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奥林匹亚号防护巡洋舰(C-6)? 第1页

  

user avatar   xichuangyue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奥林匹亚号是美国“新海军”(New Navy)第三代巡洋舰的开端,可以算是美国海军开始追赶世界一线水平的一个标志;就具体设计上来说,是在“速射炮革命”时期,融合了美国独有问题的对速射炮革命的一个初步回应,或者说解答。

最近刚好在看新海军早期的一些材料,所以也稍微有兴趣多讲两句,把奥林匹亚号的起源从头理清。

所谓新海军,起源于1883年3月由美国国会授权建造的3艘钢制巡洋舰(亚特兰大号、波士顿号、芝加哥号)与1艘钢制通报舰(海豚号),构成所谓ABCD中队。这些战舰的性能都很平庸,特别是在航速这一关键指标上落后时代:两艘亚特兰大级仅13节,芝加哥号14节,在阿姆斯特朗巡洋舰重塑了“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她们作为巡洋舰是失格的(亚特兰大级还是个低干舷设计),而且其工期也不短,芝加哥号甚至拖到了1889年才完工服役,可以说在船台上就已经完全过时了。

然而,从美国内战结束到此时,美国的海上力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停滞时期,他们只在1870年代获得了十余艘木质蒸汽炮舰,其技术水平与内战时期相比没有任何进步。美国造船业在这段时间也是整体衰退的,钢铁与蒸汽机的产能被用于西部开发,而非海上贸易。而这一时期的技术演进又非常迅速,所以对新海军而言,甚至可以说能造出新舰就算成功。ADCD中队的意义更多地就体现于这一层面:它们被称为“squadron of evolution”,代表着推动美国海军工业朝向全新的钢铁蒸汽战舰与后膛舰炮前进的努力。新海军本身也由此得名,它被宣传为将与过去的木壳战舰海军完全决裂。这些战舰作为新海军的第一代巡洋舰,没有被纳入编号体系。

第二代巡洋舰包括编号从C-1到C-5的五艘防护巡洋舰,开工于1887-1888年,完工于1889-1891年,一些较小的通报舰等也可以归入这一代。她们又可以分成两个批次。C-2查尔斯顿号的设计来自英国,是典型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舰设计,外形与浪速级颇为相似;C-3巴尔的摩号的设计也来自埃尔斯维克,原本是提供给西班牙的设计;C-1纽瓦克号是美国自己的设计,以上三舰在1885-86年预算下设计建造。引入国外设计的决定来自于新任海军部长惠特尼,显然国内设计并不令人完全满意。

同时,美国海军(非正式地)提出了巡洋舰的分等:一等巡洋舰6000-7000吨,短时间内(即强压通风下)可以达到19.5节;二等巡洋舰4000-5000吨,短时间内可达到19节;三等巡洋舰3000吨,短时间内可达18节。4400吨的巴尔的摩号设计自然通风航速为18节,强压通风航速为19.5节,符合二等巡洋舰的指标,自然被选为下一阶段的模板。C-4费城号是巴尔的摩号的复制品,C-5圣弗朗西斯科号是纽瓦克号的复制品,但动力装置规格向费城号看齐。另外,与之前8吋炮与6吋炮混装的模式不同,这两艘巡洋舰改为统一的6吋炮,这个转变很有趣,下文也会提到。她们作为第二批次要晚一年。

这一批巡洋舰中,查尔斯顿号仍然配备了二胀蒸汽机而非三胀机,其动力并未比三年前开工的浪速级有何进步,火力也稍逊之,在那个年代三年的时间差已经不小了;纽瓦克号、费城号、圣弗朗西斯科号还配备了三桅帆装,这是考虑到贸易袭击舰的定位,在远离本土、没有加煤站的条件下行动,风帆动力可能是必要的,以确保在关键时刻有充足的燃煤可用——不能说这种想法没有道理,但当你看着美国人在1885年一本正经地讨论欧洲巡洋舰1870年代的设计议题时,美国海军的巨大空窗期也就非常直观地摆在面前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巡洋舰都具备较高的航速,相对较重的火力(侧舷2门8吋+3门6吋,或6门6吋),高干舷,适航性很好,防护也有一定水准,尽管不能说其设计已经完善,但作为巡洋舰战争的主力,她们是合格的,美国人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努力到此几乎可以宣告成功了——如果不是撞上了速射炮革命的话。

