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一教授称「非升即走」是文化,体现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 第1页

        

user avatar   hei-an-zhong-de-guang-mi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 授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契约精神,从来都不是严格遵守白纸黑字的合同这么简单。

如果存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合同可以撤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这也是契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美文化中,本身就有对抗不平等契约的传统。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经典作品《威尼斯商人》就不该属于西方文化 -- 怎么能不严格执行还一磅肉的契约呢?

愿赌服输精神,离不开充足的信息披露。

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了证券市场,大家可以来资本市场赌博,但同时也发明了信息披露机制,严惩财务造假和证券欺诈。愿赌服输的前提是规则透明、规则得到严格执行,要不然输赢全凭庄家一张嘴,掀桌就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国家也有愿赌服输的精神,而且在规则的公布方面也借鉴了国外文化传统,文化部就对氪金网游抽卡作出了规定:「可能抽取或者合成的所有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的名称、性能、内容、数量及抽取或者合成概率。公示的随机抽取相关信息应当真实有效。」

连抽卡都要立法强制要求公布概率,飞升疾走这么大的事情,规则和概率清晰透明吗,足够指导大家理性赌博吗?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还半路修改规则,增加筛选次数,这就是庄家操盘行为了==

热爱流动,需要足够的选择来兜底

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高端行业就业机遇能吸纳学者转投业界,待遇是否能维持体面的生活?我们的大城市能否让学者老有所躺?

这一点我是存疑的。昨天我有个回答现在看不到了,里面列举了一组数据:深圳,大城市,很先进吧?2019 年全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3.83 张[1],全国平均水平 6.06 张,它就没准备有这么多人在这奉献完了之后有地方躺,要躺去别的地方躺。

家乡无事可做,大城市无床可躺,流动到哪里去呢?

这篇文章宣称:与其说是该制度(飞升疾走制度)不适应国情,还不如说该制度背后的文化,我们还不太适应。

我觉得恰恰相反,是我们的配套制度,还承载不起能让人适应的「文化」。

参考

  1. ^2019年深圳市卫生统计提要 http://wjw.sz.gov.cn/xxgk/tjsj/zxtjxx/content/post_7786068.html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近15年前,因为项目的原因,跟某个省厅的处长有过一段时间交流。他主管对外交流等。

有一次谈到了制度改革、制度引进等事项。他说制度说到底都是要与现有的文化来配合的。没有文化的土壤,硬生生写一堆制度,最后执行起来,跟原有设想完全不一样。他说这些年,基层不少领域做这个那个制度改革,照抄了一大堆,最后都无法按照意图执行。

中国改革至今,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制度自信。适合我国实际的制度,才是真正能多方满意,促进改革事业全面发展。

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在大学教职改革方面,盲目仿效、邯郸学步。可能就是因为邯郸学步,所以邯郸路才出事。

1920年代教员在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对当时高等教育痛心疾首,明确指出,只有当时高等教育系统中那帮老头子全部死掉了,中国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小出不了芯片,独出不了操作系统,忽而几亿养大师团队10年+,忽而百人千人,忽而非胜即走,钱进钱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什么都放得下,偏偏放不下安静的书桌。而教书育人,更是一言难尽。

60多年前,教员说,庙小妖风大,池深王八多。60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的Tenure Track实行了这么多年,看起来这么有效的制度,为什么到了我国却有“南橘北枳”的感觉?我来谈谈作者说的第一个契约精神。

所谓契约精神,就是双方签了合同之后,就按照合同来。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 评定过程非量化,合同上并没有严格规定清楚。
  2. 学校属于强势方,而青椒是弱势方。学校甚至可以临时更改合同。


这个最后评定的过程是非量化的。学校说你没达到要求,你就是没达到要求。那么教师对于结果有异议,也很难去依靠法律手段维权。

美国的Tenure Track,通过率有90%以上。比如2010-2011年加州大学系统的统计是455通过,42未通过,通过率达92%[1](评论区有提到有的学校是85%左右;总而言之,通过的是主流)。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非升即走,可能通过率是颠倒过来的——2018年武汉大学的淘汰率高达97%[2]


