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前言
六月,初夏の風に肌も汗ばむ頃。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无事干脆查查资料写点东西。
历史就是这段历史,@贺贺呵呵 已经说到。
虽然AKB单曲中所设定的时期是70年代,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不可能只单看某一年,必须要了解整个时期的历史。
但似乎没人想细致地讲讲,网上搜到的资料也都比较零散,我来简单梳理一下吧。
如有疏误,烦请指正。
目录
一、战后日本学生运动
1.1 概况
1.2 初期~1955:在日本共产党领导之下
1.3 1955~1965:声势浩大的安保斗争
1.4 1965~1973:“全共斗”与文化大革命
二、学潮与文艺作品
2.1 文学
2.2 影视
2.3 AKB48 44th Single「翼はいらない」
一、战后日本学生运动
1.1 概况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二战之后,在美国的扶持之下,到1955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195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称:“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
1956-1973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GDP增长10%以上,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时期,而这也恰好与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时期相重合。
战后学生运动始于战后初期通货膨胀,沉寂于70年代的消费革命。
除经济高速发展之外,日本学生运动也深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1945年日本战败后,成立于1922年的日本共产党正式合法化。在大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日共在合法化之后一边发动和平革命,一边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宣传发展成员。早期的学生运动基本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学生团体与工会联合,通过组织罢工罢课游行活动争取改善劳动生活条件的权益。
1.2 初期~1955:在日本共产党领导之下
日本的学生运动并非始于战后,第一次学生斗争发生在1879年的庆应大学。二战中也有激烈的学生运动。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学生运动被武力有效镇压下去,进而陷入低潮。
战后初期的学生运动与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有关。工会和学生组织的力量逐渐壮大,并通过罢工罢课来要求改善生活工作条件。
二三十年代日本各大高校都诞生了不同的学生自治组织,进行校园民主化斗争。口号包括开除战犯教师,解散战争时期的校园报国团体,允许组成学生团体等。但这些零散独立的学生组织并未有什么引人瞩目的活动。
直至1948年9月,“全日本学生自治总联合”成立,简称“全学联”。这段时期日本的学生运动主要都是以全学联为中心展开。
早期的学生运动围绕校内矛盾展开。因为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学费也不断上涨。1948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大学普遍将学费提高了两至三倍,导致大批学生因负担不起学费而退学,并且举行了大量罢课示威活动。
到1951年前后,学生抗议的话题变得复杂起来包括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同时日本共产党劝说学生在农村开展游击战,进行武装斗争。因此这段时间的学生运动也带有暴力色彩,罢课过程中时与警察爆发冲突。比较著名的冲突事件包括“涉谷事件”、“东大波波罗事件”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流血事件是1952年的“血腥五一节事件”,为了抗议政府和美国的片面媾和,日本共产党组织全学联和公会成员前往皇居前广场游行抗议,口号包括反对政府制定《防止破坏活动法》,后发展为反美暴动。
※《防止破坏活动法》规定,日本政府有权对他认为“曾实施过暴力破坏活动”的团体做出活动限制。一般认为该法案是政府对左翼势力进行压制。1952年8月~10月就有因分发共产党传单而被检举的5个案件4人被起诉,至1954年9月才宣告无罪。
五一劳动节集会上有10000日本共产党的同学和工会成员在国会大厦前抗议。后来在广场与警方发生冲突。
反对《防止破坏活动法》
让美国佬滚回家
日本警察镇压抗议者,并投掷催泪弹
游行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后被暴力镇压驱散。冲突中有1200多人被捕,两人死亡,这是战后学生运动最初的牺牲者。但是“五一节”事件以及之后在日本各地陆续发生的暴力流血事件反而推动国会迅速通过了《防止破坏活动法》。
由于激进的武装斗争路线,1952年日本共产党在大选中丧失了众议院的全部席位。再加上1953年斯大林去世,日本共产党开始顺应国际潮流向“和平共处”的路线调整。随后,1954年全学联决定放弃政治斗争,以“生活与和平”为方针组织学生运动。1955年日本共产党也正式终止武装斗争路线。
