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国时期魏国是怎么衰落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e-du-shou-q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顺着时间线,大致如下。

1.魏惠王中后期 数次的战争失败(马陵之战,秦收复河西,襄陵之战),使魏国丢失了大部分保卫核心领土的缓冲区(河西上郡,楚南阳外围,泗上小国倒向齐国),但魏在中原持续扩张,仅东半壁领土就有大国的体量(人口城市最密集,农商发达),对韩赵始终保持压制。虽无文侯时期独霸天下的国力,但一增一减之下,仍旧属于一流。

2.襄王时期 实现对黄河北岸水道的控制,将韩拦腰斩断(所谓魏分为二在此时就不成立了)。利用秦齐将楚击落神坛(丹阳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吞并方城外楚淮北地,在中原继续扩张,实力持续上升。此时魏国绝对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因为巨大战争创伤沉默,齐国尚未获得实际领土进账,秦国还未彻底消化巴蜀)

3.昭王时期 伊阙之战妥妥的惨败,赔光了魏襄王时期辛辛苦苦攒下的武卒,晋国故地河东沦落敌手。韩国地缘被秦彻底破坏,豫西山区基本被秦推平,颍川地自此暴露在了秦军铁蹄下。这为后来魏冉“五入林中,七攻大梁”埋下了隐患(韩奸)。不过,魏昭王这只狡猾的老狐狸利用阴谋活动,在齐国的覆灭下成功得到了宋地这块大肥肉。弥补了河东的丢失。

然而, 这并不一定是等价的买卖,地缘破坏的代价不是领土进账就能弥补的。

4.昭王后期至安釐王前期 报应来了,五国伐齐后,秦昭王联合赵国夹击魏国。北线因为有魏国经营上百年的“邺—汤阴—朝歌”邯郸包围圈,暂时没有大碍(赵国在军力上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强大,农业上更是鸡肋,国力不强于魏)。东线,因为韩国在伊阙之战后地缘被彻底破坏,在核心区(颍川)面临秦魏两国的攻击下,被迫倒向了威胁相对较小的秦国(魏城马陵和韩都新郑近在咫尺)。秦军在魏冉白起的率领下,“五入林中 ,七攻大梁”(其中包含传奇的华阳奔袭战),给沿途带来巨大的破坏,魏国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不能忽视的是,魏国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5~6个城市圈),交通便利(鸿沟等运河),能够调动大量战争资源反击。这种强悍的防御能力严重妨碍了秦军推进的步伐,使得魏能够有时间利用外交手段来斡旋 ,争取他国援助。即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安君,也曾经因为合纵两次在大梁城下铩羽而归。

5.安釐王中后期 秦军在野王—长平—邯郸—汾城战争中消耗严重(顶着荒年与韩赵决战,消耗了巴蜀地区大量的战略贮备;士卒伤亡接近30万),魏楚因为接近20年的休养生息(巴东拉锯战,华阳闪击战后三国再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基本恢复了实力。在信陵君主导的第一次合纵中 ,联军成功把王乾击退,魏国趁势收复了半个河东,回头就灭掉了卫国,并吞并了秦国的陶郡。虽然后来秦将张唐反攻收复了河东,但秦只能承认魏对陶郡的占领(当时中原最大的商业城市),之后魏国甚至攻下了齐五都之一的平陆。

连遭两丧的秦国在庄襄王时期再次出关,蒙骜(蒙恬祖父)一战拿下太原,二战南下上党,直逼魏国高都(三晋在上党地区最后一个要塞)。丢失大片领土的韩赵沦为中型诸侯国。信陵君再次出山,指挥纵军将蒙骜打回老家。秦军狼狈地退回关内,似乎准备放弃关外的全部领土。

