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要感谢俄罗斯倒爷
装甲布置看起来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清晰版要再次感谢俄罗斯倒爷:
什么?原设计图?木得动手。
扎拉本身和阿尔及尔,希佩尔级是类似级别的选手,高雄/妙高也在其列。这些舰艇某种意义上是二级主力舰,单纯描述为“重巡洋舰”大概不太合适,将其描述为“条约巡洋舰”则更有误导性。标准条约巡洋舰的典型特点是万吨环境下极其紧张的吨位分配,最终结果是火力/航速,续航性和防御能力上重大的妥协。在22年标准下,RN(准确,但是又不准确地)预计在万吨条件下安装三炮8寸炮塔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样这个标准下巡洋舰级别的舰艇最强火力也就被预计在4座双联装炮塔的8炮8寸的限制下。任何超过这一级别的火力都必然带来严重问题。比如USN的彭萨科拉和北安普顿为了续航性和火力放弃了适航性和防御能力,而IJN的高雄/妙高在低估装甲重量+有意识超重的前提下用标准排水下超重约千吨,战斗状态下满载接近一万四千吨的水平达到了更加完善的防御水平和10炮8寸的火力。当德意志级真正引入了三炮炮塔以最大化11寸火力的时候,该级舰仍然仅有2座炮塔和总计6炮的主火力布置,对于与多目标交战能力做出了较大让步。
对于RM来说,特伦特仍然是相对符合条约限制的产物,一如其他所有真正的“条约”巡洋舰,其对航速的追求意味着舰艇本身防御方面的妥协。航速固然代表着选择战斗地点和时机的权利,也意味着舰艇更容易进行机动规避;但是当战斗最终爆发以后,特伦特级在法军火力下仍然过于脆弱。于是扎拉级中回归于通过防御布置和装甲厚度提供足够生存能力的思路。这一点显然会带来巨大的重量增加——即便是墨尼已经做好准备脸不红心不跳地对其他缔约国撒谎,过于明显的超重仍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第一要务是减重。
扎拉级大概是教科书级别的减重实验室。RM在该舰上把传统意义上十八般减重大法用了个遍。比如welded construction。视觉上,最明显的减重方式当然是缩短前后主炮组之间的距离。主炮组及其下方机械结构/弹药储备越集中,与舰体中部的引擎越靠近,最厚重的装甲需要保护的总空间就越小,由此也就减少了主装的总长度。这一点在本身防御能力已经弃疗的第一批真正的“条约”巡洋舰上是没有必要的。另一点是近乎于全有或全无的防御机制。对比其主要对手阿尔及尔,扎拉的舰体装甲总重没有出现质变,两舰同时拥有强大的水平防御能力(扎拉主水平防御高达70mm),但是意大利巡洋舰在水线最厚处额外达到了5.9in的水平。这意味着在6k交战距离上法军轻型单位将很难威胁其生存性。另一个经常谈及也非常明显的减重措施是意式双联装主炮,通过减少两根火炮炮身之间的距离来减少炮架的复杂性和重量。这一点在大多数意大利巡洋舰上都能够看到。为了代偿前后炮组之间缩减的距离,上层结构被极大地缩小,于是载机被移动到了一号主炮下方储存。最终的结果是,扎拉看起来更像是一艘战列舰而不是巡洋舰:在其集中的战列舰式的防御区外,其并未装备鱼雷武装,二级主炮的布置也采用了类似于战列舰的两舷各自2组高平火炮(每组2个双联装4寸高平炮),再加上垂直外部主装的布置模式,给了该舰一种中型快速BB(具体来说,就是KGV)的既视感。
如前所述,扎拉的同级别对比显然是阿尔及尔和之后的希佩尔。妙高/高雄大概可以也视为其中,虽然将其根据财年计划列入第一批重巡洋舰之列大概也有道理。由此IJN两级舰可以无可争议地成为最好的早期重巡洋舰,留下三者之间竞争防御性超格重巡中的斗兽棋冠军。讽刺意味的是,阿尔及尔毁于自沉,因为法军舰队的“雄狮们由挤奶女仆指挥”;希佩尔在巴伦支海剧烈摇动下被英舰6寸火力绕过了复杂设计的精良防御系统,引来了元首的愤怒和德国水面舰队的厄运;扎拉级则在马塔潘15寸重炮的轰鸣声中灰飞烟灭——世界上最好的重巡洋舰均没有死得其所,大概证明了海上战争字面意义上斗兽棋的本质。
