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懂事,小的时候父亲挣得还不多,他说我五岁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很贵的玩具,他当时买不起,跟我说“太贵,不买,可以么?”,我就点点头走了。
你以为我在夸自己?不是,是心疼,我心疼那个不要玩具的小小孩,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告诉爸爸“我很喜欢那个玩具,但我更喜欢你,虽然我可以不要玩具,但下次如果我下次再有愿望的话,你要满足我”
其实我根本不记得那玩具长什么样子了,我只记得,我不会拒绝,从小到大都如此,或许是家长,或许是同学,又或许是老师,总之他们的请求我从不拒绝,同样的,我也从来不向任何人提要求。
后来,我慢慢发现,我这种善解人意背后,更多的是自卑,我怕对方不高兴,所以我从不提出自己的需求,哪怕我自己不开心一点,也不能惹别人不开心。
我不告诉爸爸我讨厌吃手擀面,因为他喜欢。我不告诉老师我不想替她搬作业,因为这是她的“器重”。我不告诉同学其实我很讨厌她的说话方式,因为我们是朋友。我怕失去他们。
我满满的善意之下竟然隐藏着我深深的自卑。
我曾见过因为一个吃辣一个不吃辣而吵得不可开交的朋友,我曾见过因为要换苹果手机而问父母要六千块钱的孩子,我曾见过撒娇着要对象替自己做这做那的女孩,我曾见过和老师抬杠的学生,我曾见过拒绝让座的青年。
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对不对,我只知道我不敢。
我厌烦吵架所以吃什么都行,我体贴父母所以我从不索求,我独立甚至把男友处成了朋友,我尊师重道所以老师说什么是什么,我主动让座不是因为我不累,是因为老人站在那里我难受的还不如自己站起来,我不是道德高,我是怕别人唾弃我。
后来,我学着拒绝。我拒绝同学无礼的要求,我拒绝道德绑架,我拒绝做个乖孩子,我甚至也想学别人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要求,哪怕让别人难做,我要为了自己而活,我再也不忍让任何人,任何事了!结果我发现,我更难受了。
我天生就不是那样的人,我没办法像有的人一样去麻烦别人不论对方有没有空,我没办法问父母要钱去满足自己的虚荣,我看见弱势群体就想帮助,哪怕他真的不感激我,我不知道是自己被压抑的太久了,还是我的本性就如此呢?
后来,我就释然了。为什么要刻意改变自己呢?为什么要怀疑自己呢?
如果你不擅长拒绝别人,说明你认为这件事你可以帮,何不帮一把赚个人情?如果你不想啃老说明你愿意去奋斗,那就去吧。如果连男朋友都不想麻烦,说明你自己独立,这也没什么不好。看到老人就想让座,那就让吧,如果你真累趴了,你是站不起来的。
我的心里还是羡慕着那些直爽的拒绝别人,说话带刺,甚至有点无理取闹的人,因为我不敢。就像我曾羡慕同学说她小时候非要父母给她买超过他们工资的玩具,最后得手的那种幸福,我可能一辈子也体会不到,因为,如果我真纠缠着父母买了,可能我并感受不到幸福。
你的懂事,一部分是因为教育,一部分是因为你本性如此。就算父母没这样教育你,其实你也跋扈不起来。
就像那昂贵的玩具,有些人觉得得到才是幸福的,有些人觉得体谅父母比玩玩具更幸福,都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懂事归懂事,长大以后,还是学着合理的表达自己比较好。
鱼有鱼的活法,鸟有鸟的自由,何必比较呢?
写点更新放在后面:
很感谢大家的留言、赞和关注,我无以为报,只能说声感谢。
当时写这篇答案的时候只是有感而发,没想到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我很感动,也很感谢。但正因为是单纯的有感而发,可能有些观点表达的不明确,也没有足够的积极意义,所以我想补充几点。
1,什么是熊孩子,什么是懂事的孩子?
我不是很清楚,这个答案就像什么是美女一样,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你怎么想都可以。
2,不会拒绝别人就是懂事么?
