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孙传庭伏击成功能不能证明”?这问题问得就离谱,魏延的策略对不对和伏击成不成有毛线关系?敌人有必要非伏击你不可吗?
我看到某人的逻辑是这样:“倘若魏军真的堵住了魏延怎么办。那就撤呗”,搞得好像分兵突袭最大的命门是被魏军堵在谷里似的?
拜托,走过去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过去了以后要怎么办。
蜀军兵力有限,魏延也就带一万人,走山路还带不了多少辎重。一支轻装部队深入敌境,劳师坚城之下,无所作为即大半覆灭的概率极大。
所以这不就是反向偷渡阴平吗?但邓艾能够成功的前提是蜀国内部早已和豆腐渣一样空虚,朝廷上下也无战意,一触即溃,否则就邓艾那点疲兵能干什么?
曹睿和张郃已经带了重兵来到关中,城防又固,不会真有人以为魏国跟263年的蜀国成都平原一样无兵可用了吧?就算敌人在偷渡之前丝毫未知,你这点舟车劳顿后无补给的轻步兵跟人家装备精良人数又多的主力部队拼,和送死区别在哪?某人是不是觉得张郃是无名小卒任你揉捏?
干任何事情都要讲概率,冒险不是不可以,但是成功的概率小到一定境界,所谓的“奇兵”不过就是无脑送死的一种好听说法而已。
谈论历史时所有的跨时代类比都是似是而非的笑话,本身并不能证明任何、任意的可能性事件。
且不说魏延的那个“子午谷奇谋”或“会异道于潼关”可行性有多大,即使同样条件、同样环境下同一个人两次做同一件事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结果。
就战争来说,我们所见史书中的记载都只是一个片鳞半爪的过程或结果,绝大多数战争连具体的战线推移都不会详细去写,我们作为千年之后的读者,就看个故事而已,管中窥豹都做不到,所以看战争时往往只能考虑其结果的影响与大的战略形势,而非具体而微的详细过程。
决定一场战争的可能性是靠无数个细节来决定的,诸如法令、兵器、铠甲、粮草、将军、天气、地理、水源、道路等等,不同的时代这些东西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此先略举兵器类几例:汉时所记载的主要攻城器具只有冲车、云梯、楼车、壕桥等寥寥数种,到了宋明时期已有数十种;汉时军队所用主要是五兵,宋明时光枪类就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太宁随笔等十八种,甚至还研制出了专门用于攻城战的短枪。秦汉时期弓箭射程低,校核弩力不过六石,一些游牧还在用石、骨为矢,魏晋时已有十石机、万钧铜弩机,宋明时期点钢箭、月牙箭、艾叶箭等林林总总,甚至还有双飞弩、绞车弩这种怪物杀器。
武器装备的精良化自然会加大战争的难度,城池建设、粮草储备、战法战令等条件同样也会,魏延和高迎祥又无法证明一个水平,即使他们一个水平,也无法证明对面和孙传庭是一个水平。即使水平差不多,攻城器械也是复杂因素,你用楼车、冲车,我用旋风砲、虎蹲砲,肯定不一样。更遑论两边将军在具体情况下所做的应变与一些微妙操作对战局的影响了。
少类比,少假设,没什么意义,不变通的辄依旧典去判断事物可能还不如被吐槽为“纸上谈兵”的马谡的。
不能。
一般我持的观点是:因为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计划,所以魏延的计划一定不能成功。
魏延的计划如果能够成功:那一定是因为诸葛亮从正面打爆了被魏延牵扯了后路的曹魏主力军团,在一个月内进军长安。
但是支持魏延战略的人一般认为:诸葛亮否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诸葛亮志大才疏没什么能力只会争权,故意打压魏延。
那么我不禁要问,一个志大才疏没什么能力只会争权的区区诸葛亮,怎么可能正面击败魏国的主力部队,即使魏延能牵制魏军?所以结论就是魏延的计划必败。
最后我得出结论,魏延计划的唯一的成功可能,就是诸葛亮打着魏延旗号出子午谷,魏延带领主力从正面进攻,反正子午谷奇袭原计划里魏军都是被魏延一杆大旗吓跑的,不需要诸葛亮实际指挥,而且就算输了也不过损失一个没啥能力的诸葛亮。
综上所述,按照子午奇袭支持者的观点,子午谷奇袭不能成功,诸葛亮执行子午谷战略的结果,只可能是魏延在长安苦守一年,最终只得到诸葛亮因为没有魏延大腿可抱被魏军阵斩的消息。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