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个类型的问题,我一般都会先考虑一下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实现,有可能实现的假设或许值得仔细去考虑,异想天开的白日梦那就成为吐槽对象了。
罗马人在条顿森林有没有可能完成反杀?我个人认为虽然非常的难,但是还是有一点点可能的。如果参考之后的长桥战役,就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一个翻版的条顿森林战役,只不过罗马人在长桥战役中扛了过去。两场战役非常相似,在长桥战役里,凯奇纳的四个军团几乎是泡在水里,护着辎重龟速前进,直到两个侧翼军团绷不住擅自离队,前后两个军团又发生了混乱,让阿米尼乌斯找到了机会进攻。从军团处境来说,长桥战役的罗马军团几乎是精疲力尽,地形甚至比条顿森林还要不利,罗马士兵如惊弓之鸟,就连凯奇纳晚上做梦都能梦见浑身带血的瓦鲁斯。罗马人能在长桥战役扛下来,主要还是靠着凯奇纳,他的军事经验,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战场上的沉着都是瓦鲁斯所不具备的。或者说,如果瓦鲁斯具备了这样的军事素养,即便他一开始脑子宕机上了套,在条顿森林也未必就一定是全军覆没的结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那样的不利局面下开打的战役,即便有着英明的指挥,这大概率也是一个惨胜如败的结局。
————————————
罗马险胜的条顿森林对于阿米尼乌斯来说,这是一场政治灾难,因为战役的失败会严重打击他在日耳曼人中的威望,会动摇诸部落反抗罗马的信心,甚至日耳曼人内部都有可能怀疑阿米尼乌斯的真实动机。事实上,哪怕在历史上阿米尼乌斯取得了条顿森林的胜利,他在日耳曼人中也没有真正到说一不二的地步,而且哪怕他歼灭了三个罗马军团,并把瓦鲁斯的人头送给了马尔科曼尼国王Maroboduus要求联盟,后者也没有选择跟他上一条船,而在长桥战役的后半段,他也拗不过其他日耳曼部落领袖的意见。阿米尼乌斯搞不定Maroboduus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不知道是因为阿米尼乌斯自己的政治能力缺失,还是Maroboduus对罗马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反正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没有解决过。
而对于罗马人来说,这出现另外一个局面。尽管他们避免了在条顿森林全军覆没的结局,但是客观事实是罗马在莱茵河的驻军依然是前所未有的空虚,之前参加征服日耳曼战役未果的军团被调去伊利里亚平叛未回,加上条顿森林战役即便取胜也必然承受的惨痛代价,这决定了罗马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对日耳曼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
这个条顿森林胜利的假设成立的情况下,真正重要的且值得讨论的人还是屋大维。罗马的军事征服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兴趣,而不是那些现在在我们看来很有道理的经济收益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很遗憾,屋大维治下的罗马,尽管不常被人诟病,但是其实他有的扩张尝试并不顺利。他的坎塔布里亚战争前后打了十年,他自己也去了,阿格里帕也去了,其中可能还有把军团鹰旗都赔进去的败仗。他对阿拉伯半岛的征服尝试直接翻车。他的两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阿格里帕和德鲁苏斯,分别死在了征服潘诺尼亚和日耳曼的任上,而惨烈的伊利里亚叛乱,甚至逼着他释放了一堆奴隶,武装起来送去平叛。历史上的条顿森林战役,只是让屋大维破功的最后一击而已。
因此,在条顿森林惨胜之后,屋大维究竟会怎么看待这场胜利?如果是凯撒,我很肯定他会毫不犹豫的再征召几个新的军团硬干,就像他在高卢战争中搞埃博隆尼斯人那样,就算十七十八十九三个军团被歼灭了,以凯撒的性格,他也会重新征召三个新的军团沿用老的番号。而屋大维不一样,他是疑神疑鬼到了极点的人,他会从现有的信息中解读出各种奇怪的东西。因此,很有可能无论条顿森林战役是全军覆没还是惨胜如败,屋大维都可能会得出类似的结论,认为扩张策略已经不适合罗马。而阿米尼乌斯在战败之后,莱茵河东的日耳曼诸部落一定会倾向于跟罗马保持和平,成为罗马的附庸,而屋大维是有可能会满足这样的结局的。
————————————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在历史上,条顿森林的惨败导致罗马放弃了建立在莱茵河东岸的原本作为前进基地的堡垒。在惨败的情况下,收缩兵力退回西岸,放弃这些堡垒顺理成章,但是如果条顿森林战役胜利了,哪怕是惨胜,罗马也未必就会那么容易的放弃这些堡垒。放弃东岸的堡垒意味着主动公开承认征服日耳曼的行动失败,虽然屋大维主观上可能不再想继续用兵,但是明面上他未必会愿意承认征服失败。
