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对人类产生危害的生物,都可以被称之为有害生物,限定到昆虫便是害虫。举个例子,在城市中,白蚁啃食家具、破坏建筑、攻击人类,可以被称为害虫。但是在野外,尤其是没有人类干扰的环境中,白蚁是极其重要的分解者,而不是害虫。
蚊子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吸食血液传播疾病,毋庸置疑是有害生物,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我个人是比较反对把害虫这个帽子扣在某种动物头上,然后高呼要彻底消灭这种动物的行为的。
至于如何让蚊子不咬人,目前最有效的是物理隔离,也是就是蚊帐之类,无法接触也就无法叮咬。
化学方法效果也相当好,比如蚊香,燃烧的蚊香和电蚊香的有效成分都是拟除虫菊酯,和雷达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是相同的,拟除虫菊酯是一种对动物毒性较低但是能高效灭杀昆虫的一系列化合物,通过燃烧或者电加热蚊香来释放,实现对局部空间蚊虫的灭杀。但请记住,拟除虫菊酯是低毒而不是无毒,高剂量长时间接触依然会有中毒的风险。此外拟除虫菊酯对猫咪毒性巨大,养猫的家庭务必避免使用相关产品。
对于驱蚊花露水以及驱蚊手环,其有效成分也是一些特殊的化合物:DEET(避蚊胺)、Picaridin(派卡瑞丁)、IR3535(驱蚊酯)、OLE(柠檬桉叶油) 及其提取物 PMD。
这些常见的驱蚊产品的有效性目前都是有较为详尽的报道的,但它们的安全性目前是存在争议的。那些打着全天然、草本配方的驱蚊产品,要么是含有驱蚊化合物,要么效果不佳。全天然≠无毒无害,植物中的生物碱很多都是有毒性的,比如乌头碱和吗啡。所以需要记住,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驱蚊产品,基本上都有着安全性争议,在给儿童和敏感人群使用时都务必要查询相关资料并详细阅读说明。
最近还有更为新颖的转基因手段来灭杀蚊子,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响亮的名字叫做“基因驱动”。通过释放转基因蚊子于野外,无需后续人为干预,便可特异性的限制甚至降低蚊子的种群数量。这种技术目前在黄热病和疟疾流行地区已经有了实践,但是其安全性和伦理争议非常大,短期不会大规模推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