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第2页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偷个懒,转格隆的评价看看:

最新宏观数据都出来了。社零、投资、出口、工业增加值,全低于预期。
尤其社零,自由落体一样滑落,季调后的数据是过去十年的新低——唯一的经济学解释是,基于财富预期的购买力,在非正常、快速地消融。
投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涂脂抹粉的可能,消费不会。消费是经济最诚实的底色。
说实话,我想到过数据会不好,但也实在没想到会这么不好。
鉴于去年基数效应,以及中美宏观错配下半年才会加速,因此今年数据前高后低是必然的。这也是我很早就把三季度GDP增速调低到6字头,四季度GDP调低到4字头的原因。
但当前各数据全面、恐怖的降速,已根本不是中美宏观错配这个外因能解释得了的。大概率,我们内部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吞噬黑洞。这个洞不及时堵上,当下的困窘,或只是个开始。下半年,尤其这个冬天,我们所有产业,所有人,都会相当难熬。
基于显而易见的数据情势,我大幅调低三季度中国GDP的增速到5.5%。不出意外,央行会很快被迫再次降准。
至于投资应对,不复杂,强烈风险厌恶,求活为宜。
本月初应邀给某一线城市的企业家协会做报告,我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速已筑(见)顶。未来我们要接受和适应长期潜在经济增速回到4%上下中轴区间的现实与背景。回落的速度快慢,则取决于外部环境,但更取决于内部应对方式。未来所有都不适应这个变化的投资模型,大概率都会吃瘪。
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一个中国投资圈赫赫有名的参会朋友表达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格隆博士,近两年你对整体宏观趋势的判断似乎都谨慎偏空,忧虑多过乐观。从过去十年GDP的逐级下行看,看似也是对的。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说有这风险,那问题,但这些年,我们不也都活过来了吗?不都活得还不错吗?
我的回答是:那是你的幸存者偏差与幻觉。你住在最高的头等舱。海水灌到你这一层需要时间。只要你不看地面,你从30楼跳下,前29楼,你都会以为自己在飞翔。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精致型”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日子过得相当舒适。但也惟其如此,导致他们失去对长远危机的敏感,失去对经济基(低)层与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们无法客观判断过去的成就,有多少是来自自身的聪慧与勤勉,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时代大环境的馈赠。他们以为这种幸运能一直持续,并对大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曾有报道把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日子定在了2025年。

这种态度如果不是捧杀,也是极其无聊的。

且不说这种幻想对我们的现实内卷能有多大缓解作用,就说这个追赶速度,显然就不可持续。

这个很好理解,天花板近了,追赶速度自然就降下来了。就好比从40分提高10分是容易的,但是从80分提高10分就很困难了。

这次的数据虽然只是一个阶段性数据,但它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中国经济的成长之路并不像纸上计算的那么简单。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


user avatar   ben-xin-4-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前几天写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危机,然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几百条评论骂我,终于在不断的举报下被知乎删了。

结果,今天就出7月经济数据大幅不及预期。现在,完全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政策只是为了满足舆论。集中出让土地,我之前以为是加大土地供应,结果是土地供应不变,但是降低频率,人为制造紧张局面,变相提高土地价格,挤压地产商。东部地区,房屋出售面积增速低于中部地区,但是房屋出售金额增速居然还高于中部地区,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房价涨幅大幅高于中部地区。民众对房价不满,于是打倒几个地产商。

取消了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说是为了支持硬科技。确定不是为了压制民众对互联网巨头的不满?

