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土家族来说说吧。
你以为的土家族民族服装
是这样
这样
最不济,你认为的土家族服装也应该是这样的。
但其实,以上,都是源自某上世纪90年代某些专家考察,然后在推断出来的想象中的土家服装。同样专家考察推断出来的,还有土家族“摆手舞”、“哭嫁”、“白虎图腾崇拜”等。
而真实历史上,有记载的土家族服装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是不是,感觉和汉人没区别?
ps:很多人是分不清土家族和苗族的区别,而真实就是,其实我们也分不清。因为土家族和苗族,都是山区居民,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本身就差不多。
那为什么会被划分成2个民族,说实话,我们也认为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
看到一些大学生真的挺搞笑,自以为看了几本研究少数民族的书,去了几个热门景点,看了几个表演,就觉得自己了解一个民族。
我觉得吧,可能是不是景区卖你的票太贵了?
几万人说啥语言,表演个节目,和几百万上千万的主体群体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so?
我们这上千万人都被这些大学生单方面开除了,我说民族划分学苏联的玩意,还有这么多精神少数民族呢,原来根在学校呀。
我懂了,课本规定的,自己学的又是冷门专业,难怪哦。
———————————————————
土家掉渣烧饼,我们吃的是这种:
炉烤,但其实我们就叫烧饼,做法大体和锅盔差不多。不同的地方是,锅盔肉和调料放的很少,我们放的很多;面也很多层,不像锅盔没得层次感,表面还有烤出半透明的一层,表面焦脆,里面软糯一些。
而我在其他看到的土家烧饼是这样的:
口感个人觉得:很厚,面没有层次感,很硬。馅料和面层是分开的,直接涂抹在表面。
敢断定的是合影的衣服,至少缅彝语系的不是,很多服饰可以追溯到东晋朝以前。
比如类似彝族服饰的壁画:
壁画的年代下限是东晋,与今天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凉山州、贵州省毕节市的彝族服饰一脉相承,而且缅彝语的人群,包括纳西族、傈僳族等在内,大部分都遗留这种风格的服饰。
也就是披毡,直到现在都有。
所谓的56个民族合影时穿的民族服饰,应该是根据某些元素的二次设计,这也很正常,毕竟拍照用的,要喜庆,跟演戏一样,不可能按照平时的穿着来。
既然有人质疑,可以到云南省昭通市实验小学去参观,可以质疑,出土的墓叫霍承嗣墓,壁画就是墓的壁画。
这也是某些专家解释白族来源的论据,认为白族来源于南中大姓,南中大姓是先秦、西汉进入云南的楚人、汉人,只是在4世纪以后,由于爨姓的崛起,南中大姓开始没落,或许爨姓是缅彝语族群?之前对应的夜郎国,一般认为是侗泰族群,墓葬对应于二次葬。
再后来8世纪是南诏国,土葬、二次葬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火葬,当然,南诏国的族属不定。
但是如果白族是南中大姓的后代,那么南诏明显跟白族无关,应该属于缅彝语人群,否则无法解释火葬的兴起。
至于彝族文字有1万年?自己意淫把子自己打。
这个问题怎么可以没有藏族!!!
不啰嗦,直接上图。文字说明寒假后陆续补充。
【本文多图预警】
现在的56个民族的所谓的“传统服饰”,有很多都和它们曾经的样子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完全不沾边。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清军入关后的“剃发易服”的摧毁,尽管剃发易服是只针对汉人,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除汉族外,蒙古族和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被不可避免的满化了。
众所周知,元朝并没有强迫汉人穿蒙古服饰,可明朝在恢复中原服饰文化的时依旧留下了一些蒙古特征。比如“曳撒”(下图)这种裙袍式服装就是中原地区深衣与元代蒙古族服装样式的混合。
下面是几张现存的明代汉服,其设计优雅端庄,配色合理,装饰有度,即便放在今天也极具美感。
大家也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元代的蒙古族服饰,还有元朝大汗们的画像,再对比现在的内蒙蒙古族服饰,差别巨大。
上图这些蒙古人戴的帽子叫“钹笠帽”,起源于宋朝,后来被蒙古人学习后又进行了改良,后来又被明朝的汉人给学去了,成为在明朝比较常见的帽子之一,可以说蒙汉的服饰之间都是在互相影响的。
可以看出,这是两种文化一种自愿性质的良性交融与学习,与剃发易服这种非人道的强制满化手段不可相提并论。
中国的大部分民族的传统服饰,在经历了满清毁灭性打击后,渐渐与自己的原本模样越来越远,并逐步形成了:“厂字襟+蜈蚣扣+大红大绿的撞色搭配+廉价感十足的反光布料+浮夸且大面积的纹路+花里胡哨的配色”的统一特征,不信你看现在的民族服饰,基本都具备上述几点。
有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事,大约我6,7岁的时候,过年我妈给我买了件跟下图一样的衣服,我看了第一眼就不想穿,当时小屁孩一个,没接受什么美学教育,又更不可能有民族观念,但就是真心觉得这种衣服很丑,别说穿出去了,连在家里我都不想穿。所以当时买来也浪费了。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花里胡哨、大红大绿、土土的。但在清代之前,其实并不是这样。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皇清职贡图》,这是清代1751年,乾隆下令各地总督、巡抚将其管辖境内不同民族,及与清国有来往的国家之民族,描绘各民族的衣冠形貌,因而所绘图像以描写外形为主,并且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且书中记载都为作者亲眼所见,故为真实可信的风土地理类著作。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也参考了《皇清职贡图》。
