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到的《大护法》的赠票,所以不见得客观。
大护法这个片子,美术风格和配音都是及格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尤其是对白。
中国商业电影目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有力量的剧本。很多剧本不能自圆其说,故事链条惨不忍睹。虽然我们也不时能看到诸如《解救吾先生》这样单纯能用剧本取胜的佳作,但大多数时候,电影院里还是充满了令人扼腕的作品。
大护法的剧本有问题,并不是说整个故事都有问题。它的立意是很有好的,故事链条基本通畅,没有大的逻辑问题。政治角度的表述也不错。“自由”之后枪杀守旧派的几秒钟的镜头,直接把立意上升了一个层级。
但是,剧本完全缺乏打磨。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设定阐述缺乏打磨
导演兼编剧的野心很大,但是整个剧本写的就像刚开始写小说的人写的东西。
我发现,早年间很多刚开始写小说的人,一上来就想写一个鸿篇巨著。最早的时候,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在整个小说开头写了又臭又长的背景设定,很多时候直接就能击退读者。后来好些了,作者们大多学会了让文中的人物把这些设定说出来。但这种桥段往往十分僵硬。就像是作者直接附身角色,给读者讲解。再后来,可能是受到了日本一些写作手法的影响,开始把设定藏着掖着,但是又非常刻意地让读者意识到“此处有隐藏设定”。
比方说,“你难道不知道乌钢杖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我还真不知道,作者从来没讲过。鬼知道是不是把这部分放在了第二部。
比方说,“妈妈,要下雨了。”
这是打算让大家收衣服吗?
架空类作品,一开始最大的难点就是阐述整个设定,很多架空类的动画在这一点上都犯了网络文学中的很多典型错误。大护法也不例外。
第二,人物缺乏细致考量
让太子长得像徐锦江,这在动画短片里是合适的,但并不适合动画长片。
把虚构人物和一个大家熟知的外部形象联系起来,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一般而言,塑造人物都需要很大的功夫。如果把一个人物直接和一个熟知的外部形象联系起来,就可以节省精力和篇幅。
这在篇幅有限的虚构作品中尤其关键。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这个外部形象往往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虽然作者可能只是想将其一个方面的特点引入作品中,但不可避免的会让这个形象的其他方面也对读者产生影响。太子的形象处理,与其他角色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让读者很出戏,虽然短期内觉得挺有趣,但时间一长,就觉得这个人物的形象与其他人物有着巨大的撕裂感。尤其是,这个任务可能要贯穿整个系列。所以这方面是缺乏考量的。
第三,是对白缺乏打磨
文学作品也罢,电影也罢,好的表现手法都是“展示,而非告诉”。并不是说,“告诉”一定不可以。而是说,如果你希望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过眼即忘,那就一定要让读者自己产生看法、情绪、感情、认识,而只有“展示”才能做到这一点。大护法之中有太多的“告诉”,尤其是大护法自己的自言自语。
其他还有诸如大护法丢掉乌钢杖的那一段、第一次见到卯卯那一段、最后和罗丹对决的那一段等等。都是非常缺乏打磨的桥段。
——————————————————————
至于其他一些网友提到的分镜、角色定位、人物关系等等问题,我说的没别人好,就不冗述了。
——————————————————————
政治题材现在很少见。受到高度追捧也是很正常的。主创人员有勇气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讲这样一个故事,这值得尊敬。
——————————————————————
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中国动画能够越走越好,希望能够少犯这些典型错误。
大护法是一部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作品,很难说是佳作,但也并不差。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也会有很多人完全无感。
《大护法》这部电影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
一个故事讲的是,一群被奴役的人(花生人),是如何从被欺骗,洗脑,和高压统治下的思想麻木状态,通过外人的帮助,逐渐清醒,并产生自我意识的,继而推翻了统治者的暴政。这是一个关于觉醒和反抗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讲的则是一个养殖业世家,靠养殖动物(花生人)并出售它们体内结出的某种矿物质获利——这一产业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但就在某一任家主正常生产经营期间,由于外人的介入,一批动物变异,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导致这一产业被宣布非法,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的都市怪谈。
「倒了血霉了,养的猪开口说话了!」
看了一下影评,第一个故事,讲的人很多了。第二个故事,还很少有人讲。大家只同情花生人,痛恨这个名叫假神仙的统治者,我也一样。但大家想过没有,假神仙的人品是很糙,但假如站到他自己的立场上,他做的事只是在勤勤恳恳地经营致富?