这里还要谈一谈美国巡洋舰的航速问题。同时期欧洲巡洋舰的航速跃进其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快速邮轮,它在战时可能会被改装为辅助巡洋舰。美国人没有参与到这一航速竞赛之中,他们认为这样的船只占百分之一,要使巡洋舰具有如此高的速度,就必须接受过高的尺寸、成本和运营费用,这一观点一直持续到1890年才发生转变,其结果是哥伦比亚号(C-12)与明尼阿波利斯号(C-13)。而在整个1880年代,美国巡洋舰的航速由其潜在对手(外国巡洋舰)决定,而非其潜在目标。

海军速射炮源于对抗鱼雷艇和扫射敌舰舰面的需求,实际上最早的那一批海军速射炮就是大型化的手动机枪,比如著名的哈奇开斯五管炮。进入1880年代,为了防止轻型速射炮的打击,大多数舰炮都配备了轻型防盾,这在1870年代是很少见的。轻型速射炮的威胁也仅此而已。成熟的防护巡洋舰其理念关键在于以防护甲板维持其下舱室的水密性,以其上的煤舱与防水材料保护储备浮力。轻型速射炮的有限威力让它很难威胁到后者(当然也就更威胁不到前者)。1883年左右,最大的速射炮从3磅提升到了6磅(57mm),其穿甲弹能在1000码距离上击穿超过2吋钢板,2000码穿深略高于1.5吋,但装药仅4盎司黑火药,爆炸威力与现代手榴弹大致同一级别。但质变很快就会发生。

1885年,埃尔斯维克开始研发一种120mm速射炮,它在1887年测试时,仅用47秒就完成了10次瞄准射击,按45磅弹重来计算,相当于每分钟574磅的投射量;相比之下,旧的6英寸后膛炮重量二倍于前者,弹重也大约是两倍,每分钟仅能射击1-2次。还是在1885年,法国化学家Eugène Turpin取得了以挤压注塑的方式为炮弹制造苦味酸装药的专利。视情况不同,苦味酸的爆炸威力可达黑火药的2-3倍。它们彻底改变了战舰的设计。

更早的低射速火炮由于射弹数太少,单位时间内命中率也较低,所以每一发都必须是致命的,要能击穿装甲,摧毁船只的重要部分,这可以拿来解释1865-1880年的几乎所有装甲舰设计。但低射速火炮的打击效率毕竟太低,之后人们倾向于再加上一些副炮,以相对快一些的射速和更灵活的操纵性来打击敌舰的储备浮力,这是188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设计逻辑。如果是纯粹的巡洋舰交战,重炮有时会被舍弃,像是C-4与C-5号巡洋舰,欧洲同时期也有一些这样的设计。而速射炮把这一方向推进到了极致,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敌舰的无防护部分施加以足够烈度的打击,通过摧毁无防护部分使敌舰失效。较小的速射炮战舰可以对抗很大的重炮战舰,看起来这一发展方向非常适合巡洋舰。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但很可惜——他们的速射炮技术一样落后于时代。

速射炮的关键技术在于黄铜药筒的工业化量产,口径越大,制造就越困难;后膛系统的设计也有影响。在欧洲人已经把速射炮推进到6英寸100磅的时候(100磅左右被认为是单人装填的上限),美国速射炮还只在4-5英寸的范围内打转。1889年还只存在于纸面上的美国6吋速射炮预计每分钟射击5次,而同时期的阿姆斯特朗设计可达到8-10发/分钟,表明了后膛系统设计上的差距。这导致1888以来美国设计中对8吋炮的偏爱,他们指望用8吋260磅的重型炮弹来弥补投射量劣势。

这里是重点所以强调一下以免有人看漏:美国人选择8吋与4/5吋混装的设计,是为了弥补投射量差距,他们的目标设计是全6吋;这与英国一等巡洋舰——比如埃德加级——混装9.2吋与6吋,以及一些阿姆斯特朗巡洋舰——比如高砂号——艏艉各配备1门8吋炮是不一样的,后者强调的是在巡洋舰对决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对抗重型装甲舰的能力。

