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许家印是没听任泽平的话,才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求求各位看看任泽平的文章和书,再评论吧。
实际情况是,不仅许家印、刘胜军没读,连这个问题下的高赞也没读,所以说任泽平离职后“言论正常”了。
说的好像任泽平在职期间就是拿钱办事,不讲武德,和某些人口学家一样。。。
但如果你真的读了任泽平的2018写的《房地产周期》,就知道任泽平的言论根本不是只看涨不看跌,鼓吹房地产无限扩展。
懒得看书,翻翻《房地产周期》的目录吧。
第一部分“房地产周期的基本规律与国际经验:一线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核心第三章“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人口控制VS城市规划”。
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国内经济学家的共识——国内土地规划不合理,一线城市的土地供给过少,导致一线城市房价过高、增速过快。
这个观点根本不是任泽平首创,而是陆铭长期坚持、呼吁的,并于去年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
第二部分“房地产市场风险:十次危机九次地产”,核心第五章“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有多大?”、第六章”这次不一样?——2015-2016年中国房市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第五章我给了链接,大家可以看看任泽平谈了什么。。。
文章起码说了深圳、上海房价收入比过高、中国基尼系数偏高、上海空置率过高、大量杠杆资金进入房地产需求侧(贷款买房压力大)、房地产行业负债率一路上升(风险暴露)、房地产流动比率下降。
所以,任泽平可能给许家印说房地产没泡沫,要加杠杆么???
第三部分“房地产政策与制度:短期调控和长效机制‘’,谈了德国地产制度的优势、土地财政对地价的影响、土地错配导致一线高房价和三四线高库存、分析房地产税。
其他的不谈,就说他对房地产税的分析吧。
首先,他认为房地产税肯定会征,但短期不会。因为上海和重庆近十年的实验,说明地产商相对于土地财政,在国内不是有效税源。
这个结论肯定是对的,因为4年过去了,房地产税也没有放开。
其次,房地产税可以增加税源、调节分配,但对抑制房价作用有限。这其实也不是他原创的观点,而是学界的共识。
比如范子英用合成控制法,研究重庆试试房产税的效果,发现只导致比其他城市房价下降了5%左右。
况伟大研究全球23个OECD国家,发现虽然房产税可以降低房价,但是由于平均税率只有2.6%,所以政府不大可能通过大幅增加税率,降房价。同时,房价预期比房产税对房价影响更大。
——文章的结论其实很容易理解,过去20年,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平均复利超过12%,征3%的房产税,真的会改变大家的投资理念么?
其实,根据任泽平的观点是,虽然中国房地产有泡沫,但是由于土地政策和房产税短期无法改变,所以近期内在一二线城市投资地产是没问题的,不过要远离三四线城市。
那么恒大是如何操作的呢?
恒大现在在北京的在售项目只有一个,叫恒大上河院,地址在密云。
恒大现在在上海的在售项目只有一个,叫恒大帝景生活广场,地址在松江。
恒大现在在广州的在售项目有几个,分别叫恒大阳光半岛、横道紫荆学府、恒大悦府等等,地址分别在南沙、增城、花都。
恒大一线城市里,只有深圳项目选址还可以,其他的就是郊区的郊区吧。
二线城市就不用说了。
恒大在合肥,选址是寿县、舒城;在西安最近没有项目;在成都,除了待售项目,真正在售的在彭州、金堂等等。
所以,到底是任泽平耽误了许家印,还是许家印根本不听任泽平怎么说?
如果今天恒大的项目,都在北京海淀、上海浦东、广州海珠、合肥蜀山、西安高新,他能垮么?他能资产卖不出去么?
很明显,恒大的问题是当年去库存,赚快钱的时候,没有刹住车,赚上瘾了。
任泽平明明是看到大船要触礁,船长还不打舵,果断跳船了。
一个良禽择木而栖的故事,硬是不被人解读为“卖拐”和“有奶就是娘”。
房企靠主营业务收入赚的都是小钱,能赚多少还得看地方和银行的脸色,靠这个可支撑不起几千万的年薪!