为什么?因为他就是觉得养的是猪啊。
观众觉得那是人,是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们长着一副人形。但人形又如何?《西游记》里,唐僧面对长成人形的人参果,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不也吃了么?他认识到这东西像人,但不是人,可以大快朵颐,不需要有思想负担。同样地,一旦破除了「花生人是人」的设定,把他们当成一群会走路的人参果,就很容易理解假神仙们为什么那么「丧心病狂」。然后,当这群东西学会说话,甚至产生自己的思想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有人如此惊恐乃至于狂怒?——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屠夫庖卯:「那我之前杀的都是什么东西啊!」
屠夫这个职业,穿透了动画与现实的边界。
现实中,很少有人认为屠宰场的工人是天性凶残之人,他们做的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这份工作需要很强的情感隔离能力,具体地说,不能与被杀的对象共情。一旦把它们当成有情感能交流的生物,去体会它们的感受,工作就没法做了。它们只能是一个一个的活计,流水线上的物件。操作是标准化的,怎么下刀,怎么放血,这个过程中对方会扑腾几下,哀嚎几声,都是设定好的程序,他们只要按流程操作而已。
人是一种可以传输情感的动物,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也会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种痛楚甚至是生理性的)。毫无疑问,这是人性中珍贵的一面。但是对那些不得不面对痛苦的职业来说,这种能力也会带来很大麻烦。
有时候,隔离情感是必须的。对屠夫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物种之间本就隔着天然的屏障。假如是医生,尤其是那些与重症绝症打交道的医生,每天经历同胞的生死离别,恐怕就需要一层更坚硬的情绪防护罩来隔离自己。
几年前,我做过一个癌症病人术后心理干预的项目。一开始想要直接从医院找病人。肿瘤医院的医生很配合,但是一听说实验设计包括了半年之后的追踪,就直接劝我:「半年,数据脱落率太高了,大部分人撑不过半年。」
我现在还记得那个语气,平稳,干脆,仅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就像在说「过半年他们要出国度假」一样。
当医生平静地使用「半年存活率」这样的术语,来帮我计划未来的工作如何开展时,作为一个刚进入肿瘤病房的新人,我还停留在巨大的震惊中难以平复。我还没有那样的防御体系,看到那些数字的同时,就会不得不——无论情愿与否——想起病房里那些喜怒哀乐的面孔。他们很快就会被抹去了?
请允许我拽一个专业名词: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者,给这种心理状态命名为depersonalization,翻译为「去人格化」或者「去人性化」。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变得不把人当人了。我不太喜欢这个说法,说真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去人性化。说这话的人,没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考虑过。我听说有的外科医生,要拜托同事给自己的亲人开刀手术,因为最好的手术,就是要排除掉感情干扰之后的纯粹操作,把操作对象看成一台构造精巧的仪器。如果有太多血肉相连的牵挂,就会影响到手术台上的快速判断和精准拿捏。所以那种隔离情感的能力,既可以说是倦怠之后的功能衰退,也可以说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素养。
不只是医生,对于很多工作来说,「不把人当人」都可以说是职业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时下流行的自媒体写作,不也有很多方法论的教学吗?如何找准大众痛点,如何刺激读者的情绪,刺激哪一种情绪,如何让人产生转发,如何打通传播路径……这些方法的背后,不都是把人作为一个个「被操作对象」来看待的吗?一个从事自媒体写作的朋友曾经对我面授机宜,他说自媒体写作是一门手艺,我这种写法只能叫自发写作,自我表达型书写,「数据不会好看的」。他告诉我第一段要怎么开头,怎么留悬念,怎么铺垫,怎么转折。句子要短,故事要多,要用有共鸣的事情让大众产生切肤之痛。当然,还要一个看到就没法不点开的标题。
他教的是对的。假如我真的想把阅读量作为KPI,我就应该学习这些方法。这个朋友用这套方法,做成了好几个爆款公号。他说:「90%的读者都是单细胞生物,看文章不走脑子,我想让他们哭就哭,想让他们笑就笑。」
这时候他有一种职人的骄傲,就像庖卯的刀法大成。
