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 17 日上午发射,有哪些看点? 第1页

  

user avatar   Skywatcher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5年了!

又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又一次新闻发布会。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计划,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天和驻留约3个月后返回,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55岁的航天员邓清明再次落选此次飞行任务。希望他的梦想早日实现!

邓清明训练了23年,是921工程实施后第一批还在役的唯一一个没有上天的航天员,不是他不努力,是这个群体太优秀了。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航天员训练的压力,很残酷,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很多东西都是在边缘上去做的。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挂在书房中的一幅字。提笔凝神、挥毫泼墨,邓清明的每一笔,书写的都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曾经,邓清明的爱好很多,做手工、吹黑管、写书法,成为航天员后,在繁重的学习和训练中,他唯一坚持下来的就只有书法了,提笔凝神、挥毫泼墨,邓清明的每一笔,书写的都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他为什么能一直坚持?我想,写书法给了他很大帮助!

字如其人,刚劲沉稳!

希望他能早日实现飞天梦想!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聂海胜,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如今就要再次出征三问苍穹了,祝贺!

刘伯明,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2008年,在刘伯明的辅助下,翟志刚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汤洪波,将首次出征太空执行任务。2016年,和航天员邓清明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921工程实施后选拔出的第二批成员之一,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初选定,一共有7位,其中有2位女航天员,分别是刘洋、王亚平,目前已经全部执行过太空任务,5位男航天员分别是陈冬、蔡旭哲、叶光富、汤洪波、张陆。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费俊龙、聂海胜出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首次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13年6月11日,时隔八年,聂海胜再度出征神舟十号任务。他完成了对操作精度要求极为严格的,被誉为"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如今就要再次出征三问苍穹了,祝贺!

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这四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要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user avatar   zhong-guo-ke-pu-bo-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即将执行,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将要走上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挑战。

下面这个视频,去掉片头片尾一共5分23秒。

自核心舱发射以来,视频前半部分约3分钟的内容,我们用不到50天的时间完成了。

当前进度已抵达2分55秒处,期待一切顺利,祝福!

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双人乘组完成了在轨一个月的太空生存之后,时隔5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久违地迎来了新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二号”。此次任务将要完成多项实验,每一项都与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有关。

一个空间站的运行时间越长,能够完成的科学任务也就越多,我们对于太空的认识也就能更全面,而空间站的运行也势必需要实现航天员的在轨驻留。显而易见,如果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越长,那么飞船发射的频率也就越低,空间站运营成本也越低。但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就需要从许多方面实现突破。此次“神舟十二号”任务将着重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在一些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从6天到90天,我们有能力为航天员中长期驻留太空提供生命保障

人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能量。为了产生能量,则需要摄入氧气、水、食物,同时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排出废物。尽管个体间会存在性别、体重、劳动强度等差异,但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约840克氧气,3.5升水(饮用1.5升,食品摄入2升)以及640克食物(干重);同时会释放约1000克二氧化碳,1.6升尿液,120克粪便(干重),通过呼吸排出1.8升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还不包括食品包装、食物残余、气瓶以及卫生用水等等必须的物资。

如此计算下来,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所需要的物资总量既与航天员数量成正相关,又与飞行时长成正相关。因此,我们在描述一套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时,就可以使用【人·日】的单位,将乘员数与任务时长联系起来。

那么,对于神舟飞船而言,按照已有的飞行记录推断,其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大约是12人·日,即2人乘组6天在轨飞行(神舟六号)或3人乘组4天在轨飞行(神舟七号);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之后,极大扩容的活动空间让生保系统支持水平升级至45人·日,即3人15天的在轨生命保障需求(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经过升级之后的“天宫二号”进一步扩充至60人·日,即2人在轨驻留30天(神舟十一号)。

但未来我们要前往更远的地方,在太空待的时间就会更长,短期的在轨驻留显然不能满足我们。要想研究清楚空间环境对航天员的长期影响,就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而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首先要让生命保障系统能够支持更多乘员更长时间的在轨生存,这就需要更多的物资,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大的发射质量。

而在轨运行一个多月的“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质量为20余吨,已经超过了“神舟-天宫”组合体的质量。在此次任务中,“天和”核心舱与“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的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达到了至少270人·日,即3人乘组90天(三个月)的太空生存,可以说,我们已然从过往任务的“短期驻留”开始向“中长期驻留”的高地大踏步迈进了。


从十几分钟到数小时,航天员在太空中迈出自信步伐

如果想在太空中工作更长时间,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之外,还需要面临一些可能的突发状况,例如设备故障。尽管航天级的产品质量相对优良,但时间长了仍然容易损坏。此次航天员将在轨驻留三个月,这是过去任务从未达到的时长,将可能会遇到以往的任务所不曾出现的状况。比如说,如果舱内的设备出现故障,可以依靠备品备件以及工具进行修理,未来也将会有包括3D打印在内的新技术应用于空间站,进一步提升维修效率。但对于舱外的设备而言,如果损坏,就必须在舱外更换,因此就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


