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女权主义的代表。
尽管张爱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但她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处女作,是 19 岁时写就的《天才梦》。
张爱玲在这篇文章里写下了后来被无数次引用的句子:「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蚤子。」
当时正在香港大学读大一的张爱玲,不是无缘无故就有了这般老成的看法。
1920 年秋天,张爱玲出生于上海滩一个业已没落的书香门第。
她的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爷爷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母亲黄逸梵是江南水师提督的孙女。
但张爱玲的童年过得并不好。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吃喝嫖赌抽一样都没落下,毫无志气、挥霍无度,一身纨绔子弟的习气。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是个新女性,她心气高,不能忍受丈夫终日浑浑噩噩度日的样子。
因此夫妻俩终日争吵谩骂,即便在张爱玲出生后也没有丝毫好转。
在张爱玲 4 岁时,黄逸梵以监护人的身份,与张爱玲的姑姑前往英国留学。
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一离开,她的父亲就立刻把妓女出身且脾气暴躁的姨太太带回了家里。
张爱玲本就看惯了父母争吵的童年,从此变得更为疏离和冷漠。
母亲的离开,以及父亲的暴戾,在张爱玲心中种下了一颗冰冷的种子,让她后来形成了难以对人亲密起来的性格。
张爱玲的母亲去到英国后,学起了油画,又游遍法国、埃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在世界各地参加舞会,极大地开拓了眼界。
张爱玲八岁时,母亲和姑姑一同回国,她度过了自己童年最开心的一段岁月,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学起了英文、钢琴和绘画。
但好景不长,黄逸梵再也难以接受与丈夫共同生活,于是请律师办理了协议离婚。
她搬到一处公寓里居住,不久又前往法国学习油画和雕塑,直到抗战前夕才再次回国。
黄逸梵离婚的态度很坚决,但又有些放心不下孩子。
黄逸梵发现女儿的聪明远超同龄人,为了让女儿在那个尚未脱离愚昧的年代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她支持张爱玲进入西式学校接受教育。
在她的建议下,11 岁的张爱玲进入了费用昂贵的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
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骆驼死得久了,连支撑一副空架子都困难。
张爱玲就成了学校里比较穷的那一类学生,加上家庭的原因,她变得格外早熟而自立。
这个时期的张爱玲,已经开始写一些读书评论类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后来又陆续发表散文。
在学校里,她可以是那个被同学羡慕的天才,但在家里,她还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17 岁时,张爱玲被继母冤枉,父亲对她拳打脚踢,打得张爱玲倒地不起,还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幸好有张爱玲祖母留下来的老佣人在旁劝阻。
张爱玲从此被锁在一个空房间里,她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为逃走做准备。
张爱玲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在那个房间里。
大概在那个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在张爱玲的心中,就已经不存在了吧。
张爱玲找到机会从家里逃出来,去找她的母亲黄逸梵,希望母亲能够收留她。
此时的黄逸梵刚从法国回来不久。
她是个非常有主见的新时代女性,但确实算不上一个好母亲,时而对孩子关怀备至,时而对孩子冷如冰霜。
张爱玲的到来给她增加了经济负担,她扔给张爱玲两条路:要么结婚嫁人,要么继续读书。
张爱玲选了第二条路。
张爱玲后来回忆自己的父母,对母亲是又爱又恨,对父亲则无话可说,和陌生人没有区别。
1939 年,张爱玲考上了伦敦大学,本来可以拿着奖学金去往英国。
但这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欧洲战场都一塌糊涂,局势十分不明朗。
英国之行没能成功,张爱玲选择进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求学。
但她没能顺利从香港大学毕业。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
这时的香港岛上,有两个民国时期最耀眼的女作家,一个是正在走人生最后一程的萧红,一个是文学之路刚刚起步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学业被迫中断,她转到圣约翰大学试图完成学业。
但学校师资力量太差,加上自己求学经费不足,两个月后,张爱玲退学了。
离开学校,张爱玲选择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有些作家啊,大概是天生就具有远高于绝大多数写作者的天赋,让同行们又羡慕又嫉妒,只能冠以「天才」的称谓。
天才总是横空出世的,例如张爱玲。
1943 年,23 岁的张爱玲连续发表《倾城之恋》《沉香屑》《茉莉香片》等多个短篇小说,很快就红遍上海滩。
与萧红不同,张爱玲的目光,打从一开始就盯在婚姻、家庭、爱情、女人这样的命题上。
她的小说也比同时代的作家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张爱玲通过描写大量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一方面揭露男权社会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摧残,一方面又对女性本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和批判。
尤其后面这一点,张爱玲的眼光远超前于时代。
直到现在,还有大量如 Ayawawa 之类,打着女权主义幌子,却公然哄骗女性、大开平权运动倒车的家伙屡屡得手。
一次就会有上百万女性被骗得团团转而不自知。
因为人总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弱点,总是想把自身存在的问题转移到别人头上去。
而张爱玲却用犀利而冷酷的目光,像个外科大夫一样,稳、准、狠地将人性弱点层层剖开,让人不得不面对。
这时的张爱玲写下了另一个流传甚广的句子:「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成名的好处,张爱玲很快就体验到了。成名的坏处,也随之而来。
刊载着张爱玲文章的杂志,被送到了日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那里。
这个 38 岁的男人立刻就被张爱玲的文笔所打动,很快又要到了张爱玲的照片。
这个汉奸,就是胡兰成。鲁迅骂郭沫若的「才子加流氓」,放在他身上也许更为合适。
如果论作品,在人文大师群星璀璨的民国时代,胡兰成大概能排个中等偏上。
但论不要脸的流氓行径,这位是文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胡兰成一生女人无数,没有名分的一夜情和嫖妓都暂且抛开不提,他光正式的婚娶就有 8 次。
这还只是他自己在晚年的自传《今生今世》中主动承认的数量,许多他不满意的女子,从头到尾只字未提。
胡兰成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抛弃一个。
从结发妻子到歌女,从小护士到同学父亲的姨太太,从房东的太太到青帮大佬的女人……
到七十多岁时,看到喜欢的女人,他还要撩。
大概,民国时期的泰迪,是可以成精的。
人品和作品,永远要分开看。
这样的情场老手盯上了毫无恋爱经验的张爱玲,就像经验丰富的老猎人看准了不知世道险恶的大白兔。
胡兰成追求女人最有毅力,女孩不理他,他能在人家门口站上一天,一旦女孩忍不住开口搭理了他,就完蛋了。
胡兰成一生的文学成就,大概都体现在说情话,和为自己开脱这两点上了。
张爱玲写文章固然辛辣老成,但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她还是很快被胡兰成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时的胡兰成,已经有了第三段婚姻。
张爱玲的姑姑知道了,劝阻张爱玲不要爱上他,不要与他交往。
可是,女人一旦陷入爱情啊,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聪明如张爱玲,也是一头扎进泥潭里。
张爱玲给了胡兰成一张照片,照片上写了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句话后来也被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引用。
可是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怎么可能被珍惜?