答:不一定。
我当时写这篇答案的时候就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不会拒绝到全拒绝,到有选择的拒绝。也想告诉和我一样的朋友们,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人生才会更完美。
3,切不切题。
这个很抱歉,我一直是个爱跑题的人,我也不知道是否切题,我只是想告诉自己,只要你觉得合适,那就是好的。
4,懂事的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
我觉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就像我没做过熊孩子,我又怎么知道熊孩子会不会被欺负呢?欺负的含义是什么呢?你觉得不舒服了,那才叫欺负,如果你觉得可以接受,那就不是。
如果你因为懂事被伤害了,请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最后,也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已经发现了侵权行为,宝宝很不开心,很可能找对方理论!
请之前问我要过授权的同志们再私信我一下你到底转发到了哪里,如果是微博请告知我微博名,否则授权作废。
之后还有想要授权的同志,请私信告诉我你准备转到哪里去,你的名称是什么,还有在转载的时候标明出处和作者,我同意后才可转载,不然视为侵权。
不胜感激。
还是想给大家一个抱抱~
希望大家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前我在北京某个打工子弟中心做义工,当时看到的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家里大一点的孩子要照顾弟弟妹妹。
有一个6岁小男孩和我比较亲近,他请我去他家做客,我就看着这个小朋友一进门,先把在床上哭闹的妹妹哄好,把自己的小书包放下,然后特别自然地走到杂乱的灶台前面,打算做午饭给妹妹吃。
当时我是心情挺复杂的,因为我看着他要踩着小板凳才能够到灶台,拿东西的时候还有点站不稳。
我赶紧说我来帮你吧,但他特别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坐,妈妈说中心的老师是文化人,不应该让老师干这些事。”
当时我才18岁,我算个屁文化人。
我只是真的很难过他这么小就这么懂事,懂事的让人特别心疼。
后来下午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他们家陪他聊天、画画,大概四点的时候,他妹妹可能是饿了,一直在哭。
他就站起来从床头拿出了一个小塑料桶,拧开盖子之后特别小心地从里面,用两个手指夹出了一片海苔,就一片。
他跟我说:“这是爸爸给我和妹妹买的零食,可好吃啦,买一包能吃两三个月,不过快要吃完了呢。”
然后我从他眼睛里看到了对手里那片海苔的渴望,但他还是把海苔喂给了妹妹,舔了舔自己的手指,把塑料桶的盖子拧的严严的放了回去。
后来我也有和他的父母接触,其实大家也都有苦衷,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这个小朋友从他父母那得来的,全都是“有条件的爱”,不止是他,大多数懂事的孩子,都是只得到过“有条件的爱”。
就好像是他要特别特别努力的学习、替父母照顾妹妹,父母才会夸他。
就算他也想吃海苔,也想出去玩,也想要新的书包和玩具,他也不敢提,因为他想做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懂事,父母才会爱他。
如果他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还会骂他,说“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避免被抛弃,他学着变得很懂事“”,而“懂事”就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的期望。
渐渐地,他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中心的时候,给他带了一块巧克力,正好他过来,我就说“诶,小子过来,尝尝这个。”
他没敢直接接过去,而是跟我说“老师,那下午的时候我帮你搬作业本吧。”
我当时愣了一下,就说行啊。
但后来想想,可能正是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对他好,所以他才一定要付出些什么。
中心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觉得他是中心里最懂事的孩子,但他快乐吗,我不敢说。
2个月之后,我要走的那天,我给他买了一个新书包,里面装满了零食,一半是海苔。
当我递给他的时候,他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我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值得这些东西,值得更多东西。
(这句是我妈教我的,让我一定要找机会告诉他。)
——————————
一个解释:
心理学上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溺爱,也并不是说孩子知道了“我值得无条件的爱”,就会一直去索取,就觉得所有人都欠我的。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指的是,如果你做了好事,我会表扬你,如果你做了错事,我会批评你,但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所做的是不是符合我的期望,你都不用担心我会抛弃你。
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单单作为你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值得被爱的了。
——————————
题外话,后来再回到中心,发现中心得到了捐款,有很多好心人一起筹款,给那个打工子弟社区捐了免费的爱心午餐,我的小朋友终于不用踩着小板凳做午饭啦。
——————————
我的其他回答请戳:
最新- 你见过哪些戏精?
