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袁隆平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第1页

  

user avatar   chu-yu-21-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没,去年疫情刚闹腾起来时,境外很多国家表示粮食要自己用,不出口给中国。

眼看国内粮价要按照正常剧本一飞冲天的时候。有媒体放出袁老关于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采访。紧接着几部委展示中国深不见底存粮。

这下给那些捂盘的粮商坑个惨。

作为一个人,第一考虑的是生存安全。这一点两弹一星给我们保证。第二点考虑吃饭安全,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饥荒的可怕。这一点袁隆平给我们保证。

要说袁隆平给中国人的精神遗产。

我觉得不如他给中国人带来的安全感高。这种安全感类似于小孩看到娘就觉得不会饿着那种安全感。

具体到精神遗产。我觉得凭我的能力什么都集成不上。

具体到安全感。我怕是永远都不会忘。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信念这东西,真的靠做出来的。

最近重看《士兵突击》,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连长谈及许三多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话:

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而在袁老身上,看到了这种信念的力量,而且,他真的做了。

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过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让他十分痛心,“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袁老曾经留下的话,也是他立志从事农业的主要原因。

而袁老师立志做农业科研,这一点他也践行了自己的志向,真正的作了下去。这才是难得的事情。


在有一次采访中,袁老提及了饥荒问题,“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当时记者问,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记得袁老当时的回答:“不可能了”!


无他,因为,这就是他的底气,他有资格说这话。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2010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超过60亿亩,增产稻谷600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近57%,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5%,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水稻总产量65%的规格,他的确可以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不吐不快—————

袁老去世了,各种妖魔鬼怪都跳出来了,阴阳怪气的,仿佛不踩一下袁老不能凸显自己的特立独行,仿佛和大众一样缅怀和尊敬是一种耻辱。

然而你要问这些人做了出什么?于是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了或者开始用电冰箱来举例了。

奇怪的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挂在嘴上的人,大概率是只批评不赞美的,那岂不是喷子?

尤其是有些人逻辑就有问题:

袁老做贡献,抹杀了其他人的贡献吗?水稻的贡献抹杀了玉米和小麦了?化肥管用,品种就不管用?做杂交水稻抹杀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贡献了?

非要混为一谈,看起来振振有词,事实上十分可笑。


然而,喷子始终是喷子,苍蝇始终是苍蝇,而作古的袁老,却真正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所以,我都懒得去搭理这些人,只能用鲁迅的话: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不过,看着这些人上蹿下跳的样子,却被当做耍猴一样,看来的确是踩着他们的痛楚了,就像有些一直生活在地下的阴暗动物,一旦碰到阳光,就开始歇里斯底了,毕竟,他们的世界,从来没有光辉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4、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是自由,特长是散漫。


user avatar   ban-yue-t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老走了,而科学永恒,精神永恒!

半月谈评论员 刘良恒

这是悲伤的一天,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华夏儿女同声一悲,泪飞顿作倾盆雨。

袁隆平,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也是全人类的科学英雄。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爱国为民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伟大贡献。

作为一位科学巨人,袁隆平深刻践行了科学家精神。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受惠于他的科研成果,无数人得以告别饥饿。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袁隆平也并未停下科研探索的脚步,始终奔走在天南海北的田间地头。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毕生追求。他时常对人说,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国梦”的生动表达,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具体呈现。袁隆平虽然离开了,但中国人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停歇,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不会停歇。袁隆平留下的极其厚重丰富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开拓进取、奋力前行。

袁老,一路走好!


user avatar   upjuni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网上刷到有女记者问袁老,网上年轻人很喜欢你那张“还是吃的太饱了”的表情包,你怎么看?稍作停顿后,袁老很认真的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饥荒时代没饭吃啊,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从小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每次吃饭无论盛饭多还是少,爷爷总会说一句:不要留碗底,不要浪费粮食。那会儿太小总是不明白。

去年疫情在家,忘记当时在讨论什么东西实在吃不掉倒掉吧,一辈子没上过学连自己名字都认不得的他突然激动的蹦出一句: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当时在场有我、我姐、姑姑,都大学毕业,听到这句后相视一笑,有点惊讶,也有点惭愧。因为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小农村,一辈子不识半个字的老人,突然蹦出来一句很时髦的话大家都有点懵,而且说的也挺对的。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每日三餐除了馒头就是开水煮面,一碟咸菜,有时候也会有那种跟馒头一起蒸的土豆,记得沾点盐就很好吃。

但就是在今天看来那样不堪的条件,其实相比他们所遭受的一切已经好了太多太多了。爷爷奶奶一辈经常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吃不饱,大家都是啃树皮,挖野菜,能吃的东西全都试了一遍,但还是扛不住饿,有的人真的会被饿死。

再回头想想袁老郑重说年轻人不知道饥荒,真的很能体会。

中间删除

现在回过头来想,吃饭真的是小事儿,为了一份十几块的外卖真的不至于。可是有时候想到跟我爷爷一样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双手常年劳作都弯曲变形了,就只是为几袋粮食,我真的内心不安。

要问袁老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于我而言,大概是时刻提醒自己“盘中之餐,粒粒辛苦”吧。因为当他们都老去的时候,恐怕就再也没有人护着我们,絮絮叨叨要关注粮食,杜绝浪费了。

致敬。


user avatar   xiao-sheng-1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袁老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精英群众化”。

