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是没错的。
其次,在中国“公知”一词慢慢变质的原因是不少人以公知为名行卖国之事,这一点其他回答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我想重点说的是,在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们出现这种变化其实有其必然性。
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意思是热心于社会事务的专业人士,他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社会事物。这种性质带有强烈的精英色彩,背后的逻辑是:普通大众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知识分子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大众。
这放在百年前或者几十年前没有问题,但是放在现在,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权威被解构的时代,这种逻辑很容易因为“政治不正确”,而被大众厌恶,毕竟它其实在说大众比这些知识分子愚蠢,不管事实如何,普通人听了肯定不爽。
另一个问题在于专业被细化,同时知识获取变得简单。当今的专业越来越细,大部分专家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非常有限的临近专业中具有专业性,稍微偏离一点,他们就和普通人差别不大了。
但是热衷于公共事务的人能够做得到只对自己的专业发声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本身就是复杂的,绝不可能只在某个专业内。这其实就削弱了公共知识分子最大的武器:“专业”。很多人一不留神就说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育”大众,结果很容易被指出其不专业的地方。
最后,公共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在强调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时出现的。而在当今这个扁平化,权威被祛魅的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有些落伍了。
你看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动了谁的奶酪?
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
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来说,不是贬义词。
但某些人垄断“公知”一词的词义解释权,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来篡改其真实含义。
就像有人说“文学是用来批评和揭露黑暗的”一样,谁规定文学就一定是用来批评和揭露黑暗的?怕是民国那些著名的文学大师、作家都没有谁敢这么说。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垄断“文学”一词的词义解释权。
要评论知识分子好不好,可以查一下此人所任职的高校或院所的同事或此人教过的学生是怎么评价他的。那不是真实性更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