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又有一堆不读条例原文的...
四部门发的是指南,全名《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
这份指南只对想要拿下“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这块牌子的校方,才是硬性要求。如果不在乎,指南就是废纸。
估计督工狂喜。
很多孩子乱吃,很多家长乱喂,还有很多学校为了赚钱,乱卖。政府出面,以校园为抓手来规范健康饮食,多么社会化抚养。
而且明确打压高糖高盐高脂,规定运动时间和肉蛋奶,武德十分丰沛。
虽然我国之前也有“营养校园”等一系列的学校饮食管理措施,但总归太散。这次出指南,大概是想像建设重点学校一样纲举目张,把成熟经验从试点到全面推行。
这是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好吐槽的。
细看指南,规定得挺细的。现阶段想冲刺这块牌子的学校必定是猛龙过江:
一,证照齐全,没有食品安全前科;
二,孩子要上营养课,学校要有营养师(兼职也行),定期要做体检;
三,明厨亮灶,食材要可追溯,食品要留样;
四,餐具高温消毒,一人一份,不交叉不混用不密集聚餐;
五,高糖高盐高脂不能卖,含糖饮料和调味碳水零食不得打广告(零度健怡狂喜);
六,食谱和营养素要公示,每餐必须至少要有谷薯杂豆类、蔬菜水果类、水产畜禽蛋类、奶及大豆类(这里估计指的是豆奶)4大类里的3类;食品种类每天至少达12种,每周至少25种;尽量减少煎炸烹饪手段,自制饮料需标注含糖量;(靠,这是真的很健康)
七,每天至少1小时的阳光运动(就是必须室外),教室照明达标率必须100%,小学体测优良率至少80%;
八,还有消毒啊培训啊检疫啊巴拉巴拉。
由于不是强制,且校领导必须为主要责任人,所以我倒不是太担心总体的执行情况。学生咔嚓一拍,家长一举报,麻烦还是挺大的。
这不能算传统艺能一刀切,这是传统艺能“试点——反馈调整——逐步推广——再调整”。
这个过程必然会出很多烂事,但这就是改革,至少不能停下来。
中国青少年的营养状态还是比较费拉的:6岁以下超重肥胖率10%,6至17岁接近20%。此外,肉蛋奶摄入不足、膳食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还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你甩给双职工996的父母解决(说好听点叫“市场解决”),那就有点没良心了;单靠校方解决,必然又会形成“只有少数名校才有好食堂”的恶性循环,最后还是便宜了学区房。
就是要政府介入,就是要强行摊牌指标要求每省每市每县都得整几个,就是要无视经济差距而只看人口,就是要和政绩挂钩。
不然你怎么逆市场自我调节的力量?
只有行政手段才能强行保障一部分资源去向资本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就是逆周期调节。
损耗肯定有,食堂腐败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有了这些试点经验的积累,以后哪怕一堆破事,好歹有规可循可责可追。
总好过一边虚空吵吵,一边食堂给孩子吃“绝代双椒”(青椒炒红椒,我真吃过,算肉菜),一边小卖部里卖各种来路可疑的饼干辣条。
改革是痛苦且缓慢的,不要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想起我高中的时候,因为小卖部,被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处主任联合约谈。
我在我们那边的一个四线城市的县城中学念书,因为县城的教学质量比市区好,但离家远,所以从初中开始就是住校。
对小卖部的印象就是——垄断、混乱、坏学生多。
高二的时候,好像是过生日还是什么原因,去小卖部买巧克力分给朋友吃,就那种德芙的一块一块的巧克力,然后买回来给同学分,打开一看,是那种很劣质的、颜色都不均匀、斑驳的巧克力。
一看就是假的啊。
然后我就找小卖部,人家肯定不认啊。
然后很气愤,第二天打电话给我们当地的日报社,举报新闻——小卖部卖假货,住校生出不去校门,只能默默承受。(只能说我当时也算一个小标题党)
人家日报社也很给力,当天就电话给我,然后第二天来学校采访我调查啥的。
约的第二天中午(因为上午要上课),结果上午的时候,数学物理全没上课,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是不是打电话给电视台还是报社了,举报学校的事情。
我就说对啊,因为小卖部卖假货不承认,我留着证据,还有一群同学可以作证。
当时我的班主任是年级部主任加教务处主任,政教主任是物理老师,于是,他们两个给我做工作,大致意思就是这件事学校会处理,就不要搞到新闻上去了。
我不肯,我就说你们有本事把我关在办公室,只要我能出门,采访我就要录。
然后他们俩就慌了,叫来了小卖部的老板还是什么人。
那人也是搞笑,进门还口气很大——就是两块巧克力嘛,我退给你,说着就摔了两百块到桌上。
我当时直接往办公室外面走,我说,我是要你这点钱?
