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亮点,反而倒很明确的表明了苹果的策略
通过向专业客户提供准廉价的准专业级产品(没错mac pro、imac pro和XDR都是准专业产品,而且很廉价 深圳尊正的普通彩监都比XDR贵得多),通过向专业用户让利维持专业性光环。
然后用利用光环效应吸引最普通的轻度用户购买高毛利的普通产品。
M1的mac 系列定价都不高,显然不是针对专家级用户去的。
AIO水桶机,拼命堆特性反过来反映的就是用户群体价格敏感而特性不敏感,需求庞杂且不统一。
普通用户现在需求已经基本沦落到一个信息终端就可以满足的地步
和CPU一起封装的8-16GB内存,256G-1TB容量的固态盘,24.5寸的屏幕,和4.5KG的重量,说实话就是一个大号无触控的平板,本质上就是个轻量的信息终端
至于pro产品线会不会全换成ARM,短期来看不是很现实
为了销量比较可怜的塔式、机架式工作站设计一套芯片,单独为了AIO工作站再设计一套芯片,既要支持512GB-8TB级别的内存,又要维持64-128条PCIE的扩展,还要塞进32、64、96个核心,研发成本和制造难度都是飞起。
反而是消费级产品的ARM SOC,反而有可能以加速卡的形式作为选件直接出售,更有意义。
工作站的CPU计算能力本身就是其次,主要是提供一个扩展性良好的平台,供各类外围设备交互。
iMac在8年之后终于换了新模具了。
老的iMac外观已经有多年没更新,虽然看起来并不丑,但在窄边框、高屏占比早已成为大趋势的今天,iMac的造型已然落后于时代。
全新iMac用上了苹果从iPad Pro 2018开始使用至今的全铝合金、直角边机身的外观设计语言,算是达到了与时代潮流接轨的要求。
但为了追求更薄的机身,苹果选择了将主板放置到屏幕下方的区域,来达成整个上半身均匀的11.5mm厚度,结果就是在屏幕下方有了一块巨大的“下巴”。
这样的取舍,你能接受吗?(我个人还能接受)
这代iMa在外观方面的另一个显著改变是提供了多种颜色选配,除了上代iMac采用的银色外,还额外引入了6种配色,其中包括刚刚加入iPhone家族的紫色。
上一次提供多彩颜色选配的iMac,还是20多年前的第一代iMac G3(1998.8-2003.3)。
两代的可选配色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官网采用的宣传视频也采用了和20多年前一样的拍摄角度,这些似乎都是有意在致敬第一代iMac?
不出所料,iMac成为了继MacBook Air、MacBook Pro和mac mini之后第四个迁移到Apple Silicon的Mac产品线。发布会上并没有带来新的SoC,而是继续采用发布于去年11月的M1芯片。从这个角度分析,苹果其实完全可以在去年发布新iMac,没有发布的原因或许是新模具还没有准备好?
M1在几个月内已经向业界展示了出众的IPC和能耗比,与一众带独显的轻薄本相比也完全不落下风。但与更高配置的x86电脑(不小于8核的十代酷睿或5000系锐龙,配备2060或更高级别的显卡)相比,除了一些苹果独占的软件之外,M1的性能表现还无法与其匹敌。
这些“更高配置的x86电脑”,就包括去年夏季刚升级了配置的27英寸iMac(最高可选配i9-10910处理器、Radeon Pro 5700XT显卡)。
也因为此,在这次发布会上与24寸iMac对比的始终是已有两年未更新的21.5寸iMac(最高可选配i7-8700处理器、Radeon Pro Vega 20显卡),代表着这次的24寸版本定位与此前的21.5寸类似。
而27英寸的Intel iMac并未退市,仍然在Apple Store继续售卖。这意味着更大尺寸的iMac,需要等待后续苹果推出更强劲的M系列芯片推出后才能得到更新了。
【PS:21.5寸的“究极乞丐版”(七代低压i5处理器、1080p sRGB色域屏幕)也还在官网继续销售】
新iMac带来了模具和配置的全方位换代,也带来了其他Mac上已有的一系列设计和生态:
新设计的电源接口还集成了网络传输功能,把RJ-45以太网接口从机身上移到了适配器上,算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
去年的M1 macbook在能耗比和续航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非常亮眼,但较小的内存和存储容量也劝退了相当一批用户,部分人甚至声称“如果m1的air能16 g+512g起步,将通杀所有轻薄本”。
然而很可惜,全新iMac的起步内存硬盘组合依然是熟悉的8G+256G。
256G的存储容量在面对现代大型应用、高码率视频的时候捉襟见肘,在一众笔记本早已标配512G SSD的今天也显得实在是“抠”。
8G内存虽然不至于导致卡顿,但几个月前爆出的M1芯片SSD写入容量过大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较小的内存容量带来内存与硬盘上的swap空间大量的数据交换。而选择16G内存的唯一渠道是官网定制。
不仅如此,在1299美元的最低配上还有以下减配:
