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合资紫车零部件领域的一名攻城狮,针对这个问题聊一点自己的想法。
之前在外资减振器厂工作了五年多,本来该厂只在中国做大众 通用 福特三大家,对国内品牌嗤之以鼻。但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外资车企市场低迷,因此在16年左右决定进军自主品牌,并成功拿下长安 吉利等车企项目(因为一些历史狗血原因没有拿下长城),自主品牌小组因而扩展到十多人,后来又拿下理想 小鹏 长城华冠 华人运通 高通 等等造车新势力。
其实现阶段自主品牌为提升自身形象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较大改革,15左右的车系基本上都标配合资减振器,10万左右车系标配国内减振器厂。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差异点,像大众通用福特的减振器开发体系是跟减振器厂在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福特的减振器研发体系与供应商的开发体系已经水乳交通,经常可以从彼此的标准中找到对自身概念的解释。而自主品牌在研发体系的建立方面存在的现状是:根据供应商的标准逐渐修正,但是在标准建立过程中只是基于主机厂甚至是主机厂攻城狮的理解便起草发布,并没有在项目开发过程和供应商进行讨论更新,甚至外资供应商在给国内主机开发配套中时刻提醒保留自主知识产权,刻意不对外透露相关参数,比如DFMEA只展示,不分享,在提交PPAP资料时也只是提交首页封面。
以上便是在研发方面的差异,不过这种现象随着合作的加多加深,我相信会逐渐改善。
至于品控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中国不缺研发和制造好车的能力,缺乏的是能持续制造输出高品控车辆的能力,这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由于成本或者其他原因一直偏差拉动,就是说你图纸或者标准中已经定义公差范围,但是由于实际受限,又有项目压力多以跨部门一拍板给个偏差拉动,现场多家管控一下。我之前见过某品牌的畅销车型减振器活塞在量产后一直是供应商偏差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