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已经开始调查责任事故了。
首先,这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确实让郑州这个内陆城市措手不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都缺乏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但不代表是纯粹的天灾,事故责任也同样存在。
其实郑州已经很幸运了,地铁里困了五百人,在洪水快要淹到头部的时候,救援来了,如果救援再晚一会儿,或者水位涨的再快点,真出现几百人的死亡,就是震惊世界的大惨案了,估计领导们想想也挺后怕的,所以这种事必须追究到底,该处理责任人就要处理,该总结经验教训就要总结,防止悲剧再次上演。
再分享一个故事吧,两位小遇难者。
许玉昆和李浩鸣,两个14岁的初中生,相约一起玩耍,李浩鸣骑了一辆电瓶车去接许玉昆,出门时,雨不大,下午两点左右。
接到许玉昆后,折返途中雨越下越大,他们选择在郑州京广北路隧道避雨。
但是这次的暴雨让人措手不及,用不到3小时,水灌满隧道,两个孩子生死未卜。
后来第八天,两个孩子都被找到了。
他们还没懂得生命是什么的年纪,就被这场灾难吞噬了。
他们在死前可能都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逃不了。
其实还牵扯出一系列荒唐事。
李浩鸣的遗体被许玉昆家属错认并火化。后来在其他地点发现许玉昆的遗体,才知道一直未找到的李浩鸣被许家认错。
但是许家当时支付了李浩鸣的费用,李家则称,许家连自己孩子都认错,属重大失误。
李许的亲属因此在网络上对线。
两个孩子生前是亲密无间的好友,生后父母却因为他们争执不休。
倍感凄凉,让人唏嘘。
还有一些其他事情值得关注
泡很久的尸体很难辨认,只能通过抽取尸体心脏里的血液进行DNA检测,那些找不到遗体的亲属,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财力才有可能先到自己的亲属。
如果不验DNA,就很有可能出现错领遗体的事。
被错领遗体的家庭的寻找就变成了徒劳。
领取遗体需要亲属支付费用,有些人可能因为不愿意支付费用而放弃寻找、领取。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愿遇难者安息,生者平安健康 。
嗯,国家应急管理局的结论公布了,咱家要做个记号!
辜负人民的人,终究逃不过审判!
公务员这个概念啊,太宽泛了。
有些同志啊,明明是个办事员,非要把自己和市领导强行归类就不对了。
红色预警发布之后完全无动于衷,死了200多人,中央也派调查组了,某些人可不能拿基层公务员的辛勤血汗给自己做挡箭牌。
不要用一句英雄的城市掩盖官员的工作失责。
尤其是当有些官员意图利用各种悲情舆论蒙混过关的时候,更要擦亮眼睛。
英雄的是郑州人民,但是有人辜负了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以前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今年体会得尤其深刻。民生多艰,路途坎坷。
人在郑州,差不多已经傻了。即心疼我的父老乡亲,也心疼自己。
在我印象里,郑州是降雨降雪不多的城市,类似于今年这种长时间强降雨少之又少。
大河有水小河流,大河没水小河干。
大形势不好的话,对于每个公民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这一波洪涝灾害加疫情的车轮战下来,对于郑州的旅游业和餐饮行业,是重大打击。
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害怕遇见这样的事件。
洪水接着疫情卷土重来,对于打工人也是一场灾难。
挤公交,坐公交,大家都知道人挨着人不安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希望雨过天晴,希望郑州更好。英雄的人民,才有英雄的城市。
努力,加油。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季风气候区,7月是这里的多雨季节。然而,除了近期受台风“烟花”影响的地区之外,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是偏少的。这包括了集中了我国精华的长江以南地区,“北大仓”东北三省,“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及云贵高原大部区域,“三江源头”青藏高原。谁说降水带在北抬?你看大西北干旱成什么样子了。河南一次极端降水过程的背后,是大面积的干旱。目前的农业生产还高度依赖自然,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变化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没等到海平面上涨淹没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农业连年歉收就把人类社会打回原形了。像猴子一样生活的原形。
遇难人数比我原来估计的多了很多。
经济损失比我原来估计的少了很多。
1.在多次接到暴雨红色预警的情况下,郑州地铁究竟是如何做出了继续运营的决策(直到下午暴雨真正到来)的呢?
2.卫河和贾鲁河上游泄洪的时候,是否有经过流域内统一调度,并及时向下游发布预警呢?
3.河南农村的农业保险推广和理赔执行情况是怎样的?
