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军一样表现极端,1945年部分德军单位依旧可以保持优秀的战损比(无论对苏或是对盟军),而部分则已经沦落到了要和苏军看齐的地步,最终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盟军大于德军大于等于苏军的食物链。
而德军战斗力的表现与他们各自部队主官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时至1945年,德国国防军的将领虽然深受希特勒的影响,但当马福乐管不到时,他们便可以自己操纵自己的部队作战。
如果1945年一批德军的指挥官,是像战术鬼才巴尔克或类似于布赖特,基钦纳这样久居于军长位置的“资历丰富之人”时,德军即便战略失利,但也会在战术和战损上有闪光点。
但若是上级愚笨,固执(哈佩),又是个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傀儡(韦勒),德军难免就要大难临头。
康拉德行动,苏德(算入匈牙利人)两军战损为2.5:1。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3月8日—3月15日 伤亡12358人
3月16日—3月31日 伤亡10672人
总伤亡23030人
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 克氏数据:
3月8日—3月15日 伤亡32899人
3月16日—4月15日 伤亡139815人
减去得出:
3月16日-3月31日 伤亡104093人
苏军总伤亡:136992人
苏德两军战损6:1。
此两役详细过程参见:
春醒数据细评参见:
包岑反击战是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胜利,鉴于之前没怎么提到过这里详细讲述下。
此役的受害者波兰第二集团军是一支由苏方出面组织的,基层兵员由波兰人组成的部队,包括波兰第5、7、8、9、10步兵师,波兰第1坦克军和一些独立单位,有90000人和500辆坦克。该部组建之匆忙(1945年1月才基本完成组建),兵员构成之复杂(部分人员是苏方从监狱中释放后直接编入战斗序列的囚徒,虽然有不少起义军成员和抵抗人士却也不乏流氓恶棍),其兵员素质可想而知。由于不信任波兰人,又想让波兰人为自己卖命,这支集团军的高级军官几乎都是苏联人,其集团军司令,臭名昭著的卡罗尔·希维尔切夫斯基 (Karol Świerczewski)曾因无能,漠视下属生命和极度酗酒被苏军高层(可能是朱可夫本人下令)从现役转入预备役且停职数次,可想而知这样一支部队真要打起硬仗来会是怎样一副德行。
波兰第二集团军隶属于伊万.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深知希维尔切夫斯基的部队是一帮何等的臭鱼烂虾,便将其放在近卫第5集团军,第52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7军中间,使得其随时可以得到第16坦克旅和近卫第57坦克旅支援。
4月18日,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占领了包岑的部分地区,虽然还有部分德军在包岑顽抗,但希维尔切夫斯基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甘心带着一堆波兰兵蹲在后方无所事事,他认定前方乃一片坦途,决定直奔德累斯顿“解放”该城,而不是按科涅夫的命令行事保卫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南翼。
与此同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迪南.舍尔纳却在谋划击垮科涅夫南翼以援救柏林的反击,舍尔纳开始调集机动兵力集中在格尔利茨(Zgorzelec)和赖兴巴赫地区,大意又愚蠢的希维尔切夫斯基丝毫未注意到德国人正打算对他重拳出击。
相较于波兰第二集团军,德军的机动兵力组成在经验上可谓豪华,德军反击部队由第四装甲集团军下属“大德意志”装甲军和几支步兵部队组成,具体反击由第57装甲军军长弗里德里希.基钦纳负责,这位装甲兵上将在1941年就一直指挥该装甲军,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大写的惨字)
