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利用碎片时间到底能不能学到新知识? 第1页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吧。

43年西南联大偏安昆明,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教授们薪水捉襟见肘,蒋梦麟有言,道是昆明“物价一日三跳,有如脱缰的野马”,某段时间里豆腐是16块钱一斤,而助教每月工资连十斤豆腐的钱都不够,只好纷纷去做兼职。无奈学问太多,市场有限,搞到最后昆明城里号称只剩下了三样便宜货:“邮票、电影和助教”。

如何生财呢?各有各的高招,有能耐的去做掮客,没本事的变卖家产,女学生们在蒋梦麟夫人的领导之下陪美军跳舞,每小时入账4刀——那可是U.S Dollar,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而吴晗先生不幸,既没本事做掮客,家乡沦陷之后也没什么家产可变卖,倒霉的是当时的美国人还没学会波波涛涛这些乱七八糟的,自然也没法子去陪人跳舞。最要命的是他当时被分配到了叙永分校,往来交通费用搞得他几乎破产。就在这种窘境之下,有人给他介绍了个好活——写书。

这本书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朱元璋传》第一版——当时叫《由僧钵到皇权》。稿酬讲定是一万块,预支三千——吴晗欢喜得几乎要疯,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年代,参考书目一概没有。不要说实录大诰,就算是七修类稿也找不到(朱东润先生写张居正大传的时候,也没有实录做参考,这算是那个年代学者们的一大憾事),在这种情况下,吴晗愣是俩月写完了这本大书,靠的是什么呢?

靠卡片。

早年间有一种很土的学习方法,叫做卡片学习法,史学家们偏爱这法子,吴晗更是此道高手——据说他这一生,做过二十多万张卡片。那两个月里他靠着自己平日积累下来的各种卡片,加上为数不多的一点参考书,硬是写出来了这本《由僧钵到皇权》,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后来他曾经说过,学历史者,每日数张卡片,积攒到两万张,即可为此道中专家。想必这话应该是有感而发。

故事讲完了,回到问题上来。前辈学人没有手机,翻书的时候只好做水磨功夫,看见一点有用的东西就赶紧记下来,形成卡片,每日汇编整理。许多先辈大家都将此作为自己门下学生的必修之道,直到2000年的时候,北大的朱青生先生还要专门给学生写信详述制作卡片的规范跟方法——后来这两封信被收到了《十九札》之中。假如他们知道若干年后,世界上会有手机、OneNote跟电子笔记这种东西,恐怕会高兴得跳起来——这玩意比起一抽屉一抽屉的卡片跟索引,可不知强了多少倍。

一张一张小卡片,看上去是很碎了。然而吴晗骨架早就立住了,等到需要的时候这些碎片化作血肉填充进去,立刻就是一本书。所以“碎”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些碎片对你来说有没有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吴晗乃是史学大家,平时系统化阅读,做出来的卡片相当于重点笔记,自然不能以平常碎片信息等闲视之——我这里倒还有一个绝妙的例子:张岱写《夜航船》,自言书中掌故都是“眼前极肤浅事”,书中内容碎到无以复加 ,难道张岱都是一条条从书里现查出来的?难道你看过这书之后便要把书通背下来?

无非是平时看过,有印象便记下来,回头慢慢整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来。你说今天信息爆炸,各种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没用的信息你有没有及时过滤?有用的信息你有没有及时整理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所以你说碎片化阅读有效吗?碎片与否,只是形式,你眼中的碎片是十恶不赦、是浅尝辄止,可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曲径通幽,终南捷径?碎片与否,终究只是形式,只要你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不碎、学习方法不碎,那碎片化的阅读又有什么问题呢?