速射炮革命也催生了防护设计的转变。对法国人来说,他们对高爆炸药的感知更为清晰,因此在Dupuy de Lome号上面,他们选择了覆盖全舰侧面的100mm镍钢装甲,这完全保护住了储备浮力,同时也将火炮的炮座、供弹置于保护之下,火炮本身也置于炮塔中,炮塔的防护水准同上,装甲巡洋舰构型就此诞生。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如果速射炮发射穿甲弹呢?英国人在抵抗号铁甲舰上做的实验表明了结果,4吋厚度装甲不仅不足以抵御6吋穿甲弹,还会被打出大量碎片,造成可观的二次杀伤。因此在吨位有限的前提下,英国人选择对火炮及供弹施以足够抵御6吋穿甲弹的防护,而舰体仍维持旧的防护巡洋舰构型。在布雷克与埃德加级上面,受吨位限制,这种模式尚未完整化,直到强大级才拥有了全面的炮位防护。

美国人的观点,正如海军部门188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达的那样,在未来装甲必须更广泛地分布,以保护火炮炮座和炮手,以及水线和动力系统。装甲并不需要很厚;在1890年左右,4英寸被定为一个有效的标准。

有了这些前置信息,我们才能开始讲一讲奥林匹亚号。

1888年,美国国会批准了7500吨的(一等)装甲巡洋舰与5300吨的(二等)防护巡洋舰各1艘,前者原本打算建成一艘战列舰(美国人当时的一个惯用手法,实际上是战列舰的缅因号编号为ACR-1),但后来成为真正的巡洋舰,即后来的纽约号(ACR-2)。后者吨位规格的上涨则与航速标准上涨有关,前面提到美国二等巡洋舰的航速标准是常压航速18节,强压通风航速19节以上,而新防护巡洋舰的常压航速标准提高到了20节,与外国巡洋舰的发展相匹配。

1889年8月,新防护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中出现了这样几个火力配置:2门8吋+12门6吋RF;4门8吋+36门4吋RF;4门8吋+8门6吋RF。为了针对速射炮威胁,人们开始倾向于为炮位配备4吋装甲,最节约吨位的方案显然是把4门8吋炮放在艏艉的两座双联炮塔中,施加完整的装甲防护,两座单管炮塔相对浪费吨位。多了这些额外的防护重量,副炮就被局限于10门4吋,6吋会过重。副炮拥有4吋炮盾,之间彼此分隔,以避免连带破坏,布局则确保了正前正后各有4门可以射击。

如前所述,此时的6吋速射炮还停留在纸面上,指标也很一般。4吋炮虽然是速射化的,但威力显然不足,所以在火力评估中,反而是8吋炮的评分最高,4门8吋炮的主炮火力也就正式确定下来,而到了1890年11月(可以看出设计有多么拖沓),副炮改为10门5吋,吨位增大了些许,主炮塔的装甲削薄以平衡重量。唯一的投标者,联合钢铁公司把该舰拉长了10英尺,以获得更宽敞的锅炉舱。奥林匹亚号的设计就此定稿,她于1891年6月开工,1892年11月下水,1895年2月完工服役。

时任海军部长特雷西把她描述为一艘快速贸易袭击舰,试航速度将达到21节(也确实达到了),持续航速19节,续航力最大可达1.3万海里(只能在非常低的速度下达到,强调这一指标的意义在于替代风帆),而速射副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横向对比很困难。在技术大跃进的年代,一两年的时间差往往就会造成天差地别的结果,拿一些更晚的设计比较(比如俄国1895年之后开工的那一系列大型防护巡洋舰)属于欺负人,而同时期的设计中,体量与这艘5870吨的巡洋舰对等的却几乎没有。这里选取法国Dupuy de Lome号(1887年开工)与Pothuau号(1893年开工),以及典型的速射炮化阿姆斯特朗巡洋舰吉野号(1891年开工)作为比较对象,RN自用的二等巡洋舰此时与阿姆斯特朗巡洋舰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差别,不必多谈。德国的奥古斯塔皇后号也可以拿来比较(但委实没什么特点)。

奥林匹亚号首先需要强调的优点是航速。她的动力很“硬”,1250吨的全重对应13500马力的功率,这个功重比较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更高的可靠性,而绝对功率并不低,同时美国人也较少使用很高的强压通风功率,这也降低了动力系统的损耗,提高了可靠性。相比之下,吉野号自然通风功率10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20节;强压通风功率高达15750马力,籍此获得22节高速,这未必是好事,布雷克级的22节与强大级的22节就很能说明问题(详见半檐花落:皇家海军一等防护巡洋舰Powerful-class的航行能力)。法国巡洋舰则不必多说,本身设计航速就不高,动力系统可靠性也很差,Dupuy de Lome的动力舱布局颇为拥挤,Pothuau好一些。奥古斯塔皇后号没什么可说的,12000马力21节,尽管其吨位比奥林匹亚号更大,但长宽比也更大,也就获得了更好的速度表现。