基钦纳手头有三个装甲师(第20装甲师,第21装甲师和赫尔曼·戈林装甲师),两个装甲掷弹兵师(勃兰登堡师和第二戈林师),第17,72步兵师以及一个来自545国民掷弹兵师的战斗群,口粮力量达到50000,450辆AFV,戈林师在3月底表示自己的坦克总共可动用不过30辆,但其中20辆是豹,20,21装各有30-40辆坦克可用,其中豹各有20-25辆左右,也就是说苏波军队需要面对一支以豹群为主数量达到近300的德军装甲群。
总体而言,德军兵力和坦克数量都少于苏(波)军,50000口粮力量中充斥着大量的人民冲锋队,实际战力可能20000不到。但德军几支老部队的作战经验和指挥官的资历,还有大量的豹子足以弥补这一劣势。
4月21日,波兰第8和第9步兵师与第1坦克军开始执行希维尔切夫斯基的命令向德累斯顿进军,为此,波兰第7和第10步兵师被迫停留在奈斯看住集团军的尾巴,第5步兵师和第16坦克旅则要负责维持两个集团间的缺口,整个波兰第二集团军的战线被拉长了50公里。基钦纳意识到波兰人的作死行为,下令冯.布罗尼科夫斯基(这位1936年柏林奥运会马术金牌得主也是因为和希维尔切夫斯基一样好酒而无法高升)第20装甲师率先进攻,而第17步兵师和勃兰登堡师在涅斯基和威森贝格一线突袭苏军第52集团军最左翼的两个步兵师。
在德累斯顿(Dresden)东北约40公里和格尔利茨(Görlitz)以西25公里的鲍森(Bautzen),也就是波兰第二集团军和苏军第52集团军之间,基钦纳投入第21装甲师(冯.卢克战斗群)和第72步兵师对付比波兰人难对付多的苏军,卢克继续展现自己作为1945年德军中最杰出战斗群指挥官的本色,和步兵巧妙配合打垮了苏军第254师,占领了马尔施维茨镇,切开了波军与苏军的联系,在战斗中苏军254师师长Puteiko少将重伤不治,时年31岁。
基钦纳的突袭使得希维尔切夫斯基不知道前线发生了什么,他一会下令继续向德累斯顿进军,一会又下令自己的部队就地转入防守,在自相矛盾的命令下,波兰第二集团军部队和附近的几支苏军部队都陷入了混乱,观此局势,基钦纳令威廉.舒马尔茨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和卢克战斗群从包岑以东的马尔施维茨走廊北上,准备在威森贝格拉起口袋,打一场久违的歼灭战。
22日,苏近卫机械化第七军派出由副军长,苏联英雄马克西莫夫少将指挥,近卫25机械化步兵旅和近卫57坦克旅为核心组成的特遣队(战斗群)驰援孤立无援的威森贝格一带的几支苏波部队,结果却在23日刚好被基钦纳一起装进了口袋。
在22日,威森贝格包围网里已经包括波兰第5步兵师,苏军第254,294步兵师和第16坦克旅,22-23日,苏军第16坦克旅在弗斯特根(Förstgen)与舒马尔茨的戈林师装甲团爆发了激烈的坦克战,苏军寡不敌众,大部被歼,超过40辆被摧毁,人员损失达90%以上,旅长Ageevich阵亡。
到4月23日凌晨,舒马尔茨基本摧毁了波兰第5师和苏军坦克第16旅,扫清了通往包岑的障碍,与此同时,威森贝格包围网内德军与苏军的战斗也达到了高潮。
23日-24日,苏军第254,294师和来自近卫机械化第七军的马克西莫夫特遣队被德军分割开来,各自为战,以拼死抵抗勃兰登堡师,第545国民掷弹兵师战斗群和第72步兵师从南部的攻击和戈林师从北边的攻击,在德军强大的步坦协同攻势下包围圈内的苏军明显不敌,苏军指挥官只得亲自带队在外围近卫第24,26机械化步兵旅的配合下开始突围,在随后的战斗中,马克西莫夫在战斗中阵亡,同时阵亡的还有近卫第25旅旅长,苏联英雄杜卡,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副政委萨维涅夫和第294师857团长,在4月24日威森贝格口袋中的苏军冲出包围圈后,第254和294师的大部被摧毁,马克西莫夫特遣队只剩300人不到。
在威森贝格包围战宣告成功后,基钦纳开始调转“大德意志”装甲军的矛头攻打包岑,24日,布罗尼科夫斯基亲领第20装甲师战斗群突袭了包岑的波兰第一坦克军和第八步兵师,同时救出了1000多名被困在包岑的德国守军,随后舒马尔茨也带领卢克战斗群和戈林装甲师抵达,德军坦克和装甲掷弹兵冲入城中开始肃清苏波部队的抵抗。
25日,包岑在逐屋争夺的巷战后重回原主,直到5月8日德国投降前都一直在德军手中。
当然,德国人没有忘记尼德凯纳村波兰人干的破事,在基钦纳和布罗尼科夫斯基的默许下,包岑医院里全部波兰和苏军的伤员被德军拖到空地就地处决。
波兰人和第52集团军的败退引来了科涅夫的注意,愤怒的科秃停掉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希维尔切夫斯基波二集司令一职,火速抽调八个师驰援右翼,基钦纳在27日-28日发起试探性的攻击发现包岑西北方向的苏军已经加强防御后便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将注意力放到了一条漏网之鱼身上。
