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一个比较叛逆的说法,为保安全还是匿名了。
我觉得戴锦华老师,是有不少问题的。
最明显的是三点:第一,精英视角。有朋友说戴老师反思精英主义,但她也只是反思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她就是精英阶层,这就决定了她看待社会和事物的态度,永远是居高临下的,而不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
她的思考很多是空中楼阁,只停留在电影文本分析,其实对现实没什么指导意义,可是一般的观众并不理解其中的差别。这可能会是下一种公知范本,但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好像还很享受这种虚荣,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第二,女权主义论调。戴老师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年龄对个人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年龄对于学术的影响很大,并不是精力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很多老学者还停留在过去,或者他们的层次到了世界,于是他们的认知和受众产生了错位,题目说的是B站的戴老师,B站受众是谁,不必多言。
女权主义在戴老师那个年代非常时髦,而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已经不仅仅是喊两句口号那么简单了。文化研究是将现实当做活文本的学科,最应该与时俱进。我本希望她能将女权主义革新,可是她似乎做得并不好,她只是取了女权视角做评论,而并没有对女权主义有多么深入的研究和突破,有同样问题的还有李银河老师。
第三,学者的局限性。我不忍心把她跟于丹,曾仕强这些人并列,虽然她产出的内容愈发让我有类似感觉了。但无论如何,我个人觉得,所有学者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学术泰斗,也逃避不了,因为人无完人,不可能谁什么都懂,思考什么都正确,只是这种局限性很容易被他们广博的学识掩盖而已。
而在今天,年轻人因为生存压力带来的衍生品——近于病态的学历崇拜,让很多人面对戴老师北大教授这样灿烂的头衔,失去了质疑能力,把他们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唯一真理。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学术的最高价值就在于质疑。
而且因为学者本身掌握着很大话语权,但他们却没有主导权,而如果掌握主导权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那学者其实非常容易被利用,稍微一歪曲,别人理解的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感兴趣可以看看戴老师一些课程的标题,看看标题,听听内容,你细品,品品,真的搭得上吗?恐怕绝大多数未必吧,而这只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操作罢了。
最后,我对戴锦华老师个人没什么意见,而且我一直都很喜欢她。她来我们学校办过讲座,当时我还是翘课去听的,当时就觉得,她是个很有情怀的学者,以上只是就事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