也许是早年压抑地过狠 ,晚年的魏安釐王野心开始膨胀。魏军反手攻韩,全歼韩国最后的一支野战军,信陵君兵临管城(新郑东北大门),企图一举灭韩。不愿魏坐大的楚考烈王出兵攻魏,却连在南阳和宋地连吃两场败仗,在秦魏的威胁下(楚陈地军可能在这两仗损失不小),楚国即将迁都巨阳。信陵君攻下管城,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魏国大量战争资源,魏国最后还是没吃掉韩国。不过,沦为小型诸侯国的韩国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

远处的咸阳,秦庄襄王、吕不韦、蒙骜等人乐开了花。

表面上,魏安釐王似乎成了天下的征服者。破秦败楚伐齐收赵残韩,好像当年魏文侯魏惠王也没这么拉风过。

然而,不管魏国取得了多大的胜利,魏楚同盟已经破裂,韩国已经残废,齐国已经退出合纵,燕赵相互扯皮……三晋势力基本退出上党,秦晋一体化基本实现。秦国的国土安全彻底解决,凭借巴蜀关中的支持,蛰伏关内的秦人正在布局一盘大旗。透支国力并举目无亲的魏国逐步丧失先机。

6.景闵王时期 蒙骜再度出山,这个当年信陵君的手下败将此时已无人可挡。秦军横扫河内,打穿东郡 ,断绝纵亲之腰。沦为中型诸侯国的魏国已经独木难支。纵有庞瑗击蕞,春申君击陕(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然而,列国已无人助魏重整江山。毕竟,那个魏安釐王时期的魏国实在太过可怕,没有哪一个国家承受得起它复兴的后果。魏只得疯狂向齐扩张(一度打到济南历下)来维持实力,以抵御秦的兼并。

不过,那个政治强人不会让列国抓住时机,死灰复燃。在尉缭李斯等人的谋划下,一张密集的间谍网伴随虎狼之师的脚步逐步吞噬列国。

7.魏王假:在始皇帝灭赵破燕,秦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包围魏地。魏国仍旧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利用大梁周围发达的交通和水利,坚持抗秦。

通武侯王贲水淹大梁,魏王仍旧没有逃跑,率领军队和涌入城中的秦军巷战,力战到投降被杀。

这个继承了春秋第一强国衣钵的强国,最终伴随着大梁的毁灭,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三晋地缘的破坏和尴尬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强而不霸的国家,也预示了它的命运!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知道魏国是怎么衰落的,就得先知道魏国是如何崛起的。不过此事说来话长,且听老夫慢慢道来。话说国运之事离不开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话说三家分晋之初,商鞅还没有去秦,田氏还没有代齐,吴起还没有去楚,燕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微弱的存在感。其他诸侯国郑国、宋国、卫国等已经没有叙述的必要了。这一时期,魏国周边的大国尚未从春秋的颓废中苏醒过来。

魏国国君魏文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率先对魏国进行封建化改革。其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废除官吏世袭制度,选贤与能,广招贤才。这一操作让魏国人才济济,例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吴起、西门豹等等。

二、废除西周以来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个措施让封建地主阶级迅速壮大,魏国飞速迈入封建时代。

三、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这是在为封建国家完备制服建设,为魏国的封建化提供制度性保障。

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威震天下的“魏武卒”。这位魏国的崛起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率先跨入封建国家行列,综合国力远超同时期其他诸侯国。可以说魏国因天时而崛起。顺便在这里说一句,各位老铁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对比一下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相似程度有多高。


二、地利

关于魏国的地理条件,废话不多说,先上一张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魏国的四周都有大国,西邻秦、南接楚、东临齐、北有赵。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一旦外交战略出现失误,魏国很容易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局。与此同时,魏国的大部分土地位于平原上,尤其是国都大梁周边,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

魏国的版图形状也特别有意思,东边一大块(河东之地),西边一大块(河内之地),中间被韩国的上党郡隔开,两地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北面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一条孔道,一旦孔道被截断,魏国就只能呵呵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魏国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无是处。魏国地处天下之中,是各国往来的交通要冲,并且其土地平整而肥沃。从经济角度看,魏国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天下诸侯中,也只有魏国玩得起重装步兵——魏武卒。