4.河南规划湿地面积及区位对预防和应对洪涝灾害能起到哪些帮助呢?可否进一步优化呢?
这些问题肯定不是最终调查报告能够彻底覆盖的,我自己记下来,以便未来有机会时去查好了。
这两年的极端天气过后,咱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微调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302位遇难者中,因地下室、车库、地下管网等地下空间溺亡39人(地铁5号线14人遇难,京广路隧道6人遇难)
[1]
尽管遇难者主要还是丧生于洪水和泥石流,但占比超过了10%的“地下空间遇难者”还是很值得注意。
因为这是突然出现的安全缺口。这预示着我们以前的一些安全意识,对未来的气候不管用了。
看着地下空间里的绝望,隔着屏幕都令人崩溃。当时那情景,空间越来越小,死神越来越近,一秒都不敢代入。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危险。
如果没有及时救援,或者灌入的水位更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今后遇到类似极端气候,地铁是否该停运,何时停运,有没有更稳妥的方案?地铁入口处的防洪措施就那几个沙袋吗,有没有办法争取更多的时间?我希望这次灾难后,全社会能给出更好的答案。
我向来不以媒体视线在哪判断哪更需要帮助,那样很可能有失公道。
但这件事不一样,这次郑州是被极端天气破防的。人们对千年级别的大雨,根本没有充足准备。而且以后会不会止步于此也很难说。
网上也有一些受害者被洪水冲走的镜头,也很震撼,但没有地下地铁受困视频传播广,很重要的是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绝境没有思想上的准备。
今天国务院成立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
希望地下空间的问题,我调查组不要局限于找责任人。总结出规避方法也是必要的。
这两年死于极端天气的各国百姓没有一万也得有几千,百年一遇已是家常便饭,今后世界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一些往年不常下雨的地区也得提高警惕。地铁什么时候停运,管道什么时候停工,什么样的天气停课,这些规矩得有进一步的改良。有任何可以预防的方法,值得全国推行。
不是说一定以前谁做错了,而是气候变了。
一场暴雨,河南全省302人遇难、50人失踪;郑州一市292人遇难,47人失踪。
一省一市都是三位数的遇难同胞,这个数字在太平岁月里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在平时的时候,1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就算得上重大事故,足以轰动一时,30人以上死亡就是特别重大事故……这次河南(尤其是郑州)虽然不是事故而是天灾,但300+的死亡(还不计入失踪)就已经超出了很多人原本设想的最糟糕情况了。
7.20那天的时候,在老家的朋友给我发来了小区楼下马路变成河、汽车漂走的视频,当时已经觉得十分诧异,没想到雨能大到这种地步。第二天,新闻上说初步统计遇难者12人。朋友还在跟我说,“怎么可能才12人呢,我听说地铁里都差不多十来个了”,我当时还不敢相信,跟他说,这种事不能道听途说,还是等官方消息,别一不小心成造谣的了。
没想到,朋友一语成谶,其后几天,遇难者数字不断攀高。下午门诊还没结束,手机叮得一响,我瞟了一眼,正好看到这个新闻:
要不是新华社的消息,我可能都以为是夸大新闻……但有时候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就像302这个冰冷又残酷的数字一样,有时候事实可能比你以为最夸张的谣言还要残酷——300多个跟我们一样的同胞,可能那天早上他们还在跟我们一样正常地上班、上学、办事、出门……几个小时后,就不幸成为了这个冰冷数字中的一员。我相信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她们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亲人爱人、都是饮食男女、有自己的爱恨情仇……
可是一场灾难过后,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和事物,看不到奥运会的开幕,看不到苏炳添的高光时刻、看不到“吴签”被绳之以法……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吃饭、通勤、躺在床上的时候滑滑手机刷刷知乎、微博、豆瓣、抖音、淘宝了……
很早以前我刚上临床的时候,有位老师告诉我,这一行干得久了,就会明白四个字——“及时享乐”——的重要性。只有在医院里,可能才会意识到人的生命有多么短暂又有多么脆弱。意外、疾病、毒物、天灾……都可能随时随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这样的事情见识多了,你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觉得,医生这个行业是没有资格说自己“救死扶伤”的,因为医生治疗疾病的办法可能就那么几种,但疾病也好、意外也好、灾难也好……带走生命的办法却成千上万种。
一场灾难过后,我们可以缅怀逝者、可以总结教训、可以反思人祸、可以追究祸首……但无论怎么缅怀总结反思追究,逝去的终究是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一些宏大叙事的目标,而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另一个“河南老乡”许三多说过的那句话一样: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