小微企业增速依然大幅落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成长不起来不单是巨头垄断的原因,更多的是缺乏新市场,现在除了新能源,找得到一个新市场嘛。

6月经济数据,pmi大幅不及预期的时候,当时我就断言,央行会开启放水,结果,放水规模超出预期,预期是定向降准,结果全面降准。今天,央行续作MLF,预期是续作3000亿,结果续作了6000亿,也是大超预期。

年初,就说过,中国经济风险很大,看着数据很好看,但是,必须大剂量放水,才能夯实经济基础。非得等到现在,现在放水代价多大?一是外围都开始缩表了,放水对汇率的冲击,通胀成本怎么弄?二是,剂量问题,现在放水大剂量都没用,必须超大剂量 三是,企业竞争问题,疫情后,欧美产能都没恢复,正是挤压产能的绝佳时期,现在都恢复了,企业是否还有那么大的融资需求?从上月社融断崖式下跌就可以看出来了。

晚放水不如早放水,现在才放,亡羊补牢了已经。啥时候成绩指的不是经济增速,而是缩表了。放水等于通胀,通胀等于生活水平下降。那样,央行随便从知乎拉个人,都能操盘了。

…………………………………………………………………………………

之前被举报的回答,提出的方案是,减少放水的中间环节,直接通到就业里去。比如,国家直接从央行拿钱,以0利率,或者象征性1%,拿到钱后,用来上马高校的科研项目,组建产业研究院,兴建科研中心,从而带来大量的研发岗位。人为制造就业紧张局面,倒逼各大巨头加薪,从而让人才价值回归。

这样做的效果,一是变相提高了消费潜力,二是增强了创新动能,三是减少了银行作为中间商赚差价,四是可以精准调控。

结果,回答下,一看要给高校注资,全是打倒学阀的。立场错了,屁股歪了。实际上,连回答可能都没看懂。

学阀怎么产生的,不是高校钱多了,而是钱太少了,学校只能默许教授开展灰色产业来增加收入,教授收入的大头反而成了企业赞助和卖专利,以及水论文来拿各种基金的支持。当这成为行规,自然劣币驱逐良币。还有一些一线城市,有些教授都是校长写信请来的,其中不乏真爱国的,还有一些都是回国捞取其他资本的,但是,待遇比国际上要低很多,为了留人,学校不得不给予更多的权限。

学阀的产生,不是体制问题,不是人性问题,更不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弊端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说得通俗点,就是你指望李云龙的独立团天天遵纪守法一样。

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还有人记住没,前几年,可能是18年左右吧,li在开会时,告诫各bu,不要手伸得太长,给予互联网企业更多的宽容,当时,力推互联网+,而那时,也正是蚂蚁金服野蛮生长的时候,结果养虎为患。学阀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当时,期待互联网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而学阀就是期待学校少投入,多出成果,力推校企合作,各种基金,而教授自然而然的把压力传导至学生,忽悠学生加入各种实验室,或者增加学生的研发任务,造成高校已经不是教学的地方了。

再通俗点,这也不是高薪养廉,就相当于破产重组,导入战投,完善监管,轻装上阵。之后,就可以成为融资平台了,不断往里注入资金。因为高校里面存在一些优质资产的,还有这个平台非常重要。

…………………………………………………………………………………

一提高校就是学阀。和前几年,一提国企就是落后,垄断,却忽略国企的职能。国家不投入研发,难道指望互联网巨头去加强研发?

还有一个配套的解决方案,是扭曲货币政策,对于短期贷款非但不能扩张,反而要缩减。央行增加投放中长期贷款,并压低利率,用来增加企业建设长周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被沉淀成资产。

货币流向一是,研发岗,二是,项目的产业工人,三是股市。

这个配套方案也是美国在用的,弊端就是容易资产泡沫,效果也不如上面的直接,强力,上面的缺点是覆盖面不够广。所以,最好是配套一下。


user avatar   lei-wen-xio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年Q4一系列政策收紧,房地产三道红线更是早在八月就画出来…成天夜壶夜壶的喊着,总得知道憋尿难受的滋味…放心,活人不会被尿憋死。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大家的邀请,我感觉这个问题其实可大可小。就自己而言,较小的时间维度它没有太不达预期,较大的时间维度,中国经济和之前分享的一样,在2015年之后就没有走出来,我们已经不达预期6年了....这只是大时间维度里面另一个平平无奇的,不达预期的一个月....