地理环境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国运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商鞅未去秦国之前,也没见几个人鼓吹秦国地理环境的,大多数都是马后炮般在秦国强大之后,大力吹捧关中地形条件得天独厚。

魏文侯一波神操作,让我们几乎看不到魏国地理环境的劣势,反而是将其优势给充分发挥了出来。魏惠王几波骚操作,则是把魏国地理环境的劣势给凸显了出来,从理论上的四战之地变成了现实中的四战之地。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人,自然环境总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如何利用了。


三、人和

魏国的人才多不多,多,太多了,多到爆!!!

魏文侯时代,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并且魏文侯团队十分注重三晋联盟,面对软柿子魏国直接单挑硬刚,面对齐、楚这样的大国则是三晋一体,联合讨伐。得益于正确的外交战略,多线作战的困境对于魏文侯而言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魏武侯、魏惠王时代,魏国同样人才济济,但是全特么跑路了。吴起去楚,孙膑去齐,更可怕的是商鞅、公孙衍、张仪去秦。你说这不扯么,真心不知道魏惠王吃错了什么药,居然眼睛这么瞎,放跑了那么多经天纬地之才。暂且不说商鞅去秦给魏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光是一个孙膑就把魏国给忽悠瘸了。

人才流失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魏惠王认不清当时的形式,北边伐赵,西边攻韩,彻底瓦解了三晋联盟。失去了三晋联盟庇护的魏国,就如同脱了壳的螃蟹,全身都是软趴趴的。以前的魏国是主动出击大杀四方,现在的魏国是被动防守,四方被杀。

综述:

魏国本来得尽天时,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在战略出击上频频失误,没有一个主攻方向,四面出击,得罪了全世界。从外交上讲,只要三晋联盟存在,魏国就并非四战之地,但是魏惠王的刚愎自用导致了韩、赵、魏联盟关系彻底破裂,魏国彻底陷入了四战之地的危境。接下来人才严重流失,周边齐、秦、楚的强大都得益于魏国送去的人才大礼包。以前都说“楚才晋用”,到了魏惠王这里变成了“魏才天下用”。悲哀,的确悲哀。。。。。。

说实话,魏虽然出于晋,但是在各种层面上都比晋差得太远。

就军事智慧而言,魏国跟晋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想当年晋国玩得多花,假道伐虢、退避三舍那都是穿越时空的经典智谋。反观魏国,几乎都是靠着魏武卒硬刚,留下的经典战例不多。

在外交智慧上,魏国也比晋国差远了。晋国高层十分善于纵横捭阖,各种阴谋鬼计层出不穷。例如培植吴国势力直接掏了楚国的肛。魏国呢,就连起码的三晋联盟都维持不住更不要说玩合纵连横了。

在战略选择上,魏国更是比晋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当年晋国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压制楚国北上,但是同时也利用众诸侯对“南蛮”的恐惧来巩固自己中原老大的地位。魏本来有很好的机会,魏文侯先于其他国家进行封建改革,国力最强。结果,骄横的魏惠王四处开战,连同出于晋的韩、赵也不放过。从外交上讲,魏国本来并非四战之地,活活被自己给打成了四战之地。要是晋文公看到了这一幕,不知道棺材板能不能压得住。。。

各位老铁,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扫下图二维码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Kurt--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晋的家底好,晋可是中原之国,众所周知,曾经的中国,中原地区是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再如涟漪般向周边地区扩散,在生产力水平,土地开发程度,晋都是超越其他国家的。

