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日本不全用汉字,而是一边用汉字一边自己发明文字?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wan-li-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日本古代很有意思的文语体「候文」。似乎符合题主的定义,是一种大量使用汉字的问题(有些历史时期这种问题几乎全部使用汉字)。

它就是一种尝试用汉字来表达日语的文体,也属于「变体汉文」的一种。

有些回答介绍了日本古代汉字的使用情况,比如直接使用平安时代的汉文,或者用万叶假名这种使用汉字来代替假名。前者就已经属于汉语范畴了,不算是日文了,在学界一般被称为「正体汉文」,而后者则更类似一种拼音仅仅借汉字字音来表达日语。

一、候文在日语发展中的位置以及使用范围

不过「候文」则不同于二者,主要将汉字用于表音的万叶假名暂且不论。候文与「正体汉文」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并不拘泥于汉字的语法和使用规则,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日文语法规则。这种文体在学界就被称之为「变体汉文」,最早由桥本进吉在1933年提出[1]。「变体汉文」自平安时代后期之后,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有过不同的形式,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有学者认为「变体汉文」发展的最终形式,就是江户时代的变体汉文体文书,也就是「候文」[2]

当然根据有些学者的分类「变体汉文」也会归类为「变体和文」。

其定义就是,基础语言是日文,但是语序的表达却是日语。

与之相对,纯汉文就是基础语言为中文,语序也与中文一致。纯和文就是基础语言是日文,语序也与日文一致。

此外关于「候文」的使用范围,有如下论文可以探其究竟。

候文原是作為書函文體使用,其歷史可溯及日本平安時代中期,而在 鎌倉幕府初期大致定型。至室町幕府時代,候文亦用於命令書、法令等官 方文書中。江戶時代以降,除了書函與公文書外,亦使用於日記等私人文 書,或是民間的通知書、契據等交易文書,以及請願狀、訴狀、離緣狀(離 婚證書)等,不論官民,皆被廣泛地使用。進入明治時代以後,由於白話 文的流行,以及明治 14 年(1881)文部省第十二號與明治 33 年(1900)文部省令第十四號〈小學校令〉等的作文教育改革,候文在書信上的使用 方逐漸減少。在官方文書的使用方面,則延續使用到昭和 21 年(1946) 為止。[3]

二、候文的特点

本人并非语言学专攻,这一块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指出。

(1)以「候」结尾

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子用「候」一词结尾,「候」读作「そうろう」。本意是服侍贵人,后来转变为一种丁宁语。「候」其后基本不接助动词或补助动词,仅有少量特殊用法时会接助动词。

例如表断定时会接「也(なり)」,表疑问时会接「哉(や)」,或者接形式名词「事(こと)」

当然,也有「候」用于文中的情况「候间」「候条」等。此处不赘述了。


(2)大量使用「变体假名」,也就是用汉字表示的假名。

这里的变体假名在语法上的作用,主要用来代替那些在现代日语中虚词所担任的语法含义。

例如は(者)、も(茂)、へ(江)、と(与)等

此外更详细的例子维基百科中有如下介绍

连词:あるいは(或者)、しかれば(然者)、なおまた(尚又)、もっとも(尤)、または(又者)
副词:いささか(聊)、いまもって(今以)、いよいよ(弥)、かねて(兼而)、もし(若)、しかのみならず」(加之)、「おそれながら(乍恐)、もとより(固より)
代词:この(此)、これ(之・是)、その(其)、それ(夫)
助动词:そうろう(候)、なり(也)、如(ごとし)、不(ず)、為(す・さす・たり)、令(しむ)、可(べし)、被(る・らる)、度(たし)など
前缀:あい(相)
辅助动词:いたし(致)、ほうじ(奉)、し(仕)、もうし(申)、いり(入)、いたしおり(致居)
连词:よう(様)、ところ(所)、おもむき(趣)、ゆえ(故)、ども(共)[4]

实际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现在日语中虚词都使用汉字来表示。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会寻找意思相近的汉子来表达助词的含义。

