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甘肃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有办法避免吗? 第3页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极端”天气的认定较为草率,至少应该提供出事地段近二十年的气象监测记录吧。

我们在重症医学专业上分析“突发”情况时,必须查看所有监测记录,否则只能是“意外情况”被突然发现。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山地区的天气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一些局部的天气更是无常。能做的就是多做准备,多一些应急预案。

同时多说一句,不要把气象局当成钦天监,平时出门的时候你都能发现天气预报不准的时候,就别说这种环境下的突发恶劣天气。

不要把问题甩锅给恶劣天气,有没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出了问题要怎么办?

什么时候需要及时终止比赛,一是需要选手的自我判断,但更需要主办方的喊停,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全面,也有更专业判断。

同时这次赛事在最难的cp3段,无补给难救援,放在平时可能算是挑战,放在这种情况就是鬼门关,设计线路的时候,就没想过出事了怎么办吗?

不要觉得去年没问题,前年没问题,今年就也没问题。

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比赛招标,应该核实一个起码的价格标段,比如五公里一个配备医务人物和热食的服务点,还有沿途的路标,按这种安全配置成本核算好的成本范围再招标,绝不是越低越好。

当然这样子提高成本可能导致比赛频率减少,对选手可能是种损失。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场悲剧,失温情况下应该如何自救,大家都要收藏起来。

这种失温不仅仅发生在野外,冬天城市里也时常有发生,尤其是醉酒后,常常可以见到酒后在路边冻死的新闻。

哪怕是夏天,某些地方昼夜温差大,在马拉松之后大量流汗,风一吹也可能导致热量快速、大量流失而出现失温。

因此为了家人朋友,失温后的表现、如何预防及自救都应该学习起来。

一、遭遇失温会有哪些表现?

遭遇寒冷天气,如果不能及时保暖,会出现以下表现:

首先出现的是外周的血管收缩,导致皮肤发白,四肢变冷、苍白、逐渐失去知觉,并且可能感觉到疲劳、肌肉不受控制、情绪失控、脉搏变缓;此时是轻度失温。

随后由于调节功能失调,血管再度扩张,血液反流出现灼热感,出现反常性的脱衣服行为;大脑缺氧激活神经元,人可以看见明亮灯光的幻觉,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看见的强烈光芒一样。

当体温低于28℃时就可以被称为严重低温。核心温度低于25℃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核心温度低于22℃,二氧化碳的产生减少,而氧气消耗减少了75%,可能导致呼吸暂停;脑电图在19-20℃左右开始消失。由于缺氧、缺血,器官无法支撑自己的功能消耗,出现衰竭。最后昏迷、死亡。

二、遭遇失温如何预防

肯定是应该尽量避免在寒冷天气中出行,尤其是不能酒后出行,在室内也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是的,室内也可能发生这种失温的风险。

如果是野外出行,应该尽量备足装备,虽然类似此次的突发极端天气仍然不能完全避免风险,但是可以整体提高野外出行的安全性。

在寒冷天气选择衣物是有技巧的,比如不能选择棉质内衣(它被称为死亡装备),而应该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同时内衣不能太短,最好能达到骨盆位置,即弯腰不会露肉。

外套要注意有防风、防雨兼顾的功能,且最好有帽子,可以保护耳朵和颈部,更好地抵御寒冷。

到了家或者到了补给点/驻扎点,一定要及时更换已经打湿的衣物,并且及时地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冻伤或者发生失温。

注意补充能量和水,备好食物和热饮,让自己的身体有充足的准备去抵御寒冷。

三、遭遇失温如何自救和治疗

需要保持意识的清醒,所以一定不能酗酒,倒在雪地里可能就真的不幸遇难了。

当出现失温表现的时候,首先要保持体力,并且尽快呼救,脱离低温恶劣环境,找到合适的「避难所」,及时脱下汗湿衣物,更换保暖衣物,并且进食热饮、补充能量。

一般达到重度失温,就需要他人的救治了,尽快送往医院。现场急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快将伤者转移至温暖的避难所,至少请避开寒风;

(2)脱下湿衣服,帽子,手套,鞋子和袜子;