这是我自己编的一个词,意思就是一个明明可以西装革履,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物,却无论从外表还是气质上都跟普通群众保持一致。其实这一点钱学森也是典范,下文会提到一点。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一点没什么,无非就是人家低调而已。但我要说的可不是类似“李嘉诚喝粥”这种富豪的低调,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我们都知道,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谁是平民?谁是精英?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制度规定了什么样的人能穿什么样的衣服,能带什么样的帽子,能坐什么样的车。

历史上描述的旧社会精英也多有“心怀天下,为民请命”的,但其实即便是海瑞、包拯这样清廉的旧社会精英,在意识上也是高人一等的。

即便到了已经推翻封建王朝的民国,许多知识分子之类的精英,其实也没有真的把自己放到跟群众平等的位置上去。鲁迅先生在《论知识阶级》一文中就讲到一件事儿,说中国大学教授的教授都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写一个车夫的故事。

俄国当革命以前,社会上还欢迎知识阶级。为什么要欢迎呢?因为他确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他为什么能把平民的苦痛说出来?因为他与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几年前有一位中国大学教授,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要描写一个车夫的事情,这就因为大学教授一向住在高大的洋房里,不明白平民的生活。——鲁迅《关于知识阶级》

随着现代社会到来,这种制度上的明文规定确实是废除了,我们的教育也不断地讲人民群众的伟大,但人们心中的等级划分其实从未清除。说句政治不正确的,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然是笑贫不笑娼的。只要你有钱有地位,就有人崇拜你;而没钱没地位,哪怕你伟大到一生都舍己为人,也会被许多人看不起。

因为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当代精英本身当然也有了尊重群众的意识,表面上都不再像之前那样趾高气扬,反而显得很谦逊很低调,有的甚至比平民百姓还低调。但本质上,他们仍然是在跟群众划清界限的。虽然没有了制度规定,但他们可以用金钱当门槛,穿上跟普通群众不一样的衣服,坐上不一样的车,以示区别。

还有言行举止方面,最近几年不是流行所谓的“贵族培训”么?精英们连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站怎么坐,甚至怎么笑,怎么哭都要跟群众区别开来了。他们逐渐形成一个十分封闭的圈子,在圈内互相帮助,圈外也尊人他人,甚至还会做慈善,但“我属于精英圈子,跟你们不同”这几个大字是很清晰地写在脸上的。

事实上,包括许多我们熟悉和尊重的大科学家、大商人、大学者等都有意无意地养出了那种群众难以接近的精英气质。

袁隆平先生真的是很难得的一位始终保持着群众气质的大精英。都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袁家就是三代精英。按这个观点,与那些爆发的假贵族相比,袁隆平先生才是真正的贵族精英。

他的祖父袁盛鉴曾任广东文昌县县令。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早期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袁隆平先生却没有做什么狗屁“贵族”,反而当了一位“农民”。

他的青春都是在湖南怀化一个偏远的小镇度过的。说是技术精英,但其实也是每天亲自下田,在田里一呆就是一生,几乎跟真正的老农民无异。也不仅仅亲自下田这一点,还有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等各个方面,他都跟农民十分接近。

即便后来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他仍是保持着最接地气的作风。他虽然没有网传的“千亿身家”,但几个“小目标”还是有的,完全可以过上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然而,无论是从国家级媒体的通稿来看,还是从网友的偶遇图来看,他总是穿着一身农村很常见的“老头衫”。即便是在接受国家荣誉时,他难得地穿上了西装,也掩盖不住那种普通群众的“地气”。

然而,社会的真实情况却是,群众自己也有了精英崇拜。之前媒体放出袁隆平拉小提琴的照片,多少人大吃一惊啊。他们的内心OS应该是这样的:天啦,这个“农民”竟然会拉小提琴啊。不夸张地说,全社会几乎都无意识地把精英和群众分开了。正因如此,所以袁隆平先生这种群众化的精英才更显得可贵。

之前有一段话说,“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很多人都觉得好笑,因为在他们心中,售货员和中技生怎么能跟北大的精英比?但我相信,在袁隆平先生这一代人中,不敢说全部吧,但至少会有人真心觉得北大博士并不比售货员高一等。所以,袁老才能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活得像一个最普通的农民。

其实钱学森等先生也是这样的,当年有人问他人生最自豪的时刻,他说了三个,其中一个就是跟王进喜、雷锋,焦裕禄,以及史来贺知并列为在人民群众当中最有威望,最受尊敬的5位党员代表。而这一时刻钱学森还加了“特别是”三个字,也就是说,钱老把这当成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了,比研究取得成果还要辉煌。这是有视频为证的。

如果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能像、钱老、袁老这样,把那种“精英高人一等”的意识放下,打心底里跟群众融成一片,那我们才算是真正步入社会主义的正轨了。我们的社会也不至于这么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竞选团队炒作「美国大选投票机含有中国产零件」传言,暗指中国干涉大选? 
  如何看待 3 月 28 日 0 时起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入境?这样做将产生哪些影响? 
  河南小区土方现 4 具儿童尸体,疑似土方压埋窒息所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目前有哪些危机呢? 
  知乎上为什么学历歧视那么严重? 
  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普通人的“低情商”有什么区别? 
  最佳生育年龄的说法是否正确? 
  香港特区政府将提供 3000 间公屋作为隔离设施,目前当地疫情情况如何? 
  我研究生室友提出的择偶标准算高吗? 
  郑大一附院呼吸二科主任王静遭实名举报,院方回应正进行调查,目前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我第一次炒股啊,股票怎么去开户呢??大神求教
下一个讨论
东风41有多牛逼?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