例如

表达可能的「もし」用「若」

表达目的的「ため」用「为」

表达原因的「ゆえ」用「故」

表达被动的「られる」用「被」

至于表达想要做什么的「たい」用「度」,则可能是取古汉语中「度」的古义中的计划之意思。

上述变体假名的使用与「汉文训读」也有类似之处。私以为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取自于「汉文训读」也没有错。此处也不赘述了。其他回答已经有解释了。


那么,候文的具体用例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候文的具体用例。

当然,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不是所有的候文都会全用汉字来表示,候文中也会夹杂一些日文假名。

例一

吹上御苑致拝見度旨申出候。[5]

読み下し:吹上御苑拝見いたしたき旨申し出候。(ふきあげぎょえんはいけんいたしたきもうしでそうろう)

这里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度」这个词,其实很简单,这个「度」就是表达想要的「たい」的意思。

所以意思就是:「提出了想要拜访吹上御苑的意思」。

例二

誠以驚愕仕候[6]

読み下し:誠に、驚愕を以って仕り候。(まことにきょうがくをもってつかまつりそうろう)。

这里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以」的意思了,这里就是前述的「もって」的意思。同时「誠」后面省略的助词「に」

意思:「本人吓尿了」。


当然,在实际使用上,还是会出现一些假名的,有其是江户时代后,助词「に」不再用「尔」「丹」「仁」等汉字来表述后,「に」也大量出现在候文中[2]。最后再来一个例子,

例三

宮內卿德大寺實則妹死去ニ付忌引相成候間從本日拙者省務代理致候條[7]

読み下し:宮內卿德大寺實則妹死去ニ付、忌引相成候間、本日より、拙者省務代理致候條

(く ないきょうだいとくじさねつねいもうとしきょにつき、 きびきあいなりそうろうあいだ、ほんじつよりせっしゃしょう む だい り いたしそうろうじょう)

这一句就比较长了。唯一出现的假名就是「ニ」,有几处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先介绍如下。

につき:表示原因。

相:无实际含义

候間:表示原因、相当于でありますので

候條:将前面名词化,相当于したこと

所以意思也很明确了:「宫内卿德大寺实则大妹妹死了,他现在在休丧假。所以从今天起我担任省任代理」。

最后放一点实际的图片给大家感受一下吧。


实际在这张图片中几乎都是汉字,只有少部分的假名,而且部分的假名也可以用汉字来替代。例如「依(より)」「於(おいて)」。实际上可以说是全部都是汉字了。


总结、

实际上日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正格汉文」之外,使用「变体汉文」。而且多用于官方文书中。这种文体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汉字来表达日文,不拘泥于汉字的使用方式,而是更重视日文文法。与其说是中文或是汉语,不如说是用汉字来表达的日语。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最后还是由于跟口语脱节,而被弃用。

参考

  1. ^毛利正守「「変体漢文」の研究史と「倭文体」」『日本語の研究』一〇巻一号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nihongonokenkyu/10/1/10_KJ00009357853/_pdf/-char/ja
  2. ^ a b 矢田勉「漢文文体に於ける助詞の仮名表記の変遷」『鎌倉時代語研究』二三号
  3. ^ 伊藤桃子「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五期
  4. ^维基百科候文 https://ja.wikipedia.org/wiki/候文
  5. ^ 伊藤桃子「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五期、一四九页。
  6. ^ 伊藤桃子「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五期、一五三页
  7. ^伊藤桃子「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五期、一五二页。 http://lit.ncu.edu.tw/ncujoh/word/50117282018.pdf

user avatar   extremex-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种沙文主义观点。

在文字出现之前,先有语言,而根据文化经验不同,语言的词汇量不同,比如,父、母、你、我等词各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必然先有了相应的语言。而鼎、琮、璋等则是哪个民族在使用,哪个民族才有这种叫法,然后有相应的文字对应。

在表音文字的文化中,语言和文字可以一一对应,因为你说什么就写什么,而在表意文字中,语言和文字,不一定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双音节字就是一种写作一个汉字,而语音则是双音节的,另外由于造字阶段,文字撰写的难度,也存在书面用字和口头语言的脱节,更不用说存在大量的通假字。