(3)使用温暖,干燥的衣服和毯子给伤者保暖,避免伤者吹风,也要将伤者与地面隔离,这样可以避免热量继续流失;

(4)给伤者加热时,仅针对颈部、胸壁或腹股沟,不能针对四肢进行加热,尤其需要注意头颈部加热

(4)提供温热饮,加点糖(就是得是含有能量的饮料),但不能是咖啡或者酒精,因为会加速体温流失,但需要注意,如果已经失去知觉就不要再补充水分。

(5)如果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可以尝试心肺复苏,但如果胸部较为僵硬则不能做CPR;

(6)施救者也可以用自己的体温给伤者复温,不过这需要双方坦诚相见,并且裹在毛毯或者厚衣物里,同样是仅针对颈部、胸壁或腹股沟等中心部位。

失温后的救治成功率较高,目前通过复温而获救的最低核心体温记录是13.7℃,因此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参考资料:

[1]Hypothermia | US Forest Service

[2]wemjournal.org/article/

[3]Hypothermia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灾叠加人祸吧。

一、温度没到零下,依然可能发生冻伤甚至冻死的情况

没有零下的情况就不会冻伤甚至冻死吗?错,仍然会发生,这种现象叫失温!

首先说一下,人体的温度维持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种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人体的重要稳态调节之一。温度的调控主要是依靠下丘脑,这是教科书级的证据了,切除掉这部分后,就不能调节恒温了。下丘脑主要是发挥信号和释放激素等,具体到机体的调节则是依靠代谢加强以及生理性的颤抖之类的实现。


但是,这个调节是有上限的。换句话说,人体不是万能的,无法突破上限。

于是,当高温超过了体温调节,会出现热死;当低温超过了体温的维持能力,就会出现冻伤甚至冻死。

这次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事件主要是遇到了极端天气:大风、大雨和冰雹。

尤其是前两者,当地气温在5℃左右,那么作为环境温度,雨和风的温度也大致一致。因此,人体的37℃温度,必然会向风雨转移热量,这是基本物理规则。

大雨不断下降,不断带走人的热量,而大风会加速雨的蒸发,会更进一步带走人的热量。

最终结果就是人体维持体温的能力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热量流失,最后造成了悲剧。

△5月23日,救援人员徒步进入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二、失温究竟是怎么回事?

失温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临床上一般叫Hypothermia,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的情形,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温三种类型。

正常人体温在36.5-37.5℃附近。

1.当体温跌到35℃左右的时候,属于轻度失温。这时候,人已经开始发抖,出现轻微的冻僵情形。

2.如果体温继续下跌,大概到了33℃,就属于中度失温了。这时候人基本丧失了运动能力,开始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形。

3.体温再进一步下降,就属于重度失温。这种情况下,人基本失去正常的行为,连身体颤抖都做不到了,会出现瞳孔放大,基本反射消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逆性已经不大了。

三、如何救助失温的人?根据具体状况来设计不同方案

一、如果是轻度失温,就第一时间恢复保暖。

比如大家看到新闻照片里获救者身上都裹着亮闪闪的东西。

很多人说这有点像烧烤用的锡纸,其实获救者身上的是户外经常用的保温毯,其主要材质由聚酯材料加上镀银铝膜和反光膜构成,而这些铝膜就是大家熟悉的铝箔。

保温毯有几大特点,第一当然是保温。它有反射性,可以将人体自身辐射的热量再反射回人体自身,而且保温毯本身密不透风,可以最大程度隔绝外面的冷空气,这样就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保温。

第二是易塑性。保温毯本身是可以塑性的,能够做到完全贴合全身,基本不用担心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贴合不严,这一点是其他保温包裹设备难以实现的。

第三是容易识别。保温毯本身的反光性也可以让其在野外更容易被发觉,从而方便救援人员识别。

第四是轻便。保温毯十分轻便,一件保温毯重量才50多克,不到一个鸡蛋的重量,折叠起来仅仅是一寸大小的一个小薄片。

正因为如此,保温毯广泛应用于露营、运动项目和紧急情况救灾,是失温的救援必备品。

二、如果是重度失温,需要人工呼吸以及直肠灌入40℃热水来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度快速下降过程中,冻伤的人会出现脱衣行为和笑脸的情况,目前认为可能和全身性的血液回流来维持核心中枢神经温度有关,导致人误认为自己升温过高而出现脱衣行为,这在冻死的人群中经常出现。

