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思维透彻的历史书籍推荐? 第1页

  

user avatar   sun-lu-9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南明史》,顾诚。举个例子:李自成败出北京并不是因为他入京以后迅速堕落腐化,而是相反,是因为他没有联合地主阶级完成封建化才导致的。类似于这样的观点,两册书俯拾皆是。虽然有些观点不能认同,但着实是极为优秀的作品,深入浅出,比读小说好看。

2、《党员、党权与党争 : 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王奇生。我党对国民党的打击不是优势问题,是降维打击。

3、《被统治的艺术 : 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 宋怡明 / 钟逸明。以小见大的经典之作,老百姓如何与国家斗智斗勇。尤其是每一章节的“回目”,甚得我心。写的是被统治的艺术,书本身也是历史叙述的艺术。

4、《大汉帝国在巴蜀 : 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饶胜文。虽然本书将政权合法性对于政治的影响提到很高的位置,部分论述有失偏颇,但是瑕不掩瑜,提供了一个认识大汉巴蜀的新视角。看完本书,方知书名的高妙。又读了一遍,蜀汉政治取向以及彼可取而代之的解读有新启发,连带着明白了一系例事情(比如为什么诸葛亮会感叹只有法正能劝刘备)

5、《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非常薄的一本书,但分量可真不轻。尤其是夷夏东西说和五爵制,读来甚有启发。非专业的人读着也很好。

6、《这受难的国度 : 死亡与美国内战》,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节奏明晰,观点明确,叙述有力,对内战的反思和研究角度新颖且不乏深度,很棒。

7、《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极为好看,通俗易懂,拍案叫绝。可以看一下我写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整理。我把本书最难的部分整理成故事了,助力各位读东汉内容

8、《清代八股文》,邓云乡。八股文要是写好了,文章“鞭鞭见血”。

9、《论三国人物》,方诗铭。有些观点虽然不认同,但是瑕不掩瑜。其中有很多观点大胆又令人信服,真是读三国深入浅出的好书。

10、《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王震中。严谨厚实,深入浅出,对于国家、社会演进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的非常到位且很清晰,最后的结语高度凝练,观之甚服。

11、《《易经》释梦》,吴钢。另类解读易经,把易经当历史,结合甲骨文和古文献重新阐述商周革命的过程和结果。逻辑严谨性三星,故事张力说服力四星,思考猎奇程度五星。


user avatar   an-nan-1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中国的官僚政治是以文士兼为官僚的“士大夫”为治国者,士大夫阶层的存在,是一种独特政治文化形态的体现。本书就这种“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展开叙述,由此来对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和机制加以解析。作者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至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最终在汉代的儒生与文吏、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的过程中,奠定了中华帝国“士大夫政治”的牢固基础。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从四个方面对于这一制度的历史面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代宰相制度究竟握有什么权力,提出了异于前人的新看法,由此对于皇帝、宰相、秘书咨询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解释;不同意长久以来宰相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出于君相权力之争说;详细讨论了秘书咨询官员的职掌、任务,特别是其出现、演化的历史背景;将政治制度与宫廷内外的建筑布局联系起来做出分析,这是前人很少留意的视角。


4、《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而咸阳—西安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重心和行政中枢,亦产生过辉煌的历史影响。本书从秦汉文化的基础——“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礼乐说起,再到商鞅变法,咸阳如何成为长安的文化重心等,既有对高层政治的关注,也多涉及社会平民及劳动阶级,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西安地方在秦汉时期的文化面貌。书中关于秦汉文化史实物证据方面的内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令读者在众多具体、真切、形象的信息中,获得对秦汉时期整体文化风貌的进一步认识。


5、《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在前后400余年中,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秦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与现今不同,各个地域间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差异,因而在研究秦汉史、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中,生态环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气候、野生动物、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以及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如秦汉宫苑“林麓之饶”,太史公笔下“鼠”的故事,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的礼俗等。既有史料解读,又有相关考古方面的最新发现,是一部以生态环境史角度切入的别具一格的历史读物。

6、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7、[英]弗兰克•麦克林《成吉思汗:征战、帝国及其遗产》

弗兰克•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与草原帝国的建立。其间涉及蒙古帝国军政制度的改革、宗教融合的影响以及蒙古扩张的延续性。作者不仅试图塑造一个更为立体鲜明的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期待能为读者展现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一段“异军突起”的历史。


