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这周组会讲这篇文章,想到可能会被骂死,所以就在这儿整理一下思路吧。
首先,夸一下北古所的命名,一如既往地充满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我估计他们再搞个几年《山海经》里面奇珍异兽的名字怕都会不够用。
这次发现的主角是雅尾鹓鶵(Yuanchuavis kompsosoura ),属于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 )鹏鸟科(Pengornithidae),没错,就是庄生所言的那个大鹏鸟,《说文解字》曰:朋,古文鳳。象形。象其首及羽翼。鳳飛,羣鳥從㠯萬數,故㠯爲朋黨字。也就是说鹏(朋)这个字本来是指代凤凰飞舞时群鸟跟随,如朋党一般。也就是鹏鸟与凤本为一体,所以在鹏鸟科下面出现鹓鶵属也顺理成章了(我在说什么……
鹏鸟科的物种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分子,之前报道过始鹏鸟(Eopengornis martini )、契氏鸟等(Chiappeavis magnapremaxillo )物种。虽然挂着及其唬人的名字,但是这个类群的物种体型并不大。以雅尾鹓鶵为例,化石标注的比例尺为20mm,去除掉长的惊人的尾羽,实际的大小与现生的树栖物种也相差不远。
这次发现的核心在于其尾羽结构。我们仔细观察雅尾鹓鶵的尾羽,可以看到两个部分:1.扇状尾羽;2. 长尾羽。扇状尾羽在今鸟类是非常常见的结构,我们熟悉的鸽子就长着这样的尾羽,这是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结构,有利于鸟类获得向上的升力。但是,这个结构在反鸟类中非常罕见,之前只有契氏鸟有报道过这样的结构,其余的古鸟大多只长着丝绒状的一撮毛。早先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扇状尾羽与鸟类犁形的尾综骨的协同演化的,与强大的飞行能力相关,但是鹏鸟科的这两个物种都是原始的棒状尾综骨,这使得尾羽的演化模式变得更加复杂。
雅尾鹓鶵虽然呈现出了扇状尾羽,但是它还附带了一对长得离谱的尾羽,这对尾羽的长度是身体长度的1.3倍——这明显是非常不利于飞行的。而更为特殊的是这对尾羽的结构。相较于之前其他的中生代鸟类的长尾羽,雅尾鹓鶵的长尾羽被称为“完全羽片化的羽轴主导型羽毛(fully pennaceous rachis dominant feather, fPRDFs)”。这个词儿看起来唬人,但是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拿孔子鸟的长尾羽作为对比,便可以看出来二者的差异:
可以看到,孔子鸟的长尾羽是一根长轴+末端的羽支膨大,但是雅尾鹓鶵则是从头到尾都有非常发达的羽支结构,从而构成长而宽阔的羽片。可想而知,带着这样的尾巴是多么不便于行动。这样的奇葩构造在反鸟中也只有鹏鸟科拥有——而雅尾鹓鶵还附带着一套扇状尾羽,可以说是奇葩中的奇葩。
当然,根据现生鸟类的特征来推断,这样华而不实影响活动的尾巴大多与求偶有关。而这种不利于生存的性状则被称之为“障碍原理(handicap principle)”,也就是说,雄性看起来越作死,则能活到求偶期就越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有资格炫耀自己的雄鸟都是生存斗争的超级赢家。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容易携带具有竞争力的基因——这个现象在现生鸟类中非常常见,这也启发了达尔文创造了“性选择”这一概念——当然,人类也不甘落后,虽然一些男性只有一个屁股,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买五六七八辆车,即便大笔财产转化为汽车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抗风险能力,但是他们还是会采用一掷千金的方式来吸引异性。
(周幽王:你礼貌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论的前提是要建立在这些鸟类拥有性双型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说,这作死的技能必须只属于雄鸟才行,假如雌鸟也长着这样的长尾巴,那这个理论的阐释力就大大减弱了。虽然现生鸟类的类似行为都与性双型相关,但是这不代表古鸟们都是如此——比如孔子鸟,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长尾羽是雄性的特征,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化石记录并不能指示尾羽与性别的强关联,那些缺失尾羽的化石可能是未成年个体、换羽脱落或者保存不当造成的——而雅尾鹓鶵的化石记录还不能够说明性双型在鹏鸟科也是成立的,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它们是不是也和现代鸟类一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大致如此,以上。
下次见(咕
保佑我组会不被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