然后班主任立马就说了几句那个老板,大致意思就是学生不是要你这个钱,他是要你道歉。
我说,我不是要道歉,我是要曝光。
然后办公室三个人哑口无言。
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很明显就是小卖部的老板和学校的这些人都是一伙的,毕竟全校几千学生,就一个小卖部,高中生下了课,零食雪糕饮料什么的总要买的,住校生出不了校门,只能在学校里消费。
所以08、09年的时候,那个小卖部的老板,宝马奔驰什么的好几辆——那是一个四线城市的县城。
后来中午和报社的记者见面,人家也尽职尽责,摄像机录音笔都带了。我就带他去小卖部看,然后我还想当场再买巧克力,结果小卖部的人说没了。
也不让他拿摄影机拍。
过了一会班主任几个就来了,然后把我又带回办公室,也不让记者拍啥的。然后我一个跟我一块说要举报的同学就陪那个记者溜了,我被领回办公室。
后面这个事自然是叫了我爸妈,我爸妈以不要耽误了课业,这个事别计较了为由劝说我。
可能当时也不坚定,觉得学校一帮领导啥的折腾我一天,也比较胆小,就有点松口。
我一松口,班主任就让小卖部的人赔偿,说你总要把钱退给他。
然后他说着有拿出那两百块。
然后我当时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可能觉得反正这个事闹不下去了,心里又气不过,就说,
我要500。(哈哈哈哈哈哈我现在回想怎么没要一千块啊!!)
然后我班主任也懵逼了一会,可能没想到我还有这一波操作,但是反应一会又赶紧跟那个老板说,你当然要赔500块啊,你快点。
然后我就拿了500块回了教室,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是英语课。
我回去以后,大家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个是我一天没去上课,大家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那500块干啥忘了,小卖部消停了一阵,学校说是整顿,但毕竟小卖部本身就和学校有关系,也没整顿咋样。
垄断的生意,还能怎么整。
后来毕业之后还去过那个小卖部一次,没什么变化,就是卖货的几个人换了,老板还是那个老板,想来那几年学校的学生更多,赚的更多把。
在我们那个小城市的县城中学,大多都是这样,学生关在学校里上课,每周几十一百块零花钱,吃饭在食堂,其他生活用品啥的如果不是每周爸妈送过来,基本就是自己去小卖部买。
肯定有人不满这种垄断,所以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也提供送货服务,就是你想买什么发短信过去,人家给你送进来,或者在围墙那里递进来。
能送进来的校外小卖部不多,据说要和门卫搞好关系才可以进,但因为可以送货上门,所以生意也格外好。
我们那个时候的现状就是这样,一个中学,学生是最大的GDP。
很久没回去了,据说现在学校重新发展改造,建了新的体育馆、新的教学楼,宿舍楼都翻新装了空调,实验楼的条件也好了。
就是不知道小卖部还在不在。
无意诋毁母校,我很感谢母校那几年,教学质量没的说,连续十几年都是全市第一,全省前十。我们班当时(实验班)所有人都是985或者211,北上广武加起来占到全班一半吧。
班里有些是城里的,有些是农村的孩子,但大家都在一起拼高考,没什么攀比,班风挺好,我觉得那段时间挺难忘的。
也不是死读书,我们当时全班有一个很厚的记录本,大家在备考的同时还会在那个上面写很多“不主流”的文章或者随笔,主要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好,总是鼓励我们思考,虽然她总说——我知道你们like实验班不重视语文,但是你们高考总要考的!