发生这样的不幸,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根据目前的消息,我认为这次的悲剧既有天灾的成分,也有人祸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景泰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和沙漠接壤的地方,春夏时间气温变化剧烈是常见的情形,而熟悉当地气候的赛事举办方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点。

有人说这次的极端天气很难预报,确实,天气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而极端天气更是难题中的难题。自古以来,都有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的说法。不过这并不等于完全无法预测,目前极端天气的预报以动力数值模式方法为主导,即以集合概率预报信息为主要依据的动力预报,结合统计各种资料,共同对极端天气进行预测[1]。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能够完全预报准,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收集的越精确,越有助于对天气的预测。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客观借口,事实上,在事发前一天,白银市就发布过大风预警信息,覆盖了事故所在地景泰县,因此理论上,当地应该警惕这种大风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天气剧变。


图片来源:天气网

其次,对于山区而言,更容易出现极端气候,这种情况下,理应做好紧急预案。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赛事组织多个维度上的缺位。

尤其是像新闻里提到的,有一段非常危险的区域。

原本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赛段的路况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CP4。

这样的环境,再加上不少参赛者缺乏足够的装备,还有不少短袖短裤上阵的,更加剧了悲剧的诞生。

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悲剧已经发生,希望能够痛定思痛,汲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这次甘肃马拉松事件,即有天灾,更是人祸。我们看到整个比赛的组织和保障十分的不足,参赛运动员衣着单薄,缺乏足够的防风防雨保暖等装备,在紧急地段尤其是无人区缺乏足够的应急点和补给站等一系列问题。

有的参赛人员表示一贯如此,可是,就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事实上,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国际上早有先例,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环勃朗峰极限耐力赛(UTMB)就有专门规定的强制装备来应对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而在这次的事件中却没有看到此类措施。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等极限运动赛事一直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规划,侥幸心理导致了无数安全隐患。极限运动精神可嘉,但是一定要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切不可马虎大意。

正如新华社的文章所言:

“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需要事无巨细,万无一失。唯如此,才能从容应对‘不测风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我们能从这起悲剧中汲取教训,不让悲剧再度上演。

最后,附上国家应急广播的一条内容,很值得学习,出处见水印。


user avatar   yorksun-yeu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少在赛前一日的气象数值预报中,当地的潜在危险天气已经被预测出来了。

这是5月21日00Z数值预报对该区域5月22日中午12点地面最高阵风风速的模拟,可见普遍阵风达到70kph以上(>19.44m/s,≥8级),最高阵风达99kph(27.5m/s,10级)。阵风最大值位置正好坐落于马拉松比赛场地附近。

下图是对事发时间冰冻层高度(即气温≤0℃等温线高度)的预报,可见事发地处于冷锋前端,锋后冰冻层高度下降至2800米以下。当地海拔高度在1700-2200米左右,根据理论对流层温度直减率-0.6℃/100m来算,可见比赛场地气温在冷锋过境后至少会下降至3.6~5.4℃之间。

当时的实况温度有可能更低。因为数值对地形分析的精度不会太细,公开产品一个网格一般只有25x25km,内网产品也无法精细到百米级。而高原山地地形较为复杂,尤其是在有局部小地形导致的抬升作用增强降水的情况下,地面气温可能被降水压得更低。如果出现了固态降水如冰雹之类的,部分区域气温跌至零下也是有可能的。而地形对风的影响同样存在,图一中的阵风高值岛即对应的是高海拔迎风区域。遇到诸如迎风面或谷地地形产生「狭管效应」的情况下,风速还可能被放大。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合展开高海拔地区户外运动项目的。

翻了一下当时比赛地附近的气象站资料,有几个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的乡镇站点最低气温就跌至了3-4度,似乎表明降温实况比预报更为猛烈。由于相关站点资料属于非公开产品,笔者没有权限在这里发布,详情需要等待最终调查报告。