8、《溃败之路:1904~1905年俄日战争》

该书从俄方视角阐释俄日战争的根源、战前准备、战争的进程及后果,同时从国际视角深刻剖析影响双方的外交和军事决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书分为两部分。外交部分分析了俄日战争前俄罗斯帝国在欧亚两洲的情况;战争部分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认为俄军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最高指挥官的指挥和战略不当。


9、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10、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本书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古征服对欧亚文明的影响等为论题,对丝路文明的历史做出了生动活泼、具体而微的介绍,尤其强调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


11、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本书是作者所开公选课的讲义,全书从韩愈与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开始讲起,系统地介绍了宋明儒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点主题、重要的理学家(如宋初三先生、周敦颐、邵雍、程颢、张载、程颐、朱子、陆九渊、王阳明等)及重要的文化事件(如鹅湖之辩等),展现出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在我公众号里面,有很多历史书单,公众号:历史考研资料


1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本书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的续编,收入了作者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文章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关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一组论文,以及关于官制、礼制、词语的考证文字,均可见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贡献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13、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上)》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在法语世界曾先后两次结集出版,本书为其中第一部,是布罗代尔关于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其历史思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作者关心的三个核心问题:历史的时间、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

14、《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作者多年来在北京大学讲授隋唐史课程的实录,经过反复修订、锤炼,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聆听名师教诲。本书兼及政治、经济与文化,既有面面俱到的概略讲授,也有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概览隋唐三百年。


15、徐冲《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书辨音”。

欢迎大家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历史考研资料,在个人公众号里面有很多历史书单,还有很多其他学习资料。

16、陈来《宋明理学》

程朱与陆王,谁更有道理?心学与理学,果真势不两立?“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对个体的扼杀吗?当代著名哲学家陈来教授的经典作品,带你深入中古思想史上具有创发力的哲学思潮,还原宋明理学的本来面目。

17、马克垚《汉朝与罗马》

汉朝与罗马的战争思想有何不同?对他们各自的国家有何影响?本书以汉朝与罗马的战争与战略为主题,探讨其发展道路、思想观念、策略与方针上的异同,比较双方的作战方式、边防政策、后勤保障、军费开支等方面的情况。

18、《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

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19、《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代表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呈现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生活艺术。


20、《中国历史十五讲》

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


21、《欧洲文明十五讲》

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文明发展的历史,着重讨论了欧洲文明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段,包括欧洲文明的起源、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法革命等。

22、宋华丽《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12月。

写作古代历史的困难之处,常在于缺乏历史的细节。《第一等人》从各种历史记载中耙梳出江南一个家族令人嘘唏的故事,以嘉定侯氏家族为中心,带领我们进入明清大变时期的江南社会,还原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社会政治形势,以及传统士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字生动隽永,描述细密精巧,历史脉络清晰,叙事结构完整,是适合大众历史阅读的一本好书。

23、黄宽重《艺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动与人际关系》

本书是著名宋史学者黄宽重先生对于南宋历史整体脉络的新思考和相关议题的个案研究。 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


24、《英雄、恶棍与普通人——英格兰历史的真实故事》

本书并未试图面面俱到地叙述全部的英格兰历史,而是选取了一百五十余个能够代表时代风貌或历史转折的人物或事件,希望以点带面,使读者对于英格兰历史的发展趋势、面貌,产生直观、生动的认识。这其中既有亨利一世、维多利亚女王等政治人物,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也有亚瑟王、“盗侠”罗宾汉等虽然未必真实存在,但却成为英格兰精神世界一部分的传说人物。作者妙笔生花,描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充满了洞见、幽默和迷人的细节。

25、《历史学研究》

著名史学史巨擘莫米利亚诺关于古希腊罗马史学问题的研究论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学功底与文本分析的功夫。 本书不仅讨论了吉本、乔治·格罗特、弗里德里克·克罗伊策、兰克等现代史学家的古典历史研究,还对古代史学对战争原因的分析、希罗多德在史学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等问题,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观察与思考。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典史学史相关争鸣与讨论的研究者,《历史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26、何兆武《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

本书收入何兆武先生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论文,从讨论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罗素、沃尔什等思想巨匠的思想及学术入手,对“普遍的历史观念”“历史理性的重建”“历史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18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到分析的发展历程。


27、《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

在本书中,彼得·伯克将带领我们探索从印刷术发明到法国大革命之间欧洲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书面的、口头的,不断交融的、彼此竞争的……作者具体而微地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时代的语言纷乱而异彩纷呈的面貌。本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言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地区、教派、职业、性别乃至民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共同体中,语言不仅是区分"他者"的工具,同样也是确认"自我"身份的途径。语言间的竞争同样引人注目。曾经至高无上的拉丁语与逐渐勃兴的地方语言之间、不同的地方语言之间争夺统治地位的竞争,构成了始终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过程的文化潜流,成为近代历史进程中一条不可忽视的线索。