另外,学校也可以耍流氓的。比如武汉大学当年签的合同是达到副教授标准就可以通过;结果3年后直接修改副教授标准[2]导致本来能通过的人都没通过了,这你怎么说?青椒因为这件事去和学校打官司的话,你觉得谁会赢?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打官司的话你觉得谁会赢?(在此我不作任何判断,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随便想)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作为一名湖北人,我也不想一直在这里揭武大的短。但是武大那个事件太恶劣了,以至于现在但凡国内大学在海外招聘,都一定会有人拿出来问一次:“你们会和当年武大那样吗?”

如果以后哪天我突然又想回去搞学术了,我定然不会考虑武大的——这种事情有过一次,没有道歉没有处理相关人员的话,就该拉黑了。


本回答与复旦事件基本无关。复旦事件,到底真相如何,是因为非升即走导致的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网上基本都瞬间联想到非升即走制度。对此非常值得引起讨论和反思的——因为不少高校为了创双一流,搞的这些非升即走,真的是

参考

  1. ^ https://dynamicecology.wordpress.com/2014/07/21/dont-worry-too-much-about-whether-youll-get-tenure-because-you-probably-will/
  2. ^ a b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教授作为一个暂时卷嬴了的人,看待后面这些卷不赢的人,谈论自己的优胜,这明智吗?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不明智的。高校作为一个一度分房,老师有寒暑假,没有坐班要求的洼地,在过去十年是吸引了无数人去卷,去躺的,但是高校这个小池塘的水满不满,高校自己说了不算,全国经济的大局才说了算,教育部虽然拨款,但是教育部自己不赚钱,那钱从哪里来?

目前发生的几件事,就不说眼前这个事,就说江南推本改专推不下去这个事,都说明什么问题啊?

都说明,高校现在已经不是价值洼地了,太多人想卷进来躺,已经卷到不行了。这个卷是全方面的,首先是大学毕业生卷,2018年以前扩招太厉害,这么多认字会上网的人,毕业了干什么?接着是高校老师卷,这么多高级人才,养得起吗?养不起的话,高校自己是不是能直接创造价值?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怎么办呢?

是吧。

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教授,觉得自己卷进来,躺赢了,你们卷不进来了,很好,有没有想过,卷的这么厉害的地方,是很危险的地方?

为什么高校老师现在这么累?卷。卷了才会给你提出一大堆标准来考核。

为什么这么卷?因为高学历的人太多了。

为什么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信息术刚刚取代印刷术的当代,是没有一种信息术时代的人才筛选机制的,仍然是印刷术时代的人才筛选机制。你现在上网能随便搜题的时代,还搞印刷术时代的,北宋就有的那种糊名闭卷考试,那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吗?选不出来的。印刷术时代的高考还是牛逼的,为什么?没有网,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家教产业,没有教育集中营,那选出来的只有两种人,特别聪明的,和特别自觉的,其他人想被选是选不出来的,现在不一样了。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是无解的,互联网和高考集中营保证了独木桥只能卷死大多数,然后你搞一点素质教育,最后又只能搞成拼爹,你让知识分子自己去搞教育,他们是搞不出来什么教育的,我晋那帮人是看到有造纸术了,是看到竹简时代的察举制不行了,但是你看看他们搞出来的是一些什么东西?