不仅不快乐,甚至永远不想快乐,熟练的避开所有快乐的可能。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你要懂事”;家长们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
我对懂事的理解是:过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而忽视了自身意愿,从而丧失了这个年龄段放肆、任性的权利。
去年四月去苏州玩,玩了一下午又热又累,看到一个特别普通的冷饮摊,一个冰柜,一列饮料。
问了价钱,景区的自然比平时贵,我条件反射地转身就走:
“我不太想吃的!我们走吧”
我男票觉得不对劲,因为我是绕路奔向冷饮摊的,现在又不想吃了。
他问我:“是不是你出去玩的时候从来没有买过吃的喝的?”
“嗯。”
然后他就拉着我回去了:“以后你想买的,只要买得起,就不用太过顾虑。”
然后我的心理咨询师就被我说哭了(ಥ_ಥ)不知道是不是也引起了她的心酸回忆……
小时候,家里人会说,不要在景区买吃的喝的很贵的,不要乱花爷爷奶奶的钱,我牢牢记住。
爷爷奶奶总会和人提起,我家XX小时候太懂事了,每次带她去游乐园玩,眼巴巴地看着,让她自己去玩就拼命摆手说不要……这孩子。
看到什么吃的喝的,各种各样的饮料冰棒,看看就好,不是缺钱,只是不划算。
我已经习惯了看一眼转身就走,“我真的不想吃的”。
我已经习惯了有什么愿望就憋在心里,不给别人添麻烦。
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意识,你不配。
你不配去麻烦别人,
你不配像别的孩子一样吃想吃的、玩想玩的,你甚至从来不会撒娇,不敢委屈,不懂得什么叫“宠爱”。
有一个视频,美国小女孩的生日惊喜:她妈妈送她一个装满迪士尼周边和零食,最后告诉她今天我们就去迪士尼!一心向往迪士尼的小女孩喜极而泣,而我每看一遍就会跟着哭一遍。
附视频地址:(关键词:小女孩 生日 迪士尼)
大人的话我会牢牢记着,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慢慢习惯了他们给我的空头支票,也习惯了自己说的话会被转身忘却。
好像诚然接受了自己生来就“不值得被宠爱”的事实。
低自尊,是那些没有在爱的氛围下长大却偏偏懂事的孩子永远的缺口。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我个人的感觉,看电影其实是一件比较私密性的事儿,尤其是好电影,我历来就是自己一个人看,如果呼朋唤友,往往因为志趣不一等容易产生干扰。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独自面对奇异瑰丽世界的封闭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引起波澜的,无疑对我来说,是一部好电影,希望对你也是。
《老无所依》:一个孤独冷酷的杀手,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一个不知所谓的电影名称,一场看后也难以言说的情感,如果不反感轻微致郁,建议观看,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李米的猜想》:灵气加持的周迅,发挥稳定的邓超,混迹演绎场的张涵予,还有诸位年轻时不可多得的锐气,导演曹保平,音乐窦唯,如果以上还不能说服你,那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942764892281970688 https://www.zhihu.com/video/942767224029671424《海上钢琴师》:小号、钢琴、爵士乐、还有无疾而终的爱情、萍水相逢的友情以及对自我的坚守:如果生于此是场意外,那么我可以选择留在这。
这是一场极度适合一个人应对的梦幻旅程,船已到港,欢迎启航。
《大无畏》:只是一部相当平常的喜剧片,两个小混混阴差阳错抽到生死签做杀手的故事,演技稚嫩与浮夸并重,唯有在临行前各自回家看亲人,对暗恋的人告白,携手赴死的淡淡温馨,却刚好凑足了为数不多的亮点,刚好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你的人生已触底,那到了最后关头,你会干什么?
《那个男人来自地球》
小成本科幻巅峰,如果一个人跨过漫长的时间,那他意味着什么?神,妖魔,鬼怪,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遗忘,会受伤,经历过漫长的时间,跨过了多少人的岁月,承受了太多离别。来路我已日渐模糊,未来,我又将要去往何处?又或许,过往种种,都只是为了,过好我这一生。
《移魂都市》:如果记忆可以被篡改,那么我们就当是第一次相逢吧。
哥特式的全程阴郁与结尾的耀眼阳光,明与暗的强烈对比,配合悬疑解题式的剧情,绝对值得观赏,只要你忍受开篇前几十分钟的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