晋国的冶铁技术在当时也是傲视群雄的,前513年,晋铸造了一个铁质“刑鼎”,所用之铁还是从民间收集,说明晋的民间已经能熔炼生铁,并掌握了生铁冶铸技术。

《孙膑兵法·吴问》:晋国六卿之中,中行氏、范氏制田以一百六十步为亩,智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虽然各国农民耕种亩数相同,但其他各国往往是百步为亩,百步一亩的田,和两百步一亩的田,此间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可见铁质农具的大量使用,使得晋的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家分晋后,魏自然也继承了晋的生产力水平,《战国策·魏策三》:庐田庑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于三军之众。

《论衡·率性》:魏之行百亩田,邺独两百亩,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

魏文候采用李悝变法,定魏国新法典,《法经》六篇,平籴法等,使得魏国更加富强。

正是因魏国富强,家底好,才可以采用魏武卒制度,让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而这是其他各国想学都学不了的。

建立之初,魏武卒的确可说是百战百胜,但却是不可持久的,从建立到庞涓在马陵之战,葬送魏武卒主力,前后60余年,而庞涓和吴起所统帅的魏武卒,已不可同日而语。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魏之武卒,谈之色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魏武卒便是以重赏选拔勇夫,再以重赏激励勇夫,问题就出在重赏上,以当时生产力,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这种重赏。

选为武卒后,全家徭役赋税便全部免除,国家还分房分田,立了战功还能获得爵位和赏赐,荀子一语道破,当武卒年龄增长,无法再作战时,以当时人的状况,这也不过十来年,国家收回赏赐的良田?重新征赋税?那不就成了“过河拆桥”,谁还为国拼命?

标杆已经立在那里了,后面只能按这个标准来,不然凭什么别人当兵赏良田百亩,自己当兵就赏五十亩?凭什么别人当兵免赋税,自己当兵还要交赋税?

由此魏国进入一种死循环的发展模式,为了应付魏武卒带来的国家土地减少,赋税收入减少,必须要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别国土地和资源,但长期对外战争,不仅大量消耗本国资源,更重要的是,长期作战,魏武卒群体也必然随时间不断膨胀。

基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对外战争所产生的收益,无法弥补魏武卒增长,所快速消耗的国内资源,可魏国要维持武卒制度,又只能不断战争,否则同样会内爆而亡,魏国岂有不衰之理?

正所谓利之所在弊亦随之,魏武卒初期利大于弊,而随着时间推移,则弊大于利,魏武卒属于重装步兵,由于赏赐丰厚,装备是自给自足的,重赏不仅提高了其作战动力,同样作战装备也优于其他各国士卒。

庞涓所统帅的魏武卒,由于几十年的时间流逝,其获得的赏赐和初期已经出现了差距,当获得的封赏逐渐逊于之前,不仅作战动力在不断下降,最终也再难自给自足打造精良装备。

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都是不可持续的,包括商鞅变法,这些变法最终目的,都是封堵平民的出路,将上阵杀敌变为唯一出路,为此许以重利。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为秦快速积累一笔可用于赏赐的奖品,平民为了争夺奖品,便唯有上阵杀敌。

同魏武卒一样,获得奖品的人,便不会再愿意将奖品让渡出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私有制下的重利,可以快速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同样,私有制也存在重大天然缺陷。

魏昭王、安釐王时期,都是想着办法,要让武卒群体将曾经的赏赐吐出来,不仅无法实现目的,还导致国内矛盾不断加剧。

治乱循环,源于制度的内生性原因与偶然因素的合力,而制度的天然缺陷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呈现出来,只是时间问题。


周实行的是封建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世官,具有阶层凝固性,古代中国既是施加政治调节的功能组织,也是一个身份组织、生活组织,是一大群人谋生牟利的组织。除了行政效率最大化之外,安排身份的尊卑贵贱,也是国家的重要组织目标。

周的个人生计,与血缘身份紧密联系,由职位获得的采邑与禄田,退职时也是要交还的。

上层贵族具有凝固性,作为下层贵族的士,具有流动性,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上层贵族余子可下降为士,甚至平民,而平民亦可被选为士。

士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群体,逐渐从封建贵族政治体系中游离出来,具有一定的自由性,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定自由的士,便不甘心作为底层贵族而存在。