此时,最前沿的波兰第9步兵师发现自己从希维尔切夫斯基原本的急先锋变成了弃婴,他于4月26日收到撤退的命令,却为时已晚,基钦纳显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支落单的波兰军队。
第9师在撤退沿路遭到了“大德意志”装甲军疯狂的进攻,该部超过80%的人员被德军歼灭。该师野战医院在霍卡附近被德军俘获,尼德凯纳村引来的报复还在继续,300多波军伤员和俘虏随后被德军悉数处决,鉴于第9师已经不复存在,第9师死里逃生的残兵败将被并入苏军第19步兵师,未再重建。
截止4月27日,波兰第二集团军损失了18000人,其中5000人阵亡,2800人被俘或失踪(大部分应该被德军处决了,德军上报抓俘并不多),10000多人受伤。
而德军自身则阵亡或失踪2000人,受伤5000人,波兰政府则认为德军此战伤亡可能不足6500人。
战损比为1:4.5。
苏军具体损失不详,但可以确定苏军在此役有一个机械化旅,两个坦克旅和两个步兵师大部被歼,另有两个机械化旅受重创,损失应该在6000-7000左右,当然苏军更惨痛的损失在指挥官上,在威森贝格口袋附近的战斗中苏军失去了两位副军级干部,一位师长,两个旅长和四个团长,其中包括两位苏联英雄。对于科涅夫来说,这是继3月近卫坦克第三集团军在劳班折戟后他的又一大败仗,虽然这次不是他主演了这场闹剧,但在1945年3月后第三帝国行将就木这段时间能被德军连续打败两次的也只有他了。
当战争进入1945年,德军的排兵布阵依然呈现出一副什么都想要的样子。大批的装甲部队布置在早已无可救药的西线,而在东线,德军也将其有限的部队撒开。吉勒尚能一战的SS第4装甲军被送到布达佩斯进行解围行动,准备在异国他乡放手一搏,而把守柏林方向的哈配,似乎没有得到与其把守的战线重要性相称的部队。在维斯杜拉-奥德战役前,他的第8装甲师南调,到了1月10日,A集团军群拥有4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25个步兵师、3个猎兵师、2个山地师,下辖海因里希集群、第17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维斯杜拉-奥德战役中将面对科涅夫、朱可夫主力的是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第42军)和第9集团军(第56装甲军、第8军、第46装甲军)。整个集团军群的战线上,每个是平均需要防守25公里宽的战线,相较于友邻部队而言,这是一道薄弱的防线,北方集团军群为每个师8.5公里,而中央集团军群也有16公里。
作为之前战役的结果,苏军统帅科涅夫在1944年8月开始便不断拓深桑多梅日桥头堡,德军深知这里即将成为苏军下一次大规模攻势的出发阵地,因此集团军群直属的第24装甲军被部署在凯尔采-赫梅尔尼克一带。单就装甲军本身而言,瓦尔特.内林上将的这支部队还是有不俗的实力(数据见下表),两个装甲师的可用坦克还算可观,第20装甲掷弹兵师的突击炮单位也算齐装满员,还加强了超编的424重型坦克营。
不过,拥有这样一支预备队并不能带来力量对比上的根本改变——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有137个师,4个坦克集团军,5个独立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26276门火炮、迫击炮,704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03,700人。而当面德军大约只有52万人。其中第4装甲集团军主要对阵科涅夫,该集团军前线单位大约拥有15万人和596门火炮(坦克、突击炮、坦歼、自行火炮歼附表)。科涅夫的方面军拥有两个坦克集团军,1083800人,超过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近坦3集拥有多达92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坦4集在也拥有750辆,仅仅这两个坦克集团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就超过了整个A集团军群的战车保有量。这些快速机动单位也不再是用轻型坦克凑数,而是大量换装了T-34/85。