主营业务那点利润,相比于资本运作和金融市场圈钱,那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看看最近想落袋为安的潘石屹,人家赚的都是刀了。
恒大的扩展性资本运作确实与任有密切的关系,但你背后的股东就没从拿到好处?近几年一边抑制舆论一边疯狂套现,要不是被扒出来,100亿的特别分红估计都落袋为安了。
资本运作拖累了盛京银行、把同样喜欢资本运作的苏宁也拉下水,借壳上市没成功,加上三条红线之后从金融机构很难再套出钱来填窟窿。玩不下去怎么办,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还在用特殊技巧来圈钱,比如ppt造车炒概念,打折但要求全款买房又不给备案,争取拉更多人下水。
任与恒大资本运作的激进关系确实洗不了,但背后的资本没在资本运作中获利?决策可不是一个人能做的,谁都甩不了锅。最后,扩张造就了亏空,后面的决策者也没有想着解决问题,而是用更激进的资本运作和技巧来让问题爆发推后,争取拉更多人下水来博取一线生机,任是有责任,但其他既得利益者这个锅怎么看也甩不开吧,企业还不起债和背后人赚钱是不矛盾的。
很明显,皮带哥给任泽平每年1500万,并不是要他来建言献策,而是利用他的影响力,给恒大及房地产行业站台,引导舆论。
任泽平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其次才是当参谋,至于恒大最后变成啥样,和他关系并不大。
从恒大离开后,任泽平的文章观点有了很大改变,更加公正客观,也从侧面验证了之前他并不是傻,而是在收钱办事。
刘胜军可以质疑任泽平的业务能力,人品操守,都没问题,你上干货就行。但是拿恒大现状来黑任泽平,就纯属乱扣帽子了,本质是在玩“陛下是英明神武的,只是被佞臣蒙蔽了”那一套。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刘胜军在为皮带哥甩锅。
哈哈,任网红又上热搜了,我的印象中,自2015年开始,每隔2年,就要上一次热搜。
我不避讳的说,卖方宏观研究里面,任的东西是我觉得最有水平的之一,我的很多数据和思路就是抄他的。
然后聊聊任泽平的这次恒大的事情,所谓真相,谏言,赤子之心人微言轻云云,真的都不重要。
在我看来,其实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它的结局在它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这或许就是命运的馈赠暗中都标好了价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稍微扯远一点。
人这种东西,其实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无非是利益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写几个例子。
1.格力与美的斗了十几年,这次可能真的掉队了,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嫁接互联网太慢了,董小姐不知道互联网的能量吗?董小姐当然知道,但是90年代经销商跨地区串货价格战,董小姐改革并重组了经销商模式,建立了庞大的经销体系,让格力在后续的地面战场中,无往不利,但是这庞大的经销体系,又拖住了格力互联网化的步伐。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娃哈哈。它们毕竟不是茅台。
2.京东和阿里,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京东健康在去年年底港股上市了,主要业务是同城送药,但是同样的业务,京东健康的数据甩阿里健康几条街,为什么?因为京东是有地面仓储和同城物流重资产基因的,而淘宝没有,同样的,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京东健康现阶段可以送药,下一个阶段送医疗器械,送医生上门诊断行不行?我不知道,但阿里肯定不行。
3.最后聊恒大,或者说整个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有几个自带特性:流动性差,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这就造成了,稳扎稳打,低负债率一步一个脚印的房企,一定做不大,是一定。(而且还会被高负债高周转的挖走人和团队,最后挖走项目),王健林有一句金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他的隐含意思是什么?不把债务背到极限,做不好房地产。而站在这个行业顶峰的弄潮儿,一定是胆子最大的。如果债务扩张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基因,那他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改变的,改了这个基因,这个企业也就不复存在了。
(债务扩张同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张有进一步推进了债务扩张,如果强制债务收缩,除非有非常好的机会给你转型或者经济有非常强的内生动力,你都挨不到债务暴雷,就已经因为内部分裂而亡)
转型多元化?格局真的有用吗?
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未来是什么,都有格局,上述企业几乎再同时都进军了新能源车领域,部分还入局了芯片产业。但是就现在来看,它们都没有三星那么好命。
对于个人来说是否也是一样?
中途岛战役……
关键是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情理
《亮剑》这片子就没多少人喷吧,因为这个 片子里没有把日本人贬低得一塌糊涂
亮剑原著中也是有裤裆藏雷的,而且非常详细,可是就没有几个人吐槽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