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了,胡兰成在婚书上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撩人技巧可见一斑。
张爱玲在与胡兰成的婚姻中,把自己摆在了一个过于卑微的位置。
婚后的胡兰成依然处处留情、招花惹草。他在医院里爱上了一个护士,后来竟然还把这段风流韵事写成文章给张爱玲看。
张爱玲看不下去,他就动手打她。
这个时候,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日本宣布投降,汪伪政权垮台。
汉奸胡兰成,成了国民政府的通缉犯,四处躲避追捕,流窜在浙江境内。
张爱玲冒着战火,怀着满心期待重逢的心情,来到温州乡下找胡兰成。
胡兰成逃亡,本来住在同学家里,结果又把同学父亲的一房姨太太给拐跑了,逃到温州同居。
张爱玲这一找来,事情很快穿帮,张爱玲伤心欲绝回了上海,但还是给他寄去大量钱财,供他逃亡之用。
1947 年,张爱玲选择痛下决心告别这段感情。
她写信与胡兰成绝交,但随信,还是附上了 30 万元。
这 30 万元,是在上海红透了半边天的张爱玲,两本书的稿费。
就像一颗爱心都喂了狗,她还是要将这条狗喂得肥一点。
许多年后,三毛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原型,写成了《滚滚红尘》。
1947 年,张爱玲的母亲再度回国,她把手上的稿费换成了二两金条:
「感谢你以前为我花了那么多钱,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现在还给你。」
「还」这个字,算是彻底斩断了母女之情。
张爱玲有个弟弟,生活境遇很糟糕,他写信向姐姐求助,但从来没有得到过援助。
在旁人看来,张爱玲过于冷酷无情。
但她对姑姑的感情很好。
她被父亲毒打时,姑姑为她出头也挨了一顿打。
她无家可归时,是住在姑姑家里。
她求学时生活费紧缺,又是姑姑给她出钱。
学业中断后,她也是长期住在姑姑家里进行文学创作。
只有她的姑姑,是从头到尾都对她很好。
张爱玲无数次在文章里写到自己的姑姑。
后来,她不仅经常给姑姑寄钱,还将自己所有作品在大陆的版权交给姑姑搭理,所得收入也都赠送给姑姑。
后来的张爱玲,彻底看透人世,把人生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学创作上。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从上海去到香港,又从香港去到美国。
在那里,她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比她大将近 30 岁的德裔剧作家赖雅。
两人互相理解,度过了平淡而美好的十年,直到赖雅去世。
后来,张爱玲在洛杉矶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
她写小说,写剧本,做翻译,做学术研究。
她不回书信,不约朋友,不见记者,搬家次数超过 180 次。
她有大笔存款,房间里却空空如也。
世人都以为她晚景凄凉,但这些其实是她自主的选择。
张爱玲的一生,几乎所有决定都是出于自己主动的选择。
选择逃离父亲,选择学业,选择趁早出名,选择与胡兰成结婚,又选择离开他,选择离开中国,选择穷困却了解她的第二任丈夫。
晚年,她选择了极简的人生,将一切多余的东西从自己的生命中删除。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她彻底站在滚滚红尘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注视芸芸众生。
1995 年 9 月,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的尸体时,她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
她穿着整齐的旗袍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毯子,遗嘱和各种证件整齐地放在房间门口。
闻讯赶来的友人将她火化后,骨灰撒入太平洋。
本文由公众号简族专栏作者 @封尘 创作。
文章首发公众号 简族(ID :jianzu1126),欢迎搜索关注。
微信公众号搜:简族
关注后回复数字 1 到 4,即可免费获取几十万字简族精选文章,让你思想和人生都获得爆发式成长。
回复『 1 』到公众号后台,获取三万字成长类人物文章,让你在成长过程中快速学会成功必备要素。
回复『 2 』到公众号后台,获取四万字文化类人物文章,让你的大脑迅速具备精英人士思维。
回复『 3 』到公众号后台,获取三万字情感类人物文章,教你学会人世间的爱情真谛。
回复『4』到公众号后台,获取两万字社会类文章,带你了解世间百态,拥有更正确的思维方式。
「简族」,青年精神图谱,做最好的90后人物类读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录。
听说,比同龄人更有思想更优秀的人,都关注了「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