然而对于掌握优势兵力的进攻方来说,由于可以选择交战的时间地点,并根据需要投入兵力,在进攻地带上力量更为悬殊。狭小的桑多梅日桥头堡内,科涅夫塞进了5个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外加3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在为了突破德军防线,在39公里的地带上科涅夫部署了3个合成集团军(13、52、近5),突破地带上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223-296门,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为每公里21.5辆,坦克第4集团军将在13集团军打开的缺口上发展进攻,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将在52集团军后方。这使得德军第168师需要面对苏军13个师,第68师需要面对15个师,第304师需要面对10个师。
德军步兵在布阵上按照传统的模式构筑三道阵线,并在苏军总攻前从前沿阵地撤出以躲避炮击,但是这样一个防御阵地的纵深只有2到10公里不等,苏军的炮火依然可以在炮火准备时就覆盖大部分防御阵地——更不用说此时苏军已经开始学会了以战斗侦察剥离德军外围阵地——科涅夫就准备在正式进攻前5小时这么做。基于这种情况德军曾经提出在苏军即将进攻时立刻后撤20到30公里的建议,但是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古德里安在集团军群的后方建立了数道防线,并布置了缴获的火炮,但是这些工程完成状况并不理想。
对于凯尔采坦克战主角第24装甲军的位置,几乎所有资料都指出这支预备队的位置过于靠前,几个师也没有抱在一起,第24装甲军注定要在侦察不充分的状况下对抗构成良好的苏军(此役苏军的坦步脱节发生在突进40-60公里后),格兰茨上校因此称
“实际上没有战役预备队,我想称这些预备的装甲师为战术预备队”。
古德里安也在回忆录中将泽任完全推给了希特勒,一些下级军官也称自己提出过将部队后移的建议,但是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装甲师部署在纵深的考量之一是这样让部队能有足够的时间侦察突入敌军的动态,并摸清其弱点,在恰当的时候反击,因此预备队部署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战线上的步兵师拖住突破苏军的时长。
以往的战役中,内林的上司,A集团军群司令哈佩大将,及其老上司莫德尔、克卢格所在的德军部队经常把装甲师部署在浅纵深——勒热夫、奥廖尔、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都是如此。此战中凯尔采距离前线约30公里,而哈佩亲自操刀且前线将领在排兵布阵上尚有自主权的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作为预备队的第1装甲师、第8装甲师、SS第14师、第16装甲师、第17装甲师也就是部署在离前线20-40公里的浅纵深,并且分散在漫长的战线后。
哈佩的惯常打法也就是步兵师拖住了苏军,浅纵深的装甲师迅速投入反击堵住缺口。那么这一次,德军的指挥官们是否正确预计了苏军的突破速度呢?答案是否定的,1944年12月12日第24装甲军进行过一次推演,该军的4个师均派员参加(包括日后并未在这一带参加反击的第10装甲掷弹兵师,此时大约6000人,降为战斗群),集团军司令也到场。这次推演中认为苏军突破德军步兵阵地大约需要3到4天,到那时装甲军再开始行动,这样一个时长显然足够第24装甲军进行侦察、布阵。基于这种判断,按照哈佩以往的打法,完全没有必要把第24装甲军部署在更远的地方。
情报层面德军也严重低估了桑多梅日桥头堡苏军的实力,德军预计苏军将有30个步兵师,4-7个机动军,而实际上苏军的兵力却比这多一倍。虽然希特勒此时在战略部署上已经进入了一种病态模式——到处想着去翻盘,而对于尚能保卫的地方视而不见,古德里安也一如既往地把泽任全部推给了希特勒,但古德里安、哈佩以及他们的层层作战参谋团队、情报团队显然对接下来出现的危局严重估计不足,如果真的需要有人承担泽任,那么长长的名单上不应当只有希特勒一人。