28、《阅读过去:考古学阐释的当代取向》

本书是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经典入门书,旨在回应考古学中不断涌现的理论讨论。作者们讨论了后结构主义、新进化理论,以及如现象学这样全新分支的前沿进展。书中还加入了女权主义考古学、历史学方法、话语和符号理论的新材料,使本书成为任何对过去感兴趣的学生或学者的优秀读物。

29、宋念申:《发现东亚》

对地理概念的知识考古,也是对历史政治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发现东亚》实践了这一方法论,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梳理了中、日、韩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重构了16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冲撞、变革与重组,也凸显了全球史与地域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自觉地将课堂探究转化为公共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展开方式均有一定的爆发力和争辩性。

30、【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第三版)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31、《史料与场域:辽宋金元史的文献拓展与空间体验》

本书是复旦大学和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共同筹划举办的中日青年学者辽宋夏金元史研讨会的论文精选,由日本宋史专家平田茂树先生和复旦大学余蔚教授合作主编,以“文献开发和空间探索”为核心,分别从新史料、史料的新可能性、信息流动与士人网络、礼仪空间与文化传统、地域空间与历史书写、景观空间与人的互动、政治空间与制度运作等多个主题展开讨论,展示了辽宋金元史界相关专题最新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旨在借助东亚的辽宋西夏金元史的国际交流,推动超越“时代”“领域”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32、《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历史上的宋代,极具视觉和精神上的美感,令无数人尊崇与向往。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有李成、郭熙的巨障山水,有米芾、黄庭坚的尚意书法,有李清照、辛弃疾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有“雨后天青”的汝窑青瓷,还有流传于日本结合了禅宗意味的茶道与香事。与宋代美学相关的话题常常借由艺术家、设计师的再创造重回现代人的视野,这不仅仅是对古人的致敬,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溯源和灵感上的启发。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都可以回到宋朝去寻找答案。 邓小南、杨立华、王连起、朱青生、康震、廖宝秀、扬之水、郑培凯、叶放、余辉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以文化和审美为经纬,分别从国势、理学、书法、宋画、宋词、宋瓷、名物、茶事、雅集十个侧面,编织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指南,立体呈现宋人细腻丰富的精神世界。

33、《宋画中的信仰民俗研究》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隆盛堂皇的地位,题材广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文明。如果我们从民俗的视角观照之,就可发现信仰民俗不仅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影响甚或支撑画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发掘研究宋画中所蕴含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考索其对画者参综“六法”的影响,考索映射其中的世道人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对于中国艺术、文物、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则以《潇湘八景》《骷髅幻戏图》《辰星像》《听琴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明上河图》为个案,以分析揭橥其中所蕴藏所表现的中国人古老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为基本路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34、《陈寅恪新论》

这里面这些文章,或深论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或探究陈寅恪、钱钟书学术的异同,或对陈寅恪史学、文学研究进行评论,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与深切的学术关怀。

35、《双城记:明清清淮地区城市地理研究》

本书是关于运河城市历史与地理变迁的个案研究,以明清时期淮安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和征引丰富的文献资料,基于“清淮”这一地理概念,依归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两大研究视角,深入挖掘、解读组成现代淮安的两座城市——山阳城与清江浦的历史空间,及其与运河、黄河、淮河所结成的“水道—城市”模式;努力还原明清时期淮安城市官署、街巷、祠庙、水工、市廛的变迁,探讨在国家漕运与河道治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区域城市中心转移与新的城市体系形成的命题,由此展示颇为复杂而生动的运河城市发展历史。

36、 《英雄、恶棍与普通人:英格兰历史的真实故事》

本书并未试图面面俱到地叙述全部的英格兰历史,而是选取了一百五十余个能够代表时代风貌或历史转折的人物或事件,希望以点带面,使读者对于英格兰历史的发展趋势、面貌,产生直观、生动的认识。这其中既有亨利一世、维多利亚女王等政治人物,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也有亚瑟王、“盗侠”罗宾汉等虽然未必真实存在,但却成为英格兰精神世界一部分的传说人物。

