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在父亲单位的礼堂看过。属于内部参考片。后来才知道是我国引进后的删节版(9个多小时,原版11个多小时),战争场面宏伟壮观,苏联真是不遗余力的调动大批部队参与此片的拍摄。这部影片从早上9点放映,中午休息了40分钟,全片放完到晚上7点多钟了。不过在父亲单位的小食堂里我既吃了果酱面包,也第一次喝了瓶装的可口可乐。当时是1980年的春节。
战争场面是我见过最真实的之一,毕竟是军队真刀真枪的拍摄。
在战斗的表现方面,可能真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奥泽罗夫的三部曲,《解放》是最早拍的,1970年就公映了,《莫斯科保卫战》则是1985年,《斯大林格勒》已经是苏联接近解体的1990年。
所以这部片子有一大优点,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解放》里面非常敢于表现苏军胜利过程中的局部失利和伤亡,比如库尔斯克前线部队在德军坦克冲击下溃败,第聂伯河战役先头过河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个片子里苏德双方的交换比接近1:1,每歼灭一股德军,苏方也难免有损失,局部甚至是苏方损失大,直到片子后期打柏林了,仍然有相当多的牺牲镜头,最后连主角都挂了(曾经有老外问起这个,youtube上的俄罗斯网民还挺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想拍的是真正的历史,哪像美国片子都是瞎扯淡),片尾以纪念2000万逝去的生命作结也是亮点。由此看,甚至可以视作“把敌人拍得越强大,反而显得我方更出色”拍法的鼻祖之一。
但是到了《莫斯科保卫战》,片子中德国人的战损就开始明显大于红军的战损了,有贴吧众甚至说“不知道的还以为41年德军损失是苏军的3倍”。由此看,我估计就是因为《解放》拍摄是正值苏联鼎盛时期,所以反而比较自信的缘故。
人物塑造方面,有点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解放还可以说是以士兵为重点,后两部还真有点拿破仑主义迹象),就是从神化斯大林变成了神化朱可夫。《解放》拍的时候,斯大林也已经被赫鲁晓夫批判过了,拍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苏联都快解体了,可以看出更是往死里黑。三部曲综合起来,说主旨是败仗都是斯大林的过错,胜利都是朱可夫的功劳,完全说得通。
可能是因为作为电影毕竟需要一个高大全的主角人物,朱可夫毫无疑问是二战最佳将帅之一,但电影有点拍成了完人。打个比方,解放战争片的老毛好歹还经常发个脾气,这三部电影里的朱可夫则冷静得完全不像他本人。
怀疑奥泽罗夫本人对朱可能就比较崇拜,一个迹象就是,片中只要是够格当朱可夫竞争对手的人都有点矮化和漫画化。比如巴甫洛夫,现实中要有电影里面那样一看就不靠谱,能当得上苏军最早的2个坦克团长之一?能当上最要害的西方面军司令?要说巴甫洛夫本来就是反面角色也就算了,铁木辛哥好歹有些能力吧?片中完全成了朱可夫的陪衬,每次战败都可谓狼狈不堪,蓝色行动时甚至斯大林打电话过来时还在洗澡。科涅夫演得像个愣头青,《解放》最后则真有几分小人得志的味道。华西列夫斯基的戏份我认为也远远低于应有的,现在都知道天王星其实主要还是华西的手笔,但是《斯大林格勒》中提到这一段时华西貌似只有一两句台词,反而暗示说斯大林把朱可夫调到勒热夫是剥夺了本该属于朱可夫的功劳。总之这部电影的苏联将领塑造看看就好,不必太当真,反而德军将领塑造的没什么毛病(莫德尔的扮演似乎要比西方电影里的莫德尔更接近历史资料)。
当然瑕不掩瑜加上后继无人,在战役层级的东线片里面仍然是最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