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如重建奥匈来的现实。
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已经再也没有一个能够让中欧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架构。一堆小型的民族国家,一天到晚只知道在中欧这块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土地上,寻找那条不可能找到的清晰界限。
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争夺切欣。
斯洛伐克与匈牙利争夺上匈牙利和鲁塞尼亚。
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争夺特兰西瓦尼亚。
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争夺多布罗加。
保加利亚与希腊争夺色雷斯。
希腊与阿尔巴尼亚争夺伊庇鲁斯。
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争夺马其顿。
奥地利与南斯拉夫争夺克恩滕。
匈牙利与奥地利争夺布尔根兰。
匈牙利与南斯拉夫争夺伏伊伏丁那。
波兰与立陶宛争夺维尔纽斯。
瑞典与芬兰争夺奥兰群岛。
波兰自以为自己能够做中欧的老大,然而我先不谈其工业能力不及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底蕴不及匈牙利、军队素质不及保加利亚。波兰能逐一解决上述列出的12个领土争端吗?
不能!
毕苏斯基的这个海间联盟的方案,实在是选择了一个最不适合的时机。有人强调中欧曾经存在的卢布林联合的历史,但要知道此时的联合仅仅是中欧上层社会(贵族王室)进行的有利可图的合作;也有人强调,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着维谢格拉德集团,然而这个集团存在的基础不仅仅是中欧各国的共同利益,更是在二战之后苏联主导的在东欧境内实施的大规模人口交换和领土调整。
在毕苏斯基的这个时代,中欧的民族主义刚刚爆发出来,显得尖锐无比,既没有当代欧洲民族主义温和化的趋势,也没有欧盟这种超国家机构的顶层调节。这样一个在宏观上看上去无比美好的方案,却在细节上被民族主义冲得一塌糊涂。
与其让波兰这个局内人在中欧反复横跳,一再撕扯那团不可能解开的民族乱麻;不如把维也纳的局外人放进来,用统一来解决分裂造成的问题。
只是这样的方案,民族主义化的中欧已经不可能再接受一遍。那么只好等着柏林的局外人进来,当中欧领土划分的仲裁者;或者是等莫斯科的局外人进来,当中欧民族迁徙的执行者了!
1938年11月29日《申报》社评《从苏波协定说到波兰外交》:
近年以来,波兰的外交政策是颇染亲德色彩的。原来因为德义法西斯挑战的气焰愈燃愈烈,他们分割欧洲的目标不仅限于地中海和多瑙河,就是东欧以及波罗的海诸国,也早被划入「第三国帝」的版图,波兰当然不是例外。波兰既没有天然屏障,又缺少丰富资源,它除了忠实参加集体安全制度之外,实无力对付德国东侵的野心。可是波兰的统治者却不肯这样想,它偏要幻想用对侵略者献媚的手段,避免自己被分割,并企图东欧洲再分割的局面,从中「投机」取利,使波兰成为欧洲的第五强国。不久以前,它又妄想组织「第三轴心」,想以波兰为中心,将波罗的海到黑海诸小国组成一个「中心」集团,使它们去当反苏联的前锋。当今年十月捷克被分割时,波兰也仗着希特勒的支持,「趁火打劫」,向捷克割取了德申区;最近又支持匈牙利的要求,主张捷克喀尔巴阡乌克兰省割让给匈国,与波兰接壤,以企图树立所谓「第三轴心」。波兰这样「志满意得」的打着如意算盘,竟完全忘记了它自己是正当着希特勒东进侵略的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