那个本子写了好多我们当时对未来和社会的稚嫩的思考,我们当时私底下还会经常传阅李敖、柏杨老师的书和文章。那本册子后来毕业的时候,几个同学找了出版社想印出来,但因为有些内容不允许刊印,我们还空了好几页空白作为提醒(他们当时叫做沉默的抗议)。
现在我电脑里还有那个封面
有机会再知乎上也发发我的文稿。
扯远了。
我只想说,中小学去掉小卖部是好事,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总觉得是垄断、劣质等代名词。
没了这部分,学校会更好。
大概2014年左右,就有类似的政策开始施行。
就我看到的来说。
第一,学生有钱花不出去,很着急。
很多家长又不会关心学生,只能通过给钱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关心。
所以像我们这种寄宿学校,就滋生了很多二道贩子。
比如,走读生从校外带东西进来卖。
比如,某些老师带东西进来卖给学生。
比如,校外超市隔着栏杆卖东西。
比如……
第二,很多学校还在偷偷开超市。
不让在学校里,那就学校外,只留一个窗口对着学校。
不让卖垃圾食品,那就只卖面包卫生纸。
不让卖吃的,那就只卖文具玩具生活用品。
有人的不行,那就无人的。
实在不行,自动售卖机什么的,也不是新鲜玩意儿。
为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吧。
第三,文件下来了,却没有相应监管措施。
目测只是一个提醒性文件,
“你们太过分了,这事儿不能摆在台面上,都给我挪桌子底下去。”
就跟前几年的快播和东莞一样。
何况,这只是一个“指南”。
当年我们衡中也是有小卖铺的…
我念的是寄宿制学校。当时校方担心学生攀比,食堂采取包伙制,即每月交统一的费用,想咋吃咋吃(不包括每人一个的荤菜),在校内没有小卖部,家长会上三令五申不用给学生带零花钱。燃鹅,中学生长身体的时候,虽然学校食堂在当时的学校食堂当中很丰盛、很良心,但是下了晚自习很多人都会饿。解决之道,就是跑到一处设在院墙位置的厕所,踩着洗手池,够到厕所墙体上部的扁窗,窗外有一个小卖部……后来老板有了小灵通,接受电话订货。大家用校内的IC卡公话,让小卖部老板准备好货品,在校门冒充家长送补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保安被老板斡旋到位了,睁一眼闭一眼,传说烟酒也能买来。我是2000年入学,那时候有手机的土豪学生很少,班上有人带个MP3来,大家就惊为天人,对外联络靠校内IC卡公话。我的想法是,寄宿制学校还是建议保留小卖部,商品可以由校方与家长协商决定,出售不会伤害学生的商品,并接受家长监督。
如果校门口有小卖部、有美食广场、有超市的话还好,要是没有的话,中学生可遭了罪了。
就拿我们初中来举例吧,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中午校门口那是相当地热闹,米线、炸鸡柳、烧烤、麻辣烫、炸串、各种盒饭盖饭应有尽有,一到中午或者是晚自习之前的大课间,学校里里外外就跟节日派对一样,到处都是人,为了美食而狂欢。
学校食堂门可罗雀,不仅东西难吃,而且还小,还热,还挤。
而我们高中,门口就没那么多小吃,食堂则是高一高二食堂还行,高三换了一拨食堂管理者、厨师,然后饭菜就变得难以下咽了。
我们高三因为午饭的事没少受罪。有的人宁可跑到校外老远去吃很贵的小饭馆,中午那一小时几乎都浪费在路上了;还有的人中午就吃小卖部的面包和方便面、干脆面,也不吃学校食堂的垃圾饭菜。
而多年后的如今,我再去我初中门口溜达,发现街道上的摆摊都被肃清了,热火朝天的一条美食街现在冷清得让人难受。不知道小卖部还在不在,如果小卖部也没了,学生就只能从家里往学校带泡面了。
中小学的食堂普遍很拉胯,尤其青少年们都是对饭菜的口味有着很高需求的人,一般不会甘心吃那种猪食一般的东西。
但是学校里的小卖部,却是学校内很暖心的一道风景线。只要下课,总能看见小卖部里挤满了人,干脆面、比萨卷、蒜香青豆、辣条、威化饼、各种饮料,为学生带来数不尽的快乐。
而如果学校是寄宿制的,那超市和小卖部更是学生的命脉了。生活用品几乎每天都要补充,杯杯碗碗、拖鞋、小风扇、创可贴、打印、漫画海报啥的,虽然琐碎,却十分必要。
尤其夜晚出去游玩归来的时候,看到远处小卖部的灯光,浑身的疲惫和失落都被抖落掉了,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迎上心头。卖一瓶冰绿茶,一瓶青豆,回宿舍来两局三国杀,那叫一个惬意。
