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不强,
只是王老夫子借古喻今胡扯嘴炮而已。
1、唯汉独以强亡
“而汉独以强亡”出自出自王夫之(明朝)《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第九条。
这句话是明朝人王夫之写的注引评价。
说的是东汉。
王老夫子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
这句话的注引代表明朝遗老的嘴上风暴。
这句话完整的部分是:“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意思是,各个朝代都是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只有汉朝(东汉)是在国力强盛(尤指军事力量)的时候终结的。
2、唯汉独以强亡,汉朝强在哪里?--------------------------------------------------------------------------
东汉是强亡吗?
102年后西域诸国又纷纷叛汉。
106年九月,西域各国起兵攻任尚于疏勒。
东汉派兵驰援,改派段禧为都护,于息叛乱。
107年,东汉以为西域险远、耗资过巨,调回段禧等人,北匈奴势力乘机再占伊吾卢,击杀东汉长吏索班,汗攻占北道各地。
127年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会同敦煌太守张朗两路进攻,击降焉耆,东汉再次打通西域。
137年和151年,东汉又先后两次派军击北匈奴,均未取得成功。
自桓帝以后,由于东汉国力衰败,对西域控制能力越来越弱,
152年,汉西域长生正敬为于阗所杀。
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起兵反汉。
到灵帝末年,随著黄巾农民起义的爆发。
至此,东汉势力完全退出西域。
北匈奴是迫使东汉退出西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呼衍氏 (王)与东汉军队在东天山有长达30年的战争。
渤海大学的历史学学者刘俊和王海认为,东汉时期,呼衍氏 (王)和汉军在西域发生了多次的战争,双方争夺的重点区域是军事战略要地车师和物产资源丰富的 “伊吾旧膏腴之地 ”。但是汉匈双方互有胜负,汉军则始终难以解除呼衍氏对西域的威胁。北匈奴呼衍氏成为东汉经营西域的劲敌,并且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演进为北匈奴的“根本”,成为北匈奴社会内部新一代的核心力量。——刘俊 , 王海 . 论匈奴呼衍氏地位的演进, 2018.
鲜卑举族向西迁徙,尽据北匈奴之地。北匈奴余部10余万落都自号鲜卑。
开始南下袭扰汉之辽东、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南)、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南)、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代郡(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朔县东南)、定襄(郡治善无,今山西右五东南)、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等郡县。
桓帝年间,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不断掠夺和烧杀汉边郡县,致幽、并、凉三州沿边九郡人口锐减,生产萎缩,社会经济凋蔽。
东汉王朝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穷于应付的境地。
从永元九年(97年),辽东鲜卑攻肥如(今河北迁安东北),东汉北边九郡连年被鲜卑寇抄,郡守屡被攻杀,财帛牛羊被掠不可胜数。
熹平六年(177年),汉遣夏育出高柳(今山西阳高),田晏出云中,臧旻出雁门,各率万余骑,三路出塞进击鲜卑,大败而还。
鲜卑扰掠汉边更盛。
最后要说的是黄巾军起义。
如果东汉是强亡的实力,
怎么可能发生被黄巾军起义打的名存实亡了?
之后转为军阀混战呢?
还不是东汉因为国力衰落无力平叛,只能依靠地方军阀吗?
东汉后期怎么可能是强亡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因为国力衰落才会被灭亡,
怎么可能在国力强盛时候灭亡呢?
不看原文就瞎评论啊。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具体意思是汉末士大夫等上升机会越来越少,唯有剿匪打叛军打游牧得到军功才能真正升迁,大家都有了军力,就开始割据。
原作者意思是当时一些游牧民族和地方叛乱其实不过是疥癣之疾,没必要大兴刀兵,结果汉末对周边用兵太猛,扩军太大,导致入不敷出。即便最后军事综合实力提升了很多,但是也导致地方割据,国家丧失。
而不是题主想的,大汉好强大,然后自己强大的自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