这些减配让一些发布会上宣传的新特性也随之消失,只能通过后期升级来弥补(重买带以太网接口的适配器和带Touch ID的键盘),带来额外的成本开销。
24寸iMac有三种官方配置:
7核GPU、8G内存、256G存储(有减配)——9999元
8核GPU、8G内存、256G存储——11499元
8核GPU、8G内存、512G存储——12999元
(1)如果你是老款21.5寸iMac用户,那么这次的新款值得升级。
9999的低配作为入门款,价格与2019年的21.5寸入门款(i3-8100处理器、Radeon Pro 555X显卡、8G内存、1TB硬盘)持平,作为入门演示、办公用途可以考虑,但这意味着被减配到的新特性无法享受到。如果你手头有其他新款苹果设备,个人建议加点钱考虑无减配的版本更合适。
11499和12999的版本只有存储容量的区别,个人建议:如果使用强度较高(经常拿来用PS、LR修图,或用FCPX剪辑一些视频),强烈建议在官网定制16G内存。硬盘容量看你自己的需求,如果觉得官网定制大容量存储太贵,可以考虑购买USB-C移动硬盘作为扩充。
(2)如果你是2020款27英寸iMac的用户,不建议升级,之后的Apple Silicon芯片会在性能、扩展性等多个维度相比M1有明显提升。
(3)如果你只是为了加入M1提供的苹果生态而不需要苹果的外设,选择mac mini外接显示器键鼠是更加经济、灵活的选择(比如sRGB色域的4K显示器只要2000元左右)。
今年的 iMac 终于换了设计, 也从尴尬的 21.5 寸升级到了近 24寸, 分辨率上了 4.5K. 虽然下巴还是很大, 但是要知道这个下巴换来的是整机的超级轻薄, 你敢相信这玩意包含底座才 4.5kg, 11.5mm 厚?
下巴的部分是塞了所有 IO, 扬声器, 风扇, 处理器. 如果要没有这个下巴, 单就 IO 接口上置, 那就至少得从 11.5mm 厚到 20mm 了, 感觉完全不一样.
至于撞色设计就是贴近家居学校那套室内设计风格, 挺好的. 背后主导就是 Evans Hankey, 没跑了.
还有这个 Logo 真的是大, 前台姐姐直呼贴心, 化妆品柜台再也不用遵循银白配色了:
还是老算法, Mac mini 的起步价是 699 刀, 这次 iMac 是 1299 刀, 600 刀的差价换来了:
还有句话要提醒, 你花就算 1000 刀买显示器, iMac 屏幕的高亮度、P3广色域、HDR10支持乃至 TrueTone, macOS 的色彩管理和 TV+ 内容生态可都是买不来的, 而这屏幕这些 Feature 都是 Correctly Checked 的
不过另外一方面看, 现在 M1 家族的设备挺多了, 而 WWDC 也就在 6 月举办, 届时可能就有 M1X 设备登场. 而 iMac 24 面向的是家庭/企业/学生用户为主, 所以采用了大众化的白色前面板. 如果有很强的性能需求, 等吧.
真要说缺点, 下巴和撞色设计确实 emmm 了点, 还有价格稍微贵了点.
至于说不能升级内存的, 27寸 iMac 现在还在, 21.5 寸 iMac 上了 4K 之后, 就从来没让升级过内存, 但是 CPU 和 GPU 的选配可能花掉不少钱.
最后环节, 对比下主流水平的 Windows AIO.
屏幕是 4K, 估计 300nit, 量子点 VA 材质, 有 P3/ARGB 色域, 那和 4.5K, 500nit P3 是两个等级, 而且后者的色彩管理和色彩内容生态完全吊打前者, 属于前者怎么加钱都赶不上的, 强行上广色域反而偏色, 拿来干活还得用 1D LUT 拉回去.
虽然联想也吹了扬声器, 但是 iMac 支持 Dolby Atmos, 还有内容生态.
CPU 部分应该是单核性能超过 4800H, 多核轻微落后, 7C GPU 足够压制 Vega 7, RTX2060 比 M1 强没错
M1 的内存容量和SSD是短板, 不过联想这玩意上了 HDD, 风扇再怎么安静都没救. 以及联想机智的用了「最低噪音」来宣传, 意义不明, 总归 RTX2060 这种独显起来还是得起飞. 而 iMac 宣传的是 10db, 低于人的感知范围.
YOGA 27 的摄像头要单独加, 虽然有 Windows Hello, 但是 iMac 还有 Touch ID.
还有就是 YOGA 这个设计显然更占地方.
iMac 定价万元起步, 不过到了这个价位, 学生优惠带来的差价就比较可观了.
工业设计很牛批,外观是真的丑啊,起步价9999的配置还是8+256g。。。
内存和SSD全部焊死,根本不给你升级的机会,
另外,最低配不仅缩水了内存,还缩水了接口,你敢信?
一个一体机竟然只有2个雷电接口,闻所未闻。
不过屏幕很厉害,24寸4.4k分辨率,光这块屏幕就值不少钱了。
另外,虽然我知道苹果把一体机做的这么薄,所以迫不得已将主板和喇叭放在了下巴位置,但是四周的边框也不窄啊,说真的,我宁愿它厚一点,然后正面做成四边窄边框那种,毕竟人每天面对的是屏幕正面,而不是侧面啊。
况且一体机本来就不需要追求薄,难不成真的为了满足某些人把iMac带去星巴克的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