日本共产党路线的转变严重打击了学生组织和活动,许多学生团体纷纷解体,50年代上半期的学生运动随之处于低潮。
1.3 1955~1965:声势浩大的安保斗争
把时针拨回到战后。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日本政府由麦克阿瑟担任的 “驻日盟军总司令”(GHQ)接管。
1951年,48个战胜国与日本在美国旧金山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标志日本重返国际社会,恢复主权国家地位。原本GHQ应在《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撤出日本。但由于苏联、波兰、捷克等国家拒绝签订条约,中国被排除在外并不承认《旧金山和约》,适逢朝鲜战争爆发,冷战序幕又已拉开。
此时日本的战略地位对于美国而言尤为重要,同时日本政府希望全力恢复经济,索性将国家安全托付给美国。于是在日美两国在签订《旧金山和约》五小时后即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安保条约》使日本实际上成为美国的附属。
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
不平等的《安保条约》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强烈争议,加之大量驻日美军犯罪事件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及反美情绪。
《安保条约》以十年为期,将在1960年换约,届时日本首相需赴美签署条约。为了阻止《安保条约》签署,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就此展开。
1955年的第一次砂川事件可以视为安保斗争的前哨。日本政府为帮助美军扩建立川基地,强制征用砂川町民有土地,激起居民和各地人民反对,9月起发生多起警察同农民、工人和学生的流血冲突。
1957年6月,首相岸信介访问美国,并发表“日美新时代”声明。
1958年9月,外务大臣藤山爱一郎访问美国开始具体内容的谈判。
民众情绪日益高涨。
1959年3月,134个社会团体召开大会,自发组成“阻止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国民会议”,简称“国民会议”。“全学联”亦加入“国民会议”。
59年10月的统一行动中有90所大学、35万名学生参加游行。同年11月的统一行动中,全国有200万工会成员参与罢工。
到1960年3月,参加“国民会议”的组织已达到1633个。
日本大学教授游行,要求解散国会
在国会审议条约时,有人对条约里“为了维持远东地区的和平安全”这句话里的“远东”提出质疑。
外相藤山爱一郎在答复时说:“以日本为中心,菲律宾以北,中国大陆一部分,苏联的太平洋沿海部分。”
这种解释让日本人和亚洲人想起了15年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在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还是在为再次侵略亚洲而铺路?现在不只是学生,其他市民也发出了疑问,参加到“安保斗争”中来。
《简说日本学生运动》
1960年4月26日,“国民会议”展开第十五次统一行动,进行请愿、集会和示威。
国会收到请愿书17万封,参加请愿的人数达到330万人,成为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大请愿”
同年5月9日,“国民会议”又进行了第十六次统一行动,提出解散国会和对岸信介内阁的不信任案。
5月19日,岸信介内阁利用众议院多数席位强行表决通过该条约。
5月19日,只有执政党议员参加的国会,新《安保条约》被强行通过
如果参议院不否认该条约,条约会在通过之后30天自动生效。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预定6月19日访日。对于民众来说,除了在6月19日之前打倒岸信介内阁外别无他法。安保斗争随即在这个时间达到最高潮。
国会前的示威群众
6月4日,全国大罢工。照片是东十条站前,电车已停运。
6月5日,有650万人参与了抗议活动。
6月10日,白宫报道官在艾森豪威尔访日之前提前到达日本。车队被示威群众围困,无法行驶,后被美军派直升机接走。
6月15日晚,17000名学生向国会发起冲击,与3000名防暴警察发生冲突。其中负伤者72人,被捕者167人,一名东京大学文学部三年级女学生桦美智子在冲突中死亡。
纪念桦美智子的民众
桦美智子的死亡进一步激化了冲突,示威群众开始烧警察的卡车,安保斗争达到最高潮。
6月16日,艾森豪威尔将访日计划延期,直至取消。
6月19日,三十日期至,条约自然生效。
6月23日,日本外相藤山与美国驻日本大使小麦克阿瑟正式签署了条约。
岸信介随即宣布辞职。
安保斗争正式宣告失败。
安保斗争虽然没能阻止《安保条约》签订,却促使岸信介内阁下台,艾森豪威尔取消访日,极大地震撼了日本和美国政府,在战后学生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 1965~1973:“全共斗”与文化大革命
安保斗争之后紧接着就是日本学生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大学斗争”。
大学斗争的早期(1965~1968年),焦点还是学校内部的冲突。矛盾集中在反对学费上涨,取消强迫购买校债等等。1966年早稻田大学因为增加学费,和学生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辩论。最后校方让步,并更换了校长和校理事会。
然而当矛盾继续升级,到1968年,斗争变成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骚乱也波及到中学。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时期的世界局势。