高赞回答里提到的某族服饰,其实在《皇清职贡图》里有大量篇幅。如图:
高赞回答对于此已经说过了,我这里再补充几张,给大家看看曾经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什么样的:
再来看看中国周边的国家服饰以前是怎么样的:
当然,《皇清职贡图》有好几卷,篇幅很长,所以这里不能全部一一放出,我这里放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在互联网搜索。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东亚很多民族甚至国家的传统服饰都和汉服有着统一的特征,那就是“交领右衽”,乍一看都是大同小异,非常相似,这是中华文化几千来辐射东亚的表现。
而我们现在在看如今的这些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服饰,很多已经和《皇清职贡图》里的画像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延伸阅读:
有啥统一的标准,说,具备这些特征就是一个单独的 ____ 了?从来没看见过书面文件。
太多了。。。下面先说一个。
你以为这是某族传统服饰?其实这是建国后参考阿尔巴尼亚的民族传统服饰创造出来的。
最明显的证据是男子的马甲坎肩,带有明显的阿尔巴尼尔特点,不信自己百度下阿尔巴尼亚传统服饰比较比较即可。
历史上任何时期中国某同胞没有这样的服饰。那么中国某的民族服饰是什么呢?答案是长期以来与汉民服饰无异,只是在常规服饰外,男子有时会带白色礼拜帽、女子带盖头。
下面是我简单搜索了一下历代某族服饰。大家自己思考。
一、明代。其实明代还未成型,只有各种各样的色目人。
下面这个是著名回儒王翱
一个色目人翻译官,注意其衣服右衽。
二、清代。清代某族同样未成型,统称为“回”,西域的叫“缠回”。
下面这个同样是某族名人丁澎。
下面是清代绘画。
三、清末民国时期。同样可以看出除了帽子/女头巾,服装与汉族没有任何区别。
四、兔改图片。
以上。
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就是百姓生活中穿戴的服饰(不是每个维吾尔族日常都穿民族服饰),维吾尔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并不存在近现代特意构建,更不存在国家出钱给维吾尔族发明民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是近现代之前就存在。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9016211431247872只是维吾尔族的服饰并不是时间线上的固定,并不是历史上的某一个版本的复古,没有严格的样式统一标准格式,没有正统与山寨之分或争执。各地有本地特殊的民族服饰,而且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各时代有相应的发展。各阶级服饰的华丽或简易程度不一致,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喜好改变、改良、改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新,可以借鉴其他族群服饰或现代服饰的元素。如果“汉服”有良好的发展升级,产生符合人民美观的版本,维吾尔民族服饰也会选择性的借鉴。
就是一句话,维吾尔族人民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喜好改造民族服饰,没有正常人会干涉或贬低人民的选择,我们维吾尔族不接受极端分子在服饰上搞极端、干涉他人的自由和诋毁他人的选择。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9020842080272384
这只是简易化的舞台服,某些人就不要偷换概念诋毁了
这些是老照片
我的身份证是白族,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族谱有载明末自江西迁入,祖上是汉人。高考不加分,独生子女政策。目前是一名中国史研究生。
由于白族是为数不多的,在古代建立有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且留下有实物画卷的材料的民族,所以以我的民族白族为例:
这是现在白族的官方服饰:
这是大理国时期白族的服饰:
而晚清民国的老一辈真正的白族人穿的服饰是这样的:
对比一看,其实白族与汉族的穿着区别真的不大。大理国时期的白族服饰,基本上是唐宋风格与阿叱力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近代白族服饰,和江浙地带的汉地人民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农耕社会下被满化后游牧民族特色鲜明的款式。
而如今的白族服饰,其实就是满化后的游牧风格+白色+魔改,以此作为民族特色拿出来搞民族特色旅游的。
一句暴论:我们从小学习和接受的民族性质定义是来自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法国大革命后所产生的,并不能生硬解释我国五千年来独有的各民族性质。个人愚见,希望各位社科同志共同努力,早日解决这一根本性难题,坚定文化自信。
暂时就想起来这些,剩下的有想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