37、《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

身为一位皇帝,乾隆如何平衡国事和家事?如何处理喜怒哀乐?又如何形塑自身的圣主明君形象? 以图像为切入点,辅以相关的诗文和史料,深入探析隆皇帝与其父亲、母亲、后妃、子孙等核心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形,及其对所藏艺术品的态度,借此呈现出乾隆皇帝内心的隐秘世界。

之后还会继续更新哒,有需要更多书单的可以关注公众号:历史考研资料

点赞破百啦,好高兴呀,我又来更新啦,嘻嘻嘻。

38、﹝英﹞约翰·基根 《一战史》

约翰·基根 ,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长期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最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关于一战的著作有很多,但约翰·基根对战役的描述是独一无二的。其《一战史》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基根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39、《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犬牙交错,且时有盈缩,历来没有一本较为详细的能够反映战国各诸侯国面貌的考释性地图文本。本书系统梳理了《战国策》等史籍中关于战国地理的资料,以公元前333年为立足点,复原了其时各诸侯国疆域的具体范围。填补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点的历史地图的空白。

40、《德国简史》(第二版)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员,德意志的历史令人着迷。她是如何摆脱“蛮族”的身份,登上文明世界的舞台?又如何陷入继承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迷梦而不能自拔?她又是怎样摆脱神权政治的重负,并在诸侯权力的纷争中构建起强大的民族国家?而这样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明的国家,又为什么会走向对外扩张、纳粹独裁的深渊?本书将“德意志人如何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寻求自身定位”作为核心问题,清晰地勾勒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附有丰富的地图和插图、原始史料、大事记与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了德意志历史的鸟瞰式全景。

41、李若晖《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与政制(道德与权力)合一的制度。本书从哲学角度,深入研究汉代儒学与制度的相关性。作者论证周礼体制的特色是政治制度与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即位德合一。周秦之变的核心即由礼变为法。汉将儒学德性转化为制度,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对接。华夏三千年变局在于“德”“位”之分合。作者进而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发展方向是打破权力主导,以文化建构人的关系,回归人的真实存在。

42、魏斌 《“山中”的六朝史》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43、邱轶皓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本书通过横向比较蒙古帝国在东、西亚所留存下的史料记载,尝试对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三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野。本书按主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共六章,聚焦于讨论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欧亚传统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国中所发生的地方化进程。下编则试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下横向考察蒙古统治下亚洲东西部分之间的人员、物质、知识的接触与交流。

44、张海英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本书从明清时期的商书入手,通过分析商人的职业规范、经商指南、从商箴言等相关商业文书,探讨了传统社会商人群体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分别从明清商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和时代背景方面来探讨商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立身、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余论》中,通过对中西商书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展现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商业文化的中西对比与共通特色。

45、龚隽 、陈继东《作为“知识”的中国近代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述》

本书所收录的是龚隽、陈继东教授近十几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专题研究论文,本专题以东亚近代佛教学术史和中国近代经史学的流变为经纬,分别从不同专题详密地探究了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之诸多议题。这些研究大都代表了国际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大往前一步。这些研究,无论是在新材料的发现、问题意识的开发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于近代东亚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6、 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47、 于志嘉《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 》

本书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代的江西地区为中心,集中探讨“卫所军户”的户役负担与存在形态。不仅对卫所、军户、军役诸论题有宏观上的认识,同时以明清方志等原始史料为依托,对府级以下地方单位的个别状况亦有较为精确的掌握。作者提出以“原籍军户”、“卫所军户”与“附籍军户”来区分卫所人丁的不同形态,由此得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认识。对史料中彼此矛盾、谬误之处,亦有多方考证辨析。

48、胡英泽《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

在历史学研究中,新史料的发现利用和旧史料的重新解读,对打破已有认识、建立新的解释框架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本书以大量的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和田野访谈为基础,研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环境下黄河滩田这类“流动的土地”,通过生态环境、区域社会、国家相互关系历史全面细致的呈现,尝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区域社会史进行新的诠释。

49、谢健《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所具有的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作者谢健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50、罗新《王化与山险》

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

51、《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5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

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赵世瑜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53、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 》

本书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借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54、哈斯巴根《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后金(清)的崛起过程中,对于蒙古元朝遗产的继承是满洲政权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以满洲对于蒙古制度、符号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利用为切入点,以清初(太祖、太宗、世祖时期)满蒙关系中的官号、名号借鉴,盟誓和质子制度及理藩院活动,会盟制,封爵等政策、措施为考察中心,从满洲的角度出发,梳理早期满蒙关系的演变。希望以此探索漠南蒙古的臣服对于满洲政权的巩固升级、稳固军事同盟的建立、清代版图的形成和国家长期稳定诸方面的意义。