他把读者看成单细胞生物,跟假神仙把花生人看成猪,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这句话没有任何贬义。只是就事论事地说,这些诚实、合法、勤劳致富的公民,他们的工作就是熟练地,有技巧地操作一些「人形的物件」。
所有能教的方法,能批量使用的技术,本质上都是针对「物件」而设计的。换句话说,即使对象是人,你也不要把他当人。真实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是无法批量操作的,「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如果你把对方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血肉温热的独特存在,你去认同他的情感,你就没法再操作他了。
我在学校教心理咨询,经常觉得这东西没法教,至少没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因为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对方是人,你跟这个人相处,就没有套路可循。有的学生问:「老师,他这么说,我要怎么说才能表现出我是真的在理解他?」我说:「问了这个问题,那你怎么说,都不是真的在理解他了。」
这就是跟一个真正的「人」交互,你可以看到是多么麻烦。如果想把它变成一份省心省力的职业,就要学会用套路。比如:对方这么说的话,你有三种应答的策略,看到对方哭,你就递上一张纸巾:「我能体会你的痛苦」。有时候对方会感觉自己被套路了,对于他的不满,你又可以有三种回应的套路。
你看,这样他就是一个人形的物件。
鲁迅在《而已集》写过这么一段:「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一句,道出了世界最大的真相。我妈妈是小学老师,当地土话里有一个词形容这个职业,普通话没办法翻译,意思是「按青蛙的」,就是说那些小孩子就像是池塘里的一群青蛙,谁的脑袋冒出来,就把谁按下去。我们说了几千年的因材施教,只是一个理想。一个班上那么多孩子,必须拿一套实用的方法管教他们,不见得适合每个人,差不多就行。年轻的老师一腔热血,想要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上几节课下来,就被吵得头昏脑涨了。
我上小学那会儿,有时候放了学就在妈妈的办公室里做作业,听那些老师们聊班上的学生,用的是问题解决的口吻,「那样的学生,你就要狠一点,先把他镇到起,不然以后更管不了!」如同聊起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群生物,就像青蛙。
有一回,办公室做大扫除,清出了好多废纸来卖,其中有厚厚的一摞《暑假生活》,应该是刚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我帮忙搬到楼下过秤。卖废纸的钱,后来买了很多卤味,全办公室的老师一起分享,我也有份。那一期《暑假生活》我也做过,还记得假期最后几天,在惆怅的心情中写到手酸,遇到困难的题目,耗费太多时间,看着秒针滴滴答答,心里还会慌张。现在我想,搞什么啊,原来那些东西就是为了换成这一袋子卤味啊。——当然卤味还挺好吃的。
假神仙把花生人的一生换成了一个晶石,其实是差不多的吧。
我说的可能有一点远了。其实不是想写一篇愤世嫉俗的文章,告诉大家这样不好,工作就应该动情,用你的真心换取服务对象的微笑。如果真的那样搞法,大家早就崩溃了,工作效果还不一定好。作为一个社会人,我慢慢接受了这个思想,即这种把对方当成一个物件来操作的工作态度才是成熟的,高效的,而且很专业。只要不把这种态度过分延伸到生活中,就好(比如,把哄女朋友也变成一个套路,就没意思了)。学校那些老师们,他们在生活中都是很可爱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护法》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伦理片。它提出的命题是:「什么时候把人当人,什么时候可以不当人?」假神仙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角色,他的「坏」是系统性的,而不完全是个人品格。换句话说,导演可以把他设置成一个谦谦君子,他仍然可以同时是一个压迫者,甚至杀人者。我们每个人也和他一样,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商人,或者是老师,都在用我们认为职业的态度,对另一些「人」执行职业的操作。但那些「人」——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傻瓜,单细胞生物,智商纳税者,屁民,或者青蛙——真的被当成人了吗?
或者换一个问题:有一天,当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人真的是一些「人」,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人的那个瞬间,我们心里,会觉得自己在做什么呢?