那么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提比略的头上,并且成为一个新的难题。如果不作为进军的跳板,单纯只是在莱茵河以东维持这么一系列的堡垒,那这些堡垒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白白浪费资源。提比略要么继续尝试征服日耳曼,把边境推进到威悉河或者易北河,要么就放弃征服计划退回西岸。从提比略的相对谨慎的个性,以及他曾经在日耳曼前线见识过征服战争的难度等因素来看,退回西岸很可能会是他的首选。但是问题就来了,在条顿森林战役胜利的情况下,阿米尼乌斯的联盟必然土崩瓦解,一时间根本无法威胁到莱茵河沿线,而当其他莱茵军团从伊利里亚战争中的恢复之后,提比略有什么好的理由放弃莱茵河东岸的基地?放到我们后人的角度上来看,征服日耳曼地区很可能是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提比略自己很可能也明白,但是问题是罗马元老院里的那帮人不会这么看,他们看到的是条顿森林战役胜利了,阿米尼乌斯这个叛徒被打崩了,军团就应该以罗马之名继续前进,现在你提比略不进反退是个什么意思?历史上提比略本来就不擅长对付这档子的事儿,而这些东岸堡垒有可能会成为他的政治累赘。
————————————
评论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不是瓦鲁斯出任日耳曼总督,换一个更好的人选。关于这个,值得指出的是,瓦鲁斯在没有开天眼的情况下,就是最合适的人选。瓦鲁斯作为资深执政官,无论是行政还是军事他都不是生手,他先后在北非和叙利亚担任了总督,这两个行省都是有军团驻守且有一定作战任务的,特别是在叙利亚,他曾经果断出手平息了一次叛乱。在罗马主要的军事指挥官都前往伊利里亚平叛的情况下,瓦鲁斯对于奥古斯都而言就是最合适的人选。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点得说的就是,瓦鲁斯跟奥古斯都还是有一点姻亲关系的,他的妻子是奥古斯都姐姐屋大维娅的外孙女。
————————————
在一个更加大胆的假设下,出任日耳曼总督的人不是瓦鲁斯,而是塞多留或者类似塞多留那样的人,那么日耳曼的战事会怎么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条顿森林战役可能根本就不会开打。塞多留比起其他罗马总督,他的一大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会去研究并且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因此他无论是在西班牙,还是短暂的前往毛里塔尼亚,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敬佩。这一能力在行省非常的重要,因为日耳曼人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要跟罗马人开战,有塞多留这样的人往那里一站,必然会出现相当一部分亲罗马的日耳曼人,特别是靠近莱茵河的这一部分。阿米尼乌斯的阴谋能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只要塞多留还在日耳曼一天,这个地区发生大规模叛乱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罗马总督在行省任职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两到三年,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有四五年,也不会更多了。历史上瓦鲁斯从公元7年开始出任日耳曼总督,其实到了公元9年战败,他的任期也基本上差不多了。就算换上塞多留,他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的任期内让日耳曼的局势不会失控,但是一旦任期结束,新的总督上任,未来依然难说。古典的或者是现代的很多人都指责瓦鲁斯在当地强硬推行罗马的法律,忽视了日耳曼人本身的好战未开化等问题,但是事实上这是罗马总督的普遍做法,换上任何一个其他人,都不见得会有特别多的不同。瓦鲁斯真正需要负责的,其实只是过分相信阿米尼乌斯,并且忽视了行军侦察导致被伏击而已。但是后来凯奇纳千防万防,也只是勉强苟住了而已。
假定阿米尼乌斯的阴谋从未发生,最终罗马彻底征服日耳曼的战争,也跟塞多留的关系不会太大。罗马之所以在日耳曼的力量空虚,是因为伊利里亚的战争抽走了相当多的兵力,公元9年那里的战事已经大致结束,参战军团休整一段时间还是要回到日耳曼前线来的。假定塞多留一直留任到那个时候,届时负责继续征服战争的人也会是皇族背景的提比略而不是塞多留。当然我会认为有了塞多留的从旁协助,提比略的征服战争会容易很多。但是要彻底征服一个区域并且完成罗马化,不是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日耳曼的军团需要分头进驻战略要地,修建自己的堡垒,时刻盯着当地可能发生的动荡,这会分掉帝国相当多的注意力,导致罗马未必就有余力对不列颠发动战争。即便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罗马再次有实力大规模扩张,可能也得是大半个世纪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