从宋朝起,中国人的口头用词变化就不大了,而文字则全部是文言文,到宋朝,才出现书面的白话文,直至1919年,白话文运动,才使得现在的中国普遍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一致,但是仅限于标准普通话,即我们说的每一个词语,都能写成相应的汉字,而有些方言中特殊存在的词语,有些还只能有汉语拼音来标注。

日本早期没有文字,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一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另一方面也利用汉语的发音来标注已有的日本语言,也就是万叶假名。但是这种标注法有明显的缺陷,即统一标准和不同方言的变种复杂,且汉字本身掌握难度大,仅仅用于表音,就要掌握几千个汉字,是很不方便的。这种情况汉语中也有,例如,标准汉语 xigai,写作汉字,膝盖,山东方言叫bolegai,你可以写作波乐盖,难道不能写作拨了盖?而这种汉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学习难度却很大,而膝盖在四川方言中就读作keqigai,写作磕膝盖,但是与标准普通话却不一样,写作磕气盖,增加了学习难度,还不能准确描述正确的发音。

汉字的这种特点保持了民族的统一性,而在使用表音文字的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等地,随着历史进程,不同区域间的方言不断变化导致文字逐渐变化,形成了各国语言文字的差异,众多语言分支不断出现。而在使用汉字的地方,汉字是固定不变的,各种区域的方言差异,只能是方言差异,上升不到语言差异的地步,这使得使用汉字的汉民族保持了上千年的统一格局。也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日语不过是一种汉语方言。实际上日语是一个独立且孤立的语系,是一种黏着语,和汉语完全不一样,主流学者认为日语与近邻的汉藏语系,南岛语系,朝鲜语系的相关关系不大,顶多与朝鲜语系可能曾经属于扶余超语系,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其实也是很明显的,日语与汉语之间则完全没有关联,汉语目前是孤立语,尽管越来越粘着,但是日语则是地地道道的黏着语。

由于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部分词汇是共通的,有些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如中国有“陛下”,日本也有“陛下”,这是日语受到中文的影响,中国有“主义”,日本也有主义,这却是汉语受到日语的影响,日语有おじさん,读作ojisan,中文转写欧吉桑,则是中文受到日语原生词汇的影响,同样的词汇还有“纳尼”,“社畜”等。另一方面,日语中也有表意与表音相差比较大的古词汇,多用于地名或者人名的,例如日本古代四大姓氏,源平藤橘,源,读音做Minamoto,平,读音做Taira,藤原,读音做Fujiwara,橘,读音做Tachibana,这些都是先有日语读音,后来用一个汉字做为姓氏写法的。像这种的在日语中仍然有的单字姓氏,如日本的林姓,与中国的林姓没有关系,而且读音读做Hayashi。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日本人用汉字是因为有些词语在进入日本时,日本没有相应的词汇,如果不继续使用汉字,无法精准描述其意义,例如“陛下”,在使用平假字和片假字则是因为日语的发音,不能用汉字这种文字来覆盖,所以发展出自己的注音系统,和我们有汉语拼音一样,是一种直接表音的文字。弄得自己和别人与众不同一样,日语本来就是和汉语不同的语系,不是弄得与众不同,是本来就与众不用。


user avatar   zou-yun-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躺平,躺平和日本平成时代的“平成废物”有什么异同? 
  如何娶一位日本女人? 
  哪些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中文词汇,在日本人眼里很高大上? 
  罗永浩对日本的态度如果放在韩国会有什么后果? 
  日本网友如何看待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11月eju日语320记述45,物理72化学50,数学115能出什么大学? 
  为什么日文公告列要点时每项都用「一」,而非用数字排列? 
  如何评价谷村新司? 
  如何评价顺天堂大学? 
  为何源平合战是源氏胜出?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敢把宠物当孩子却不敢生孩子?
下一个讨论
1600年-日本九州地方,黑田官兵卫为什么要征服九州、他个人统一九州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