刚刚看完,唱个反调。
大护法这片对尺度大不大?大
政治寓意明显不明显?明显
这样的动画值不值得鼓励?值得
但作为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问题就是不好看啊…
所有的台词都充满了刻意与说教,男主每次自言自语说出貌似很有逼格的台词我都觉得迷之尴尬,里面各种角色都是满满的套路与模板,剧情和人物之间充满跳跃需要脑补很多东西,感觉导演本身只有拍短片的经验这次拍长片就硬生生把短片给擀长了,但并没有加入更多剧情和人物的信息量。
对我来说不论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先把故事讲好是第一位,而这部片的故事并不让我满意。全片从头到尾都是在说理,却没什么情节和人物能触动我。
下文无明显剧透
没有一部电影,比《大护法》更适合当下的中国。
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前,曾在北清点映,两个学校的现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巨大的争论:这层隐喻,到底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我们以前,总以为自己和政治很远,毕竟大部分生活不过是日常欲望和物化的载体;但现在,即使是最钝感的人,也可以在空气中嗅到风雨欲来的泥腥味了。其实政治从来都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就像伦理学研究的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政治学多少带有理想色彩,但本质上,其实就是人与人共享这个世界权力的方式。
而这些那些繁复的学术名词,却被一部13禁动画片,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开场,像一轮无边无际的梦境。
以腐朽为食的花,无处不在的眼睛,危机四伏的独行者,即使进入村庄集镇,家家户户门口燃着灯油,却没有任何烟火气息,沉默塞满整个空间,生命深处,是重重复重重的孤独。
孤独是整个电影的主调。不思凡的造境能力,让我叹为观止。无论是如上所述的开场,还是刀枪火影的追杀,情不自禁跟着笑点跑的时候,甚至也许是为了中和这股孤寂气质而添加的红粉配色,也没有让整部电影的孤独感,消减掉一丝一毫。
尤其是在黑袍杀手罗丹偷看彩(唯一女性角色)的时候,阳光从缝隙里透过,打在彩姣好的胴体上,美人出浴,活色生香。
彩发现了罗丹,罗丹只好转身眺望庭院,却在庭院里发现了偷情的花生人。
这段戏分明是春色方好,女有情男有意,但罗丹不仅压抑住了自己的情感,还一枪毙掉了偷情的花生人。
罗丹正欲出手杀另一个人,被披着裙子出门的彩阻拦。而彩借机靠在了罗丹的背上。
罗丹顿了一秒钟,放下握枪的手,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是整场电影中唯一一段感情戏,但其中的纠结、苦闷、欲望的压抑与发泄,还是充满了浓厚的孤独感。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性欲原本就是多余的。
不仅上层的人自己要压抑,看到下层的人在偷情,还要枪毙。
或许正是因为上层的人自己在压抑,所以他们无法忍受,这群下作的花生人,竟然也配享受情欲。
在普通的专制统治下,人与人的所有接触都会被切断,人的行动能力落空,但私人生活的整个领域,以及经验能力、创造能力还尚未被触动;但极权统治的铁掌,却不会留下任何私人生活空间。
普通专制与极权统治的区别,就后者会破坏掉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所以花生镇里的花生人,不能说话更不能彼此交谈,不能摘下假眼睛和假嘴巴,长了鬼蘑菇就要主动送死——这就是因为,极权逻辑的自我强化会破坏掉人和现实的一切关系。
情欲要压抑、交流的欲望要压抑、思考的本能要压抑,但人性真得能压抑吗?