续航力最终还是由载煤量决定,奥林匹亚号这方面中规中矩,最大载煤量1100吨左右,其中400吨包括在设计正常排水量之中,与日巡、法巡差别不大,英国同时期的二等巡洋舰阿波罗级与阿斯特莱亚级也大致是这个数字。奥古斯塔皇后号包含在正常排水量中的载煤量更多一些(750吨),所以也可以看出其航速指标更“硬”一些。奥林匹亚级的主炮与副炮炮位均在露天甲板之上,本身是平甲板构型,相比艏艉楼布局、副炮位置较低的吉野号,高海况下保持战斗力的能力更优秀,与Pothuau号、阿斯特莱亚级、奥古斯塔皇后号差别不大,Dupuy de Lome由于其艏楼船型、高置炮位与炮塔化设计,适航性与高海况战斗力表现应该是最好的。

从防护设计来说,奥林匹亚号与吉野号均为典型的防护巡洋舰构型,差别只在炮位防护上。阿姆斯特朗(包括RN自己)这一时期的二等巡洋舰设计理念是,维持旧的防巡基本构型以确保航速和火力,同时把旧有的后部开放式炮盾加厚到能抵御高爆弹直击的程度(他们选择4.5吋)。这种设计抵御高爆弹的能力较差,但面对穿甲弹时,由于次生损害较低,表现会更好。Dupuy de Lome则是另一极端,面对高爆弹时可以几乎无伤,但面对穿甲弹时破片损害最为严重。奥林匹亚号的8吋主炮位表现出后者的特征,其余方面与前者一致。彼此之间的防护效果将更多的取决于对方的弹种选择。从大东沟海战的弹药消耗情况来看,日方弹药消耗以钢铁榴弹(弹底引信钢制通常弹,在这里可以等同于前面所说的穿甲弹,这也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不展开)为主,与我掌握的部分英国速射炮备弹情况相一致。法国美国的情况我目前手上没有更多的资料,所以不好多说。Pothuau号值得多提一句,她的侧舷装甲带削薄到60mm,副炮也变回炮盾化而非炮塔化,炮盾仅54mm,用这些换取了176mm的主炮塔装甲,后者基本可以免疫6吋炮任何形式的打击,但这个装甲带只能说避免了被高爆弹炸出大洞,副炮则近乎不设防,主炮提供的火力又很有限,炮座防护也有限,很难说是好的改变。

火力方面,Dupuy de Lome的火力最差(单舷1门19cm炮与4门16cm炮,后者还不是速射炮)不必多说,更晚的Pothuau号单舷2门19cm炮与5门14cm炮,仍不算强。这里也可以看出法式装巡设计的代价,装甲挤占了太多吨位,火力与动力都不得不削弱。吉野的单舷火力为3门6吋QF+4门4.7吋QF,对比奥林匹亚号的4门8吋+5门5吋RF,美国5吋与英式4.7吋大致相当,关键就变成6吋QF与8吋的对比。美国8吋炮射速仅一分钟一发,260磅弹重,6吋QF弹重100磅,实战的持续射速能维持每分钟4-5发,爆发射速可以加倍,投射量差距十分显著。前者唯一的优势在于穿甲能力,但如前所述,这一时期的巡洋舰对决中,6吋穿甲弹已然够用,8吋的穿深优势很难发挥。奥林匹亚号使用的8吋35倍径炮仍是1880年代的旧式炮,与后来的8吋EOC、宾夕法尼亚级上面使用的8吋45倍径Mark 6等新炮差距显著,也几乎不具备对抗高规格装甲的能力(比如英国一等巡洋舰上常见的5-6吋硬化甲炮廓)。可以这么说,把奥林匹亚的4门主炮代换为2门6吋速射炮(当然了不能是此时美国人自己的设计),火力状况将会更为直观。相比单舷2门6吋+4门4.7吋的RN阿斯特莱亚级,奥林匹亚号稍具优势,相比奥古斯塔皇后号(单舷2门150+4门105)优势则要更大一些。