为了让这个答案有一个喜剧收尾,我们先从大的宏观叙事开始。先从这些数据里面挑选出最经典的两个同步指标,消费零售和工业增加值。为了方便数据的获取,我用了工业企业利润代替工业增加值。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2017年之后,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同步指标分项(工业利润和消费)就一直没有回到之前的趋势线。

这个月很不达预期么?那也未必,实际上由于PPI的上行,工业企业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消费很不达预期么?也没有,但它同样没有恢复的动力。

上面这两张图让我想到的就是美国那个GDP增速图...

所以简单逻辑推理一下,我们有且只有三种情况:

  • A:经济指标将来,可以回到2015-2017年之前的趋势线
  • B:经济指标将来,不可以回到2015-2017年的趋势线,2017年之后是另一个趋势线,而2021年7月的数据高于这个趋势线
  • C:经济指标将来,不可以回到2015-2017年的趋势线,2017年之后是另一个趋势线,而2021年7月的数据低于这个趋势线

第一种情况需要巨大的经济改革,我自己觉得emmm,you know...看到再说比较好

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就比较精髓了,需要稍微思考一下。于是我们可以从宏观叙事里面走出来。

我自己觉得前段时间经济意外指数和国债收益率的背离,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一方面经济比预期要好,但债市投资者依然非常不信。可以说向上的蓝色线条代表了乐观看法,而国债收益率的下行代表了悲观看法。当然,因为我们的失业率有些时候失真,而失业率在经济意外指标中又特别重要,所以这个意外指数的质量没有太高。不过依然说明了很多问题。

除了数据可能失真之外,样本的差距可能也是不同看法的来源,从2015年之后,伴随着工业企业利润的走低,工业企业负债率的变化也非常有趣。

这里我想说的是,类比美国的情况,在总量增速放缓之后,不同部门内部结构的差距可能是放大的而不是缩小的。不是说总体的波动率和增速下来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差距就缩小了。

一个例证是,08年美国那个GDP的增速预期放缓之后,美国的价值和成长比价反而是拉开而不是缩小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上,A是最乐观的情况,B是最悲观的情况,C是比较中性的情况。

我自己不太相信A,至少没看到大规模的政策之前不相信,但我其实也不太相信B,因为我总觉得在后周期的时候看空,是个短期正确长期错误的事情。在繁荣的末期去看空更好。现在先行指标一直在跌而且很低,历史经验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显示有机会反转,至少不跌了..

另外一点是,上图这个先行指标一直跌,经济同步指标不说跌但至少也不好,油价最近也很动荡,这就是普林格经济周期最后第六阶段的征兆,历史经验是一般这阶段只要持续1-3个月政府就开始逆周期了。所以这种时候去悲观,是一个逻辑上没错误,但很容易被样本外数据干掉的观点.....

当然,悲观可能被样本外数据干掉,但现在乐观是更没有道理的....各个股指的远月贴水都很高,各个合约的平价看跌期权比看涨期权贵20%-50%。。。如果要简单点总结,大家从一个极其拥挤的市场里面走出来,做风格切换,换仓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保护自己...

简单来说,现在适合旅游....


我自己会比较相信C

意思是,我们正在期待一个逆周期的政策,这个逆周期的政策不足以把我们拉回到2015-2017年之前的增速趋势线。但这个逆周期的政策可能让信贷脉冲止跌,可以让我们锚定一个新的经济增速预期,央行给的态度是5.1-5.5%,持续到2025年。然后你这么一看你就会发现

  • 如果你接受了中国经济降速这个事实,如果你接受了未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速就是5.1-5.5%。那么和08年之后美国做对比,其实你会发现最近的数据没那么糟糕...历史就是这样的,天灾就是会让长期经济增速预期降低....
  • 我们可能就和2013年的美国人一样,要意识到,QE的极限,货币的极限,也就把经济搞成这个样子了,2.2%的历史经济增速如镜花水月。市场在新的预期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新的逻辑

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喜剧收尾


user avatar   purer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七月份中国的经济数据八个字解读:消费乏力,投资低迷。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8.5%;两年平均仅3.6%较6月大幅下行1.3个百分点。
  • 7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0.3%,当月两年平均增速大幅回落3.3个百分点至2.7%。

1、消费方面

有意思的是,消费主要由必选商品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给拖后腿了,可选商品和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下降较小。

这说明什么?贫富差距啊!