一个被切断了所有与人、与外界、与现实联系方式的人,内心一定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孤独感。
阿伦特说过,人的孤独培育了极权统治的土壤。
孤独与孤立不是一回事,孤立只涉及生活的政治方面,而孤独涉及整体的人类生活。它根本不属于自然的经验,而是人类经验中最彻底、最绝望的一种。
压抑与孤独势必会带来疯狂。
电影里把疯狂的特质给了两个人。
一个是庖卯,他是狂热的疯狂。为了证明自己是庖氏后人,他甘愿沦为欧阳吉安的屠尸人,接受他的洗脑认为他每天剖解的人样生物只不过是猪。他的理想是一刀取人心脏,最后却一语成谶。
另一个是小鸣,他是冷静的疯狂。明明只是个十几岁小孩,却能够冷酷地劝说太子收下从花生人脑中提炼的魔幻石,以备将来稳固江山之用。文艺青年太子一脸愕然。欧阳鸣却说:“你只是听到一个小孩子这样说话,很不习惯罢了。”——画风隐约之间让我想起古龙笔下最厉害的一个小孩,龙小云。
小鸣虽然出镜不多,但按照目前的人物画像,应该是我对第二部里最期待的一个后招了。
理想是一个人信念的升华。但在一个极权社会的土壤里,只会生长出畸形的理想。
单纯地拿对错去讨论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是不公平的,政治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探讨“体制造成的恶与公民责任之间的关系”。
就像在面对现实社会的转型困境时,很多人会争论,“这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还是人性的问题呢?”悲观论者会陷入这样一个循环:某些制度和文化产出缺乏创新的人性,而这样的人性也永远无法推动制度和文化的进步。
庖卯只不过是一个杀人工具,花生人护卫队也是极权统治中的杀人工具,相比较而言,似乎前者更好一些,毕竟他不直接杀人,而后者更麻木残忍一些,因为他们杀的是他们的同胞。
其实何必要讨论哪一种“恶”更接近“恶”呢。它们的自我异化,本就导致了它们把人性从自我身上剥除了——这就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
无论是庖卯,还是花生人护卫队,都在作恶。但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他们是在侍奉吉安大神仙,他们真诚地信奉吉安的思想,忠诚地服从吉安的命令,坚定地相信吉安的一切理念都是正义的,因此在杀同胞时,也是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执行。在他们的心目中,并未将花生人当作人,而只是杀人机器所需要吞噬的原料。在他们执行任务之时,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而被彻底异化成为一台机器。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极权社会中的“平庸的恶”吗?
阿伦特早就说过,这是因为他们彻底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以制度之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完全将自己当成了所服膺制度中的一颗螺丝钉,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与这个制度步调一致,就是让这个制度完美地运转,从不去思考这个制度本身是否有问题,思考这个制度的合理性。
而极权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来就不是培植信念,而是破坏形成信念的能力。
没有思考的理想,就会将自己异化成他人的工具。
电影中的角色都在追求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红胖子,电影的主角大护法,从太子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起他就存在了。他拥有连自己都恐惧的力量,但施展这种力量却必须依赖于特殊材质制作的武器。他无数次说,他想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的对手,黑袍杀手罗单,面对红胖子追问,我们这种拥有神秘力量的人到底是谁,他从囚禁自己的黑袍里,流下了眼泪。
小姜,花生人中最早觉醒的一只,一边崩溃一边请求隐婆继续告诉他真相。
欧阳吉安,富可敌国,一生都在扮演花生人眼中的神仙,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却遭遇了多重背叛。
太子想丢掉储君的身份,反复离家出走,却都以失败告终,他未必那么爱画画,只不过是以这个方式来逃避罢了。
其实最坚定的人倒是小鸣,他是里面活得最明白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很少去思考沉重的问题。这倒是很幸运的事。
我们是二战之后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处在一个相对而言更稳定宽松的思想环境里,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从小就被灌输民主和自由,却很少受到思想史的影响。
我们的前几代人在渴求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曾经把改善的希望放在社会革命之上,到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已然完全回归正轨,享受了难得的几十年的和平(纵观历史你就会发现和平从来不是主旋律),革命早就缺乏了现实感也缺乏了诱惑,我们要处理的不是自由的来源,而是自由的伴生品——责任。
而在这个时代,人的责任,就是思考。
