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赵国的宿将也是战国时代的名将,就长平之战那一局而言,我个人觉得廉颇的表现已经是赵军的最优解了。
请看一段《史记》原文: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以上文字表明,当秦、赵两军刚刚开始接触时,赵军一败再败,这说明赵军的实力本来就不如秦军。廉颇面对这一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结合我以逸待劳而后方甚近,敌后方悬远而补给困难的特点,坚壁清野以待秦军,避免与秦军正面硬刚,拖敌以疲饥而后发制人。这种策略就当时情况而言已经是赵军的最佳选择了,毕竟先前的遭遇战中赵军已败,既然打不过那就守,只要能守住赵军就不算败,上党也没完全丢掉。
但是长时期的坚守不出也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的后勤补给能否撑得住。就当时的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而言,秦已有关中、巴蜀沃野而且秦国百姓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被牢牢束缚“耕战”这两个职业上了。反观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提升,但是综合国力没有上去,也就是说“胡服骑射”是个偏科型的改革。
廉颇在长平前线选择坚壁清野,稳固防守,企图以拖待变,这样的策略在军事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赵王看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采取了临阵易帅主动出击的做法,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
长平之战廉颇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作为一个统帅已经在军事上做出了最佳决策。甚至于后来的赵括,我都不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是带着赵王主动出击的命令来到赵军中接替总司令这一职务的,他非常清楚此事的赵国后勤有多吃紧。他此时除了主动出击没有其他选择了。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白起这样战神级别的对手,所以长平败得如此彻底。
由此观之,像长平之战这样决定国运的大决战,比拼的远远不是战场上的那点东西,更多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正是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了赵王焦躁不安临阵易帅,也让赵军在战术上的选择非常狭窄,处于无牌可打的状况。
廉颇在前线的表现,就如同当年在皇马执教的穆里尼奥。面对如何战胜如日中天的巴塞罗那这道无解的题,穆里尼奥虽然解不开,但是他却是解得最好的那个人。廉颇面对无解的长平,也给出了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战法。
老铁们,协作不易,有需求的话就请支持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