必选商品是家家都要用的,居然增速下降幅度远大于其他,这表明最广大群众买个“柴米油盐”都得精打细算了。

作为对比,可选商品和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下降幅度较小,则表明高收入人群消费习惯基本没变。

这也不奇怪,经济不景气,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作都可能朝不保夕,当然得惨淡经营自己的家庭了;但是,高收入人群几乎不受影响,看,汽车销量好着呢!

当然了,疫情的二次爆发和天气灾害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怕是不是主要原因。

2、投资方面

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下滑较大。

基建投资的大幅下滑是导致固定投资增速不行的主要因素,都已经负增长了啊。话说回来,基建大幅负增长表明什么?

表明国家不走老路啊,不再经济不景气就搞基建开发拉动GDP数字了,这其实很好理解,我国大基建基本成型,再不顾全局修基建就是过度修建、是资源浪费。这其实可以和国家最近禁止很多城市修建地铁、以及一些地区修建高铁结合起来理解。国家意志一目了然!

房地产开发投资都回到疫情前了,房地产开发以后都基本上不用看了,再瞎投资怕是闲自己血太厚、命太长!

基于我国当前政策的不确定性,我觉得资本会越发谨慎。课外辅导等就是例子,千亿投资分分钟血本无归。

后记

大家要习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像以前那样高速发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明明白白写了我国经济发展将向中低速换挡,以后要走高质量、精细化发展道路。

今天在群里和大家聊了一下通胀的问题,明确告诉大家,我国不会像过去那样高通胀了,不要担心人民币不值钱。

货币金融政策大放水是因为存在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预期,我们的经济增速和体量可以有效消化这些货币,同时,放水也无可避免让CPI增速拉大。

如果高速增长的预期没了,就不可能再大放水了,因为经济体量消化不了,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经济发展降速换挡,货币金融政策都会随着下降的,通胀速度也会随之降到合理范围。我国历史GDP增速和CPI基本上可以匹配。而且,这早就已经在先发国家得到了证明,比如日本和美国。

现在就是赚钱、攒钱,等待我喊“梭哈”,抄底优质资产!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堆崩溃论。

旗帜鲜明反对。联储放水兔子不跟,联储挺不过三月你敢信??

你们不敢信。

金主爸爸也,就这??

就这。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

住房、教育、医疗太贵了,和普通老百姓的低收入严重冲突。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中国的潜在经济危机,在我看来,有且只有一个办法来解决,那就是定向UBI。

这么说吧,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就是UBI,这是早晚的事情。国家应该早点建立一个完善的UBI体系。以中国数字基础建设的完善程度,这是一件技术上很容易的事情。

然而可惜,中国政府对旧的经济循环的路径依赖实在是太强了。实际上,旧的经济循环也有一个“发钱机制”,但是这个发钱机制的对象,是极少数的一撮人。什么是旧的经济循环?很简单,就是出口在银行间接融资,入口在政府基建项目,包括附属这个经济循环的一些外围金融机构,和有政府关系的接手政府项目的各色人等。而这些项目最终是服务于房地产,让政府可以卖更高的地价,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把这个循环玩下去。

高赞答案不是说收入增长是K型吗?所谓的K,上面一横就是这些人。银行贷款源源不断,地方债务越滚越大,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各色相关人等越来越肥,然而经济结构越来越畸形。

这个游戏能够永远玩下去吗?越南能够在经济学里面制造永动机吗?这样的GDP有多高的质量,生产力和效率有进步吗,科学技术水平有提高吗,老百姓生活幸福感有提高吗?