适应造纸术时代的教育和选拔人才体系这种事,还是得石勒来发明,杨广和李世民来完善。

无解,摊手。

那么看到无解怎么办?很简单,跑啊。高校卷成这样,你非但不跑,反而在站在旋涡中心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卷嬴了,你们上不了车,美滋滋。完全不知道,高校是孕育过现代中国的子宫,也就必然充斥着死婴的哀叹和幽人的血。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高校10个TT的AP转正8-9个,这叫非升即走。

中国高校10-20个TT转正一个,这叫吃干抹净。

如果按照合同契约,喜儿就该老实去给黄世仁做小老婆,居然偷偷跑到山里去,这也太不愿赌服输了。


user avatar   dong-lia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教授就是在耍流氓,当契约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谈契约,当契约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肯定不谈契约,改为掀桌子。

啥是契约精神?不能说签了合同,就要认命。否则,那跟签了卖身契有什么区别?

契约精神有三重含义,一是契约严守,二是契约自由,三是契约正义。

这位教授领悟的契约精神,只到了第一重。即愿赌服输,签了契约就得认账。

一般稍微有法治意识的人,能到第二重。即签订合同的环境必须是自由的,不存在强买强卖,也不存在垄断、干预。

从劳动法的角度,签订非升即走的合同,本身说明签订合同的环境是不自由的,市场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大学为代表的行政力量在签订合同时起了主导作用。

由于很多高校都搞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失去了议价、谈判的能力。

可能有的人会说,在中西部地区,不还是存在很多长聘、编制青椒岗位吗?诚然,这只能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签订合同的自由仍然存在,但是不代表在局部地区,不存在垄断和行政干预。

即使青椒有签约自由,也不代表非升即走契约是正义的。契约精神的终极奥义是存在公平的契约。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所谓公平契约,是指双方签订的契约,必须是权利义务基本平等,利益大致均衡的契约。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所说,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契约也是一样,大家所服从、遵守的契约,应该本身是公平的契约。如果契约本身就不公平不合理,那法律也支持无需遵守。

比如对于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法律的结论可以是无效。无效的契约条款,任何一方都无需遵守。

在非升即走契约中,无论是从议价能力、主体地位、合同条款,还是从合同监督、考核等方面看,青椒都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能够决定的只是被赶走还是自己走。

非升即走在劳动领域,相当于企业搞的末位淘汰。但是目前主流的劳动法学观点以及裁判观点认为,末位淘汰属于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这样的契约,个人认为是不太公平的,是高校强加给青椒的霸王条款。不太公平的合同,去谈契约精神是可笑的。


user avatar   phenothiaz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升即走”制度的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在优质教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任何政策都是错的,都解决不了问题。

“非升即走”这个词本身并不是吐槽的焦点,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能够保证只有极少数特别差的人被淘汰,而国内的非升即走只能保证极少数特别好的人留下来,本质原因还是优质空缺的匮乏,以及学界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需求太少,导致一般的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校面前完全没有任何议价权,这就是内卷——无论是淘汰标准不明确,还是淘汰数量太多,还是学校吃相难看,本质上都是因为学校无论怎么做,都不愁招不到人,根本不用着急,也不用和你们讲道理。

但是如果每个大学今年招十个,留九个,就很好吗?也未必。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今后九年都不用招人了。于是今后十年毕业的博士和出站的博后,你的履历再光鲜,成果再丰硕,能力再突出,你也拿不到教职。这样或许留下的九个人会觉得制度好,但是今后十年毕业和出站的人都会咒骂这个制度。

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扩招,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的规模,创造更多的教职。但是很多人,包括这个问题中抨击“非升即走”的人,不少也反对过扩招。我也不赞成在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下继续扩招——因为扩招造成了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研究生学历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不扩招,就无法增加教职;不增加教职,也就无法解决现在的根本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消化了过多的博士和博后,这是不合理的。这本质上还是因为高端制造业水平不够,导致了大量的博士和博后根本除了拿教职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而且按照现在的国际形势,也许今后几年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加剧。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却也是不能很快见效的。但是学术界的内卷是迫在眉睫的:这种内卷造成了极大的内耗,导致很多科研经费不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分配,而是为了和其他人竞争来分配;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派系纷争,因为单独一个科研人员议价权太低,必须依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团——这造成了有的实验室缺钱买急需的仪器设备,而有的实验室却有钱买了设备闲置很多年都不用,哪怕是同一所学校,这些实验仪器都很难共享,这简直和国家直接烧钱没啥区别

