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才么?女子无才便是德。
选德国。
run到瑞士,40年之前支持德国,拿到德国给的宣传经费。巴巴罗萨之后支持苏联,得到苏联给的外汇。两头吃饱,还打嗝。冷战后在瑞士做一个精神苏联人,但是记得要爱国,用苏联给的经费做一期《这 就 是 瑞 士》,听题维维说。
等苏联解体了,大肆鼓吹解体的好处,2000卢布比3000美元好用。再从美国那里拿一笔经费。这样你就把所有经费都拿了一遍,然后可以在森林州买个大house安享晚年,当然你这辈子都没离开过瑞士
你应该去报名1934冬奥会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人面临和你一样的选择:
他的真名叫William August Fisher。他爸爸是德国后裔,她妈妈是俄罗斯后裔,他出生在英国。所以他既会说德语,也会说俄语,还会说英语。
在二战中,他参加了苏联一方,负责对德国的情报工作。
二战结束后,他被克格勃派往美国从事长期潜伏工作,后来被FBI逮捕。
FBI在逮捕他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Rudolf Abel(鲁道夫·阿贝尔)。
但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在克格勃的一名同事的名字,而这名同事早就死了。
他之所以要报鲁道夫·阿贝尔的名字,是为了告诉克格勃他没有叛变。因为当美国报纸报道FBI抓获了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时,克格勃见他连告诉FBI的名字都是假的,就知道他肯定没向FBI说真话了。
后来他就以苏联王牌间谍“阿贝尔上校”的名字闻名于世,尽管这实际上是他的同事的名字。
这部电影里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你说的人难道不是理查德·佐尔格吗?
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补充一个相反例子。
有人谈到民族认同随父随母的观点,从佐尔格的人生经历和他身边人的叙述当中,他的民族认同估计随他爸多一些,只不过他在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当中选择了后者。他或许会认同德国是他的祖国,但纳粹德国绝不是他的祖国。
毕竟认同德意志不等于必须要认同拥护纳粹,正如认同中华民族不等于要拥护大清国,认同阿富汗不等于要认同塔利班。
也可能你爸是德国犹太人,你妈是苏联立陶宛人,你支持哪边都很有道理!
雨果的爸爸是共和派,母亲是保王党……因此吧,雨果作品里的态度明显是支持共和派,但是以“人道主义”理由对共和派和保王党作斗争的恐怖政策手段进行批判。比如《九三年》里,他对共和国和国民公会不吝赞美,但是对它们的领导者,雅各宾三巨头却颇有微词。对保王党叛军的暴行进行坚决的揭露批判,但是对叛军头目临时起意救了三个小孩的行为却进行肯定……
当时我阅读体验带点纠结感,如果一般人遇到自己父母双方恰恰是不死不休的两种势力各自的人,这种矛盾下形成的性格和三观……雨果的例子大概挺有代表性了。
佐尔格就是啊,他的事迹不用多说吧。
看来他乎主流年龄用户的生活中那种“纸质的收集了很多杂志上笑话的笑话集”已经彻底消失了……很正常,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书摊就很少有卖的了。
九十年代这类书里的经典笑话,见到过无数次:
A国女间谍从B国执行任务归来,双手空空。上级大怒:要你何用!你都干啥去了?
女间谍回答:长官,虽然我没套出某将军的机密,但我俘虏了他的儿子。
上级又大喜:在哪?我要认真审讯。
女间谍微微一笑:恐怕您得再等九个月………
所以题主作为一个看起来有大官爸爸和美女妈妈的雅利安人新苗,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记住看到任何不懂的事情发生都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说,实在不懂就去问你妈妈;
如果你妈妈突然非常严肃地让你做某件事一定要去做。
给您提供一个参考
1914年生于俄罗斯帝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祖祖辈辈为俄罗斯帝国当兵,他父亲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十月革命后他们一家逃往德国。1934年加入纳粹党,是纳粹中的俄罗斯专家。1940年组建了一支俄国流亡者组成的部队。他和他的部下利用语言优势,在苏德战争期间经常扮成红军袭击苏联据点。
1945年1月21日于波兰被红军击毙,死时是党卫军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