55、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56、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57、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本书分专题集中讨论了以下一些问题:围绕晚清的几次改良运动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论证晚清历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晚清中国改革先驱者和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对晚清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如《日本变政考》、《海国图志》进行发掘、解读,考证它们的文本、传播和影响;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的相关事实等等,均依据第一手资料,作了仔细的考订和论证,新见迭出,多有创建。

58、﹝英﹞约翰·基根 《一战史》

约翰·基根 ,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长期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最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

近几十年来,关于一战的著作有很多,但约翰·基根对战役的描述是独一无二的。其《一战史》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基根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59、《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犬牙交错,且时有盈缩,历来没有一本较为详细的能够反映战国各诸侯国面貌的考释性地图文本。本书系统梳理了《战国策》等史籍中关于战国地理的资料,以公元前333年为立足点,复原了其时各诸侯国疆域的具体范围。填补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点的历史地图的空白。

60、《德国简史》(第二版)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员,德意志的历史令人着迷。她是如何摆脱“蛮族”的身份,登上文明世界的舞台?又如何陷入继承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迷梦而不能自拔?她又是怎样摆脱神权政治的重负,并在诸侯权力的纷争中构建起强大的民族国家?而这样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明的国家,又为什么会走向对外扩张、纳粹独裁的深渊?本书将“德意志人如何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寻求自身定位”作为核心问题,清晰地勾勒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附有丰富的地图和插图、原始史料、大事记与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了德意志历史的鸟瞰式全景。

61、耿云志 《胡适研究十论》

本书精选作者有关胡适研究的论文十篇,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篇概括介绍了胡适一生的五个阶段。第二篇到第四篇叙述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五篇介绍了胡适有关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几个重要观念,揭示并阐发了胡适关于人类文化同一性的理论、关于中国文化的本位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的思想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第六篇从总体上对胡适一生介入政治的过程及其中若干关键节点作出了概括而有深度的叙述与解析。第七篇至第十篇介绍了胡适与四位朋友的关系,从思想、学术、文化、教育以及政治态度等多方面揭示他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时而互相支持、扶助,时而互相争论,但却始终保持着友谊关系的复杂情形。这是人物比较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

62、周荐《王云五评传:多重历史镜像中的文化人》

本书从“家世”“成长”“经营”“学术”“宦游”等八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王云五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一生。本书写作资料,除了来源于大量文献档案材料之外,主要来自于作者亲身走访所得。一是走访广东省中山市王云五故居,亲睹王云五生活的地理环境,感受当地的生活氛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图片资料;二是采访在海内外居住生活的王云五先生的后人,采访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前辈,采集王云五先生在各方面的事迹、成就和评价等信息。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于构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

63、伍维曦《礼乐与国乐》

本书的叙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由“传统音乐观念的动摇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天下中国’与‘民族中国’在音乐思想上的交锋”和“‘国族’音乐观念的确立”三个部分组成。作者观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王光祈、郑觐文、赵元任、蔡元培、萧友梅、刘天华、黄自、陈洪等著名思想家和音乐家的音乐思想观点,最终在传统、西学与现实三者的动态有机关系中,审视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与意识形态主流的关系。

64、程章灿《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说南京》

本书为著名文史专家程章灿教授关于南京的文史随笔最新结集。南京是一部厚厚的史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曾细细阅读,而能常读常新,则需要深厚的文史学养支撑。作者掌握了大量有关南京的历史文化、地方志和诗词文献,以“旧闻新语读南京”,或读胜地遗迹,或谈名贤奇士,或讲历史传奇,出入古今,娓娓道来,每每发现新史实、新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击节赞叹。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历史考研资料

公众号里面有很多书单,会定期给大家分享书单和各种资料。




  

相关话题

  为什么前一晚觉得严重的事情,睡一觉起来就觉得好像不那么严重了? 
  请问在哪里可以查阅清朝朱批奏折? 
  林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可以看什么书?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 
  有哪些书,是你上厕所时的最佳读物? 
  有哪些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来的好看的电影或剧集? 
  通古斯系民族是如何在东北取代扶余系民族的? 
  为什么东周五百年没有一任周天子能拨乱反正结束诸侯混战实现中兴?也没有名臣辅助? 
  为什么清军打不过西方列强的军队? 

前一个讨论
爸妈问男朋友要三十万彩礼不陪嫁,我不嫁人了可以吗?
下一个讨论
王力宏在这次事件中雇佣水军能花多少钱?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