总体来说,奥林匹亚号的设计充满了妥协:如果美国拥有堪用的6吋速射炮,那么她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吨位,又或者可以加强主炮防护,而不必停留在仅能抵御高爆弹的尴尬强度上。但无论如何,她还是实现了同时期二等巡洋舰中的一流水平,算是美国巡洋舰发展史上颇为关键的一步。有没有可能实现更好的设计呢?事后来看,火炮改为全5吋QF、剩余吨位用于加强炮位防护显然会更好,不过这有点求全责备了。证明了速射炮效能的那场战争结束于1895年,刚好是奥林匹亚号完工的那一年。

如我们开头所说,奥林匹亚号是美国新海军第三代巡洋舰的开端。再回到前文所述的“在未来装甲必须更广泛地分布,以保护火炮炮座和炮手,以及水线和动力系统”,这就是同时期的一等装甲巡洋舰纽约号,她拥有4吋水线装甲带(尽管窄而短),8吋主炮的防护强化到足以抵挡6吋穿甲弹的水平;之后是火力进一步加强、设计进一步完善的布鲁克林号。前文还提到了后来的哥伦比亚号与明尼阿波利斯号,她们用七千余吨的大吨位换取了22.5节高速与大续航力,可以说是美国人第一级完美的贸易袭击舰,是巡洋舰战争真正需要的类型,但也是美式巡洋战略的绝唱。自此之后,美国造舰方向转向战列舰,大型巡洋舰的建造要到1900年才重启,而到了那时,她们已截然不同。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但是不太懂。

我理解奥林匹亚为代表的早期美制二等巡洋舰实际上是披着二等巡洋舰的壳怀着一等巡洋舰的心去设计的,这让她们其实横向比较比较难以找到“其他國家的同行們”?以奥林匹亚为代表,她有类似于一等巡洋舰的载煤量(千吨以上),有大型巡洋舰上才有的重型chasers(首尾各一对8in),很高的航速(海试最高21kt持续性19kt),以及远超过普通二等巡洋舰的装甲(2-4.75-3);这些都是明显的大型,一等巡洋舰才有的特点,让该舰在斗兽棋中对早期二等三等巡洋舰有非常舒适的优势。但是反过来,在小型巡洋舰的舰体上堆叠数量如此庞大的武器,装甲和锅炉的结果是轮机空间,备弹量,所需舰员等等领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比二等巡洋舰更有劣势。

真的要比较的话问题是究竟要和谁比?

抛砖引玉仅提供一些候选人。1890年前后类似的产品里——

俄国:

舰队巡洋舰:1895年Polladas/Auroras/Dianas
远东部署巡洋舰:1898年Varyag/Variag;1899年Askold;1899年Bogatyr
大型袭击舰(装巡/二等战列舰):1890年Ruriks; 1895年Peresvets

(90年代帝俄海军总计6艘防护巡洋舰可以对比:90年代初动工三艘不太尽如人意的狄安娜级,统一6in设计无重型火炮,计划用于舰队任务;90年代末瓦列格开始三艘远东地区需求的防护巡洋舰分别从美德订购,同样统一6in设计。这是吨位上最接近奥林匹亚的项目。

90年代俄海军有一批大型袭击舰在建,吨位上达到/超过一等巡洋舰,包括90年著名的留里克三舰,有装甲带无chaser炮塔,以及95年的佩列斯维特。)

法国:

90计划前袭击舰:1885年Tage;1886年Cecille;1887年Algers;
1890计划:1891年Friants/Chasseloup-Laubauts;1892年Linois;1892年Descartes;1894年D'Assas/Du Chaylas;1894年Catinats;
领舰:1894年D'Entrecasteaux

(最后一批早期远洋防护巡洋舰是87年建造的阿尔及尔,此前在建的类似项目包括Ceille,Tage和de Lome,这些舰艇在吨位和定位上类似于奥林匹亚。在Alger和Tage之间的法制防护巡洋舰在大小上都更小(3000吨左右)。

90年新造舰计划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前无畏/巡洋舰建造,Chasseloup-Laubauts到Descarte在大小上接近英制二等巡洋舰,也在定位上与奥林匹亚类似。)

英国:

小型防护(二等)巡洋舰:1889年Apollos/Medea改,1893年Astraeas/Apollo改,1893年Eclipses/Talbots/Astraea改,1897年Highflyers/Eclipse改;
大型防护(一等)巡洋舰:1888年Blakes,1889年Edgars/Royal Arthurs/Centaurs
海外(二等)战列舰:1890年Centurion/Barfleurs;1893年Renown;