截至目前,我们仅实现了一次太空行走,是由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实现的,时长仅十几分钟。

尽管航天员在地面的水池中对太空行走这一项目演练了很多次,但这与真正的空间环境仍存在差异。

事实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意外。例如,气闸舱盖无法正常打开、阳光照射舱内传感器导致虚警等。由此来看,我们对于太空行走的经验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神舟十二号”的太空行走仍然是实验性的。令人振奋的是,航天员将在未来的三个月中开展两次太空行走,逐步延长太空行走时间,最终达到数个小时。

不仅如此,“天和”核心舱外围的机械臂将助航天员一臂之力,让航天员实现人机协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远距离的移动,到达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取回放置在舱外的科学实验仪器,还是对“天和”核心舱实现全方位的肉眼检查,机械臂的加入都将令这些操作变得十分轻松且方便。

2021年与2008年已然不同,更先进的设施、更完备的计划、更充分的准备将帮助航天员在太空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

航天员长期在轨的身心健康问题仍需研究

航天员虽然是万里挑一的顶尖人才,而且接受了相当漫长且严苛的训练,体质超出常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太空中也能保持这样的健康状况。空间环境对于人的短期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长期影响可能会是巨大的:

失重效应——人站立在地面上,体液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然流向下肢,人体的血压呈现“上低下高”的情形,且下肢作为主要承力结构,其骨密度也比较大。但在失重状态下,体液会较为均匀地分布在人体各处,那么上半身的血压会因此升高,大脑得到反馈体液过多;而要想释放掉多余的体液,就主要依靠排尿,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同时这也意味着下半身的血压将进一步降低,下肢中的营养物质输入减少,输出增加,长此以往将导致下肢肌肉萎缩。此外,在微重力的环境下,人体不再需要保持较高的骨密度,钙质也将持续流失,会导致骨质疏松。

辐射效应——尽管“天和”核心舱的轨道高度在400 km以下,低于“范-艾伦辐射带”的高度,而且航天器的金属外壳也对辐射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来自太阳和银河的宇宙射线仍然有一部分会穿过舱壁,形成低剂量的电离辐射。有些外国航天员报告自己在睡觉时,会突然被眼前的闪光惊醒,这就是由于太空粒子穿过眼睑,在晶状体内与其中的液体相作用,被视网膜捕捉所导致。尽管电离辐射剂量较低,但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患癌概率也可能因此上升。

心理健康——“天和”核心舱的容积与过往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了50立方米,但如果按照现代楼房每层3米的高度换算,核心舱内面积就仅有约17平方米。3名航天员将在这狭小逼仄的空间内生活3个月,这就会为他们施加无形的压力。不仅如此,24小时的日出日落周期塑造了人类近24小时的昼夜节律,而在近地轨道上,航天器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这就意味着一天24小时之内,“天和”核心舱会迎来16次日出日落。尽管在太空中,航天员将按照北京时间进行作息调整,但舱外的昼夜变化仍然会影响航天员的节律。而且舱内可能的突发状况也会突然中断航天员的休息,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应急工作中去。如何在这样的长时间压力下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同样值得我们在未来好好研究。

这一天,我们的航天员将抵达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在未来的三个月里,中国人在太空的生存时长纪录将得到突破;在未来的两年内,我们的空间站运行体系将实现从无到有的建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将以这一天为起点,迈向成熟,我们的航天员也将以这一天为起点,走向更加浩渺的深空。

鲜花簇拥英雄再启太空征程,火箭托举飞船续写飞天梦想。相约九月金秋时节,我们期待你们的归来。


作者:冰结向日葵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sun-tao-17-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英国遗失的机密文件在公交车站被发现,其中提到英军在黑海「是故意挑衅俄军」?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辽宁17岁男生因救3个姑娘牺牲?被救起的三个姑娘却没有了消息?”问题被知乎删除? 
  如何看待西安地铁保安被人肉,个人信息遭到曝光且被网暴?人肉曝光者会受到什么惩罚? 
  「汉派小品」领军人物演员李铁去世,曾在三国演义扮演刘禅,你对他有哪些记忆? 
  如何看待日本于 2018 年 2 月 27 日发射的「光学 6 号」侦察卫星? 
  如何看待今年以来多地出生人口降幅超一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回应离职:谏言被批评格局不够,他谏言的内容真的「格局不够」吗? 
  如何看待美国Model Y需求飙升? 
  美媒用美国等地的死亡率,声称推算出「中国新冠死亡病例有170万」,这种算法的漏洞有哪些? 
  朱雪莹将金牌捐给体育博物馆,成为首个捐赠东京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奥运奖牌能传递哪些精神? 

前一个讨论
宋庆龄为什么没有选择去台湾?
下一个讨论
光可以使物体温度降低或是冷冻吗?什么原理?有案例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