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上来就中国人中国人的,除了欧美切也不切,大块的吃那个半生不熟的肉,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有这个爱好?人家但凡有点儿历史底蕴的国家,但凡有点儿烹饪文化的国家,即使烤肉那也是腌好了小块小块的烤好吧。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您能别除了欧美就是中国好吧,其他那一百来个国家那都不是人啊?
话再说回来,中国人花了五千年把生肉做熟了,把大块改小了,从拿刀子剌着吃肉到拿筷子夹着吃肉,您儿现在是要把我们中国人又赶回树上是么?好家伙,大块纯肉,您这牙口是有多好,和牛咱吃不起,普通的没问题吧,问题是你吃的进去吗?猪肉腻,牛肉顶,鸡胸肉够大块,你吃吗?羊肉吃多了你不膻吗?中国人食谱本来就是各式各样,以色香味齐全为上佳,也就是这两年吹来一股子邪风,吃啥都要吃原味儿的,肉要生的,最好啥酱料不放,鱼要生的,海鲜要生的,要nm品尝食材最原始的味道。要我说,借一句天津话“介尼玛都是邪教”。还是那句话,老祖宗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让你把食材做的有滋有味,尼玛你现在告我你要吃生的,还大块吃,要感受食材本真的味道。。。蹿三天你就老实了。
问题的前提错误。中国人相对于尼日利亚人、塞内加尔人、坦桑尼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还是常吃大块纯肉的。
因为子曰:割不正不食。
三千年前的时候,中国人用鼎煮肉。
这位就是商代首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这类大鼎叫做镬鼎,就是煮大块肉的,不加调味料,白水清汤。
煮完了之后,就是这位爷上场了
这是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的青铜鼎,通高41.8厘米、口径42.2厘米、腹径45.2厘米、两耳间距53厘米,这类鼎叫“升鼎”,比司母戊鼎那样的“镬鼎”小多了。大块肉在司母戊鼎里煮熟了,就切成中块肉放到这种鼎里。那个时候人们分餐制,厨房和宴会厅距离比较远,就用这种有盖的中号鼎运到宴会厅。
送到宴会厅还不算完,到了个人的餐位上,还有家伙事儿要用
这个叫染器,到了每人的餐位上,要把中块肉切成小块肉,放到这个河南陕县后川出土的染器中,加上调味料调味,也有用小号鼎的,叫做“羞鼎”。那个时候吃的简单,咸味就放盐,酸味就放酸梅酱,甜味就放蜂蜜,然后用下面的
餐叉放进嘴里咀嚼。孔子说,割不正不食,就是切得不好的肉不吃;还说不得其酱不食,调味料不全,他老人家也不吃。
等等我们的筷子呢,也有也有。
殷墟也出土了青铜筷子,不过不是用来夹肉的,而是把菜肉粥里的菜叶子夹到勺子里的,到了比较晚的时候,有人说宋,有人说元,筷子才成为最主要的中国餐具。
Σ.大块肉不好入味,也不好下嘴,所以还是切小了好吃。遥想2000多年前的鸿门宴,项羽赐给樊哙一个整个儿的猪肘子,块儿不小了吧,“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那样的厮杀糙汉,都要把大肘子切开了吃,就何况咱们现代这些斯文人了。
???好家伙,我们内蒙人被开除中国籍了么,我们烤全羊手把肉不是肉是吧。
中国很大,各地饮食文化不一样,也正常,而且中国物产丰富,不止有肉能吃,蔬菜水果各有特色,加上八大菜系,何况富人们还喜欢玩花活,比如红楼梦茄鲞这道菜,用的各种鲜肉不知凡几,但都只是拿来给这一小口茄子增香,真也是把饮食艺术研究到极致了。
但是我吧,作为内蒙人,来不了太精细的,我还就爱吃个大肉,我们这里因为是牧区,常吃羊肉,而羊肉这种肉食,比起牛肉比较少见,出了内蒙,好羊肉就很少了,所以我曾经辗转外地,几经挣扎,最终还是回了老家,一大原因,就是舍不下这口腹之欲。
比起欧洲多用煎烤等方式烹肉,我们这里更多是用煮或者炒,还有涮,鱼羊为鲜,羊肉那种鲜味,只有配上滚水热油才能尽情释放。
好的羊肉,油脂是微微泛黄的,带上一点肉筋,一口咬下去,那真是鲜香四溢,再配上嫩绿的韭菜花酱,天堂不过如此。
啊不说了,我羊骨架煮好了,想想它掰开里面那雪白嫩滑的骨髓我就口水直流,我先吃去了,拜拜啦~
他们还不吃剁成碎块的纯肉,习惯成为肉糜。
我是蒙古族,老家在内蒙古东北的小县城。
那个。。你听说过手把肉吗?就是把刚杀的羊切成你所谓的那种大块的,带骨的肉,用清水炖,一般就只放葱姜,盐都不放,炖熟以后,蘸蒜酱或韭菜花吃。
还有烤全羊,烤羊腿,烤羊排,都是大块的纯肉。。
我家乡这边,在夏天最常见的活动,就是上山上找牧民买一两只羊,送到屠宰场杀好了,然后在家门口,用汽油桶做成的那种大炉子上面支一口大锅,大块的羊肉都做手把肉,小块的零零碎碎的串成羊肉串,用小烤炉烤,然后叫上亲朋好友,就着啤酒happy一下午。。
今天我请,明天他请,来来回回,基本一整个夏天每个月都有一两次这种饭局(当然主要还是看羊的价格贵不贵,要是贵一点可能一个月也就一次,要是比较便宜,可能每个礼拜都有。。我记得16年还是17年那会儿,我家这边羊肉不知道为啥贼便宜,基本三百多块钱一整只羊,杀好了,收拾干净还免费给送到家。。那年我真是看见羊肉就想吐)。。
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中国人不吃大块儿纯肉”的这种感觉。
一、历史沿革
(一)穷人
一块肉恨不得几十个人分,谁见过大块的肉啊
彭老总有次感谢一个向导,就请他吃饭,有个肉菜,这向导都哭了,说上一次吃肉还是清朝,给县令抬轿子,县令赏了一份肉菜,菜里有薄薄的几片肉···
(二)不穷的人呢
讲究的是精细,江南大儒们恨不得专吃羊嘴唇下边那一块肉那种
你指望他们能研究大块的肉的做法?