导演把自己对个人、伦理和政治的思考,浓缩成了一部电影,分享给我们。
我们已经越来越明白,至少在当下这一刻,你总该发现了——个人存在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知。只要我们还在社会中生活,就势必要和所有的人一起分享权力。政治是作为人最重要的属性,人是作为政治的动物存在,并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当中。
“当你在思考公共事物时,你就是政治本身。”我女神讲过,个人的思考,不仅影响自己,也攸关整个社会。因此,思考是人的责任,也是义务。
但我厌恶时下弥漫在年轻人中间轻率的绝望,正如同我厌恶之前轻率的乐观,它们都属于迷信,而不属于信念。
我女神还讲过,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仍然有权利期待某种启明。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如果这样一部电影,此时还能被大家看见,还能被大家看懂,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啊。
我是在西藏拉萨华美影城看的这个片子。拉萨华美影城,坐西朝东,风行气运,风水极好,实在是观影娱乐、泡妞幽会、思考人生之最佳去处。
老实讲,看完这个片子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1984》、《美丽新世界》在前,多年混体制内在后,加上社会心理学多年的滋养,这点点隐喻其实真的算不上什么。电影毕竟是娱乐产品,看的观众都苦大仇深的,你又是何苦来哉?大家进电影院是图个乐,有点点隐喻,让看明白的观众产生一丁点智商上的优越感,电影就达到了商业上的成功,用力过度反而不好。只是苦了冲着“动画片”三个字而带着小孩来到电影院的家长们,说是如坐针毡都不为过。
现实永远比隐喻来得更加阴暗而有力。
看完电影出来,随便逛逛就到了八廓街。八廓街,坐中间朝四周,聚宝藏气,风水也是极好的,实在是泡文青上床、宰游客出血之绝佳位置。
这玛吉阿米,让多少小文青在性与缺氧的双重刺激下高潮迭起。
龙牙自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你让我拿出点嘴皮子功夫佛教知识哄小文青上床也不算是难事。这事儿你还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周星驰去,是他非要把拜佛跟谈恋爱往一块儿扯的。龙牙自己不信佛,也就不按八廓街的规矩来:这里转街都是顺时针转,我就非要逆时针转,这样才好欣赏芸芸众生。
《大护法》开头不久,就有个转转经筒的画面。那个转经筒只有三面,转动机构也颇为先进,但是在藏区呆久了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玩意儿是干啥的。
你看,风力的都有。铁皮镀铜筒子上面刻的是六字真言,说转一圈就是一圈的功德。我要是信佛,我就把嗡嘛呢呗咪吽几个字做成TXT格式文件,刻到蓝光盘里,刻满,刻它个1000张摞起来做个转经筒,那一圈下来,多少的功德。
我这种理科生就是一辈子的冥顽不灵,大昭寺前面磕头的人就要聪明得多——人家老老实实磕头,也心安理得的用蓝光盘,可从来不会觉得膈应的慌。
神已经跑了,磕头的人却永远都在。
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磕头。
大昭寺门前,尸山血海有过,人头滚滚有过,巧言令色有过,这些都完全不会影响磕头人的心情的。
《大护法》最后,花生人开始心安理得的枪毙起自己人来,理由是“不够革命”。咱们也是干过这种事情的,枪毙人是有瘾的,竖神仙也是有瘾的,这两者往往都是相辅相成——要有神仙就得枪毙人,要枪毙人也得有神仙,谁说得清楚呢?
所以说,磕头最重要。见谁都磕头,管他革命者还是被革命者,你别管,看见趴下就磕头就是对的。最好加上点文化色彩,或曰“信仰”。磕头再卖力一点,最好是五体投地,最好是头破血流,最好是一磕千里,要磕出感情,磕出文化,磕得百花齐放,磕到普天同庆。勾起腰,缩起身,把脊梁骨暴露给座上人,头扎进尘土里去,一边念诵,一边把额头撞到地上,就问你简单不简单?容易不容易?
甭管是哪路人马来了,你倒头就拜,或者跳忠字舞,或者背核心价值观,或者磕头,或者把嘴巴闭上,便看来者何人、生辰八字、有何爱好。
有头磕的就是盛世。头都不让你磕了,那就麻烦大了。
这是多么宏大的一场SM游戏啊!
有点像《来自新世界》
这个问题下和微博上一边倒的好评,看来这一次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大护法》,我勉强不会说它是烂片,但这绝对不是一部能踩到良好线的动画。
这部片子本质上和《大鱼海棠》一回事。在你们开始喷我之前,请仔细想想接下来我要反复强调的这句核心:中国的动画人们,在你们摆弄炫耀自己的深度、梦想、情怀、美术等一切附加价值之前,能不能先把【将一个故事说囫囵了】的基本能力练到及格线上?
为什么说本质和《大鱼海棠》一样?在三点:两部作品中我都看到了主创团队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在美术设定上,做出了表现力独特而且有力的画面,此其一也;两部作品我都感受到了导演非常强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那个主题的欲望,《大鱼》里是责任和自由(后者更主要),《大护法》里是集权和觉醒,此其二也;两部作品在构建表达其主题的完整故事上都是不及格的,此其三也。
当然,相比当时被骂成狗的《大鱼》,现在这部《大护法》的评价非常好,原因太容易理解了,体制嘛,看到影射体制、政治隐喻就高潮了,就要推上神作了,就完全不管故事本身的逻辑和叙事了。《大鱼》导演此时怕是要捶胸顿足大呼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在椿那边“其他人”的社会结构上来点政治隐喻,妥妥的神作?
