固有性质,仅与发声物体的自由性质有关,我们听到声音判断是谁在说话,听到音乐判断时何种乐器也是靠音色,人和乐器的声音都是由一个基音和许多泛音组成,这些泛音就决定了不同的音色。从波形来看,谐波衰减得越快,声音就越柔和,衰减越慢就越坚硬,波形共振峰出现在低频上,声音就暗淡,出现在高频上,声音就明亮。
因此,不同传导方式会因为传导介质的不同导致最终的声音音调和音色发生细微的改变,听起来就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高莹莹. 三分频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陈艳辉. 二分频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