如果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可贸易部门才是真正的创造财富的,不可贸易部门本质上是一个财富分配的工具。

经济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贸易战和疫情大环境下,进出口是没有指望的。而投资,则是由于路径依赖而畸形独大。消费,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和居民债务率过高也没有指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选择因循守旧,继续走老路,让经济结构继续畸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呢,还是危机倒逼变革,对旧的经济结构开刀,走一条新路。

目前疫情在局部区域爆发的情况,实际上是很适合进行UBI实验的,对受到疫情影响而强行封锁的区域,对所有人发放仅可用于消费的数字人民币(不可转让,不可转做其他用途),是一件中短期有利,长期也有意义的事情。

突破旧的经济结构和发钱体系,直接把钱发给最需要的,最贫困,最需要支持的人和小商户,这比以往把钱发给基建—地产经济小圈子,要更有意义也更合理。

——————————————————————————————————————

有两个基本推论,本来以为大部分人应该明白的,但实际上来看,很多人不懂。在这里稍微解释下。

问题1:按人头发钱,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不就等于不发钱吗?

答案:这个认识是直观的认知,是错误的。按人头撒钱实际上会造成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估算,以2020为例,中国全年M2是200多万亿,为了便于计算,就算200万亿吧。假设只给成年人发钱,方便计算就算10亿吧。假如按稀释10%的比例,发20万亿的钱,每个人发2万块。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实际的财产变化是多少呢?这个值和你净现金数量有关。假设你的净现金是X,那么最终的资产变化:

Delta=(X+20000)/(1+10%)-X=(20000-0.1*X)/1.1

换句话说,发钱是让你亏还是让你赚,主要看你手里的现金有多少。超过了20万,你就是亏得;没超过20万,你就是赚的。为什么只谈现金?因为全民直接发钱对于资产的价格影响太复杂,而且影响是中长期慢慢释放的,很难说清楚。

不过从美股疫情以来发钱的结果来看,按人头撒钱大概率会推动资产价格升高。可以看下图,疫情之后的美股上升斜率变陡,涨势加快。

资产价格推高是有利于富人的,有利于金融资本的。所以如果要对冲UBI撒钱造成的金融泡沫,最好在按人头撒钱的同时进行加息,提高社会无风险利率。

这样双管齐下,一方面按人头发钱,大幅度提高了底层和下层的购买力,弥补了有效消费不足的缺口,推动了企业利润的上涨。另一方面加息,紧缩银根,打击了金融资本,避免了资产泡沫出现,也避免了金融资本过度膨胀。整体上,有利于底层,有利于实业资本,不利于金融资本。

问题2:为什么贫富差距大就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减少消费呢,难道富人就不花钱了?

回答:答案很简单,有钱人的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穷人的消费倾向很高。如果是最穷的那些人,为了维持基本生存,他们必须要把收入消费的一干二净,说不定还要借贷,消费倾向超过100%。而一个有钱的亿万富翁,再怎么穷奢极欲,他花的钱也只是个人资产的九牛一毛。相反,有钱人的投资倾向更高,因为要钱生钱嘛,而投资倾向高会进一步加大社会整体投资,导致整体生产更加过剩,有效需求进一步匮乏。

做一个极端化的推论,消费能力最差的社会,就是完全两极分化的社会,极少数(不超过四位数)身价百亿千亿的超级富豪,剩下十几亿全是勉强维生的穷光蛋。这种社会除了那极少数富人的一点点消费,就只剩下穷人勉强苟延残喘维持生活的消费了。但是假如十几亿穷人发动革命,革了极少数人的命,社会财富近似平均分配呢,那可以想见十几亿人的消费力会如何的爆炸性增长。

所以可以得到结论,同一个社会,在整体财富不变(或短期变化很小)的情况下,贫富差距越大,整体消费能力越低,生产越是相对过剩。这也是经济周期大循环的原因,其实就是周期性的贫富差距拉大——消费能力下降,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演变为政治危机——扩大到极致爆发革命和战争——革命和战争让财富重新分配——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既不认可经济要崩,也不认可经济很好。