这是22日下午2点的地面天气图,可以看到甘肃东部的等压线非常密集,冷锋刚刚通过这里。

景泰县城的实况资料,可见在22日中午有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而当天凌晨的气温还高达18℃,前一日更是天气晴朗温暖,主办方或许因此低估了这次天气的极端性。

根据相关报道,当地气象部门有提供一定信息:

【甘肃景泰县气象局:为马拉松赛事提供气象信息专报 未涉及冷空气过境信息】22日上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早上8点,21名参赛人员遇难。中新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甘肃省气象局在5月21日的重要天气提示中提到,“21日~22日甘肃省有一次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过程……5月已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阵性大风等不利影响”。23日上午,中新网记者致电景泰县气象局,相关人员介绍,景泰县气象局为本次比赛提供了现场气象服务,气象局的主要领导给组委会的主要领导发送了比赛场地的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专报中提供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但是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没有。”(记者 郎朗)

但对于不了解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预报信息给出的内容或许仍较宽泛,无法引起足够高的警惕性。但哪怕掌握了最低气温和风力预报信息,也不难推测比赛过程中选手出现失温的可能。因此主办方很有可能缺乏高山野外比赛的经验,团队中没有懂得分析气象资料的成员,一定程度上存在侥幸心态。这类比赛的举办一定要对此进行充分的事先了解,否则类似悲剧是难以避免的。


user avatar   waltery-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过黄河石林这个景区,在高处看整个石林有美国大峡谷的感觉。人工开发度较低,出现极端条件是很难办。


user avatar   luo-xia-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地铁上看到这个惨痛的消息,心情是非常沉重的。这应该是国内马拉松/越野跑赛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比赛了。

据指挥部介绍,当天中午1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搜了一下,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海拔在1500-2300米左右。有过户外徒步经验的驴友都知道,随着海拔的增加,遭遇极端天气的风险会大幅提升——几分钟前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会毫无预兆的遭遇暴雨/雷暴/大雾/狂风,导致气温骤降/雷击/迷路/坠落山崖。而在极端天气带来的危险中,失温是非常凶险的一种,因为它的到来是最“温柔”的,难以防范,但它的后果可能是最“致命”的。

失温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度失温。这个阶段的表现是“全身无力+身体发冷+打冷战”,但并不明显,和在冬天的寒风中冻得直哆嗦很类似,所以很多人在遭遇轻度失温时,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温了,而是想着“咬咬牙挺过去”。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当轻度失温发展为中度/重度失温时,就很难挽救了。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出现了轻度失温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在徒步/马拉松/越野跑的过程中,遭遇了“低温+降雨/浓雾”,衣服湿透了,且出现了“浑身无力+发冷/打冷战”的情况,那么为了确保安全,一律按照轻度失温处理。正常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户外活动时,是不太可能感觉到冷的,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衣服湿透了,失去了保暖功能(水是热的良导体[1]),身体的散热速度已经超过了供热能力。

注意:低海拔地区也是有可能遭遇失温的!印象中川内优辉勇夺波马冠军的那年,就有多位选手因为“低温+冻雨”出现失温退赛。

意识到自己或队友可能出现了轻度失温时,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应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马上下撤或赶到最近的CP点等待救援。如果无法撤离,尽量转移到避风、干燥的地方,保持身体干燥,使用防潮垫和睡袋,避免直接和地面接触。

第二阶段:中度失温。这个阶段,人已经感觉不到冷了,甚至会开始脱衣服,并出现意识不清、动作不协调的情况。如果交通条件良好,设施齐全,应对及时,中度失温还是能够挽回的,但出现中度失温的地点一般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救援的难度会大幅增加。

第三阶段:重度失温。重度失温是致命的,这个阶段的症状我不忍再写了,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急救措施。

希望这次惨痛的教训,能让所有的赛事组织方和户外活动爱好者警醒。对强制参赛物品的检查足够严格吗?CP点的保障有力吗?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安全第一。意识到可能出现了失温时,停止比赛,立即自救!立即自救!立即自救!