莫斯科时间1月12日5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开始进行战斗侦察,炮兵以15分钟的炮击进行火力掩护。10时苏军开始了107分钟的炮火准备,在炮火准备中苏军花时间“照顾”了在战斗侦察中暴露的德军火力点。而德军此时没有如同后来泽洛高地防御战时那样在战斗侦察后退避三舍,在苏军炮火准备时还组织炮兵还击,使得许多火炮遭到了苏军炮兵和空军的打击。炮火准备后苏军火力向纵深延伸2.5-3公里,合成集团军开始进攻,坦克集团军的先头旅也跟在第一梯队的步兵营身后。压倒性的优势下,德军并未有效抵御苏军的进攻,迅速被打退到第三道防线上。德军出动第210突击炮旅支援步兵的防御,但是并未阻止苏军的突进。68步兵师方向因雷区并未完全被摧毁曾抵挡了一阵,但是仍未阻挡苏军,直到后方的第16装甲师出动为其托底才使得苏军停下。主攻的第13、52、近卫5集团军第一天就突入了15-20公里,201和210突击炮旅在夜间掩护德军步兵撤退。进攻的第一天装甲预备队就参与了战斗也就意味着德军无法精心策划一次反击,而只能等苏军涌上前来时打出一通乱拳。苏军的炮火也摧毁了德军的通讯导致命令下达不畅,宝贵的424重型坦克营几乎断绝了和军部的无线电联系,在没有充分侦察的情况下接到了明日反击的命令。
而苏军在夜晚并未消停,科涅夫下令继续突击,苏军甚至在夜晚突袭了第17装甲师的师部,师长受伤后被苏军生擒。至13日南翼苏军突击到了尼达河,德军炸毁了桥梁,但是下午苏军就开始架桥渡河,第48装甲军完全无力抵挡绝对优势的苏军的突击。而此时的第24装甲军实际上是被动应战,并未集中于一点进行反击,苏坦克第4集团军的突进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424坦克营也未能集中在一起,他的一部分坦克退过了尼达河协助步兵师进行防御,另一部分在第17装甲师区域内作战。
13日424重型坦克营奉命反击,解救第17装甲师师部,Tiger Ausf. B Königstiger, Technical and Operational History一书进一步指出上午该营1连、2连和3连一部协同第17装甲师第40装甲掷弹兵团1营向南发起反击,击毁20辆苏军坦克,数辆虎式坦克陷入泥沼。11时30分3连一部从左翼,1连在东方,2连从右抄后,数辆坦克陷入泥沼。村内苏军的反坦克炮和IS-2坦克设伏,击毁了数辆坦克,营长阵亡。
虽然德方资料显示424重型坦克营击毁了如此多的坦克,但是苏军档案显示,整个坦克第4集团军在1月13日当天仅有16辆坦克属不可恢复损失,总损失数也只有45辆。而根据苏军文件的记载,重型坦克单位——近卫第72重坦团根本就没有伴随近卫坦克第61旅行动,该部在配合近卫坦克第63旅,在利苏夫的是苏军近卫坦克第61旅的1,2营,拥有40辆T-34/85,数量上并不占优,且似乎并无重型坦克。损失上全旅当天4辆T-34-85被击毁,受损10辆,德方数据似过于夸张,不过和424重型坦克营一样,该旅的指挥官朱可夫上校在当日阵亡。德军这一超编的重型坦克营,在对地形、敌情未侦察充分的情况下,却被数量并不太多的苏军坦克顶住,着实是一大败笔。
其他单位也在侧翼对苏军进行反击,南部的第17装甲师和北部的第16装甲师向中间的苏军夹击,企图会师,而第20装甲掷弹兵师也和快速推进的近卫机械化第16旅纠缠在了一起,德军发起了多次反击。但是苏军从容防御,虽然德军偶有得手——17装甲师驱逐了苏军侦察单位、16装甲师一度切断近卫机械化第16旅与后续单位的联系,但反击并未完全奏效。苏军宣称击毁第16装甲师的33辆坦克,击毁第17装甲师的68辆。然而,这只是坦克第四集团军方面,南边更强大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进攻地段几乎没有像样的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去反击。第一天反击的情况基本可以决定德军将迎来一场惨败。
而当战斗进入14日,情况对于德军来说更加危险,不仅坦克第4集团军在继续向凯尔采突进,意图彻底打垮第24装甲军,近卫3集和13集也在扑向凯尔采,第16装甲师的后路有被抄的可能,这里的第20装甲掷弹兵师、42军陷入苦战。因为天气好转苏军的空中力量也加强支援。仅有60集当面的德359步兵师在减缓苏军突进上稍有成效,但这支部队不久后也被迫撤退。
基于前一天的战况,科涅夫认为第24装甲军已经不再构成威胁,要求坦克第4集团军加快向西北突进。近卫机械化第6军在14日早些时候已经逼近了凯尔采南部。在战斗中该军抓获了俘虏,摸清了第16装甲师的底细——他们甚至知晓第16装甲师拥有63辆可用的四号和黑豹坦克。对于第24装甲军而言,虽然手上还有存货,但是由于13日的反击没有成功,第17装甲师并未与第16装甲师和第20装甲掷弹兵师建立起联系,第24装甲军被坦4集拦腰斩断,第17装甲师基本三面环敌——此时除了跑路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15日早,坦克第4集团军意见将第24装甲军甩在了后方。直逼凯尔采。不过内林此时却收到了将敌军挡在尼达河与凯尔采的命令——显然这是天方夜谭。不过苏军深入也给了内林机会。424重型坦克营和第17装甲师再度组织起力量试图和北边的第16装甲师取得联系。这一次德军成功了,激烈战斗后,第17装甲师恢复了与第16装甲师的联系。