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美国正式把越南战场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并直接派军队参战。
在中美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之下,因为《安保条约》的存在,日本作为美国盟友也不得不被牵扯进来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
大学斗争矛盾激化的事件之一是东京大学安田讲堂事件。
从1967年开始,东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因为不满从麦克阿瑟时代保留下来的研修医制度而进行罢课。东大因此处分了17名学生骨干,并开除了4人。然而被处分的学生骨干中有一名学生这段时期并不在校。对于这起冤案东大却拒绝示弱和道歉,此举激怒了医学部的学生。愤怒的学生于1968年6月15日占领了东京大学的象征——安田讲堂。
东京大学学生占领安田讲堂
未曾想,这一占领就是半年。
占领初期东京大学便请来大批警察武力驱赶学生,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而同时又爆出另一条消息:美国军方长期向日本大学提供研究基金,用于细菌和病理研究。而此时侵略越南的美军正在使用化学武器。觉得自己受到欺骗,成为杀人帮凶的学生群情激奋,全国各地的学生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各校在这个时期还组织了“全学共斗会议”,简称“全共斗”,来统一指挥全国的学生运动。
1969年1月,政府下定决心开始驱散东京大学安田讲堂的学生。大批武警动用喷水车催泪弹,甚至用直升飞机在空中播撒催泪剂,经过35个小时的猛攻后,终于占领了近似一片废墟的安田讲堂。
学生运动也彻底升级为以暴力流血为主的斗争。
这一时期学生运动口号非常繁杂,除了“反对越战”、“反美”之外,由于每个团体的学生具有形形色色大相径庭的政治立场,学生运动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政治诉求。
而日本学生组织早在安保斗争时期就已经四分五裂。当时在全学联内部有支持日本共产党的“代代木派”,也有反对日本共产党的“反代代木派”(因日本共产党本部在东京代代木)。在前者和后者之内,又因为路线不同,分裂出很多组织。但大体可以把学生运动分为,左翼(代代木派)和新左翼(反代代木各派、全国全共斗联合等组织的总称)两派。
新左翼虽然内部也四分五裂,但都认为日本共产党已经“背叛革命”。并且自成立以来就带有浓烈的暴力色彩,提倡暴力革命。又加之中国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的影响,日本学生运动中也出现大量内讧和“武斗”,活动日益放纵化暴力化。
东京大学大门的标语:“造反有理”“帝大解体”
日本青年打起“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
日本学生占领学校
武斗之火愈演愈烈。
在1969年的大学斗争中首次使用燃烧瓶之后,武斗甚至从斗争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信念。除了反对越南战争,归还冲绳和废除安保条约的核心课题以外,还有大量派系斗争和恐怖活动,充斥着武斗、大字报、频繁的炸弹事件和无休止的团体内部内讧。
1969年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分离出来的“赤军”,更是被美国国务院认定为国际恐怖组织。
抢劫邮局筹集资金,大量购买枪支弹药,甚至直接抢劫警署以获得枪支。几位头目在赤军被警察击破后投奔朝鲜,巴勒斯坦,以色列和新加坡。(赤军头目重信房子还是位美女,年轻时因美貌和暴力而闻名,还有不少和她有关的影视作品。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看)
六七十年代学生运动中的主要炸弹事件
1970年的活动主要是混乱与大分化,学生运动分裂成五个主要流派。流派之间互相进行各派斗争,同一派内部也有深刻矛盾。派系之间的矛盾甚至成为了斗争的主体。
1971年反代代木系学生组织表
到1971年,学生组织更加四分五裂,而激进分子在此时开展了大量街头武装斗争和炸弹斗争。核心派与革马派之间的斗争更是愈演愈烈。各派成员在电车内投掷燃烧瓶,袭击警署,涉谷车站和繁华大街上每到深夜就发生游击战。
街头纵火
当派系斗争和内讧成为斗争主体之时,学生运动基本也就山穷水尽了。
学生运动后期内讧状况统计
各派系为了打击敌对派系,甚至争先恐后向警察告密。而且随着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汽车、彩色电视机为中心的“消费革命”将大众的注意力由政治斗争转向生活。
自此,从50年代起持续了约20年波澜壮阔的日本学生运动,就此走向低潮。
二、学潮与文艺作品
2.1 文学
全共斗瓦解之后,日本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亲历“全共斗”作家的作品。如三田诚广的《我是谁》,桐山袭的《风的编年史》等。
而最广为人知的“学潮派”作家应该还是村上龙和村上春树这个w村上组合。
村上龙在高中(1969年)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后又成立摇滚乐队。在学潮结束之后转身投入文学创作。他的处女作《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讲述一群聚集在美军驻日基地附近的少年沉迷于毒品、性与音乐的生活。之后的《69》更是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描绘1969年那个动荡的岁月。