相关回答:

参考

  1. ^ 在这里对“水是热的良导体”做个解释。以冲锋衣为例,冲锋衣一般是防风防水的,保暖效果非常好(热的不良导体)。但遭遇极端天气,冲锋衣湿透后,如果有大风/人躺在湿冷的地面上,那么湿透了的冲锋衣不仅不能保暖,反而会快速带走人身上的热量。相对而言,水就变成了热的良导体(当然,如果和金属相比,水仍然不是热的良导体)。

user avatar   sapphire-37-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放弃本文的版权,欢迎大家转载,希望以后的越野比赛可以更加安全)

集中回应下方知友的评论。

就此次事件网友们的吐槽的点主要集中在救援“不及时”以及CP点设置“不密集”的问题上。会这样吐槽大多是因为缺乏野外知识和越野跑经验。在此我推荐延伸阅读远神的这篇文章:

客观来说,主办方这次在CP点的设置上没有太大问题,即使对标国际比赛每隔15-20km一个CP点均属正常设置。某些难以到达的CP点仅设打卡人员也属于常规操作。

而这次救援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就时效性来看所有参赛人员均在24小时内被寻获了。

这次赛事主办方和组委会最大且不可推卸的责任(震惊整个国际越野跑界)是对需要全程携带的强制装备的设置上近乎愚蠢般的无知。

此次事件中的选手在遭遇突发恶劣天气后根本没有足够的强制装备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失温自救,直接造成遇难选手在失温后的救援窗口只有1-2小时(甚至更短)。如此之短的救援窗口,勿论是在野外,就算在城郊公园估计都很难等到救援到达。相反如果赛事主办方和组委会制定了一份完备的要求全程携带的强制装备清单,选手在遭遇恶劣天气后将有足够的强制装备进行有效且及时的失温自救,从而把救援窗口从1-2小时扩大到至少24-48小时。再配合上这次虽说是差强人意的救援,此次事件的人员损失绝对不会如此严重。

———————————————————————

得知遇难者中有国内最顶尖的越野跑者 梁晶(他刚刚以18小时刷新江南100英里的纪录),在此深感悲痛。21名遇难者基本都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这次事件简直是对国内越野跑圈的一场血洗。并且轰动了整个国际越野跑圈。

这次事件用血的教训再次证明强制装备要求和强制装备检查的重要性

强制装备的全程携带其实是对顶级跑者的一种保护,并非故意增加他们的负重。对于精英选手,他们往往为了追求速度会轻装参赛,如果组委会不设强制装备要求,他们一般选择不带保暖衣物和维生装备,毕竟他们完成百公里也只需9-11小时,完全不需要考虑过夜。而像我这种怂跑渣,肯定会带齐保命装备,因为还要想着怎么熬过夜。所以一旦遇到突发恶劣天气,精英选手比普通选手更加没有安全保障。

在此附上同样于2021年5月在澳洲蓝山举办的UTA100(澳洲100km超级越野赛)的强制装备列表,仅供对比参考。

UTA100的强制装备不但列出了装备的名单,还列出了装备的规格标准,用途,甚至还解释了其中的各种原因。

再对比一下这次黄河石林的强制装备:

唯一和保暖有关的强制装备是一条救生毯。此外组委会明显对GPS要收取500元押金这件事更上心。

———————————————————————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甘肃百公里越野赛摄影师的视频:

其中在3:45处可以看有一名目测好像穿着了Salomon薄抓绒衣和2XU压缩裤的女子选手在到达CP4时表现良好,完全没有出现失温症状。并且之后她还继续比赛,最远到达68km处。这名女选手实力佐证了我关于完善的强制装备要求是多么重要的观点。观察这名参赛女子选手,可以看到根本不需要非常厚实的保暖衣,哪怕只穿了遮蔽完全的长裤和长袖薄抓绒,只要能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隔热层都不会出现严重失温症状甚至压根就不会失温。

足以见得,如果官方有完备的强制装备全程携带的要求并且加以检查,这次的事件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