(89年开始的二等巡洋舰基本都溯源于Medea,吨位从三千吨级到Talbot/Eclipses时达到五千吨奥林匹亚级别。二等巡洋舰通常携带统一6in武装。

大型一等巡洋舰,部分由于怀特对细装甲带实际防御效率的怀疑,在90年前后仍然是防护巡洋舰,包括布莱克,半人马,以及之后的“超级巡洋舰”强盛。半人马外一等巡洋舰携带首尾chaser(单座9.2),载煤量更大(高者达1500t),执行任务相仿但是在吨位和级别上都超过奥林匹亚,显然不适合相比,仅因为留里克列出所以同样列出。)

日本:

前甲午时期保护巡洋舰(with heavy chasers):1884年浪速;1888年三景舰;
保护巡洋舰:1890年秋津洲;1892年须磨;1896年高砂

(前甲午时期针对定镇购舰的结果是IJN在90年前后有一批携带有最重型火炮的防护巡洋舰,这一特点在甲午后不再重复。其他“正常”防护巡洋舰与奥林匹亚可比。)

德国:

小型海外(防护)巡洋舰:1886年Irenes;1890年Kaiserin Augusta;1895年Victoria Louises;
早期大型(装甲)巡洋舰:1896年Furst Bismarck;

(提尔皮茨时代前/提尔皮茨早期的德制防护巡洋舰可能是最接近奥林匹亚的设计,维多利亚路易斯在体量上非常类似于奥林匹亚,虽然此后同吨位/更大型巡洋舰在设计上转而增加了水线装甲带成为日后更熟悉的德制装巡。)

意大利:

大型(装甲)巡洋舰:1890年Marco Polo;1892年Vettor Pisanis;

(意大利海军缺少二等巡洋舰需求,也不在同吨位舰艇上使用穹甲巡洋舰。意大利防护巡洋舰大小上更接近于三等巡洋舰或者小型二等巡洋舰。)

不考虑早期缺少巡洋舰需求的意大利舰队,英法俄的同吨位防护巡洋舰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口径火炮配置(6in),重型火炮(通常来说双联8in或者单装9.2in)在这一级别的巡洋舰上很难负担。虽然奥利匹亚选择5in本身是无关于8in,单纯基于此时美制5in/6in对比的结果,在一艘五千吨左右的巡洋舰上安装4门重型炮塔装chasers仍然是非常有···1890年代早期美制舰艇火炮堆叠风格的产品。一直把这些首尾炮称作chaser也是为了突出这一点:这并不是日后1912年或者1936年我们熟悉的,有远距离(相对)精确射击能力的现代化“炮塔”;而是巡洋舰的首尾炮,或在近距离上对水线射击,或在追击/被追击的过程中用于交火。考虑到精确度,以及奥林匹亚本身的载弹量问题——其效率在奥林匹亚成名的马尼拉湾海战可见一斑。

好的一面来看,其8in+5in混合武装和重防御意味着其对比Talbot的纸面结果仍然是乐观的(无论怀特怎么说)。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真的需要续航力13000nm(!),有一等巡洋舰级别火力,航速超过20节的产品——那么连帝俄都可以咬咬牙搞出来万吨的留里克吓出强盛,又何必指着一艘六千吨巡洋舰自欺欺人呢。这不像是一艘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做二级巡洋舰的设计,而是直接目标于世界一流的结果。所以看起来更像是设计之初打定主意先确定了设计规范(防御指标,超大续航力,航速从18提升到20+,2*2座8in,5inQF炮组),但是最终不得不想尽办法打包装进预定船壳里的结果。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为什么有海军陆战队,而没有陆军海战队? 
  为什么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国海军建造了一批主炮口径较小的战列舰? 
  东风导弹系列在世界弹道/洲际/巡航导弹处于什么地位? 
  如何评价江阴海战? 
  现代九六式主战坦克的炮射导弹是否可以威胁二战重型巡洋舰? 
  库兹涅佐夫或者英法大型航母有可能卖给印度吗? 
  《啊海军》里面森下自称“下士”是不是字幕有误?? 
  关于中美两舰长资历对比,各位有什么评价? 
  人类历史上编制人数最多的军舰? 

前一个讨论
线列步兵时代为什么不给第一排举盾牌?
下一个讨论
如果二战德军获得所有现在地对空火炮的技术和足够的生产原材料有多少影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