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民办技校,内卷大环境下要出头,不就只有这一套军事化管理手段么。
搞不好你去问问这些被扇耳光的学生的家长们,多数可能还会支持老师。
我不是在为涉事老师做辩护,他该处理处理,该咋办咋办。
只是退后一步看全局,我也有种“该咋办咋办”的苍凉感。
整体内卷的大环境,学历贬值,原本学术性身份的研究生成了应聘新标准,千军万马不是过考研独木桥就是考公独木桥。
国家也算尽力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连续8年GDP占比超4%,19年总量突破4万亿。平均每个学生的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也是多年只增不减,像新闻里的技校生,国家对他们每人的开支在17200元左右。
(数据出自去年12月1号教育部十三五总结发布会)
但没有新的大蛋糕,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自身,依然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中高等人才就业岗位,必须要长期依赖国家投资的刺激。
从99年高校扩张开始,结构性失业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学生的就业难和工厂的用工荒往往成对出现,去年长三角地区就是本科生四千左右、职高生五六千左右。
但职校生并不开心。由于蓝领岗位大量混乱到近乎野蛮的劳保关系,还有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较逼仄的薪资增长空间(多数以工作年限论晋升),职校生要么转去服务业,要么去当兵或进事业单位,真正留厂的也就三分之一左右,五年后这个比例更低。
稍微活络点的职校生家长都明白这个现实,因此学校只要把孩子管好就行,学会多少技能不重要。至于孩子的未来,他们还得去跑各种门路。
内卷就是高强度的压力向内转移。作为半瘫痪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这里也是内卷压力的下水道。
只是因为他们不掌握话语权,所经历的挤压常常被外界一句“成绩差活该”而轻描淡写过去罢了。
你只要做过点学历相关的业务,就知道有大量稍有积蓄的职校生父母,能够穷尽手段,力求把孩子送到本科生体系里,继续卷下去。东南亚有些留学业务为什么常年能招满?不就是因为有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嘛,我国职校生在人家那算高中生。
所以军事管理虽然是学生眼里的死敌,但在家长眼里就是放心的标志。不夸张地说,对很多家长而言,不打孩子的老师才是坏老师。
他们也在心心念念衡中模式。
我的态度一直是比较悲观的,我总觉得最后一定会走向“快乐教育”。
学校客客气气地“教”学生。所谓“教”,就是把课时上够,至于学生听进去多少、上课时是睡着了还是在玩手机,不重要。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征求意见稿里已经写明了,第七条: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
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集中的趋势,多数学校未来一定只会主力盯住学生的“圈养”。至于真正改变命运的学习,要么学生有天生的意志和禀赋,要么家庭有足够的资源和财力。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是包括优质生源的。水平底下的学生,互联网媒体实时传播的不可控性,学校保护责任立法化的趋势,三者结合,想体罚也会越来越难,最后只能是“快乐教育”。
扇巴掌的老师该咋地咋地,但这种结构性的教育不平等也在“该咋地咋地”。时代已经不允许“严师”,教师一职也在祛魅化,没人天生活该给你当蜡烛。
以前我们都吐槽中国应试教育是流水化生产,但我觉得真正的流水化才刚刚开始,因为天花板才是最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