一个很应急的解决办法,就是让青年科研人员走出去

这一两年网上很多民粹的声音声讨留在国外的人,把他们都当成高华来批判,我觉得是不对的。无论动机如何,这些人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教职方面的内卷,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侨汇。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去一带一路国家。曹丰泽的其他言论我不评价,但是他也没有参与国内教职上的内卷,真的去了非洲,去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扩展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国际市场。有人觉得这会导致人才外流,但是说句实话,现在国内的问题不是人才少,而是除了金融、计算机等少数行业,高端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一些金融和计算机之外的高端人才,只有拿到教职才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是随着扩招的放缓,高校吸纳不了这么多人才了,才导致现在有关教职问题的很多争议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增加学术界外的高端就业机会。而应急的办法就是鼓励博士毕业生去一带一路国家工作,我不同意任冲昊 @睡前消息 的很多观点,但是之前他说可以拿钱资助愿意去一带一路国家工作的博士和博后,我觉得这是可行的——这些钱相比国内科研内卷造成的内耗简直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qing-qing-r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看不下去了,tenure-track这个制度,确实“是一种在美国等高校行之有效,行之多年的一项制度。“ 但是美国大学的tenure-track,跟这位教授说的这种“一个坑招10个,六年后留一个“的非升即走不是一个概念啊。不要说什么“非升即走,如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与其说是该制度不适应国情,还不如说该制度背后的文化,我们还不太适应“,而是这位教授根本不懂美国大学tenure track的运行机制。

在美国找教职的时候,应聘者面试前一般要准备一两个问题问search committee,这是惯例。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就是“In the next five or six years, what is your expectation of the candidate who gets this position?" Search committe是要有明确的回答的:教学(teaching)的占比,学术研究(research)的占比,服务(services)的占比。这个要求是非常公开透明的,因为学院对此有专门的文件,对新招来的青椒都适用的。

我入职之后的两个月内,学院里的tenured professors就为我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开了一个会,讨论制定了对我6年内的期望。我来的时候,我们学院已经大概20年没招Assistant Professor了,然后老教授们拿出以前用过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模版,说:这次我们要好好改改,未来几年我们可能持续招几个Assistant Professor,他们以后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就照着这个弄。

然后我们系所有的tenured professors就当这我的面讨论修改了这个文件,还时不时问问我的意见。最后搞出来了三页,分三个sections:teaching,research,services。

第一项是teaching,是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我们大学偏teaching:列了四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评教要高于3.6(out of 5)。学院以前用的标准是3.8, 我们系主任说对一个新老师来说这个太高了,给降到3.6吧,教授们一致认同。所以学院对我教学的expectation是3.6/5.

第二项是research: 六年内至少发两篇期刊论文或者book chapter,至少两篇会议论文(我们学校偏teaching,对于research要求不大,R1 university可能要一年两篇期刊论文)。其他的要求都不是硬要求。我问senior professors们--对论文几作有要求吗?答案是:没有!!!几作都行!!!

第三项是services,是对学院学校的服务。我觉得这个一项就比较水了,感觉没人卡在services上:

然后没有了,就这三条,系主任签名,院长签名,我签名,未来六年照着这个做就行。学院对tenure-track的青椒一年一个evaluation,用的标准全部来源于这个FAP。

我在美国读了硕士,博士,青椒第二年。据我个人经验,美国的tenure promotion的比率非常非常非常高,这些年我只见过一个青椒failed tenure promotion。我觉得顺利拿到tenure的比例在州立大学不小于90%,我们学科不小于95%。

我可以很确信地说,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是要力争把招过来的青椒promote成为一个tenured professor的,而不是有十分之九的比率淘汰这只青椒。如果六年后注定有90%的几率被解聘的话,我只能说这个制度太残酷了。