而村上春树也在大学时期亲历“全共斗”运动,在他的多部作品《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国境以南太阳以西》、《1973年的弹子球》中都能看到相关描述。但是村上春树在描述这段历史时总是抱有很强烈的疏离感,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一段:
上大学第一年我参加了几次示威游行,也同警察冲突过
……我思忖,这就是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么?同他们之间,我无法怀有连带感。大街上弥漫的暴力气息、人们口中慷慨激昂的话语,渐渐在我心目中失去了光彩,我开始一点一滴地怀念同泉度过的时光。
黑古一夫评论“学潮派”作家是这么说的:
“村上春树和同时代作家的内心深处,都打上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谓(青春=革命+恋爱)的烙印,他们以各自受到的精神打击为原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学潮派”作家与以往文学截然不同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
热血的青年在献身学生运动之后,与自己曾经的理想主义挥手道别。
2.2 影视
日本新浪潮电影也与50-70年代的学生运动同步。诞生了一批著名导演如大岛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今村昌平等。
大岛渚《日本的夜与雾》,《日本春歌考》,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都是这一时期以学生运动或日美矛盾为背景的优秀电影。
直至今日,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运动也依然是日本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
印象里近几年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电影有:
《初恋》(2006)宫崎葵主演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2011)吉卜力工作室
2.3 AKB48 44th Single「翼はいらない」
终于讲回到AKB了。
AKB最新的一张单曲「翼はいらない」的PV便是以学生运动为背景,时间为1972年3月~11月。
PV中活动室墙面贴的各种口号标语
PV中向井地美音的梦想是成为纪录片导演,山本彩是民谣歌手,渡边麻友是诗人。
还是蛮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的,年轻人们理想主义一腔热血,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渴望通过摇滚,通过音乐,通过文学来改变世界。
但是PV除了借助了学运的背景,让妹子们发了发传单,和学运本身也没什么非常相关的地方了。
70年代初的学潮已经接近尾声,72年更是垂死挣扎的时期。
PV中有一个镜头,美音的男朋友西装革履站在还在拍摄纪录片的美音面前,不屑地质问她
“这种事还要做到什么时候?”
麻友在酒吧叹息:“大家都想得太理想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少女们心怀理想不向现实投降的故事。
有理想就一定要去追求,不管别人怎么说,哪怕万人阻挠,哪怕被渣男欺骗,哪怕是百合。(诶?)
选在1972,一个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时刻也还算合适啦。
在现实向你拍来的汹涌波涛之中,哪怕没有翅膀,心怀梦想也能前进。
嘛大概就是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的意思吧。
-完-
参考资料
Daliotbul, M. (2013). The Foemation of 'Youth' as a Social Category in Pre-1970s Japan: A Forgotten Chapter of Japanese Postwar Youth Countercultures.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17(1).
Kersten, R. (2009). The Intellectual Culture of Postwar Japan and the 1968-1969 University of Tokyo Struggles: Repositioning the Self in Postwar Thought.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12(2).
《日本教育情况》1975年第4期
《日本教育情况》1975年第5期
王新生,(2012),“全学联”与战后日本学生运动,《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维克多·科巴亚希,(1970),张肖译,日本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01期
马场公彦,(2009),“文化大革命”在日本——中国革命对日本的冲击和影响。
张昕宇,(2010),从“全共斗”到“战后”——论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精神内核,《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珍贵图片:六七十年代日本“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