但是毫无疑问,凯尔采防御战已经失败,摆在德军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撤回奥德河重新建立战线。拉奇耶夫斯基大将的苏方官宣数据认为德军损失180辆坦克、自行火炮(德军没有系统的统计,苏军宣称虽有吹水,但德方装甲损失和苏军差不多已经是绝对的亏本买卖),而苏军损失仅为141辆;
最后,Pluto的回答依旧令人贻笑大方,其目前为止依旧没有对自己没搞清楚自己偶像overmans给德军的死亡数据构成,作为追星族,他还是没有对其那段“没有统计1937年后并入领土后的德军死亡数据”做出正面回应。
自己偶像overmans任职的MGFA画的图表,明明就放在德官十卷第二册,他也没看见,依旧娴熟的装瞎了。在他没解释清以上两点之前,其一切关于德军损失的回答统统可以丢去垃圾桶,毕竟他的观点是由他先入为主决定的,那就是“一切抹黑苏联的都是不对的!”
什么叫抹黑苏联?
“吹嘘德意志就是抹黑苏联的!”
这就是很典型的文豪逻辑。只要他脸皮够厚,德军的损失就会被无限拔高,苏军的损失就会被无限压缩,所以,没必要对他采取所谓理性讨论态度,戏耍即可。
而对于文豪的结尾,可以说是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这样的狂怒我的确许久不见了,也许是最近多面碰壁?心情不悦?那这大可不必,上网嘛,能把自己气到怒气值拉满的我看也就文豪了。
不过今年5月份文豪还因为自己没认清中央集团军群兵力口径被本人耐心教导了一番,自己也认了,那么快就忘了?你可是自己承认的哦?这句“1944年6月1日mitte包括辅助人员版本”是谁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最后推荐友情链接,同样是戏耍Pluto的扒皮之作
由于在反坦克武器方面的领先,战争后期德军步兵的战斗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期。我现在倾向于认为,二战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是往往取决于其反坦克能力,因为给步兵部队表现战斗力的最好机会,无疑就是抗击敌军的坦克部队。
在这一方面,前期的德军步兵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为作为当时德军步兵师主力的37mm Pak36反坦克炮效果非常有限,甚至有“敲门砖”的恶名。尤其是在莫斯科反攻之战当中,当时苏军前线一共才774辆坦克,貌似还少于德军(当然德国坦克此时能动的不多),结果就是这700辆坦克的突击竟压得百万德军节节后退,有一个师甚至还大喊着“俄国人来了“毫无秩序的向后方溃退(据说这是整个普鲁士军史上都没有过的),可见除了天气因素之外,37mm反坦克炮完全不是T-34的对手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因。
可能是受到了莫斯科战役的刺激,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盟、苏两方的坦克补充速度实在太过于惊人(北非英军42年6月刚在加扎拉丢掉1000辆坦克,10月份在阿拉曼就又冒出1000辆坦克),使得德军在战争期间开始不断加强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生产和质量。
1942年德国就开始批量生产75mm Pak40反坦克炮,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23000多门,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颇为惊人的数字。作为过渡的50mm Pak38反坦克炮只生产了9000多门就在43年停产了,使得从43年开始,75mm基本就已经成了德军步兵师的主力装备。此外还有享誉世界的铁拳火箭筒,更是配发到了班一级。