碎片化阅读也好,“整片化”阅读也罢,说穿了不过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已。信息就是信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能不能用上,完全看你个人修行。有人以为所谓的深度阅读就是一本书捧下来逐字逐句挨个细读——说这话的人,怕是被史料荼毒的少。苏轼当年读汉书,号称“八面受敌”,每一遍专选一个主题读下去,或人物官制,或典章文物,或事迹故实,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一概略读,好端端的一本书硬是被读出了碎片效果——可能有同学不熟悉传统传记体史书的编修体例:中国传记体史书的体例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上来先是本纪,再是列传,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你必须通读之后自己慢慢理顺。我当年学了信号系统之后忽然发现,这个应该算是“在极高水平背景噪音下分离有用信息”的典型案例——所谓的碎片阅读、“浅”阅读,在本质上来讲,考验的无非也是读者你在高水平背景噪音下分离有用信息的功夫,两者之间,哪有那么多差异?恐怕有差异的,还在读者自己吧?


user avatar   huangsha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也不能。

知识的整体架构,学科的逻辑主干,你必须用大片的时间拒绝打扰,用啃硬骨头的精神,扎扎实实的架构起来。这种东西是不可能依靠刷知乎来积攒实力的。

但是当骨架立起来之后,你就可以用碎片时间获得的信息,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以及互相校验。

也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你前期不断的得到一些片段的信息,但总是很难把这些碎片的逻辑打通。于是你越来越难受,终有有一天你受不了了,抛下其他的所有事情,深度的思考,查资料,最终把架构建立起来。

总之,碎片不能代替深度思考,最有效率的学习永远是专心致志的深度思考。

但利用碎片时间可以给你积累足够的素材。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些方向可以。

1,合适的书籍。之前我推荐过冯梦龙的《智囊》,这本书每个故事都可以在10分钟之内读完。

2,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想学的知识有哪些,用途是什么,在知乎上,选择性关注一些人,比如想学习怎么写文章,你就关注帽子姐,想了解越南和国际智库发的文,你就关注李建秋,想了解中东基本情况,你就关注夏尔,想学习点科普逻辑,你就关注赵老师。碎片时间就看他们发的回答或者文章,一篇文章再长10分钟也看完了。

3,背单词理论上也可以。

但多数方向不行。

很多事情,进入思考和理解状态,需要一定的前置量,用一两分钟时间准备后就能学进去,很难。

比如物理,数学,心理学这类的。

所以还是建议,尽量把时间规划好,减少时间的碎片化。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这么分的:能用碎片时间学会的,叫文课;不能用碎片时间学会的,叫理科。


user avatar   mia-1-82-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姑娘听说挂号300就千里迢迢来到医院了,她的需求是“今天看上病”,别家医院挂号再容易那也是明天的事了。挂号资格都在黄牛手里,这就是医院的供应。结果就是黄牛可以随便报价。

这4500体现的不是真的医患供需关系,而是特定情景下的趁人之危。

原价再高,都避免不了这种状况。


黄牛广泛出现在兼具时效性与稀缺性的交易中,例如演唱会、球赛、火车、医院门诊,其中前两样普遍是市场经济,一样有黄牛卖天价票。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有时效性,价格就很难反过来影响供应与需求。

而黄牛一旦内外勾结,就可以自己来影响稀缺性。

10年前我曾有过以3倍价格买了张黄牛火车站票,因为我有急事儿但火车站没票,结果一路上车上满是空座。




  

相关话题

  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如何评价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成功? 
  学霸要怎样才能成为学神? 
  如何反驳亲戚说「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 
  如何摆脱反正已经玩了一个钟,就再玩一个钟的心态? 
  我初二在本市最好初中年级永远第二,和第一永远差1-3分怎么超越? 
  世道太乱,想学一门实用防身搏击术,学什么好?提供下学习途径。 
  在当今以及未来几年的社会环境下,高考复读一年只为考个本科有必要么? 
  你认为有效的思考方法有哪些? 
  学习质数理论有什么实用之处? 

前一个讨论
在国外看到祖国战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最想在哪里看到祖国的军舰?
下一个讨论
一般什么样的人会开或者买劳斯莱斯?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