搞清楚,《让子弹飞》这么多人喜欢不是因为这么多人全TM都看过那些个政治隐喻解读,是因为《让子弹飞》本身讲的故事就极其精彩,矛盾连环相扣,叙事高潮迭起。《大圣归来》那么成功不是单纯因为它美工做的好,是因为它讲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即使有些许幼稚和瑕疵。《大鱼海棠》那么失败,因为你们都知道,连TM一个完整故事都讲不好甩个捷豹的情怀和美工;那么这部《大护法》,你们也应该能想通:连TM一个完整故事都讲不好,学个捷豹的奥威尔,玩什么隐喻和伪深刻。
我们来细细谈一谈。以下有剧透。
首先是故事核心主线方面。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太子走丢了,大护法去找太子,路过一个“花生人”的村镇发现太子线索,于是进入村镇找回太子,途经千辛万苦并由于机缘最终破坏了花生人村子的统治。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介入”型结构,即花生人村子和其内部的矛盾,原本不是在主角行动的主要矛盾发展线索上的(寻找太子是主线,花生人村子只是路过),但是故事安排这一支线矛盾和主线矛盾交相缠绕发展起来,互相推动,最后悄悄地把叙事重点转移到原本的支线矛盾上来。这种故事结构也并不鲜见,金庸就很喜欢这种结构,比如《射雕》里郭靖初下江南的主要动机是寻找杨铁心的子嗣(自己未见面的义兄弟)和寻段天德报仇,但是在这过程中卷入一系列武林风云,叙事重心也悄悄转移到郭靖在武林中的际遇上。本影片开头,大护法发现一个花生人带着太子的玉佩,继而追进花生人村寨(以下简称花生村),由此观察到花生村的异常,这都是很合理的叙事推进。
然后,然后就开始暴走了。中间缺失了太多叙事环节,直接就粗暴地把花生村的矛盾直接嫁接到了主角行动的基准上。大护法找到太子之后,为什么花生村处心积虑还一定要抓走太子?没有交代(甚至后期剧情太子直接出现在花生村统治者欧阳吉安老头面前时,那老头根本TMD不认识太子是什么人)。为什么花生村不惜威胁太子说谎也要把大护法往死里干?没有交代。总之,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就让主角大护法有了一个和花生村的统治阶级暴力机器作对的理由,有了把花生村的矛盾转移成主要矛盾的理由。至于逻辑,是不是和《大鱼》里椿没来由地就沉迷养鱼无法自拔了差不多?
这种硬切硬拐,省略必要的叙事交代,简单粗暴地嫁接、推进矛盾的做法,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甚至不说别的,几次极其生硬的黑屏转场剪辑就是很明显的表现,观众会感受到非常强的断裂感。我个人断裂感最强烈的一个情节剪切是,上一段还在说太子和护法的剧情,一个黑屏过后就突然切到了小姜和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出场没有伏笔没有暗示的角色隐婆(对了,隐婆和小姜什么关系?为什么隐婆学会了说话?为什么隐婆可以在接触到花生人真相的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为什么隐婆要保护小姜?通通没有交代),然后两个人突然就开始走进一处“秘密基地”开始向观众揭示花生村的真相,全片氛围也是从这一节开始急转直下(另外,这一段真相揭露看的我内心毫无波动——你TM之前完全没交代过“蚁猴子”是什么长什么样,一个说明性镜头都没有,现在一个镜头告诉我花生人幼体就是蚁猴子,指望我获得极大的震撼?)。没错,就是在前边故事至少还在好好推进花生村和主角的矛盾发展的情况下,突然直接切进了花生村矛盾的核心剧情,来了长长的一段和主角没有任何关系的情节,主角都很长时间没出场。直到很久之后才通过一个梦境的联系切回主角的故事线。来,讲道理,这是什么叙事水平?——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完全是,作者故事讲到这开始不耐烦了,开始急不可耐地向观众抖露:我要开始批判现实了!我要开始揭露真相了!所以什么故事矛盾通通不重要了,叙事节奏变化也不管了。