曲阜孔家研究的是把肉末弄到绿豆芽里边,然后炒绿豆芽····
穷人没法研究,有钱人研究的不是这个
二、工艺问题
比如大块的卤牛肉,古代一个是我上边说的穷人问题,一个是牛肉谁敢杀啊,香料也贵啊,煮的时间长废柴火啊,现代有煤有天然气,古代要打柴的,柴火很贵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那么多的凉菜啊,省柴火啊
类似的还有猪肉羊肉狗肉等等
鲁智深吃狗肉,虽然是够大块了,但是那是直接白水煮的,然后蘸蒜泥吃那种
古代狗肉倒是大块的,但是世界上立法禁止吃狗肉的三个地方,香港台湾深圳,都是华人区·····我估计不久也会慢慢整个华人区都不吃。
三、其他
美国阿根廷这种新大陆的国家,当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吃起来就特别放的开,一大块一大块的
注:别看不起阿根廷,阿根廷当年也是富裕的让欧美人夸人都是:“看他富的像个阿根廷人一样”
不光中国,欧洲这种比较久远的国家,也很少有大块的肉的菜谱
因为中国的厨艺高超。
一整块肉,你怎么做,味道都差不多。比如牛排,或者最近大火的鸡胸肉,最多黑椒味还是奥尔良味。
但你要搭配点蔬菜。
那就复杂了,尖椒炒肉,蒜薹炒肉,水煮肉片,鱼香肉丝,京酱肉丝,梅菜扣肉,酸菜汆白肉。。。。
不仅拉低食肉门槛,还各有各的风味。
因为我们不是分餐制 你弄一大块肉在桌上怎么吃? 摆酒时候的大肘子往往到结束还整个在桌上呢 肯定是上桌之前切好啊
首先,你得定义一下中国
如果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你看看这问题成立吗?
其次,真就说汉地省份,也和穷不穷没关系。红楼梦里贾府很穷吗?你见过哪次聚会贾宝玉、十二钗什么的一人碗里一斤牛排在那啃的?但是你说他家缺肉?他家做茄子都要用大量鸡肉配,你觉得缺肉不?
四大名著里,大块吃肉描写比较多的是《水浒传》,武松、鲁智深、林冲,动辄大块吃肉,可是这些人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吗?也不是,林冲看草料场了,一样买得起牛肉。
说到底,中国人很早就对餐饮进行了升级,把整块肉的粗加工变成了改刀后的精加工。给你一块一斤的猪肉不改刀你能加工成什么样?外面都焦了里面还冒血呢。改刀不是缺肉的表现,是烹饪技术提高的表现。你今天吃炙子烤肉,也知道整块肉要拿剪子分成小块,受热才均匀。当然一般的炙子烤肉都是直接切片腌好了端上来。
一定记住,同样品质的牛肉,做成黑椒牛肉粒是精加工,整块烤七成熟淋黑椒汁那是粗加工。
接下来的漫长历史,配合着烹饪的升级,我们把餐具从刀叉换成了匙箸,由此更不可能接手一整块肉上来的情况。挺好的宴会你夹一块整肉在那撕咬,成何体统?
今天我们尊重社会多元性,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正式的饮食还是以精加工为主。说白了平常烤羊腿酱棒骨我也超爱,但是没有商务宴请上一块大肉块让客人啃的。一斤肉做成淮阳狮子头那叫上档次,同样的调料同样的火候你整块白肉端上来,那叫啥也不是。
提高动物蛋白摄入不代表摒弃我们的高端烹饪。肉丝炒一切确实肉不够,但你得知道整块上不是最高形态,别说最高形态的国宴,高档的商务宴,肉也要追求一筷子夹起一块肉,一块肉刚好放进嘴里。
吃肉少是问题,小块吃肉是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