评论说拿美国teaching university和国内双一流比没有可比性。从生源质量上来说,确实没有可比性;但是就tenure promotion procedure而言,我们学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核流程差距不大,差别最大的方面就是teaching和research的占比。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一下美国大学tenure promotion rate,有些学校是提供数据的。我随手一搜找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数据:“The rate of tenure case turndowns is lower than 10%. Most cases forwarded by departments succeed at subsequent levels of review. ” 也就是说,在伊利诺伊大学,90%以上的青椒是可以拿到tenure的。这里是链接Office of the Provost,其他学校的数据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再说一点,根据很多小伙伴的反映,美国职场和国内职场(包括高校)的一个差别就是,美国职场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难道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喜欢勾心斗角吗?我觉得不是的,大家能开心躺平看剧打游戏,为啥要跟同事过意不去?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根源在于规则逼迫大家内卷。就比如高校tenure这个事情,在美国大学,招进来的assistant professor人手一份这样的FAP,未来六年你要跟这个合同竞争,而不是跟你的同事竞争。六年后你发了两篇论文,顺利达标评上了tenure;即使你的同事发了100篇论文也不影响你的晋升,只会给你的精神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总而言之,同事之间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我觉得这才是职场人际关系简单的原因。


2021.11.12更新:拿到了美国研究型大学R1的offer,对于tenure promotion,research占50%,teaching占45%,service占5%。research的要求是tenure六年12-14篇论文,要求一半是一作或者独作;teaching的evalution高于4.0.


去年11月辞职了,但是学院还是evaluate了我三年的工作,这是6年tenure中的一次比较重要的考核,算是个期中考,Third-year Evaluation。交审核材料前我问院长,因为我辞职了,学校还要不要给我做Third-year Evaluation,院长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你还会返回到我们学校的话,这个考核有比没有强,你交了我们就evaluate你。我就把材料交了。

前两天,收到了学院的审核结果,毫无疑问是通过了。贴个Dean's recommendation letter 给大家看,就是按照你的FAP逐条审核。看到最后一句,“All her colleagues wish her well in her new position", 有点感动。在这里的三年工作,疫情占了两年半,也是上了两年半的网课,还基本是录播。这份工作真的是事儿少,自由的时间很多,同事们对我也很好,唯一的缺点是离家远。无论如何,是一份很好的职业体验。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6621

在北美大学取得教职(assistant professor)是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 s://zhihu.com/question/3523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是种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6771

一个女生成为科学家,需要突破哪些「不容易」?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170

如果在国外生活四年以上的人回国会受到什么样的逆向文化冲击?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841


user avatar   qian-zhang-2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升即走 这个翻译就很恶意

人家tenure track指的是把有潜力的青椒放到通往终身教职的轨道上,你不要xjb浪脱轨就可以拿到。咱UC系统tt通过率一般有90+%。即使臭名昭著如大H,通过率70%就已经被美国学界称为养蛊大户,舆论压力之下近年只好提升通过率。

反观国内,非升即走 这种表述里面就感受不到一点培养青椒的意图,动辄个位数的通过率,某些学校甚至全员rbq,重点已经完全放在“走” 而非“升”。再佐以坐地起价的资格评审,中国式tt已经沦为赤裸裸的压榨行为。

告辞。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辽吉黑蒙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跨校修读学分?会带来哪些影响? 
  用各学科实验室的设备可以做出什么样的美食? 
  方舟子自己真的相信韩寒有代笔吗? 
  当今艺人的文化水平怎么样? 
  目前中国高校的教育是否存在很大问题? 
  如何看待河南四位考生高考试卷疑被掉包?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明科研理论要申报国家怎么申请呢? 
  如何成为一名科研人员(最好是数学)? 
  如何评价劫杀女教师少年不负刑事责任送工读学校?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 

前一个讨论
上海一对新人办日式婚礼,新娘被嘲像披麻戴孝,大家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院长被部分学生扣留 30 余小时,目前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