当然除了这一处我个人感受最生硬印象最深的,观影过程中感受生硬的还有好几处,不过现在电影还没下映我也不想去找什么网络资源反复观看来批判。看了电影的观众应该能回忆起一些来。
其他的么,比如人物塑造方面,除了那么几个主要的角色,我认为电影的人物塑造是完全没有思路的,极度堆砌的。比如那个练刀法的角色庖卯(暗示庖丁),他到底是个傻气而忠心耿耿的角色,还是一个木讷又认死理的角色,还是一个智商正常但是二愣子的角色,还是一个智商正常但是思维迥异的角色(类似全职高手里的包子)?看完全片我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不叫人物复杂性塑造,这叫精神分裂,因为导演只是在每一段他需要一个剧情作用的地方把庖卯插进去,去完成那个缺失的推进剧情矛盾的角色。通俗来说就是这里需要一个敲榔头的就把他拉出来敲一榔头,那里需要一个敲棒槌的就把他再拉出来敲一棒槌,对这个“剧情打杂”的角色要塑造成什么人格导演完全没有核心思路。啊,也有可能他有,但是表现得很失败。再举个例子,欧阳鸣,也就是太子的小鸣,在毫无铺垫毫无理由的情况下,作者需要一个人来给太子讲一些黑暗的道理来完成他“揭露真相,批判现实”的欲望,于是小鸣就毫无征兆地黑化了,大谈了一番天子需要仇恨和恐惧之毒统治天下。这就把一个塑造的好好的孩子角色也变成了精神分裂(顺便一说,我脑补了一下把小鸣中间黑化这段去掉,直接把之前和之后的所有出场拼到一起,完全没有任何违和感。人物塑造不鲜明但至少也没有突兀的地方。所以我非常怀疑中间这段就是导演在剧本定型后加进去的,盘算了一番各个人物的事件空间,强行把小鸣拉过来完成这个黑化教导太子的任务)。余例不举。
哦,这就想起了影片最后一段战斗,导演想极力塑造成矛盾高潮,效果却是全片最为可笑的一段:大护法对“怪胎”杀手的嘴炮。依旧毫无征兆,毫无铺垫,大护法突然就开始对杀手疯狂虚区关于恐惧和直面恐惧的内容。当时真的是,整个电影院都在笑啊我的天。不说台词本身写的有多浮夸,导演你从“控制和自由”这个主题冲突、从上一秒还在演庖卯疯狂的“理想”,突然转到关于“恐惧和勇气”的说教,你真的没有觉得一丝丝突兀么?你是在逗我么?评论区千万不要跟我说“这些肯定在第二部会交代”,杀手的过去渊源是一回事,这TM突然嘴炮突然虚区是另一回事!逻辑构建是一回事,叙事表现是另一回事!现在《大护法》是两者都TM不及格,就算第二部能亡羊补牢顶多就是补充缺失的逻辑构建,叙事上一坨屎的表现手法是抹不掉的。
唉,动画人们,做动画讲故事,先把讲好一个及格的、完整的故事的能力,把基本的编剧写作能力、镜头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基本功练扎实了不好么?上来就TM要十二年情怀,上来就TM要黑深残讽刺现实,上来就TM要来一个“画风秒日本”、“画面超好看”,先把故事讲囫囵了再说!
不要说社会讽喻这么高难度的handle了,你特么拿喜羊羊的画面质量做个合家欢类型的动画,讲故事水平能达到《哆啦A梦》剧场版那个水平,我都能给你猛吹一番;能讲到迪士尼的故事水平,我给你跪下。
最后稍微讲一点我勉强不会把本片定性为烂片的理由:人设独特有想法,既没有玩烂大街的3D、没有走日式美型路线丢失特色、也没有搞成动物世界的我国特色,在巧妙地降低了作画难度的同时没有丢失表现力,这个创意就可以给9分。美术风格比较讨喜,虽然有黑深残画面和主题,但是没有把视觉效果做成一味的黑暗风,部分场景设计有很明显地还原上个世纪动画里的国画风、水墨风的感觉,而且不突兀。有挑战审查的勇气,至少态度值得肯定。就这样。仅仅这些,无法挽回我对这个讲的稀烂的故事的恶感。
最后总评:5.5/10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