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将“基因组中存在很多毫无功能的‘垃圾 DNA 序列’”这个选项解读为“基因组中存在很多毫无功能的序列,这些序列叫做垃圾 DNA”,进而总结为“生物联赛称垃圾 DNA 毫无功能”并将“垃圾 DNA ”定义为“对数十年前的研究发现的非编码 DNA 的俗称”,那么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一部分非编码 DNA 可以有功能,其中一小部分十分重要。
但是,组委会完全可以说“毫无功能的序列才叫垃圾 DNA,凡是被新研究发现有功能的序列,就不算是垃圾 DNA。在各种生物的基因组里,没有功能的序列本来就很多”。这是说得通的。
要注意所谓“众多事实和研究成果”所称的“功能”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算得上日常所称的功能,大部分委实是没有下限的。你多看一些那样的研究就会发现,如果那些全都算功能,干脆说“让突变发生在没有其它功能的序列里,通常可以避免突变造成危害”也算是功能好了。
例如 2012 年 DNA 元件百科全书(ENCODE)项目的研究人员用宽泛的定义(生物化学功能,能转录成 RNA、能结合组蛋白、涉及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等全都算“功能”)宣布人类基因组约 80% 的部分有功能,这之中大多数功能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
2017 年,Dan Graur 的计算显示,人类基因组中至少 75% 的序列不应该有直接的功能。
Graur 综合考虑了物种传代过程中面临的有害突变的风险性、人类历史进程中已知的人口稳定度和繁殖率,在演化上为“本身并无作用”的序列找出作用:
题目将这上纲上线为:
这属于“拿着鸡毛当令箭,大肆发泄对教育体系的不满”,没有讨论的价值。
不过,这个题有别的漏洞可以攻击。
旧学名 Amoeba dubia 是现名为无恒变形虫(现学名:Polychaos dubium)的物种,其“6700 亿个碱基对”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技术整出来的[1]、可信度有限[2]的结论,而且变形虫、纤毛虫的巨型规模基因组往往经历了纳米染色体化和数千倍的多倍化。声称“基因组大小与物种的复杂程度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的显微镜的性能不足以让人看清单细胞生物在干什么。变形虫、纤毛虫的那一个细胞是极度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