刚看了亲历者报道,遇难者更新至21人。

mp.weixin.qq.com/s/LN45

主要是失温冻死的。赛事组委会在强制装备要求和检查(冲锋衣居然都没有列入强制装备,而只是建议装备)以及安全保障方面(CP2时没有及时叫停比赛)肯定有巨大问题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港百也同样遭遇恶劣急冻天气取消,由于部分路面封冻很多选手被困山中。但选手因为都带了强制装备,通过积极自救以及组委会的及时搜寻都安全撤离了。足以见安全保障和强制装备在突发事件下的重要性。

我第一次参加澳洲TNF100(现UTA100)时在87km处也经历过失温(第二阶段:外周供血下降,四肢冰冷无知觉),当时凌晨2点半左右,我坐在路边裹着太空毯,想着歇一下继续时被巡逻车发现。巡逻人员给我测了体温,然后强制我退赛,并将我载回CP4接受现场急救医生评估,并给予体温恢复治疗。我还看到同在CP4的还有一人刚进入失温(第三阶段:意识模糊)已被抬上车送去附近医院。

通过这些经历我才知道赛会强制装备的重要性。TNF100的强制装备包括冲锋衣、防水裤、保暖内衣裤、抓绒、头巾(组委会发)或帽子、手套、头灯、反光背心、太空毯、急救包(包括消毒湿巾、敷料、绷带、创口贴、碘伏、澳洲特色的蛇伤绷带等)、地图打印件、指南针、地图袋、防潮袋、手机、火柴和固体酒精(组委会发)。所有这些装备都要在前一天检录时接受检查,检查通过方可注册拿到号码牌。然后在第二天出发后每个cp点都有随机检查,确保你有需要的强制装备,否则强制退赛。整场比赛一共5个cp点 每20km一个,每个cp点都有急救人员,沿途有巡逻车辆。

上述这些强制装备适用于几乎所有距离的越野比赛。4月份的Alpine Challenge 25km比赛也被要求必须携带这些装备。其实刚开始背着这么多东西也是有抱怨的,觉得这里很多东西根本用不着,尤其是连25km都要背。觉得组委会是小题大作。现在来看,这些装备都是恶劣天气下的保命装备。

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比赛组委会要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更严格的强制装备检查。

最后为不了解越野跑的知友普及一下装备知识。以下为一般长距离越野跑会携带的装备,强制装备会在此基础上剔除非必要的物品,并会要求选手全程携带(x3)

强制装备可剔除22(洗漱用品)19(相机)14(充电器)21(现金)

合格的轻质装备装包后,总重量并不会太重。

装包总重量2.63kg

越野跑所使用的背包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奔跑会设计为非常贴合人体,这和一般强调背负系统的山地徒步背包完全不一样。

越野跑用背包(Salomon Advance Skin 12 Set)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几天我去工行网银,居然还仅支持ie浏览器! ie都要进入坟墓了,还不支持其他游览器。

匪夷所思。

今天,我听到马拉松都能死20人,我根本就不相信。一场体育比赛能死20人?绝对假新闻!组织方对比赛过程没有任何监控和应急措施吗?怎么可能活活让让人一个个死掉?

《血钻》里有一句叫 TIA,我们这叫TIC吧?




              

相关话题

  中国有意大利的球迷、德国的球迷、甚至日本韩国的球迷,那么存不存在外国的中国球迷? 
  怎样看待所谓“气功大师”王林去世这件事? 
  刘国梁到底有多强? 
  孙杨的第二次听证会今天开始不公开举行,他进东京奥运会的机率有多少? 
  为什么中国底层社会出不了苏亚雷斯和卡瓦尼这样的足球巨星? 
  足坛历史上有哪些善打逆风球的球员? 
  讨厌体育或者讨厌体育课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呢? 
  如何看待甘肃疫情流调显示一女子 15 岁生子,当事人回应称「户口申报年龄出错,实为 18 岁生子」? 
  内陆盐碱地灌水改造养海鲜真的可行吗!? 
  女足的球员基数更少于男足的球员基数,为什么成绩会比男足好?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翟天临发文称「如果骂我能帮助大家缓解论文季的压力,那我觉得被骂也是有意义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使用 GitHub?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