我只是觉得你们的嗨点完全没搞对。

对于嗨崩的人来说,

经济崩—势必要搞大的—你们经费要断

对于嗨好的人来说,

经济好—大的暂时来不了—你们头发要掉

所以你们到底嗨啥呢?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7月,可能真的是中国经济周期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放在较长的时间线上回溯,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走势的转变点。由盛而衰,从此揭开类似日本失去十年的长期熊市序幕。

————————————————————————————————————————

众所周知,我大中国的地产市场,是靠广大国民吃糠咽菜借债按揭支撑着的。2015年老百姓的月均贷款增量是3234亿,此后地产去库存政策开启,2016年飙升到5285亿,2017年5965亿,2018年6150亿,2019年6195年。2020年在新冠的冲击之下,老百姓的月均贷款增量依然继续上升到了6550亿。不得不说,我大中国国民的买房欲望,那是真强。

好吧,再到今年上半年,月均贷款继续上升,到了7629亿的惊人高度。跟2015年比起来,老百姓的月收入其实并没有多少增长,负债能力居然翻了一倍多,这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就在七月发生了。七月份的居民贷款增量只有4059亿,较此前六个月的均值下降46.8%;同比去年七月份的7577亿下降46.4%;环比六月份的8642的下降53.0%。

无论怎么看,七月份的这一波贷款增量剧烈下降,都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信号——居民负债的转折点,就这么静悄悄的来了。——from 微博用户数据全是槽点


user avatar   liu-da-kan-ka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慌什么,坐等国家发钱。

公民基本收入保障制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少数人养多数人也是必然趋势。过去那种保就业率的路线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所需的人工越来越少。

过去总说,旧的工作消失,新的工作也会产生。问题是,第一,在数量上是否存在等量替代?第二,旧工人能否顺利转换到新时代。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有40年,这40年间如果你的工作被科技替代,你能保证跟上时代么?举例来说,学汇编的或许能转C,到CPP呢,JAVA呢,python呢,swift呢?你能指望一个50岁的老码农跟着学新技术么?人人都转管理?有那么多萝卜坑么?800人的钢铁厂替代40000人的厂。剩下的人难道再扩充49个钢铁厂?你用的不锈钢筷子也增大50倍?

所以,所谓的工作替代根本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那么就必须出现新的制度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否则,整个社会就必须压制科技来维持社会稳定,进而被更先进的生产力淘汰。于是,未来全民基本收入制度是必然的。现在无非是到了这个门槛。欧洲可以收美国的数字税,河北能不能收北京的数字税?陕西能不能收上海的数字税?四川能不能收深圳的数字税?谷歌的垄断和百度,阿里,腾讯有什么不同?既然商业上全国一盘棋,那么税收呢?就业呢?消费呢?是用中国的市场来培育超级企业反哺全国,还是各地搞保护主义搞菜鸡互啄?这不难选择。

所以,这种集中的制度不改革,收入分配又怎么能真正调整?而中国我觉得正在布局这个事,但第一步是先收税,再发钱,而不是美国那种印钱发钱。别只看美国一个数字好像很好,真经济好,现在急的是中国不是美国。去年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大放水,就中国逆着走。反正我是看不懂这操作,但我大有信心。至于一些回答给出的建议,我都能看出来蠢的不行,就别现眼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2021 双十一天猫总交易额 5403 亿,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 3491 亿,你贡献了多少?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已过巅峰,甚至有可能步苏联后尘」的观点? 
  超市长期用糖果代替找零,大妈攒够糖果「付款」,双方的做法合理吗? 
  二战时期,日本国认为美国人都是少爷兵,怕死,战斗意志极差。现在国人是否也正在犯二战时期日本人的错误? 
  如何看待利玛窦和马嘎尔尼对中国不同的描述? 
  如何解读《经济日报》记者佘颖撰文称「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俞敏洪直播带货前景如何? 
  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呢? 
  特朗普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 
  泉州基民花一万多买了 1314 只基金,如何评价这种投资方式? 
  你吃过最贵的一顿饭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大自己六岁的牙医喜欢上自己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资深参议员发布推文称「美国在台湾省有3万驻军」?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