如果玩过战斗模拟游戏Combat Mission可能就会知道,战争后期的同盟国坦克部队不仅是打坦克战碰上动物园很危险,就是与德军的步兵部队交战都得分外小心,因为75mm反坦克炮足以在1千米左右的距离就对谢尔曼和T-34形成致命威胁,而且对方的反坦克炮一般都在隐蔽良好的工事里。如果不能达成出色的炮兵协同就一通乱冲的话,坦克再多也一样可能会被打得找不着北。
所以个人认为,在44年德军人力和兵源素质下降极大,甚至充斥中年人和小孩兵的情况下,仍然能在步兵坦克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之局打出一些出色的防御战(如苏军对白俄罗斯和东普鲁士第一波徒劳无功的尝试,盟军西线秋季举步维艰的马斯河突出部之战),和反坦克装备好(对步兵有MG42) 是有莫大的关系的。直到战争结束,先用步兵师搭配一定坦克攻击德军阵地打开突破口,然后再投入坦克军/装甲师这样的大单位纵深推进,也基本上是美苏两方的共识。
例如,反坦克炮和少量装甲单位正面扛线并攻击较远的目标,铁拳用于奇袭较近的目标,就是德军后期互为犄角的著名防御战术。市场花园行动时,英军为保障30军地段的突破,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准备,而德军由于AT炮放的位置不好,导致德军第9伞兵师的Pak40几乎全灭,但步兵仍躲在树丛中顽抗,等英军坦克靠近后用铁拳袭击,结果仍然取得了击毁英军9辆坦克的战术佳绩。
标题是如何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不是如何评价二战后期苏军的战斗力,怎么有些回答通篇都是和苏军如何如何战斗的描写啊,德军本身的战斗力分析一次都没提到,这是默认德军的战斗力只能通过苏军来体现了?还是说要说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只能说和苏军xxx了?二战后期德军的对手可不止苏军一个,英美盟军不配被提到?这可是给的苏维埃红军无上的荣耀,不知道究竟是想黑还是吹,呵呵。
末了洋洋洒洒列举了一大堆档案和书籍,看起来很豪华,下面的回答半句话都没有提到盟军,就是不知道开头唯一提到盟军的那句话“最终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盟军大于德军大于等于苏军的食物链”来自哪本权威书籍和档案,全世界有任何一本权威点的战史书籍或者档案敢下结论“最终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盟军大于德军大于等于苏军的食物链”????
想要再来毛毛熊的那招吓唬人可没那么容易,想让自己的私货打着什么档案,书籍的名义?更何况至今还没有一位学术界的大牛认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评价标准主要就是看战损比,人家是懂得越多越觉得不能轻易下结论,这大概就是网红和学术界专家的差别吧。
ps:本回答并不是要说二战苏军的战斗力高于德军或者高于盟军,二战盟军和苏军以及德军的战斗力高低如何我觉得我是不能作出准确评价的,首先,研究历史这种东西尤其是战史的前提是做到绝对中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稍微靠谱的结论,方向都不对那自然是知道的越多距离真相越偏,像弗雷泽尔,赛特林之流人家起码还有自知之明,不会轻易下xxx军队强于xxx军队的结论,二战盟军和苏军以及德军的战斗力高低如何,这问题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光是那个军队战斗力评价标准的构成都是什么就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大家脑子里都是一团迷糊,我就不知道这还能争论个什么,但是这种话题又确实很能吸引眼球,不得不说这也许就是网络键盘军史圈的一大特色吧,就这种话题网络键盘军史圈就能为之争论一辈子。
总之,我今天就决定了,德军表现尚可的案例,康拉德行动,春醒,至于德军表现尚可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春醒作为德军东线最后一次集团军级别的反攻,究竟达成了什么样的目的,那自然是一句话都没有,而康拉德行动又达成了什么目的,自然也是没有,要是康拉德都能吹的话,国军的孟良崮解围战早就上天了,天马山要不是华野4纵的1个营正巧路过的话,后续战局如何演变很难说,而且看60师战史,界牌最后一天的华野守军也仅有一个连,战局非常微妙,而德军的康拉德行动?我就呵呵了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