回到扎拉的问题上:上层结构的萎缩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来说,严重减少了战争中新增的新电子设备和轻型对空火力可选的空间。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一艘舰艇在条约限制下设计的越聪明,越巧妙,往往在后条约时代空间就越紧张——此时加装轻型防空火力往往需要牺牲其他武装,比如扎拉级表现奇差百无一用的4寸高平。在意大利投降后仍在战斗并且最终将参与远东交战的RN巡洋舰队大概可以预计这些舰艇的命运:尽管RN在39年通过37-39年的紧急改造拥有了战争爆发时最强大近距离防空火力,其相对防御能力在42-43年明显开始落后于能够加装多得多的厄利空的USN。如果意大利继续战争(无论是作为盟军还是轴心国成员)而这些舰艇最终得到了理想状态的厄利空,同样的问题无疑也会出现。
主炮双联装布置中炮管过于靠近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这样减少了炮架重量,但是一方面两门主炮的震动会互相影响其射击精度,另一方面两发出射炮弹在也会在出膛后影响彼此的弹道轨迹,最终结果是散布问题恶化和精度下降。将水侦移动到舰首显然也是恶果之一。一如所有的意大利舰首弹射的水侦,即便在地中海内,这些舰载机也很容易被海浪损伤——这样就限制了载机施放的条件。前置机库的升降机也无疑削弱了舰体前部的结构强度(而且使用吊车时炮塔使用受限)。然而认为其侦查能力弱于阿尔及尔是不合适的。扎拉级在舰首机库可以携带至少2架(3)水侦,在弹射器上同样可以携带额外一架。这是战争较高的载机水平:阿尔及尔同样仅有2架载机量而已。利根之外IJN大型巡洋舰标准配置是2架左右(大和舰尾机库携带5架)。而RN大型巡洋舰也仅仅有全封闭机库内容纳的2架载机和弹射器上潜在的第三架,与扎拉处于同一级别上。而如果其水侦能力和RN/IJN达到了一个级别,那么至少是无可指责的。
没有鱼雷不是严重问题。扎拉这样的防御能力出众的大型重巡洋舰本身不是最好的雷击选项(这一工作更适合给小型重巡比如约克,或者6寸舰队巡洋舰来完成;这些舰艇轮廓更小,机动性更好,也更加可消耗,被雷击风险更小);而其又没有袭击舰/贸易保护舰鱼雷处决的需求,所以鱼雷有无并非严重问题。真的将扎拉送进鱼雷袭击的距离内,其对6寸炮(甚至一定程度上对8寸)的防御能力反而不再重要,因为舰艇会被射速更高单位时间投送量更大的4寸,4.5寸,4.7寸和5.25寸火炮淹没,对无防护区域甚至关键设施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因为弹道在近距离上相对平直的轨迹,位于水下/半水下的关键舱室反而在近距离上很难被摧毁;对其主要威胁位于中距离上大落角时)。定位类似的被编入巡洋舰分队的IJN重巡显然拥有强大的鱼雷武装,这也确实带来了一定战术优势(包括夜间袭击中无需协调协同活动的专门鱼雷舰艇),但是总的来说,实际战斗并非游戏推演,考虑到驱逐舰的存在和其他巡洋舰(特伦托),这一点不应该成为扎拉的主要批判要素。
扎拉同样缺少41-42年后RN/USN/KM级别的复杂电子设备。比如雷达和电子控制设备的进步。战争晚期盟(德)军巡洋舰往往携带多套雷达来分别执行对空搜索(291),对海搜索(277),态势感知(293)和对空(285)/对海(274)火炮的辅助。同样包括最轻型舰载武器在内的火炮开始逐渐接受直接远程控制,战前在这一方面最为落后的RN/IJN在战争后期也有了相当的进步。这一点拿来批评扎拉并不合适,考虑到该级舰在马塔潘已经被几乎整建制摧毁——虽然即便是以当时的标准看,扎拉级在这一方面同样并不先进。
回到最后,扎拉的许多问题是意大利舰艇中普遍出现的。而基于设计时间和战争爆发前再武装的进度竞赛,期待其采用全新的机库/弹射器布置或者双炮炮塔是不现实的。“As far as an Italian cruiser goes, this is as fine as you will get.”
而且很好看——》长首楼+集中布置的上层建筑=舰艇视觉重心位于全场中部偏后,加上意大利特色的航空识别条以后是非常美观的,值得一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