如果这些东西都没了,我不敢想象学生们会过怎样的日子,吃的饭不如猪食,买东西要去八里地之外,真要这样,那以后地处偏僻的学校可能招人都费劲了。
与其禁止学校开小卖部,不如大力整治下某些做猪食的学校食堂吧。
这招叫用力过猛,就和碧血银针一样,把握不好力度,戳伤了很多学生心灵的高速公路。如果只是规定不得售卖垃圾食品,那完全可以,可是这一刀切下来,连吃个小冰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种青春,不是我们要的性感的青春。
食堂菜有多难吃,读过书的人应该都有所体会,我国有两件事情是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变的,一个是台湾问题没有改变,另一个就是食堂菜的味道没有改变。吃了食堂菜,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想逃去小卖部找个安全的避风港,但是小卖部已经没了,不吃的话就饿肚子吧。
不过对于学校管理和上面管理是有帮助的,难吃的菜都吃的下去,那难读的书也可以读的下去,难住的宿舍也可以住的下去,难做的工作也可以干的下去,对于培养吃苦耐劳的打工人而言非常有必要。
如果说学校外面的小卖部可以出去买,也无所谓。或者学校学校外面有吃饭的地方也行,大不了大家凑点钱出去吃个快餐,从小就学会了工地搬砖工那一套,提升社交能力也不错。
可能这也是为了缓解父母压力吧,在家里做饭不要做太好吃,免得去了学校就吃不惯,挑食,能吃饱就行,现在就想吃好吃的,长大了想吃什么我想都不敢想。
食品管控非常需要,我们在外面喝的便宜奶茶里的珍珠可是淀粉和焦糖,这两种都是糖……喝多了是真的会肥,因此严格管理小卖部的商品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珍珠奶茶检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553166866464768视频搬运自抖音的注册化学工程师:化学罗曼史(ID:HXLMS),这是个真的化学工程师,专门做各类食物检测,非常实用,有什么吃的不放心去看看他的评测,你就可以判断要不要吃了。
我支持
大家也知道校内的小卖部通常都有些什么东西,辣条、各种五毛零食,各种含糖饮料什么的,甚至偏一些的地区还可能有三无食品,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都无法保证,小孩子从小吃这些东西容易把口味养重,还有肥胖、龋齿等风险
这个举措可以有效减少五毛食品进校园,减少含糖饮料和各种高糖高盐小零食对孩子的危害
当然,杠精会说只是取消小卖部是杜绝不了的,小孩子总可以在校外买,你必须得从源头断绝巴拉巴拉
但不得不承认,只要校内买不到的话,会大大减少这类零食的消费频率
我认为这是好事情,值得称赞
那……
学校伙食团那鸟样,你们啥时候管??
任何事情发生改变的时候都要考虑到随之而来的问题,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取缔小卖部、超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附加问题,比如食堂的饭菜问题。
学生去小卖部和超市除了有馋零食之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食堂饭菜太难吃,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经常去小卖部买包方便面吃,因为食堂的饭菜简直“食不下咽”。
四部门发文取消小卖部和超市,理由是:
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
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
保护学生饮食安全,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这毫无疑问,但是落脚点呢?
不能只盯着“小卖部卖的零食不健康”取消就完事了,要真正的明白学生的需求,切不可“因噎废食”,
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代表就是解决了问题,希望后续措施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