章学诚所言“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而聪明才智不入于范围,则一阴一阳入于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为固然,亦势也。

周是政教合一,孔子时代,政教逐渐开始分离,孟子所言“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群体逐渐增长,虽受过教育,又自诩有着聪明才智,却游离于贵族政治体系之外,大量士,既无法入仕,更无法施展抱负。

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便是士阶层夺权的重要一步,不能忽视“巫”这个群体,周及之前,“巫”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便是和鬼神沟通,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巫”的话语权具有相当的分量,并且“巫”的身份也具有继承性,必须要降低“巫”的地位,才能为士阶层上升打开通道。

真正阻碍士向上流动的关键,自然是贵族身份的凝固性,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这些著名变法,都是在瓦解贵族世袭的身份凝固性,以“选贤任能”为士阶层开启晋升通道。

墨子主张中的尚贤,也是强调贤良之士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金子塔的最高层为国君,依次贵族-平民,而士游离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并且作为群体,目标便不可能是取代国君,只可能向上取代贵族。

对于国君而言,士群体的上升,并不动摇国君的地位,只是将金子塔进行重构而已,故国君往往会支持变法。

当一个群体成长起来,却遇到天花板,无法上升时,便会摧毁阻碍其上升的障碍,士便打破了贵族特权,这自然代表一种进步的力量。

但当群体获得上升后,金子塔进行了重构,原先的进步力量,则退化为保守力量,更多考虑如何将身份地位传承下去,关闭其他人的上升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关闭上升通道,不能简单理解为“屁股决定脑袋”,也无关个人道德品质,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都会趋向于关闭上升通道。

并且,士的群体不断增长,内部必定会开始分化,新的内部矛盾也随之出现。

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士最初作为底层贵族,是由于血缘关系,战国时代游士的大量出现,血缘关系又同地缘关系逐渐产生联系,地缘关系的产生,自然激化了士群体的内部分化。

地缘关系便会产生方舆之见,排斥乡土以外之人物、政见、学说。

当然,战国时期,地缘关系只处于萌芽阶段,要到秦汉之后,地缘关系才会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

变法会使利益分配发生改变,在争夺利益的窗口期,便会充满活力,当利益瓜分完毕,窗口期关闭,活力则逐渐消逝,唯有等待新群体的成长,再开启新一轮的利益重新分配,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新群体的成长,需要时间过长,活力期结束后的等待期,国力自然也会逐渐衰落。

李悝变法,作为战国时期变法的先行者,魏的内部矛盾必然会先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杨蓉. (1993). 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冶铁技术.教育学报(3), 44-44.

李仲均. (1988). 春秋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综述.中国冶金史料(9).

马卫东[1]. (2012). 战国时代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贵州社会科学(7), 78-83.

杨生民. (1994).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 人民出版社.

杨宽.(1998).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张荫麟. (2013).中国史纲.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余英时.(2011).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

阎步克.(2010).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治安 ,杜家骥.(201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华书局.

王桐龄.(2012).中国历代党争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user avatar   fu-huo-jie-xi-g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参见网友 @王靖海 的文章《残魏六十年》




  

相关话题

  战国初期的魏文侯为何很少攻齐国和楚国,却总是向西伐秦国? 
  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秦王怎么好意思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 
  鉞王鳩淺是怎麼被考據成越王句踐的? 
  田单复齐以后,距离齐国被秦国灭亡还有50年的时间,齐国难道就无法恢复国力收复失地重新崛起吗? 
  为什么春秋中后期在晋国大放异彩的赵氏在战国前期在三晋里显得最弱势? 
  为什么帝尧的名字不像汉人?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如何渐渐失去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的? 
  为什么东周不和某诸侯大国联统合并?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种电视剧吗? 
  战国前期魏国真的无力灭秦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严宽长得那么帅却红不了?
下一个讨论
朱元璋真的爱民如子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